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编者按: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我刊选登内蒙古政协民族历史文化课题组同志的研究成果《神为之王,气为之壮———傅作义将军长城、河套保卫战的全国意义》。该文有理有据、全面深刻地挖掘了绥远抗日三战对西安事变的重大影响和对全国抗日战局最终形成的历史贡献。
当《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那震人心魄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您有何感想?是不是为黄河儿女众志成城、威武不屈的精神所感动?那字字如鼓的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既是中华民族的吼声,也是中华民族的誓言!请看一下60年前发生在长城一带血沃河套的真实画面吧:从1933年的喋血怀柔,1936年的绥远抗战,到1939年至1940年夏的五原保卫战,都是惊天地、泣鬼神、扬国威、丧敌胆的中华国土保卫战。
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赞扬上述战役的指挥者傅作义将军:“日寇西侵,国难日亟,宜生先生(傅作义的字)统率师旅捍卫边疆,今夏小试锋芒已使敌人退避三舍,观乎报载以死继之之言,跃然民族英雄之抱负,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诚属可贺可敬!”〔1〕这些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反侵略之战,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日寇西犯的妄想,促成了西安事变,影响了抗日大局,功莫大矣!
一、喋血怀柔,诗祭抗日第一碑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东北三省,1933年又进犯我长城各口,企图侵犯我华北。傅作义将军几次致电国民政府,誓死抗日。
此役傅部阵亡367人、伤484人,毙敌346人,伤敌600余人,有效阻击了日本侵略军对北平古都的疯狂进攻。被当时各大报誉为“最壮烈的血战”。傅部“不顾敌军人数两倍的众多,也不顾敌军器械两倍的精利”,“他们在敌军飞机的侦查轰炸之下,不分昼夜赶筑他们的阵地,用他们的血染红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页”。傅军多为绥远的百姓子弟。1933年9月,怀柔日军撤退后,
傅作义将军认为,修筑好防御工事,可以“七分用土,三分用枪”,抵御敌人的飞机、大炮,减少伤亡。此役前,他亲率参谋人员到前线侦查地形,指导因地制宜构筑各种防御阵地,绘制蓝图印发各部队加紧构筑,限时完成。为阻击坦克,壕外埋设固定和移动地雷。连队阵地均为上下两层,其上筑有各种伪装的掩体,二线附近则有坚固的指挥所、瞭望所、弹药库、通讯所等。掩体之间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四通八达,我军称之为“迷魂阵”。即使炸毁一层,还有一层,破坏一点,无碍全局。
日本报纸当时面对傅军之英勇善战,亦表示了惊讶与感叹。
据《中国现代散文精品·胡适卷》记载,1935年7月,何应钦下令,一切抗日的纪念物都应隐藏。迫不得已,傅作义在长城抗战纪念碑上加了一层遮盖,另刻“精灵在此”四个大字。胡适从报上得到这个消息,满腔悲愤,写了《大青山公墓碑》诗一首:“雾散云开自有时,暂时埋没不须悲。青山待我重来日,大写青山第二碑。”
二、收复百灵,“封锁计划”成泡影
1936年冬,在傅作义将军的指挥下,广大蒙汉战士击溃了日伪军对绥远东部红格尔图的进犯,胜利地收复了北疆战略要地百灵庙,击毙击伤和俘虏敌人共1500余人,促成伪军金宪章等四个师先后反正。〔5〕1936年12月,毛泽东、朱德在发给傅作义的慰问电中称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足下孤军抗日,迭获胜利,日伪不能越雷池一步,消息传来,全国欢腾,足下之英勇抗日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为中国军人争一口气。”1937年3月,宋庆龄在英文《中国呼声》上发表文章,赞扬“绥远将士,击溃日伪进攻,保土卫国,功绩斐然。若进行对日抗战,则胜利必属于中国,可毫无疑义”;“中国人民有为国家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奋斗到底之决心,这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6〕
从百灵庙所获敌方秘密文件中,人们看出日寇的企图是想在中国的北方造成封锁中国的壁垒。在他们看来,中国在海上交通方面,要在战时求得国际的援助非常困难。因为他们觉得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军根据地和海军兵力,可以优裕地对付英美,所以海上封锁中国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在陆路方面,中国有被迫与苏俄联合之可能。为此,他们决定先完成大陆封锁:从东北经察哈尔、绥远,西至宁夏、新疆、甘肃,隔绝中俄阵线。并准备用4亿元巨资完成此举,1936年已花掉6000万元。日寇想利用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以似是而非的“民族自决”理论,挑拨离间,实现“以华制华”的故伎。然后挟其经济与政治军事力量,控制他们。这条预定的封锁线从东北到西北,中心点在绥远。收复百灵庙,使日寇阴狠毒辣的大陆封锁计划成为泡影。〔7〕爱国人士
