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我是从1981年9月走上地方志工作岗位的,屈指算来已经有27个年头了,在修志战线上算得上一名老兵了。二十七年的修志生涯使我深深认识到: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国家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地方志工作部门同其他部门相比,只是“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方塘半亩”,然而就是这一池清水能折射出一个地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能浓缩一个地区几千年的历史风云。
从事修志工作的确是辛苦、清苦、艰苦,但是当你看到你忠实记载的历史史实编辑成卷、付梓出版,当你亲身感受到你所从事的地方志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资治、存史、教育、兴利的作用,你会感到虽苦犹甜,虽苦犹荣,苦中有乐,苦得值得。
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二十七年的修志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没有不为名利所动的道德修养,不可奢谈修志。
我的老家是桥头镇,距我工作的乌丹镇有百里之遥,1992年举家没有迁往乌丹前,十余年我一直在单位住单身。1985年旗志进入编写阶段,为赶进度往往过了腊月二十三还在单位工作。年关迫近,窗外爆竹声声不绝于耳,室内台灯一盏,白开水一杯,真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工作忙,离家又远,家里的事往往顾不过来。妻子是民办教师,拉扯着3个孩子,上有一双年迈多病的公婆,家务事的重担完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1991年夏,雨水偏多,我家的房子是土坯房,房盖没有瓦,所以一旦阴雨连绵我就座不安、睡不稳,担心大雨下漏房屋。是年农历六月初十夜间后檐墙连同顶棚塌落,多亏妻子、女儿机警,躲避及时,方免灭顶之灾。至今妻子每每提起此事,我心下惶然,如芒刺在背。
2002年,我将《翁牛特史志》期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过的反映翁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的通讯报道编辑成书,书名为《风景这边独好》。为了赶在十六大召开前夕出版,我加班加点。当把书稿交付赤峰印刷厂时,母亲正在重病期间,特别是临国庆节前几天,白天我在赤峰印刷厂校稿,晚上打“的”回家照料重病的母亲。有一天从赤峰赶到家已过子夜,第二天早晨又赶回赤峰。工作的劳累,对母亲病情的担忧使我心力交瘁。2003年农历正月,母亲终于离我而去。我是长子,我十三岁时得了一场大病,是母亲不分白天黑夜守护在我身边,用她的爱心、执着、坚韧赶走了死神,使我终于躲过一劫。想起母亲生病期间我不能始终守在身旁,至今仍感到内疚。母亲逝世一个月的一天夜里,我梦见了母亲,在痛哭中惊醒。我当即填了一首《如梦令》词:“窗外晨曦初露,梦醒泪湿衾布,老屋旧依然,慈母笑容如故。留住、留住!多少苦愁难诉。”
由于过度劳累和悲伤,安葬母亲后,我的右腿骨质增生病犯了。厉害时,自己连裤子都穿不上。那时正值“非典”时期,旗委、政府严令各单位负责人坚守岗位,管好自己的人。我家在乌丹镇南部,距单位有七里多地,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早晚上下班打“的”,中午在政府食堂随便吃一口,没有在家休息一天。“非典”刚刚解禁,我立刻赶往杜家地乡,组织采访编辑稿件,出版了《翁牛特史志》2003年第二期。
由于社会上对地方志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地方志工作刚开展时遇到各种困难与阻力。有些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先后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在《翁牛特旗志》进入编纂阶段曾先后有人动员我转行,去行政单位和金融界任职。如仅从物质待遇看,这两个单位要比旗志办好得多。但那时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修志工作,自己为之倾注心血的《翁牛特旗志》尚未成书,半道撒手而去岂不是成了逃兵吗?于是我两次谢绝了有关单位领导的好意。1993年6月《翁牛特旗志》付梓印刷出版,同年9月荣获国家一等奖。11月旗志办合并于档案馆。与档案馆合并后,志办人员被安排整理档案,旗政府拨给旗志办的业务经费也被截留挪作他用。翁旗地方志工作面临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主编范郁森、编辑傅春波两位同志先后离开旗志办,另谋职业。那段日子是我思想最困惑、感情最痛苦的时期。当时我也想一走了之,找一个省心的工作消磨时光,或者另谋职业重新开辟天地。恰在这时我读了《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2期刊载的夹江县志办王世体的“县志完成后志办干什么”的文章,深受启发。修志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我认为应该改为:修志要立志,立志方能修好志.。夹江县志出版后,他们将志余资料存档立案,先后出版了《夹江县年鉴》、《夹江县乡镇概况》、《夹江县情三百问》等地方志丛书。夹江县志办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办得到。铁下一条心,我就不信山重水复中找不到出路;百折不挠,坚持一下,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眼前。
