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二期
  • (珍珠滩)胡杨殇
  •     又见胡杨!
        自从告别大漠,卸去戎装,那些如苍龙腾越,古庙铜钟般实实在在地胡杨,便成了勒刻在我脑海深处思之淌血的印痕。世事沧桑,百感交集。亦曾几番梦里与其相拥,抚摩它化石一样的躯干,掩埋它金黄嵌红的落叶,倾诉对它的思念及自身的得失,在与其交流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虽说安泰与大地母亲不可分割,怎奈边关路远,物是人非,有着浓烈的胡杨情结的我,只道是今生今世与胡杨再见无缘了。独自怅然之时,岂料天随人愿,一纸会议通知把我带到了宽广雄浑、苍劲神奇的额济纳,带到了如潮如汐、神态万般的胡杨林前!
        又见长河落日,极目大漠孤烟,泪蒙双眸;久违的胡杨,心仪的胡杨,别来无恙!
        胡杨,又名胡桐,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作为内蒙古西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这些年胡杨慢慢有了名气。在一些摄影展乃至星级酒店的大堂壁画中,出现了它的身姿。那或是金秋的胡杨,姿态万千,斑斑斓斓,漫及天涯,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或是落日瞬间的胡杨,晚霞尽抹,胡杨由金黄变成金红,大地如铺猩红地毯,辉煌凝重。但真正见过胡杨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一是地处偏远。胡杨产地额济纳旗在内蒙古最西部,位于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空旷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使人们望而却步;二是数量稀少。额济纳境内人称绿洲的胡杨林是当今世上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现有面积总共不过40万亩。
            我曾在庐山见识过直逼云霄的青松,在黄山欣赏过美丽怡然的迎客松,它们有幸生于南国气候滋润之地,长在名山福地其间,被人们呵护有加,受游客顶礼膜拜,虽然其状青翠欲滴,其名远播四海,终究属阳春白雪,观赏之物。而胡杨树则不然。它之所以令人称道,令人震撼,甚至引为精神寄托,学习榜样,不在于它每年金秋时节呈现出来的梦幻般神奇之美,而是它傲立戈壁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胡杨树无一例外地生长在长年干旱、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其生存环境就是春秋肆虐的狂风黄沙的磨砺,短暂夏日四十多摄氏度的灼烤,漫漫严冬浸骨入髓的绞杀。干旱年复一年地折磨它,盐碱得寸进尺地侵蚀它,贫瘠肆无忌惮地威逼它。它到这个世上似乎就是来遭受磨难的,侥幸落地生根,艰难抗争长大,悲壮干枯而死。不亲临胡杨林,你无法感受胡杨树的傲人风骨,也难以想象胡杨精神的深邃博大。 尽管胡杨可以成林,但因环境使然,外观上单个树木绝无雷同,其形态真个是粗犷张扬,千奇百怪,或似斑驳的巨塔,突兀的利剑,或如怪异的神魅,起舞的虬蟠。漫步胡杨林中,仿佛进入奇幻世界,使人惊叹不已。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卫国戍边时,所见最多的是大片枯死的胡杨林。无尽地胡杨像全军覆没的将士,横七竖八,陈骸漠野,黄沙沉积,寂寞为伴,再无丝毫绿色、半点声息……
        一棵胡杨虽然渺小羸弱,但是一经接踵连片形成绿洲,即刻价值连城。
        是它守土有责,顽强抵御了西北沙漠不依不饶地进逼;是它傲然挺立,为额济纳百姓遮蔽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是它奉献的枝条落叶,养育了以阿拉善白驼为主的畜牧业;是它以绝无仅有的苍凉大气之美,引来万千游客繁荣了当地经济。即使到了生命尽头、干枯境地,它依然迎风而立,接日月轮回,倔强地发挥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完全可以说,胡杨是沙漠里的英雄树!胡杨林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大漠戈壁中的生命摇篮!