历史学者
日寇侵华以来,中国军队虽有过“淞沪”、“长城”抗战,但无一不是以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而绥远抗战却是第一个既收复了失地、又没有签订任何屈辱条约的抗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就连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傅作义将军的胜利,特别是百灵庙的占领……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有了自信,激发了抗日气氛的更新高潮。”〔8〕“这次绥远事件,以蒙古军到关东军方面的惨败告终,得到了很有深刻意味的结果:即中国抗日意识空前高涨,从而内蒙工作遭到了挫折”。〔9〕
傅作义将军抱定了誓死救国的决心。他在部队出发时曾动员指出:“绥远是西北数省的门户,歼灭进犯之敌,是关系到保卫西北的重大问题。胜则可为抗日奠定基础,国家民族从此可以得救,败则前途不堪设想。”傅将军在1937年写过一篇题为《用鲜血争取民族复兴》的文章,讲了这次打胜仗的根本原因是依靠了爱国的“人心”与“精神”。他深刻指出:“我们处于困难严重的今日,要作救亡图存的工作,物质不足为我们主要阻碍,我们要拿‘人心’与‘精神’去战胜一切”;在与敌作战时,“人人不甘心作亡国奴,抱定国可亡而我们决不作亡国奴的决心,这样,战胜敌人我们虽没有把握,但不作亡国奴却人人都有把握,以牺牲的精神去对抗敌人,我们必能胜利。”在百灵庙战役中,蒙汉军民共同参战,父老兄弟密切配合,百姓帮傅军修筑工事,埋设地雷,抬伤员,运子弹,送水送饭,激励抗日士气;蒙旗军民还给傅军引路带道,协助前线部队歼灭敌人。当敌人败退时,当地蒙古族爱国军民又沿途截击敌人,堵截增援百灵庙的伪蒙古军,使妄想一举拿下绥远的日伪军,以惨败而告终。〔11〕为纪念这次抗战牺牲军民,1936年12月在绥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专门铸行了“绥远抗战阵亡军人追悼大会纪念章”。〔12〕
傅作义将军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对绥远抗战的支援和鼓励念念不忘。1965年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就我个人的抗日经历来说,也直接间接地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鼓励。收复百灵庙战役前,南汉宸同志就曾带了毛主席的信件,秘密地去绥远和我联系,鼓励我抗日。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山城堡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军队的进攻后,又发出援绥通电,认为不能坐视绥远局部抗战而不救。”〔13〕
三、五原大捷,绥战掀起爱国潮
傅作义将军的五原争夺战威震华夏。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住了日军主力南下,有力配合了全国各抗日战区的其他战役,史称“五原大捷”。
1938年冬,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并指定其在绥西河套地区设立副司令长官部。傅也由此而脱离阎锡山的晋绥军体系。进驻河套不久,他就总结多年来抗战经验,在部队经过整顿,精神面貌、物质条件都已改善的情况下,发动了包头、绥西战役,在全国又一次欣起了抗日高潮。〔14〕
五原大捷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总指挥官水川伊夫等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及来华勘矿技术官员300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警务指挥官和伪军师长等50余人;俘获伪蒙军和伪军18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支、毒气筒1000余个、电台1部、战刀两把及部分手枪、橡皮船及大量军用物资;焚毁击损敌武器装备不计其数。我军阵亡将士679名。〔15〕五原大捷肃清了日伪军在河套的势力,巩固了西北屏障,是绥远各族人民全力支持抗战的又一贡献,使日寇进窥我大西北的野心破灭。专家们评价:“五原战役的胜利,开全国抗战最后胜利之先路。在全面抗战的意义上,发生了决定性的伟大作用。”由于五原战役给日寇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五年多的时间里,日军不敢再向我河套地区越雷池一步。〔16〕
