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一、立足长远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真谛,在于要求人类社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近期需求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寅吃卯粮不行,竭泽而渔更不可取。由是观之,我区的沙产业、草产业如何产业化?确实需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浅出的系统分析,从而确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道路。
纵览我国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1、大田作物加设施农业式的经营方式,如沙漠大棚蔬菜类;2、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种植式的草料经营,如家庭承包饲草种植多,上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3、自产自销的多,商品化的少,初级新产品形式的多,深加工转化的少; 4、产品趋同的多,别具一格的少;5、技术含量低的多,高科技应用的少。如节水设施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等。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是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经验积累不足,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此其一;其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论准备欠缺,引导乏力也是现状成因之一。这些现象在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完全避免。认识了这一点,对于明辨我区沙产业、草产业的优劣,理清思路,有益无害。由此我们可以说,我区沙产业、草产业与区外比较同多异少,因此应增异减同,突出特点,避免与其他地区雷同,发展独具特色的区位沙产业、草产业。因此应对我区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做到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在内蒙古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替代的。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已超过全国的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另:在全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占了八大沙漠的四个,四大沙地的全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再: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四大沙地总面积达23.1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6%,此乃内蒙古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独特的地理景观不可替代的部分,同时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而言,也是得天独厚的。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理由和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所在。
我们应将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看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财富,准确理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深入研究我区沙漠的特点,其中包括沙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地下水状况、经济价值、开发前景、深加工技术成熟度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从而做到胸中有数,优劣明了,定位准确,避免走弯路,实施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战略。
从另一角度讲,沙产业、草产业也是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内蒙古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在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2003年年会暨第二次理论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幅员辽阔,有众多的沙漠资源,过去是害,现在要转化为宝。内蒙古传统的草原畜牧业走向新型的生态畜牧业,恰恰是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采用限牧、休牧、轮牧及围封转移等各项新的生态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得益于我们的观念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延长了产业链,找到了新型的后续主导产业,重视了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
2004年春北京“两会”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国家把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大力支持。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和防沙治沙协会也相继召开年会和理论研讨会,使之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其列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打下了基础。
二、理清思路确定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优选项目呼之欲出就在情理之中。伊利、亿利、蒙牛等涉沙、草涉企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光明前景。总结经验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区别不同地域和不同地貌的沙漠选择适宜的项目经营应成为一条项目开发原则。如距城市消费市场较近的地方可以视情况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离城市较远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合粗放经营,易于管理的沙生经济作物作为主要经营发展方向,通过深加工使其增值。前者客观上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用于必须的设施建设;后者则主要将投资用于常规运营。
二是注重设施农业在沙产业中的适当应用,避免将二者混淆,把沙产业变成纯粹的设施农业。立项要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在沙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其显得特别重要。
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优选项目可供选择的有:
1、建立出口基地型的高档纺织原料生产基地:备选项目为沙生植物罗布麻。以发展联产综合加工项目为依托,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以求较高的综合效益。罗布麻系我区沙漠本地土生品种,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和乌海市。该品种集纺织纤维和药用植物于一身。其纤维是高档纺织原料。现已有部分新产品生产,且大多出口,据资料显示,市场空间广阔。罗布麻野生资源分布较多在新疆境内。但开发显得不够。
2、在发展草产业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特种养殖业。这种养殖业应该具有开创性,并且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在传统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根据今后乳制品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以及产品价格比,发展乳———肉———绒———皮一体化的奶羊业;为满足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时代食品消费趋势,可发展绿色食品白刺果。此品种系内蒙古西部的土生品种,具有生产地理环境优势,适宜规模经营,产业化深加工。该品种系巴彦淖尔市的本地土生品种,适应性极强,只是近年人为损毁严重,有待人工培育扩大生产规模。现有该项品种生产的果酒面市。
