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工作与以往有许多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按照随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人文科学的,自然科学也是成果累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INTER网的普及和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文献种类有所增加,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和存贮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文献研究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献的出版
近年来,每年出版专著近百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文献出版有以下特点:1.精品文献出版数量增加。如李治安的《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周少川的《元代史学思想研究》,嘎尔迪的《中古蒙古语研究》,刘迎胜的《察合台汗国史研究》,永儒布的《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等著作。这些著作无论从研究选题、研究深度、史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述上,都具有拓展性和很高学术价值。2.大型文献出版数量增加。如:《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学百科全书》、《全元文》、《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对勘本》等等文献的出版。这些文献多则上百本,少则也有近10本。3.考古文献数量增多。随着现代考古技术手段的运用,考古挖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黑城遗址和新疆新忽热古城遗址发掘和有关文物的出土,这些遗迹、遗物的出土,为研究元代的城市制度、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考古文献编辑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仅元大都研究就有魏坚的《元大都》、王大方的《元大都研究》版本。这些文献为蒙古学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史料。4.自然科学成果大批涌现。如:李迪的《蒙古族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旺其格的《蒙古族天文历法史》、《蒙古族数学史》,其格琪图的《现代蒙医学》,旺钦扎布的《蒙古族正骨学》等等大量的自然科学专著。5.文摘、索引、辞典等检索工具书编辑、出版数量增多。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细化,为方便研究者快速、准确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一些学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有关蒙古学文摘、索引、书目提要和题录等检索工具书。比较著名的有:邱树森主编的《元史辞典》,是元史方面最全、最新的一本字典。共收录《元史》原文中的词语、人名、地名、民族、职官、著作、天文、历算、艺术、科技、动植物名以及器物典制、历史事件等30970条。是查找《元史》有关资料最快捷的工具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蒙古族卷),收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古籍文献。如:《兰塔布》、《四部医典》、《金光明经》、《圣子书》、《玉匣子》、《阿拉坦碑文》(原件)、《界碑》和《灵觉寺太和门匾》等等,是20余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此外,还有《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国际蒙古学书目(中国卷)》和《蒙古学金石文编题录》等10几种检索工具书,这些检索工具书都是查找蒙古学文献资料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文献的搜集整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级政府在注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民族优秀文献抢救、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2003年初,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2003年11月,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投入专项资金启动相关项目工程和对蒙古文古籍进行抢救、整理和修复。如: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江格尔”文化艺术宫建设,使“江格尔”文化艺术宫成为“江格尔”传承基地。同时,也成为有关“江格尔”资料、蒙古族长调民歌和托布秀尔音乐的收藏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也成立相关机构,制订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各盟市相关单位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程,以及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蒙古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和民族习惯用语等等活动,开展有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如:投入专项资金启动“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和对《丹珠尔》、《甘珠尔》等文献典籍进行抢救和修复、整理和出版;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内蒙古各旗县卷;征集《内蒙古民间文化研究成果总目录(1947—2005)》;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各民族分卷……等等工程。
各盟市旗县政府也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如:开鲁县拨专款40000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出版了《开鲁民俗研究》、《开鲁七十二行》和《开鲁歌谣》。阿拉善盟对散落在民间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出版了《阿拉善民歌集成》、《额济纳土尔扈特长调民歌》、《阿拉善短调民歌》、《阿拉善喀尔喀民歌》、《阿拉善民歌研讨论文集》和《阿拉善艺人歌手传略》。奈曼旗已完整地整理出了“胡尔齐”艺人黑小的蒙古语说书《清史演义》、《烈火金刚》等重点书目, 整理出版了《奈曼民歌》。准格尔旗整理出版了《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译编》等等。
内蒙古社科联也组织各学会、研究会开展各领域学术文献研究,并出版了大量成果,有些成果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服务。
从上可知,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搜集、修复、整理和出版工作,成绩非常显著,它为中国蒙古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文献数字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和研制以及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电子文献信息涌现,使人目不暇接。这就使蒙古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成为必然,为方便研究者利用蒙古学文献信息资源,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和政府机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文献数字化建设。近几年,蒙古学相关数据服务平台、网站和数据库纷纷建立。比较著名的网站有:中国蒙古文期刊网、蒙古学信息网、蒙古文化网、内蒙古语言文字网、蒙医药信息网、蒙古贞语言文化网、蒙古文化网、蒙古文数字图书馆网、草原雄鹰网站等100多个网站。这些网站有专门介绍和研究蒙古学的各个方面内容的,也有的是把蒙古学作为其网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都可以获得蒙古学相关的信息。著名的数据库有:“蒙汉文网络出版数据库”“蒙古文文献书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中国蒙古学书目提要数据库”、“国际蒙古学学者数据库”、“蒙医药图书数据库”等10多个数据库。这些网站、数据库为蒙古学研究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术交流情况及研究成果,是蒙古学研究者快速获取信息资料的服务平台。