据统计,自1933年以来,傅作义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推动下,率领黄河儿女,坚持抗日救国,给日寇沉重打击。13年中,转战一万八千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二百九十多次,基本上保持了不败的记录,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中坚决抗日的名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四、西安事变,全面抗战开新局
绥远抗战宣布了国民党主战派的胜利,医治了相当一部分官员的“恐日病”。骄横的日军首领田中隆吉曾经狂妄地宣称:“‘九·一八’时,东北军一打就跑,这回绥远军可能一吓就跑。”谁知在傅作义部凌厉的攻势下,蒙奸德王的嫡系伪七师的千余人马全部就歼,王英军的五个旅长有四个反正,总共有近万名伪军和几十名日本顾问从伪军的花名册上永远地抹掉了。其中,前关东军参谋长冈村宁次精选的10名精通蒙、俄文的日本高级特务被打死7个,气得冈村宁次和板垣征四郎大骂田中隆吉,并将其撤职和遣送。
驻守西安的张学良将军曾是傅作义的上级,绥远抗日三战,使部下成了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自己却替他人背着不抵抗的黑锅。绥远、陕西唇亡齿寒,杨虎城曾说:“自从日帝实行武装攻夺绥远以来,于是西北也就随着而变为抗日前线了。”广大东北、西北军面对抗日救国的新形势,喊出了“我们要援绥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一些东北军高级将领找到张学良痛哭求战:“即使党中央不同意,我们也要自行组织队伍援绥!”
有时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谈判桌上的要价。绥远抗战的辉煌胜利,导致了中日政府间谈判的破裂。蒋介石以日本人参与绥战为借口,断然否认自己执行数年的“塘沽”、“何梅”、“秦土”等卖国协定的合法效力。当时日本外务省为此悲叹:“绥远事件给在南京的川樾、张群会谈以极坏影响。”〔18〕
我们认为,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双方实现了停战,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以谈判方式调和,终于在1937年演成了全民族抗战。绥远抗战虽不属于军事史上的大战,但由于它爆发于中日民族矛盾、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特殊时刻,故它的影响和作用也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长城与河套保卫战的领导者傅作义将军应当为此名垂青史。进入党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英雄榜上有傅作义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2〕薄一波《傅作义生平》序言,《傅作义生平》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3〕志武《胡适和“抗战第一碑”》,《人民政协报》
〔4〕张新吾著《傅作义传》,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75~80页;
〔5〕白震《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内蒙古政协》2005年第8期第33~34页;
〔6〕袁明铎、郝诚之主编,《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页;
〔7〕、〔10〕范长江《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百灵庙战后行》,见《塞上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10页,第105页;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内蒙古近代史译丛》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阳吉玛《百灵庙战役评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第61~65页;
〔12〕伍胜利《绥远百灵庙抗战纪念章》,《呼和浩特日报》
〔1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4〕马寒梅《傅作义与内蒙古地区的抗战》,《阴山学刊》2005年第4期第15页;
〔15〕、〔16〕傅守正《五原大捷》,《政协经济论坛》2007年第四期第86页;
〔17〕《韬奋文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4页;
〔18〕祝福《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绥远抗战及其影响》,《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第193~197页。
(作者:郝诚之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所研究员,郝云系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副会长,郝松伟是郝诚之助手)
本文责编:姚思泰
