第四期
包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为充分学习借鉴外省(市)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提升包头市地方志工作水平,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工作,包头市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于2024年8月26—29日赴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和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围绕志鉴编纂、修志为用等方面工作进行学习考察。总体感觉,四个地区的地方志工作理念之新、气魄之大、工作之细、底蕴之厚、操作之实、效果之好,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一、经验与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常州市的地方志机构能够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狠抓修志编鉴主责主业,积极扩展志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一)编史修志专业化。一是二轮修志高效高质。全面落实依法治志,严格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制度规范,始终坚持质量为上、精益求精,科学把握又好又快地辩证关系,提前完成国家地方志“两全目标”中的二轮修志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常州市志(1986—2010)》于2017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国家精品志书。二是基层修志提速扩面。加强对乡镇志、村(社区)志的编纂业务指导,多措并举推进志书编纂向基层延伸拓展、广泛覆盖,为留存乡愁记忆和文化根脉,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方志贡献。比如,苏州市已完成中国名镇志、名村志23部,《周庄镇志》《开弦弓村志》在人民大会堂首发,乡镇志多达96部,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方志系统。常州市出台《常州市镇村志编纂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常州市镇(街道)志审查验收工作流程》等文件,确保乡镇志编纂高效率高质量推进,镇村志编纂覆盖面达100%,出版覆盖面达54.8%。三是地方史编纂成效明显。积极主动谋划,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地情研究,与高校教授和历史专家等开展合作,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地方历史文化书籍。比如,杭州市利用社会力量,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编辑出版了《最忆杭州》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常州市聘请史学大家领衔、国内专家参与,历时6年编著完成了140万字三卷本的常州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常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一年一鉴精品化。一是持续巩固年鉴全覆盖成果。强化年鉴“一盘棋”观念,理顺编纂体制,多措并举提高工作质效,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二是切实强化年鉴精品意识。牢固树立“铸精品、促发展”工作导向,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和省级年鉴精品工程评选为有力抓手,召开工作推进会,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动争创精品年鉴工作,在中志办、省方志办举办的年鉴评审活动中屡创佳绩,比如《杭州年鉴(2018)》《宁波年鉴(2021)》开创了全国精品年鉴,《常州年鉴(2022)》成为江苏省级精品年鉴。三是勇于创新年鉴呈现形式。改变被动等稿工作模式,着力在年鉴成果的呈现形式上出实招、求实效,创新打造出即时性记录产品,弥补传统年鉴时效短板。比如,杭州市以编年体大事记要的形式逐年编纂《杭州纪事》,为社会各界了解杭州提供权威参考。宁波市和常州市分别推出即时性年鉴产品《宁波月鉴》和《常州微记录》,逐月跟进记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活动、重点工作,做到当年大事当年记录,走出“一年双鉴”的特色发展之路。四是积极拓展年鉴编纂渠道。探索建立市级地方志机构统筹、县级地方志机构主导、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责、上下协同编纂的乡镇年鉴编纂新模式,大力推进年鉴编纂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拓展,取得丰硕成果。比如,苏州市于2017年出版了江苏省首部村级年鉴,2018年《周庄年鉴》《张浦年鉴》两部镇级年鉴公开出版,实现了苏州市、县、镇、村四级年鉴的编纂目标。
(三)堪存堪鉴特色化。一是着力加强方志馆建设。考察的四个市中,除宁波正在推进方志馆建设外,其余三地均已建成方志馆。以苏州为例,苏州方志馆始建于1995年,2017年,新馆迁建工作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2023年12月,位于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苏州方志馆新馆建成开馆,建筑面积达4009平方米,藏书21000册,分方志馆主馆、苏州方志大讲堂馆和“情调书洲 方志驿站”三个部分,面向社会开放。方志馆作为方志文化建设的载体,已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出地方志存史镜鉴的独特作用。二是积极构建数字化方志平台。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国家数字化改革大局,推动“传统方志”向“数字方志”转型,增强地方志事业发展活力。比如,杭州市全力构建地方志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展示方志文化。苏州市大力发展数字方志馆,积极推进志书、年鉴、地情文献和图片、音像等方志资源数字化工作,建成地方志数据资源中心。常州市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加大史志文章推送力度,吸引众多的社会读者,打造宣传方志文化传播平台。
(四)教化育人创新化。一是以编辑出版地情刊物的形式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杭州编纂出版《杭州日记》《杭州月志》,忠实记录杭州每一天,为保存城市历史留存最基础资料,为社会各界了解杭州提供最权威参考。编纂出版《杭州精览》,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杭州的前世今生,成为社会大众了解地情、读懂历史的生动教材。二是以“口述+影像+图照”的形式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常州市连续十年编著出版《口述常州》系列,记录和保存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丰富地方史志资料。拍摄《常州影像志》,用影像方式留存住城市记忆。苏州市编纂出版《江南旧志图选》,图文并茂呈现丰富的江南旧志资源。编辑出版书籍《影像苏州》,以图照的形式阐述苏州近现代百余年发展历程。三是以“史志馆联盟+方志大讲堂”的形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常州市组织常州方志馆、常州大运河记忆馆等8家场馆,组建挂牌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推动公共文化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苏州方志馆利用方志大讲堂,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举办“风景旧曾谙”——百年苏州影像特展,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地情教育的社会责任,得到广大群众好评。