在翁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翁旗第一本地方综合性刊物《翁牛特史志》于1994年8月创刊。这本刊物走自筹资金、社会赞助办刊的路子,从1994年创刊迄今已出版66期,旗内外发行86600册。创刊14年来,编辑部秉承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坚持地方志工作为全旗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连续三年举办了“赤凌杯”、“新世纪杯”、“龙头山杯”有奖征文活动,先后举办了赤峰、乌丹地区文化名人赴玉龙沙湖、好道都山笔会以及赴花都什农场、白音套海、白音他拉、亿合公、灯笼河、建设局、乌丹一中、二中、四中、乌丹镇总校等采风活动。为了配合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先后出版了党的先进性教育、教育战线“两基攻坚”、人武部工作和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专刊。旗志办组织史志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先后深入110多个苏木、乡镇、场、委办局、企事业单位,通过撰写发展史、通讯报道等文章,真实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翁牛特史志》成为宣传翁牛特、提高翁牛特知名度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江泽民同志讲过这样一句话:“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二十七年的修志实践,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有为”,才能“有位”。也就是说地方志工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抢抓机遇,主动工作,不断拓宽地方志工作的开展路子。
我从1981年走上地方志工作岗位以来,坚持服从服务旗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不论分内分外工作,只要是旗委、政府交给的,都要尽职尽责去完成。
1999年根据赤峰市委的统一安排,翁旗旗委、政府决定举办曾在翁旗上山下乡的知青代表重返第二故乡联谊活动。我被旗领导安排到材料组、联络组工作。从提供知青的底数、人员的确定到远赴上海等地联络,从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的筹划到知青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我都献策献力,努力工作,为知青代表返乡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
从2004年开始,我连续三年参与了全旗民族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开幕式解说词的撰写工作。有时旗领导交给的文字任务,时间短促,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放弃休息时间,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服务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全局的同时,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旗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得到旗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地方志工作在服务于旗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翁牛特旗志》出版后,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1996年又及时开展了《翁牛特年鉴》的编写工作。原来预计从1986年(旗志下限年)编起,一年一鉴或三年一鉴,一至到2007年,后来由于资金等方面制约,旗委、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编辑出版《翁牛特年鉴》,现《翁牛特年鉴》2007年卷、2008年卷正在统稿中,预计2008年12月份出版。虽然从1986年开始出版年鉴的设想没有实现,但全旗一百多个苏木、乡镇、场、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从1986~2007年的年鉴稿都已上报旗志办,总字数1200余万,为开展续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旗志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地方志工作,旗委、政府从地方志工作逐渐认识其“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性,旗地方志工作得到旗委、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旗志办从1981年成立至今由旗委、政府举行全旗大型活动和召开会议26次,差不多每年都要有一次。2001年4月,旗志办成立二十周年,由翁旗旗委、政府主持召开了“庆祝翁牛特旗地方志工作开展二十周年大会”,旗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赤峰市志办负责同志、赤峰日报社、赤峰市电视台记者以及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旗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一百多人到会。