编者按: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我刊选登内蒙古政协民族历史文化课题组同志的研究成果《神为之王,气为之壮———傅作义将军长城、河套保卫战的全国意义》。该文有理有据、全面深刻地挖掘了绥远抗日三战对西安事变的重大影响和对全国抗日战局最终形成的历史贡献。
当《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那震人心魄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您有何感想?是不是为黄河儿女众志成城、威武不屈的精神所感动?那字字如鼓的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既是中华民族的吼声,也是中华民族的誓言!请看一下60年前发生在长城一带血沃河套的真实画面吧:从1933年的喋血怀柔,1936年的绥远抗战,到1939年至1940年夏的五原保卫战,都是惊天地、泣鬼神、扬国威、丧敌胆的中华国土保卫战。
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赞扬上述战役的指挥者傅作义将军:“日寇西侵,国难日亟,宜生先生(傅作义的字)统率师旅捍卫边疆,今夏小试锋芒已使敌人退避三舍,观乎报载以死继之之言,跃然民族英雄之抱负,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诚属可贺可敬!”〔1〕这些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反侵略之战,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日寇西犯的妄想,促成了西安事变,影响了抗日大局,功莫大矣!
一、喋血怀柔,诗祭抗日第一碑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东北三省,1933年又进犯我长城各口,企图侵犯我华北。傅作义将军几次致电国民政府,誓死抗日。
此役傅部阵亡367人、伤484人,毙敌346人,伤敌600余人,有效阻击了日本侵略军对北平古都的疯狂进攻。被当时各大报誉为“最壮烈的血战”。傅部“不顾敌军人数两倍的众多,也不顾敌军器械两倍的精利”,“他们在敌军飞机的侦查轰炸之下,不分昼夜赶筑他们的阵地,用他们的血染红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页”。傅军多为绥远的百姓子弟。1933年9月,怀柔日军撤退后,
傅作义将军认为,修筑好防御工事,可以“七分用土,三分用枪”,抵御敌人的飞机、大炮,减少伤亡。此役前,他亲率参谋人员到前线侦查地形,指导因地制宜构筑各种防御阵地,绘制蓝图印发各部队加紧构筑,限时完成。为阻击坦克,壕外埋设固定和移动地雷。连队阵地均为上下两层,其上筑有各种伪装的掩体,二线附近则有坚固的指挥所、瞭望所、弹药库、通讯所等。掩体之间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四通八达,我军称之为“迷魂阵”。即使炸毁一层,还有一层,破坏一点,无碍全局。
日本报纸当时面对傅军之英勇善战,亦表示了惊讶与感叹。
据《中国现代散文精品·胡适卷》记载,1935年7月,何应钦下令,一切抗日的纪念物都应隐藏。迫不得已,傅作义在长城抗战纪念碑上加了一层遮盖,另刻“精灵在此”四个大字。胡适从报上得到这个消息,满腔悲愤,写了《大青山公墓碑》诗一首:“雾散云开自有时,暂时埋没不须悲。青山待我重来日,大写青山第二碑。”
二、收复百灵,“封锁计划”成泡影
1936年冬,在傅作义将军的指挥下,广大蒙汉战士击溃了日伪军对绥远东部红格尔图的进犯,胜利地收复了北疆战略要地百灵庙,击毙击伤和俘虏敌人共1500余人,促成伪军金宪章等四个师先后反正。〔5〕1936年12月,毛泽东、朱德在发给傅作义的慰问电中称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足下孤军抗日,迭获胜利,日伪不能越雷池一步,消息传来,全国欢腾,足下之英勇抗日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为中国军人争一口气。”1937年3月,宋庆龄在英文《中国呼声》上发表文章,赞扬“绥远将士,击溃日伪进攻,保土卫国,功绩斐然。若进行对日抗战,则胜利必属于中国,可毫无疑义”;“中国人民有为国家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奋斗到底之决心,这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6〕
从百灵庙所获敌方秘密文件中,人们看出日寇的企图是想在中国的北方造成封锁中国的壁垒。在他们看来,中国在海上交通方面,要在战时求得国际的援助非常困难。因为他们觉得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军根据地和海军兵力,可以优裕地对付英美,所以海上封锁中国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在陆路方面,中国有被迫与苏俄联合之可能。为此,他们决定先完成大陆封锁:从东北经察哈尔、绥远,西至宁夏、新疆、甘肃,隔绝中俄阵线。并准备用4亿元巨资完成此举,1936年已花掉6000万元。日寇想利用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以似是而非的“民族自决”理论,挑拨离间,实现“以华制华”的故伎。然后挟其经济与政治军事力量,控制他们。这条预定的封锁线从东北到西北,中心点在绥远。收复百灵庙,使日寇阴狠毒辣的大陆封锁计划成为泡影。〔7〕爱国人士