        吟咏《橘颂》的屈原和为《白杨礼赞》的茅盾可能都没有到过漠北边陲,没有见过胡杨,否则先生一定会将胡杨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为世人再写下永久的诗篇。
        然而,就是这超凡脱俗、价比黄金的胡杨,在承受恶劣生态环境侵袭的同时也难免遭受人类的摧残。自有人类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来,胡杨树就成了人们赖以煮饭取暖的主要材料,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直到十几年前那一场接连一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恶魔般向人们扑来,人们才意识到胡杨林存在的真正价值,才被迫放下了滥砍滥伐的斧头。
        透支生态的恶果如仅靠亡羊补牢来弥补,为时不是太晚了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我见识了胡杨,并从精神层面接纳了它的时候,得到了很多的感悟。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很多人毕生理想的追求。但也有人不相信人类社会真的会有如此境界,当我们提及这类字眼时,他门往往嗤之以鼻。
        奸佞叼蛮之徒,难免龌龊下作坑壑一气;滥竽充数者,打肿脸充胖子偏偏要颐指气使;官僚权贵,唯我独尊最喜阿谀奉承;弄权谋私的,哪个不欺上瞒下打击忠良;还有那些花公家银子买官爵养“二奶”的家伙,饱填私囊穷奢极欲的同时无一不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嘴上……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却可以调整心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肆虐的沙尘暴把天地搅得一片混沌,我们只能像胡杨树一样选择面对。
        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怎会和谐,经济何谈发展,民族精神焉能振作,国家岂能强盛?
        物极必反,世上规律。沙尘暴能遮天蔽日,其能量不可谓不大,但威风抖尽终将让位朗朗乾坤;成克杰们曾官居鼎品,万般显赫,一旦东窗事发难逃身败名裂。“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令任著《桃花扇》语)。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强悍的沙暴固然给胡杨身上留下累累瘢痕,但打击和挫折教会它懂得了如何应对所处环境,学会了自我疗伤,最终屹然如初,迎风挺立。
        人往高处走,树在阳坡栽。庐山松雨露滋润,可是遍寻天下能有几多?迎客松风光无限,岂知形影相吊高不胜寒。抱负高远,勿忘诸事讲究个时间、地点、条件,弄不好只能自招烦恼。
        还是让我们心态平和、老老实实地学做一棵胡杨吧。这是生命之树。“防风沙、抗干旱”,为民出力,为国分忧,成为大漠戈壁的生态屏障;这是不死之树。身处逆境,不改操守,何虑干枯折断无人会,哪怕风化成泥捻为尘。
        2007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与会代表时,深情地说:“胡杨呵,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我们要发扬胡杨的顽强精神……”
        保护胡杨,保护绿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胡杨精神激励着当地人民。为使胡杨林重焕生机,他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居延海引来晶莹的黑河水,数万亩胡杨林绝处逢生。几乎就在我时隔三十年再次重返胡杨林的同一时刻,额济纳旗启动了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的“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随即成立。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周边和当地人民的坚强决心,恢复胡杨林昔日辉煌的风采和梦幻般的神奇并非遥不可及。
        学习“胡杨”,学习奉献,就是学做平凡英雄。全社会大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勿忘推进公平正义,每个公民积极奔向小康目标的路上谨记“八荣八耻”。如是,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人人期盼的幸福和谐就在你我身边。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胡杨殇
  •     又见胡杨!
        自从告别大漠,卸去戎装,那些如苍龙腾越,古庙铜钟般实实在在地胡杨,便成了勒刻在我脑海深处思之淌血的印痕。世事沧桑,百感交集。亦曾几番梦里与其相拥,抚摩它化石一样的躯干,掩埋它金黄嵌红的落叶,倾诉对它的思念及自身的得失,在与其交流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虽说安泰与大地母亲不可分割,怎奈边关路远,物是人非,有着浓烈的胡杨情结的我,只道是今生今世与胡杨再见无缘了。独自怅然之时,岂料天随人愿,一纸会议通知把我带到了宽广雄浑、苍劲神奇的额济纳,带到了如潮如汐、神态万般的胡杨林前!
        又见长河落日,极目大漠孤烟,泪蒙双眸;久违的胡杨,心仪的胡杨,别来无恙!