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七年,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志办的负责人要识大体、顾全局,挑重担、树表率,办事公道,爱岗敬业,这样你做事才有人帮,说话才有人听。
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是1981年4月组建起来的。春秋代序,人员更新,无论是机构改革并入档案馆的几年中,还是从档案馆析出单列入旗政府序列里,地方志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较之赤峰市某些旗县,翁牛特旗地方志机构从未被撤销过,修志队伍保持了稳定。 二十七年来旗志办形成一个好的传统,政治民主、账目公开,支出收入完全是阳光作业。无论是办刊物在社会上拉赞助,还是单位采购物品或招待客人开支,公开透明,而且账目做到日清月结,大型活动事前开会民主决策,事后公布账目。
我虽然是旗志办负责人,又是《翁牛特史志》的主编,但我绝不做挂名领导和主编,无论是编写年鉴,还是编辑《翁牛特史志》期刊稿件,我都和其他同志一样干,而且抢挑重担,一天工作干不完,回到家里熬夜也要干完,有时双休日也不休息。因为从1996年起,每年在春节团拜会上都要发一期《翁牛特史志》作为一道精神大餐,故有时为了赶在正月初一团拜会前出版刊物,往往要赶在阴历年底,在远离家乡的赤峰市赶印刊物。工作上任劳任怨,在有关福利待遇上,自己决不与工作人员争。为了凝聚志办职工合力,我办从2000年实行上班一天给予2元钱补助制度,资金从《翁牛特史志》期刊赞助费中出。由于资金有限,从2003年迄今我都没有支取,而志办其他同志每到年底我都想方设法全额发放。2004年实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单位职工到时都休假,由于工作脱不开身,从实行休假制度以来我没有休息过一天。2008年7月我去北京阜外医院看病,这是我到旗志办工作后请假最长的一次,共计12天。由于翁旗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办刊物,《翁牛特史志》主要是靠争取社会赞助来维持刊物生存。出一期刊物需要5000元钱,而这5000元钱不知要跑多少个单位,往往有时刊物出版了,赞助资金到不了位,为了对印刷厂讲信用,就用自己的工资先期垫付。由于个别人不讲信用,迄今我为《翁牛特史志》垫付的8000元钱已经成了死户。对于单位职工我坦诚相待,对离岗的同志和已故职工家属,我尽最大可能送去一份温暖,送去一片爱心。范郁森同志1995年调出旗志办后先是在赤峰青年报上班,这是个自收自支的单位。范郁森的妻子没有工作,仅靠他一人的工资养家糊口。我听到他经济拮据的情况后从赤峰市政府、翁旗政府奖励《翁牛特旗志》的钱中拿出2200元给他送去,他深受感动。由于僧多粥少,作为旗志副主编的我才得到700元,还不及一般编辑多。2002年1月我办一名同志出差赤峰因突发心肌梗猝死。万分悲痛中我不仅协助家属厚葬了这名同志,还主动多次找相关领导给这位同志定为因公死亡,家属每月享受100多元的补助。2003年7月,又帮助将其在乡下工作的女儿调回乌丹,以便更好地照顾她的母亲。而我的女儿工资关系同时在乡下,到2004年初才把工资关系转回。
从事修志工作二十七年,我先后参与和主编了革命回忆录《紫城风云》、《翁牛特旗志》(任副主编)、《翁牛特年鉴》(任主编),主编了通讯文集《风景这边独好》(作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翁牛特旗古今诗词选》(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参与编辑《翁牛特文史》一至四集,《翁牛特之最》(任编审),《翁牛特旗军事志》(任副主编),主编出版《翁牛特史志》66期,做了些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更有愧于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我从1995年就担任旗政协委员,2005年又被选为旗政协常委,从2004年起兼任旗文联第一副主席,从1981~2007年本人多次被旗委、政府评为修志工作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被赤峰市政府多次评为年鉴编写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2003年两次被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记二等功,我所在的单位翁旗志办也两次被评为自治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
风雨兼程创业路,未有穷期奋斗时。投身修志战线二十七年我获益多多,我为二十七年前的选择毫无悔意。我深深爱上了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清水衙门,但我认为只要有爱心,只要肯下苦功,这个舞台照样能演出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正剧;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守护好这个窗口,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鉴古知今,阅尽人间春色。
如今,国家和自治区已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翁旗续志工作也已开始。我虽是修志战线的一名老兵,但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一声令下,我仍像二十七年前那样,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投身到自己钟爱的地方志事业中,为其殚精竭虑,劳神苦形,贡献毕生的力量。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