二、启示与感悟
(一)守正创新是大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保证创新正确方向,创新赋予守正时代新内涵。杭州等四市的地方志工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志鉴编纂中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积极探索志鉴成果呈现的新方式,方志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促进地方志融入日常生活中,走入寻常百姓家,发挥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二)修志为用是硬道理。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杭州等四市的地方志系统坚守“修志为用”理念,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专题研究,编纂专题志鉴,加强成果运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服务。开展旧志、谱牒等历史文献整理研究,还原历史,赓续文脉。推进方志馆、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方位方志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以文化人、以志育人,为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三)质效并举是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质效并举不仅是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杭州等地的地方志工作者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发展前途的大事来抓,规范志鉴编纂流程,健全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志鉴编纂质效,为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务实重行是原动力。杭州等地的地方志工作者坚持“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导向,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摒弃“一本书主义”的传统思维,转向志、鉴、史、馆、库、网、刊、学、会、用“十业并举”,不断拓展方志记录领域,延伸方志笔触,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务实重行,善作善成,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充分彰显方志人的新担当、新作为。
三、思考与行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经问道,志在发展。杭州等地的地方志系统站位高远,视野宽广,思路开阔,主动作为,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宣传地情文化、即时记录历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包头地方志系统要清醒认识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对标对表,汲取实践经验,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细致谋划,履责担当,奋力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定方案。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我们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包头市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力求在修志编鉴、理论研究、资源开发利用、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争先进位,进一步提升地方志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抓主业。地方志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牢抓住修志编鉴主责主业,时刻做到“手中有志”。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依法持续推进续修志书工作。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的统筹督导,推动修志工作向基层延伸扩展。巩固市县两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成果,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精品年鉴工程,推动年鉴编纂提质升级。
(三)创特色。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发极具特色的志鉴产品。编纂出版《包头简志》,求真务实、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记述包头时代特色,讲好包头历史故事。编纂出版《志说包头》系列丛书,分专题记录包头经济发展、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文化民俗等地情资源。创新开展《包头市志稿》编纂工作,以每届政府五年履职为一个周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时序、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客观呈现包头高质量发展历程。搜集口述历史资料,通过“笔录+影像+口述”方式记录历史,留存记忆。探索“包头影像志”开发新路径,以图照、影像等形式反映包头发展历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夯基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力量,推动方志工作理论研究。坚持“开门修志”,建立包头市地方志专家库,整合全市地方志(史)专家力量,吸收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史)编纂研究,形成地方志“智囊团”。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方志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有情怀、有专长、有担当、有业绩的地方志人才队伍。