四、文献的研究
文献研究是研究工作的先导和基础,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研究成果的质量。近年来,蒙古学文献研究成果非常之多,除对传统文献典籍研究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的研究:史料掌握、运用和考证是蒙古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因此,有关学者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如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三辑)、新疆编的《伊犁文史资料·蒙古族专辑》、周良霄的《金和南宋初有关蒙古史料之考证》、巴·苏和的《中国蒙古文学史史料学》、王一丹的《伊利汗时期波斯史书创作中的蒙古影响———以拉施特的<史集>为例》、张文平、张久和的《库莫奚基本史料的初步比较研究》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蒙古学史料。
2.八思巴、托忒文历史文献的研究:我国是八思巴、托忒文史料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八思巴、托忒文史料是研究蒙古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因此,研究八思巴、托忒文史料也是蒙古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照那斯图的《八思巴字和蒙古文献》、呼格吉勒图的《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宁侠的《<译语>的史料价值探析》、乌兰的有关托忒文历史文献研究的系列文章、叶尔达的《中国藏托忒文文献刻本之研究》等。这些专著和文章都是研究八思巴、托忒文历史文献的重要成果。
3.文书文献的研究:文书文献是蒙古学文献中重要文献类型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因此,研究者非常重视对文书文献的研究。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日本有关专家对黑城出土的800余件文书的归类与研究,再如:希都日古的《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与蒙古文文书档案研究》、刘晓的《元代圣旨起首语》和张帆的《从<元典章新集>的一条文书看元朝中后期的御前奏闻决策机制》等文章,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有关文书,透视元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
4.金石碑刻文献的研究:金石碑刻文献也是重要的蒙古学历史文献之一,它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如:蔡美彪的《元易州龙兴观懿旨碑译释》、照日格图的《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牛汝极的《元代景教碑铭和文献及叙利亚文突厥语的语音系统》、耿世民的《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等。这些金石碑刻研究成果补充了其它类型文献之不足,起到了补史、证史、纠史的作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5.其它的文献研究:如:照日格图的《13—14世纪蒙古文文献中的突厥语成分》、孟·斯·乌力吉的《涉及蒙藏关系的藏文文献》、吉格木德的《蒙医学史与文献研究》、耿世民的《哈萨克古代文献研究———金帐汗国克普恰克———花拉子模文献》、哈斯额尔敦对《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回鹘蒙古文的考释等系列文章。这些专著和文章,都是从不同方面对蒙古学文献进行研究的。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工作,不仅对蒙古学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了有序组织和整合,同时,也加快了蒙古学文献信息传播速度,为蒙古学研究者提供获取最新学术动态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为我区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本文责编:姚思泰
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工作与以往有许多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按照随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人文科学的,自然科学也是成果累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INTER网的普及和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文献种类有所增加,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和存贮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文献研究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献的出版
近年来,每年出版专著近百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文献出版有以下特点:1.精品文献出版数量增加。如李治安的《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周少川的《元代史学思想研究》,嘎尔迪的《中古蒙古语研究》,刘迎胜的《察合台汗国史研究》,永儒布的《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等著作。这些著作无论从研究选题、研究深度、史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述上,都具有拓展性和很高学术价值。2.大型文献出版数量增加。如:《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学百科全书》、《全元文》、《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对勘本》等等文献的出版。这些文献多则上百本,少则也有近10本。3.考古文献数量增多。随着现代考古技术手段的运用,考古挖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黑城遗址和新疆新忽热古城遗址发掘和有关文物的出土,这些遗迹、遗物的出土,为研究元代的城市制度、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考古文献编辑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仅元大都研究就有魏坚的《元大都》、王大方的《元大都研究》版本。这些文献为蒙古学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史料。4.自然科学成果大批涌现。如:李迪的《蒙古族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旺其格的《蒙古族天文历法史》、《蒙古族数学史》,其格琪图的《现代蒙医学》,旺钦扎布的《蒙古族正骨学》等等大量的自然科学专著。5.文摘、索引、辞典等检索工具书编辑、出版数量增多。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细化,为方便研究者快速、准确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一些学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有关蒙古学文摘、索引、书目提要和题录等检索工具书。比较著名的有:邱树森主编的《元史辞典》,是元史方面最全、最新的一本字典。共收录《元史》原文中的词语、人名、地名、民族、职官、著作、天文、历算、艺术、科技、动植物名以及器物典制、历史事件等30970条。是查找《元史》有关资料最快捷的工具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蒙古族卷),收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古籍文献。如:《兰塔布》、《四部医典》、《金光明经》、《圣子书》、《玉匣子》、《阿拉坦碑文》(原件)、《界碑》和《灵觉寺太和门匾》等等,是20余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此外,还有《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国际蒙古学书目(中国卷)》和《蒙古学金石文编题录》等10几种检索工具书,这些检索工具书都是查找蒙古学文献资料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文献的搜集整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级政府在注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民族优秀文献抢救、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2003年初,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2003年11月,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投入专项资金启动相关项目工程和对蒙古文古籍进行抢救、整理和修复。