我是从1981年9月走上地方志工作岗位的,屈指算来已经有27个年头了,在修志战线上算得上一名老兵了。二十七年的修志生涯使我深深认识到: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国家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地方志工作部门同其他部门相比,只是“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方塘半亩”,然而就是这一池清水能折射出一个地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能浓缩一个地区几千年的历史风云。
从事修志工作的确是辛苦、清苦、艰苦,但是当你看到你忠实记载的历史史实编辑成卷、付梓出版,当你亲身感受到你所从事的地方志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资治、存史、教育、兴利的作用,你会感到虽苦犹甜,虽苦犹荣,苦中有乐,苦得值得。
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二十七年的修志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没有不为名利所动的道德修养,不可奢谈修志。
我的老家是桥头镇,距我工作的乌丹镇有百里之遥,1992年举家没有迁往乌丹前,十余年我一直在单位住单身。1985年旗志进入编写阶段,为赶进度往往过了腊月二十三还在单位工作。年关迫近,窗外爆竹声声不绝于耳,室内台灯一盏,白开水一杯,真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工作忙,离家又远,家里的事往往顾不过来。妻子是民办教师,拉扯着3个孩子,上有一双年迈多病的公婆,家务事的重担完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1991年夏,雨水偏多,我家的房子是土坯房,房盖没有瓦,所以一旦阴雨连绵我就座不安、睡不稳,担心大雨下漏房屋。是年农历六月初十夜间后檐墙连同顶棚塌落,多亏妻子、女儿机警,躲避及时,方免灭顶之灾。至今妻子每每提起此事,我心下惶然,如芒刺在背。
2002年,我将《翁牛特史志》期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过的反映翁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的通讯报道编辑成书,书名为《风景这边独好》。为了赶在十六大召开前夕出版,我加班加点。当把书稿交付赤峰印刷厂时,母亲正在重病期间,特别是临国庆节前几天,白天我在赤峰印刷厂校稿,晚上打“的”回家照料重病的母亲。有一天从赤峰赶到家已过子夜,第二天早晨又赶回赤峰。工作的劳累,对母亲病情的担忧使我心力交瘁。2003年农历正月,母亲终于离我而去。我是长子,我十三岁时得了一场大病,是母亲不分白天黑夜守护在我身边,用她的爱心、执着、坚韧赶走了死神,使我终于躲过一劫。想起母亲生病期间我不能始终守在身旁,至今仍感到内疚。母亲逝世一个月的一天夜里,我梦见了母亲,在痛哭中惊醒。我当即填了一首《如梦令》词:“窗外晨曦初露,梦醒泪湿衾布,老屋旧依然,慈母笑容如故。留住、留住!多少苦愁难诉。”
由于过度劳累和悲伤,安葬母亲后,我的右腿骨质增生病犯了。厉害时,自己连裤子都穿不上。那时正值“非典”时期,旗委、政府严令各单位负责人坚守岗位,管好自己的人。我家在乌丹镇南部,距单位有七里多地,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早晚上下班打“的”,中午在政府食堂随便吃一口,没有在家休息一天。“非典”刚刚解禁,我立刻赶往杜家地乡,组织采访编辑稿件,出版了《翁牛特史志》2003年第二期。
由于社会上对地方志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地方志工作刚开展时遇到各种困难与阻力。有些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先后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在《翁牛特旗志》进入编纂阶段曾先后有人动员我转行,去行政单位和金融界任职。如仅从物质待遇看,这两个单位要比旗志办好得多。但那时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修志工作,自己为之倾注心血的《翁牛特旗志》尚未成书,半道撒手而去岂不是成了逃兵吗?于是我两次谢绝了有关单位领导的好意。1993年6月《翁牛特旗志》付梓印刷出版,同年9月荣获国家一等奖。11月旗志办合并于档案馆。与档案馆合并后,志办人员被安排整理档案,旗政府拨给旗志办的业务经费也被截留挪作他用。翁旗地方志工作面临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主编范郁森、编辑傅春波两位同志先后离开旗志办,另谋职业。那段日子是我思想最困惑、感情最痛苦的时期。当时我也想一走了之,找一个省心的工作消磨时光,或者另谋职业重新开辟天地。恰在这时我读了《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2期刊载的夹江县志办王世体的“县志完成后志办干什么”的文章,深受启发。修志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我认为应该改为:修志要立志,立志方能修好志.。夹江县志出版后,他们将志余资料存档立案,先后出版了《夹江县年鉴》、《夹江县乡镇概况》、《夹江县情三百问》等地方志丛书。夹江县志办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办得到。铁下一条心,我就不信山重水复中找不到出路;百折不挠,坚持一下,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眼前。