历史学者
日寇侵华以来,中国军队虽有过“淞沪”、“长城”抗战,但无一不是以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而绥远抗战却是第一个既收复了失地、又没有签订任何屈辱条约的抗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就连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傅作义将军的胜利,特别是百灵庙的占领……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有了自信,激发了抗日气氛的更新高潮。”〔8〕“这次绥远事件,以蒙古军到关东军方面的惨败告终,得到了很有深刻意味的结果:即中国抗日意识空前高涨,从而内蒙工作遭到了挫折”。〔9〕
傅作义将军抱定了誓死救国的决心。他在部队出发时曾动员指出:“绥远是西北数省的门户,歼灭进犯之敌,是关系到保卫西北的重大问题。胜则可为抗日奠定基础,国家民族从此可以得救,败则前途不堪设想。”傅将军在1937年写过一篇题为《用鲜血争取民族复兴》的文章,讲了这次打胜仗的根本原因是依靠了爱国的“人心”与“精神”。他深刻指出:“我们处于困难严重的今日,要作救亡图存的工作,物质不足为我们主要阻碍,我们要拿‘人心’与‘精神’去战胜一切”;在与敌作战时,“人人不甘心作亡国奴,抱定国可亡而我们决不作亡国奴的决心,这样,战胜敌人我们虽没有把握,但不作亡国奴却人人都有把握,以牺牲的精神去对抗敌人,我们必能胜利。”在百灵庙战役中,蒙汉军民共同参战,父老兄弟密切配合,百姓帮傅军修筑工事,埋设地雷,抬伤员,运子弹,送水送饭,激励抗日士气;蒙旗军民还给傅军引路带道,协助前线部队歼灭敌人。当敌人败退时,当地蒙古族爱国军民又沿途截击敌人,堵截增援百灵庙的伪蒙古军,使妄想一举拿下绥远的日伪军,以惨败而告终。〔11〕为纪念这次抗战牺牲军民,1936年12月在绥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专门铸行了“绥远抗战阵亡军人追悼大会纪念章”。〔12〕
傅作义将军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对绥远抗战的支援和鼓励念念不忘。1965年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就我个人的抗日经历来说,也直接间接地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鼓励。收复百灵庙战役前,南汉宸同志就曾带了毛主席的信件,秘密地去绥远和我联系,鼓励我抗日。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山城堡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军队的进攻后,又发出援绥通电,认为不能坐视绥远局部抗战而不救。”〔13〕
三、五原大捷,绥战掀起爱国潮
傅作义将军的五原争夺战威震华夏。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住了日军主力南下,有力配合了全国各抗日战区的其他战役,史称“五原大捷”。
1938年冬,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并指定其在绥西河套地区设立副司令长官部。傅也由此而脱离阎锡山的晋绥军体系。进驻河套不久,他就总结多年来抗战经验,在部队经过整顿,精神面貌、物质条件都已改善的情况下,发动了包头、绥西战役,在全国又一次欣起了抗日高潮。〔14〕
五原大捷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总指挥官水川伊夫等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及来华勘矿技术官员300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警务指挥官和伪军师长等50余人;俘获伪蒙军和伪军18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支、毒气筒1000余个、电台1部、战刀两把及部分手枪、橡皮船及大量军用物资;焚毁击损敌武器装备不计其数。我军阵亡将士679名。〔15〕五原大捷肃清了日伪军在河套的势力,巩固了西北屏障,是绥远各族人民全力支持抗战的又一贡献,使日寇进窥我大西北的野心破灭。专家们评价:“五原战役的胜利,开全国抗战最后胜利之先路。在全面抗战的意义上,发生了决定性的伟大作用。”由于五原战役给日寇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五年多的时间里,日军不敢再向我河套地区越雷池一步。〔16〕
据统计,自1933年以来,傅作义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推动下,率领黄河儿女,坚持抗日救国,给日寇沉重打击。13年中,转战一万八千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二百九十多次,基本上保持了不败的记录,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中坚决抗日的名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四、西安事变,全面抗战开新局