4、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可转化为产品优势。如阿拉善盟土生品种巴旦杏既可改善生态,又能生产仁用杏的资源品种。
5、发展草产业的关键是建植人工草地的成本与效益之比要合理,否则会造成低效或者无效投资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品种经营。在一年生禾本植物和多年生豆科植物的品种的选择上进行合理搭配;另外粗放经营与精耕细作要有机结合,能够按照野生自繁形式经营的品种应尽可能地按其自然生存状态经营,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在商品化方面发展系列产品,以增加其附加值。
6、慎重发展沙漠旅游业。沙漠旅游具有其资源的独特性和旅游景观的自身魅力。在这方面可以结合沙产业及生态建设进行适度开发,以收一举多得之效。在这方面选址十分重要,应遵循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重在开发与保护并举。
三、创新机制 集约化经营
汲取以前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内蒙古在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沙产业、草产业顺利发展计,应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可在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资金的使用上实行相对集中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经费捆绑成沙产业、草产业专项基金, 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有偿投资,实行无息贷款、减息贷款、阶段性减免税赋等方式,扶强奖优,培植沙产业、草产业龙头企业。集约化经营,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过去我们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植树造林,结果是劳民伤财,收效甚微,基本质除运作机制本身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于违背了资本运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一点。因此有意培植资金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企业对于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具有示范推广作用。这样才可能形成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格局。
四、重视科技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中的应用
我们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过程中应始终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注重科技尤其是新技术在沙产业、草产业的应用。这一点对于如何规划、如何配置生产要素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起点高低。鉴于沙产业、草产业目前的状况,在注重生产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建立沙产业、草产业技术集成网络平台,以便在信息服务、理论引导和生产力要素整合方面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据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虽有为数不多的草业网络,但就其资源整合显得不足,理论引导尚不尽人意。至于沙产业,几乎处于网络技术集成空白状态。内蒙古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又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首创地,现在又开了个好头,因此我们有理由在沙产业、草产业技术集成网络平台的创建上率先垂范为我国的沙产业、草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只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在运作机制上大胆创新,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防办)
一、立足长远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真谛,在于要求人类社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近期需求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寅吃卯粮不行,竭泽而渔更不可取。由是观之,我区的沙产业、草产业如何产业化?确实需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浅出的系统分析,从而确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道路。
纵览我国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1、大田作物加设施农业式的经营方式,如沙漠大棚蔬菜类;2、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种植式的草料经营,如家庭承包饲草种植多,上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3、自产自销的多,商品化的少,初级新产品形式的多,深加工转化的少; 4、产品趋同的多,别具一格的少;5、技术含量低的多,高科技应用的少。如节水设施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等。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是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经验积累不足,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此其一;其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论准备欠缺,引导乏力也是现状成因之一。这些现象在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完全避免。认识了这一点,对于明辨我区沙产业、草产业的优劣,理清思路,有益无害。由此我们可以说,我区沙产业、草产业与区外比较同多异少,因此应增异减同,突出特点,避免与其他地区雷同,发展独具特色的区位沙产业、草产业。因此应对我区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做到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在内蒙古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替代的。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已超过全国的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另:在全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占了八大沙漠的四个,四大沙地的全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再: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四大沙地总面积达23.1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6%,此乃内蒙古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独特的地理景观不可替代的部分,同时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而言,也是得天独厚的。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理由和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所在。
我们应将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看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财富,准确理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深入研究我区沙漠的特点,其中包括沙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地下水状况、经济价值、开发前景、深加工技术成熟度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从而做到胸中有数,优劣明了,定位准确,避免走弯路,实施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战略。