在翁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翁旗第一本地方综合性刊物《翁牛特史志》于1994年8月创刊。这本刊物走自筹资金、社会赞助办刊的路子,从1994年创刊迄今已出版66期,旗内外发行86600册。创刊14年来,编辑部秉承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坚持地方志工作为全旗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连续三年举办了“赤凌杯”、“新世纪杯”、“龙头山杯”有奖征文活动,先后举办了赤峰、乌丹地区文化名人赴玉龙沙湖、好道都山笔会以及赴花都什农场、白音套海、白音他拉、亿合公、灯笼河、建设局、乌丹一中、二中、四中、乌丹镇总校等采风活动。为了配合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先后出版了党的先进性教育、教育战线“两基攻坚”、人武部工作和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专刊。旗志办组织史志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先后深入110多个苏木、乡镇、场、委办局、企事业单位,通过撰写发展史、通讯报道等文章,真实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翁牛特史志》成为宣传翁牛特、提高翁牛特知名度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江泽民同志讲过这样一句话:“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二十七年的修志实践,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有为”,才能“有位”。也就是说地方志工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抢抓机遇,主动工作,不断拓宽地方志工作的开展路子。
我从1981年走上地方志工作岗位以来,坚持服从服务旗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不论分内分外工作,只要是旗委、政府交给的,都要尽职尽责去完成。
1999年根据赤峰市委的统一安排,翁旗旗委、政府决定举办曾在翁旗上山下乡的知青代表重返第二故乡联谊活动。我被旗领导安排到材料组、联络组工作。从提供知青的底数、人员的确定到远赴上海等地联络,从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的筹划到知青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我都献策献力,努力工作,为知青代表返乡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
从2004年开始,我连续三年参与了全旗民族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开幕式解说词的撰写工作。有时旗领导交给的文字任务,时间短促,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放弃休息时间,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服务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全局的同时,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旗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得到旗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地方志工作在服务于旗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翁牛特旗志》出版后,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1996年又及时开展了《翁牛特年鉴》的编写工作。原来预计从1986年(旗志下限年)编起,一年一鉴或三年一鉴,一至到2007年,后来由于资金等方面制约,旗委、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编辑出版《翁牛特年鉴》,现《翁牛特年鉴》2007年卷、2008年卷正在统稿中,预计2008年12月份出版。虽然从1986年开始出版年鉴的设想没有实现,但全旗一百多个苏木、乡镇、场、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从1986~2007年的年鉴稿都已上报旗志办,总字数1200余万,为开展续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旗志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地方志工作,旗委、政府从地方志工作逐渐认识其“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性,旗地方志工作得到旗委、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旗志办从1981年成立至今由旗委、政府举行全旗大型活动和召开会议26次,差不多每年都要有一次。2001年4月,旗志办成立二十周年,由翁旗旗委、政府主持召开了“庆祝翁牛特旗地方志工作开展二十周年大会”,旗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赤峰市志办负责同志、赤峰日报社、赤峰市电视台记者以及全旗各苏木乡镇场、旗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一百多人到会。