包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为充分学习借鉴外省(市)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提升包头市地方志工作水平,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工作,包头市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于2024年8月26—29日赴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和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围绕志鉴编纂、修志为用等方面工作进行学习考察。总体感觉,四个地区的地方志工作理念之新、气魄之大、工作之细、底蕴之厚、操作之实、效果之好,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一、经验与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常州市的地方志机构能够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狠抓修志编鉴主责主业,积极扩展志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一)编史修志专业化。一是二轮修志高效高质。全面落实依法治志,严格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制度规范,始终坚持质量为上、精益求精,科学把握又好又快地辩证关系,提前完成国家地方志“两全目标”中的二轮修志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常州市志(1986—2010)》于2017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成为全国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国家精品志书。二是基层修志提速扩面。加强对乡镇志、村(社区)志的编纂业务指导,多措并举推进志书编纂向基层延伸拓展、广泛覆盖,为留存乡愁记忆和文化根脉,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方志贡献。比如,苏州市已完成中国名镇志、名村志23部,《周庄镇志》《开弦弓村志》在人民大会堂首发,乡镇志多达96部,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方志系统。常州市出台《常州市镇村志编纂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常州市镇(街道)志审查验收工作流程》等文件,确保乡镇志编纂高效率高质量推进,镇村志编纂覆盖面达100%,出版覆盖面达54.8%。三是地方史编纂成效明显。积极主动谋划,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地情研究,与高校教授和历史专家等开展合作,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地方历史文化书籍。比如,杭州市利用社会力量,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编辑出版了《最忆杭州》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常州市聘请史学大家领衔、国内专家参与,历时6年编著完成了140万字三卷本的常州首部通史著作《常州史稿》,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常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一年一鉴精品化。一是持续巩固年鉴全覆盖成果。强化年鉴“一盘棋”观念,理顺编纂体制,多措并举提高工作质效,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二是切实强化年鉴精品意识。牢固树立“铸精品、促发展”工作导向,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和省级年鉴精品工程评选为有力抓手,召开工作推进会,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动争创精品年鉴工作,在中志办、省方志办举办的年鉴评审活动中屡创佳绩,比如《杭州年鉴(2018)》《宁波年鉴(2021)》开创了全国精品年鉴,《常州年鉴(2022)》成为江苏省级精品年鉴。三是勇于创新年鉴呈现形式。改变被动等稿工作模式,着力在年鉴成果的呈现形式上出实招、求实效,创新打造出即时性记录产品,弥补传统年鉴时效短板。比如,杭州市以编年体大事记要的形式逐年编纂《杭州纪事》,为社会各界了解杭州提供权威参考。宁波市和常州市分别推出即时性年鉴产品《宁波月鉴》和《常州微记录》,逐月跟进记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活动、重点工作,做到当年大事当年记录,走出“一年双鉴”的特色发展之路。四是积极拓展年鉴编纂渠道。探索建立市级地方志机构统筹、县级地方志机构主导、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责、上下协同编纂的乡镇年鉴编纂新模式,大力推进年鉴编纂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拓展,取得丰硕成果。比如,苏州市于2017年出版了江苏省首部村级年鉴,2018年《周庄年鉴》《张浦年鉴》两部镇级年鉴公开出版,实现了苏州市、县、镇、村四级年鉴的编纂目标。
(三)堪存堪鉴特色化。一是着力加强方志馆建设。考察的四个市中,除宁波正在推进方志馆建设外,其余三地均已建成方志馆。以苏州为例,苏州方志馆始建于1995年,2017年,新馆迁建工作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2023年12月,位于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苏州方志馆新馆建成开馆,建筑面积达4009平方米,藏书21000册,分方志馆主馆、苏州方志大讲堂馆和“情调书洲 方志驿站”三个部分,面向社会开放。方志馆作为方志文化建设的载体,已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出地方志存史镜鉴的独特作用。二是积极构建数字化方志平台。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国家数字化改革大局,推动“传统方志”向“数字方志”转型,增强地方志事业发展活力。比如,杭州市全力构建地方志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展示方志文化。苏州市大力发展数字方志馆,积极推进志书、年鉴、地情文献和图片、音像等方志资源数字化工作,建成地方志数据资源中心。常州市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加大史志文章推送力度,吸引众多的社会读者,打造宣传方志文化传播平台。