绥远抗战宣布了国民党主战派的胜利,医治了相当一部分官员的“恐日病”。骄横的日军首领田中隆吉曾经狂妄地宣称:“‘九·一八’时,东北军一打就跑,这回绥远军可能一吓就跑。”谁知在傅作义部凌厉的攻势下,蒙奸德王的嫡系伪七师的千余人马全部就歼,王英军的五个旅长有四个反正,总共有近万名伪军和几十名日本顾问从伪军的花名册上永远地抹掉了。其中,前关东军参谋长冈村宁次精选的10名精通蒙、俄文的日本高级特务被打死7个,气得冈村宁次和板垣征四郎大骂田中隆吉,并将其撤职和遣送。
驻守西安的张学良将军曾是傅作义的上级,绥远抗日三战,使部下成了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自己却替他人背着不抵抗的黑锅。绥远、陕西唇亡齿寒,杨虎城曾说:“自从日帝实行武装攻夺绥远以来,于是西北也就随着而变为抗日前线了。”广大东北、西北军面对抗日救国的新形势,喊出了“我们要援绥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一些东北军高级将领找到张学良痛哭求战:“即使党中央不同意,我们也要自行组织队伍援绥!”
有时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谈判桌上的要价。绥远抗战的辉煌胜利,导致了中日政府间谈判的破裂。蒋介石以日本人参与绥战为借口,断然否认自己执行数年的“塘沽”、“何梅”、“秦土”等卖国协定的合法效力。当时日本外务省为此悲叹:“绥远事件给在南京的川樾、张群会谈以极坏影响。”〔18〕
我们认为,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双方实现了停战,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以谈判方式调和,终于在1937年演成了全民族抗战。绥远抗战虽不属于军事史上的大战,但由于它爆发于中日民族矛盾、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特殊时刻,故它的影响和作用也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长城与河套保卫战的领导者傅作义将军应当为此名垂青史。进入党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英雄榜上有傅作义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2〕薄一波《傅作义生平》序言,《傅作义生平》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3〕志武《胡适和“抗战第一碑”》,《人民政协报》
〔4〕张新吾著《傅作义传》,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75~80页;
〔5〕白震《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内蒙古政协》2005年第8期第33~34页;
〔6〕袁明铎、郝诚之主编,《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页;
〔7〕、〔10〕范长江《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百灵庙战后行》,见《塞上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10页,第105页;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内蒙古近代史译丛》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阳吉玛《百灵庙战役评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第61~65页;
〔12〕伍胜利《绥远百灵庙抗战纪念章》,《呼和浩特日报》
〔1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4〕马寒梅《傅作义与内蒙古地区的抗战》,《阴山学刊》2005年第4期第15页;
〔15〕、〔16〕傅守正《五原大捷》,《政协经济论坛》2007年第四期第86页;
〔17〕《韬奋文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4页;
〔18〕祝福《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绥远抗战及其影响》,《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第193~197页。
(作者:郝诚之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所研究员,郝云系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副会长,郝松伟是郝诚之助手)
本文责编:姚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