从另一角度讲,沙产业、草产业也是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内蒙古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在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2003年年会暨第二次理论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幅员辽阔,有众多的沙漠资源,过去是害,现在要转化为宝。内蒙古传统的草原畜牧业走向新型的生态畜牧业,恰恰是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采用限牧、休牧、轮牧及围封转移等各项新的生态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得益于我们的观念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延长了产业链,找到了新型的后续主导产业,重视了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
2004年春北京“两会”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国家把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大力支持。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和防沙治沙协会也相继召开年会和理论研讨会,使之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其列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打下了基础。
二、理清思路确定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优选项目呼之欲出就在情理之中。伊利、亿利、蒙牛等涉沙、草涉企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光明前景。总结经验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区别不同地域和不同地貌的沙漠选择适宜的项目经营应成为一条项目开发原则。如距城市消费市场较近的地方可以视情况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离城市较远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合粗放经营,易于管理的沙生经济作物作为主要经营发展方向,通过深加工使其增值。前者客观上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用于必须的设施建设;后者则主要将投资用于常规运营。
二是注重设施农业在沙产业中的适当应用,避免将二者混淆,把沙产业变成纯粹的设施农业。立项要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在沙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其显得特别重要。
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优选项目可供选择的有:
1、建立出口基地型的高档纺织原料生产基地:备选项目为沙生植物罗布麻。以发展联产综合加工项目为依托,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以求较高的综合效益。罗布麻系我区沙漠本地土生品种,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和乌海市。该品种集纺织纤维和药用植物于一身。其纤维是高档纺织原料。现已有部分新产品生产,且大多出口,据资料显示,市场空间广阔。罗布麻野生资源分布较多在新疆境内。但开发显得不够。
2、在发展草产业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特种养殖业。这种养殖业应该具有开创性,并且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在传统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根据今后乳制品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以及产品价格比,发展乳———肉———绒———皮一体化的奶羊业;为满足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时代食品消费趋势,可发展绿色食品白刺果。此品种系内蒙古西部的土生品种,具有生产地理环境优势,适宜规模经营,产业化深加工。该品种系巴彦淖尔市的本地土生品种,适应性极强,只是近年人为损毁严重,有待人工培育扩大生产规模。现有该项品种生产的果酒面市。
4、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可转化为产品优势。如阿拉善盟土生品种巴旦杏既可改善生态,又能生产仁用杏的资源品种。
5、发展草产业的关键是建植人工草地的成本与效益之比要合理,否则会造成低效或者无效投资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品种经营。在一年生禾本植物和多年生豆科植物的品种的选择上进行合理搭配;另外粗放经营与精耕细作要有机结合,能够按照野生自繁形式经营的品种应尽可能地按其自然生存状态经营,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在商品化方面发展系列产品,以增加其附加值。
6、慎重发展沙漠旅游业。沙漠旅游具有其资源的独特性和旅游景观的自身魅力。在这方面可以结合沙产业及生态建设进行适度开发,以收一举多得之效。在这方面选址十分重要,应遵循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重在开发与保护并举。
三、创新机制 集约化经营
汲取以前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内蒙古在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沙产业、草产业顺利发展计,应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可在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资金的使用上实行相对集中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经费捆绑成沙产业、草产业专项基金, 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有偿投资,实行无息贷款、减息贷款、阶段性减免税赋等方式,扶强奖优,培植沙产业、草产业龙头企业。集约化经营,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过去我们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植树造林,结果是劳民伤财,收效甚微,基本质除运作机制本身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于违背了资本运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一点。因此有意培植资金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企业对于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具有示范推广作用。这样才可能形成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格局。
四、重视科技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中的应用
我们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过程中应始终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注重科技尤其是新技术在沙产业、草产业的应用。这一点对于如何规划、如何配置生产要素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起点高低。鉴于沙产业、草产业目前的状况,在注重生产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建立沙产业、草产业技术集成网络平台,以便在信息服务、理论引导和生产力要素整合方面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据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虽有为数不多的草业网络,但就其资源整合显得不足,理论引导尚不尽人意。至于沙产业,几乎处于网络技术集成空白状态。内蒙古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又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首创地,现在又开了个好头,因此我们有理由在沙产业、草产业技术集成网络平台的创建上率先垂范为我国的沙产业、草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只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在运作机制上大胆创新,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