如: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江格尔”文化艺术宫建设,使“江格尔”文化艺术宫成为“江格尔”传承基地。同时,也成为有关“江格尔”资料、蒙古族长调民歌和托布秀尔音乐的收藏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也成立相关机构,制订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各盟市相关单位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程,以及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蒙古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和民族习惯用语等等活动,开展有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如:投入专项资金启动“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和对《丹珠尔》、《甘珠尔》等文献典籍进行抢救和修复、整理和出版;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内蒙古各旗县卷;征集《内蒙古民间文化研究成果总目录(1947—2005)》;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各民族分卷……等等工程。
各盟市旗县政府也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如:开鲁县拨专款40000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出版了《开鲁民俗研究》、《开鲁七十二行》和《开鲁歌谣》。阿拉善盟对散落在民间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出版了《阿拉善民歌集成》、《额济纳土尔扈特长调民歌》、《阿拉善短调民歌》、《阿拉善喀尔喀民歌》、《阿拉善民歌研讨论文集》和《阿拉善艺人歌手传略》。奈曼旗已完整地整理出了“胡尔齐”艺人黑小的蒙古语说书《清史演义》、《烈火金刚》等重点书目, 整理出版了《奈曼民歌》。准格尔旗整理出版了《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译编》等等。
内蒙古社科联也组织各学会、研究会开展各领域学术文献研究,并出版了大量成果,有些成果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服务。
从上可知,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搜集、修复、整理和出版工作,成绩非常显著,它为中国蒙古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文献数字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和研制以及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电子文献信息涌现,使人目不暇接。这就使蒙古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成为必然,为方便研究者利用蒙古学文献信息资源,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和政府机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文献数字化建设。近几年,蒙古学相关数据服务平台、网站和数据库纷纷建立。比较著名的网站有:中国蒙古文期刊网、蒙古学信息网、蒙古文化网、内蒙古语言文字网、蒙医药信息网、蒙古贞语言文化网、蒙古文化网、蒙古文数字图书馆网、草原雄鹰网站等100多个网站。这些网站有专门介绍和研究蒙古学的各个方面内容的,也有的是把蒙古学作为其网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都可以获得蒙古学相关的信息。著名的数据库有:“蒙汉文网络出版数据库”“蒙古文文献书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中国蒙古学书目提要数据库”、“国际蒙古学学者数据库”、“蒙医药图书数据库”等10多个数据库。这些网站、数据库为蒙古学研究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术交流情况及研究成果,是蒙古学研究者快速获取信息资料的服务平台。
四、文献的研究
文献研究是研究工作的先导和基础,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研究成果的质量。近年来,蒙古学文献研究成果非常之多,除对传统文献典籍研究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的研究:史料掌握、运用和考证是蒙古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因此,有关学者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如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三辑)、新疆编的《伊犁文史资料·蒙古族专辑》、周良霄的《金和南宋初有关蒙古史料之考证》、巴·苏和的《中国蒙古文学史史料学》、王一丹的《伊利汗时期波斯史书创作中的蒙古影响———以拉施特的<史集>为例》、张文平、张久和的《库莫奚基本史料的初步比较研究》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蒙古学史料。
2.八思巴、托忒文历史文献的研究:我国是八思巴、托忒文史料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八思巴、托忒文史料是研究蒙古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因此,研究八思巴、托忒文史料也是蒙古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照那斯图的《八思巴字和蒙古文献》、呼格吉勒图的《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汇编》、宁侠的《<译语>的史料价值探析》、乌兰的有关托忒文历史文献研究的系列文章、叶尔达的《中国藏托忒文文献刻本之研究》等。这些专著和文章都是研究八思巴、托忒文历史文献的重要成果。
3.文书文献的研究:文书文献是蒙古学文献中重要文献类型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因此,研究者非常重视对文书文献的研究。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日本有关专家对黑城出土的800余件文书的归类与研究,再如:希都日古的《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与蒙古文文书档案研究》、刘晓的《元代圣旨起首语》和张帆的《从<元典章新集>的一条文书看元朝中后期的御前奏闻决策机制》等文章,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有关文书,透视元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
4.金石碑刻文献的研究:金石碑刻文献也是重要的蒙古学历史文献之一,它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如:蔡美彪的《元易州龙兴观懿旨碑译释》、照日格图的《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牛汝极的《元代景教碑铭和文献及叙利亚文突厥语的语音系统》、耿世民的《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等。这些金石碑刻研究成果补充了其它类型文献之不足,起到了补史、证史、纠史的作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5.其它的文献研究:如:照日格图的《13—14世纪蒙古文文献中的突厥语成分》、孟·斯·乌力吉的《涉及蒙藏关系的藏文文献》、吉格木德的《蒙医学史与文献研究》、耿世民的《哈萨克古代文献研究———金帐汗国克普恰克———花拉子模文献》、哈斯额尔敦对《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回鹘蒙古文的考释等系列文章。这些专著和文章,都是从不同方面对蒙古学文献进行研究的。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初蒙古学文献工作,不仅对蒙古学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了有序组织和整合,同时,也加快了蒙古学文献信息传播速度,为蒙古学研究者提供获取最新学术动态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为我区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本文责编:姚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