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七年,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志办的负责人要识大体、顾全局,挑重担、树表率,办事公道,爱岗敬业,这样你做事才有人帮,说话才有人听。
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是1981年4月组建起来的。春秋代序,人员更新,无论是机构改革并入档案馆的几年中,还是从档案馆析出单列入旗政府序列里,地方志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较之赤峰市某些旗县,翁牛特旗地方志机构从未被撤销过,修志队伍保持了稳定。 二十七年来旗志办形成一个好的传统,政治民主、账目公开,支出收入完全是阳光作业。无论是办刊物在社会上拉赞助,还是单位采购物品或招待客人开支,公开透明,而且账目做到日清月结,大型活动事前开会民主决策,事后公布账目。
我虽然是旗志办负责人,又是《翁牛特史志》的主编,但我绝不做挂名领导和主编,无论是编写年鉴,还是编辑《翁牛特史志》期刊稿件,我都和其他同志一样干,而且抢挑重担,一天工作干不完,回到家里熬夜也要干完,有时双休日也不休息。因为从1996年起,每年在春节团拜会上都要发一期《翁牛特史志》作为一道精神大餐,故有时为了赶在正月初一团拜会前出版刊物,往往要赶在阴历年底,在远离家乡的赤峰市赶印刊物。工作上任劳任怨,在有关福利待遇上,自己决不与工作人员争。为了凝聚志办职工合力,我办从2000年实行上班一天给予2元钱补助制度,资金从《翁牛特史志》期刊赞助费中出。由于资金有限,从2003年迄今我都没有支取,而志办其他同志每到年底我都想方设法全额发放。2004年实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单位职工到时都休假,由于工作脱不开身,从实行休假制度以来我没有休息过一天。2008年7月我去北京阜外医院看病,这是我到旗志办工作后请假最长的一次,共计12天。由于翁旗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办刊物,《翁牛特史志》主要是靠争取社会赞助来维持刊物生存。出一期刊物需要5000元钱,而这5000元钱不知要跑多少个单位,往往有时刊物出版了,赞助资金到不了位,为了对印刷厂讲信用,就用自己的工资先期垫付。由于个别人不讲信用,迄今我为《翁牛特史志》垫付的8000元钱已经成了死户。对于单位职工我坦诚相待,对离岗的同志和已故职工家属,我尽最大可能送去一份温暖,送去一片爱心。范郁森同志1995年调出旗志办后先是在赤峰青年报上班,这是个自收自支的单位。范郁森的妻子没有工作,仅靠他一人的工资养家糊口。我听到他经济拮据的情况后从赤峰市政府、翁旗政府奖励《翁牛特旗志》的钱中拿出2200元给他送去,他深受感动。由于僧多粥少,作为旗志副主编的我才得到700元,还不及一般编辑多。2002年1月我办一名同志出差赤峰因突发心肌梗猝死。万分悲痛中我不仅协助家属厚葬了这名同志,还主动多次找相关领导给这位同志定为因公死亡,家属每月享受100多元的补助。2003年7月,又帮助将其在乡下工作的女儿调回乌丹,以便更好地照顾她的母亲。而我的女儿工资关系同时在乡下,到2004年初才把工资关系转回。
从事修志工作二十七年,我先后参与和主编了革命回忆录《紫城风云》、《翁牛特旗志》(任副主编)、《翁牛特年鉴》(任主编),主编了通讯文集《风景这边独好》(作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翁牛特旗古今诗词选》(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参与编辑《翁牛特文史》一至四集,《翁牛特之最》(任编审),《翁牛特旗军事志》(任副主编),主编出版《翁牛特史志》66期,做了些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更有愧于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我从1995年就担任旗政协委员,2005年又被选为旗政协常委,从2004年起兼任旗文联第一副主席,从1981~2007年本人多次被旗委、政府评为修志工作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被赤峰市政府多次评为年鉴编写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2003年两次被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记二等功,我所在的单位翁旗志办也两次被评为自治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
风雨兼程创业路,未有穷期奋斗时。投身修志战线二十七年我获益多多,我为二十七年前的选择毫无悔意。我深深爱上了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清水衙门,但我认为只要有爱心,只要肯下苦功,这个舞台照样能演出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正剧;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守护好这个窗口,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鉴古知今,阅尽人间春色。
如今,国家和自治区已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翁旗续志工作也已开始。我虽是修志战线的一名老兵,但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一声令下,我仍像二十七年前那样,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投身到自己钟爱的地方志事业中,为其殚精竭虑,劳神苦形,贡献毕生的力量。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