(四)教化育人创新化。一是以编辑出版地情刊物的形式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杭州编纂出版《杭州日记》《杭州月志》,忠实记录杭州每一天,为保存城市历史留存最基础资料,为社会各界了解杭州提供最权威参考。编纂出版《杭州精览》,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杭州的前世今生,成为社会大众了解地情、读懂历史的生动教材。二是以“口述+影像+图照”的形式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常州市连续十年编著出版《口述常州》系列,记录和保存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丰富地方史志资料。拍摄《常州影像志》,用影像方式留存住城市记忆。苏州市编纂出版《江南旧志图选》,图文并茂呈现丰富的江南旧志资源。编辑出版书籍《影像苏州》,以图照的形式阐述苏州近现代百余年发展历程。三是以“史志馆联盟+方志大讲堂”的形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常州市组织常州方志馆、常州大运河记忆馆等8家场馆,组建挂牌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推动公共文化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苏州方志馆利用方志大讲堂,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举办“风景旧曾谙”——百年苏州影像特展,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地情教育的社会责任,得到广大群众好评。
二、启示与感悟
(一)守正创新是大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保证创新正确方向,创新赋予守正时代新内涵。杭州等四市的地方志工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志鉴编纂中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积极探索志鉴成果呈现的新方式,方志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促进地方志融入日常生活中,走入寻常百姓家,发挥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二)修志为用是硬道理。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杭州等四市的地方志系统坚守“修志为用”理念,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专题研究,编纂专题志鉴,加强成果运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服务。开展旧志、谱牒等历史文献整理研究,还原历史,赓续文脉。推进方志馆、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方位方志文化宣传教育阵地,以文化人、以志育人,为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三)质效并举是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质效并举不仅是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杭州等地的地方志工作者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发展前途的大事来抓,规范志鉴编纂流程,健全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志鉴编纂质效,为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务实重行是原动力。杭州等地的地方志工作者坚持“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导向,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摒弃“一本书主义”的传统思维,转向志、鉴、史、馆、库、网、刊、学、会、用“十业并举”,不断拓展方志记录领域,延伸方志笔触,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务实重行,善作善成,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充分彰显方志人的新担当、新作为。
三、思考与行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经问道,志在发展。杭州等地的地方志系统站位高远,视野宽广,思路开阔,主动作为,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宣传地情文化、即时记录历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包头地方志系统要清醒认识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对标对表,汲取实践经验,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细致谋划,履责担当,奋力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定方案。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我们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包头市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力求在修志编鉴、理论研究、资源开发利用、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争先进位,进一步提升地方志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抓主业。地方志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牢抓住修志编鉴主责主业,时刻做到“手中有志”。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依法持续推进续修志书工作。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的统筹督导,推动修志工作向基层延伸扩展。巩固市县两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成果,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精品年鉴工程,推动年鉴编纂提质升级。
(三)创特色。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发极具特色的志鉴产品。编纂出版《包头简志》,求真务实、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记述包头时代特色,讲好包头历史故事。编纂出版《志说包头》系列丛书,分专题记录包头经济发展、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文化民俗等地情资源。创新开展《包头市志稿》编纂工作,以每届政府五年履职为一个周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时序、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客观呈现包头高质量发展历程。搜集口述历史资料,通过“笔录+影像+口述”方式记录历史,留存记忆。探索“包头影像志”开发新路径,以图照、影像等形式反映包头发展历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夯基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力量,推动方志工作理论研究。坚持“开门修志”,建立包头市地方志专家库,整合全市地方志(史)专家力量,吸收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史)编纂研究,形成地方志“智囊团”。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方志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有情怀、有专长、有担当、有业绩的地方志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