        胡杨,又名胡桐,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作为内蒙古西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这些年胡杨慢慢有了名气。在一些摄影展乃至星级酒店的大堂壁画中,出现了它的身姿。那或是金秋的胡杨,姿态万千,斑斑斓斓,漫及天涯,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或是落日瞬间的胡杨,晚霞尽抹,胡杨由金黄变成金红,大地如铺猩红地毯,辉煌凝重。但真正见过胡杨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一是地处偏远。胡杨产地额济纳旗在内蒙古最西部,位于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空旷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使人们望而却步;二是数量稀少。额济纳境内人称绿洲的胡杨林是当今世上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现有面积总共不过40万亩。
            我曾在庐山见识过直逼云霄的青松,在黄山欣赏过美丽怡然的迎客松,它们有幸生于南国气候滋润之地,长在名山福地其间,被人们呵护有加,受游客顶礼膜拜,虽然其状青翠欲滴,其名远播四海,终究属阳春白雪,观赏之物。而胡杨树则不然。它之所以令人称道,令人震撼,甚至引为精神寄托,学习榜样,不在于它每年金秋时节呈现出来的梦幻般神奇之美,而是它傲立戈壁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胡杨树无一例外地生长在长年干旱、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其生存环境就是春秋肆虐的狂风黄沙的磨砺,短暂夏日四十多摄氏度的灼烤,漫漫严冬浸骨入髓的绞杀。干旱年复一年地折磨它,盐碱得寸进尺地侵蚀它,贫瘠肆无忌惮地威逼它。它到这个世上似乎就是来遭受磨难的,侥幸落地生根,艰难抗争长大,悲壮干枯而死。不亲临胡杨林,你无法感受胡杨树的傲人风骨,也难以想象胡杨精神的深邃博大。 尽管胡杨可以成林,但因环境使然,外观上单个树木绝无雷同,其形态真个是粗犷张扬,千奇百怪,或似斑驳的巨塔,突兀的利剑,或如怪异的神魅,起舞的虬蟠。漫步胡杨林中,仿佛进入奇幻世界,使人惊叹不已。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卫国戍边时,所见最多的是大片枯死的胡杨林。无尽地胡杨像全军覆没的将士,横七竖八,陈骸漠野,黄沙沉积,寂寞为伴,再无丝毫绿色、半点声息……
        一棵胡杨虽然渺小羸弱,但是一经接踵连片形成绿洲,即刻价值连城。
        是它守土有责,顽强抵御了西北沙漠不依不饶地进逼;是它傲然挺立,为额济纳百姓遮蔽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是它奉献的枝条落叶,养育了以阿拉善白驼为主的畜牧业;是它以绝无仅有的苍凉大气之美,引来万千游客繁荣了当地经济。即使到了生命尽头、干枯境地,它依然迎风而立,接日月轮回,倔强地发挥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完全可以说,胡杨是沙漠里的英雄树!胡杨林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大漠戈壁中的生命摇篮!
        吟咏《橘颂》的屈原和为《白杨礼赞》的茅盾可能都没有到过漠北边陲,没有见过胡杨,否则先生一定会将胡杨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为世人再写下永久的诗篇。
        然而,就是这超凡脱俗、价比黄金的胡杨,在承受恶劣生态环境侵袭的同时也难免遭受人类的摧残。自有人类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来,胡杨树就成了人们赖以煮饭取暖的主要材料,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直到十几年前那一场接连一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恶魔般向人们扑来,人们才意识到胡杨林存在的真正价值,才被迫放下了滥砍滥伐的斧头。
        透支生态的恶果如仅靠亡羊补牢来弥补,为时不是太晚了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我见识了胡杨,并从精神层面接纳了它的时候,得到了很多的感悟。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很多人毕生理想的追求。但也有人不相信人类社会真的会有如此境界,当我们提及这类字眼时,他门往往嗤之以鼻。
        奸佞叼蛮之徒,难免龌龊下作坑壑一气;滥竽充数者,打肿脸充胖子偏偏要颐指气使;官僚权贵,唯我独尊最喜阿谀奉承;弄权谋私的,哪个不欺上瞒下打击忠良;还有那些花公家银子买官爵养“二奶”的家伙,饱填私囊穷奢极欲的同时无一不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嘴上……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却可以调整心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肆虐的沙尘暴把天地搅得一片混沌,我们只能像胡杨树一样选择面对。
        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怎会和谐,经济何谈发展,民族精神焉能振作,国家岂能强盛?
        物极必反,世上规律。沙尘暴能遮天蔽日,其能量不可谓不大,但威风抖尽终将让位朗朗乾坤;成克杰们曾官居鼎品,万般显赫,一旦东窗事发难逃身败名裂。“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令任著《桃花扇》语)。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强悍的沙暴固然给胡杨身上留下累累瘢痕,但打击和挫折教会它懂得了如何应对所处环境,学会了自我疗伤,最终屹然如初,迎风挺立。
        人往高处走,树在阳坡栽。庐山松雨露滋润,可是遍寻天下能有几多?迎客松风光无限,岂知形影相吊高不胜寒。抱负高远,勿忘诸事讲究个时间、地点、条件,弄不好只能自招烦恼。
        还是让我们心态平和、老老实实地学做一棵胡杨吧。这是生命之树。“防风沙、抗干旱”,为民出力,为国分忧,成为大漠戈壁的生态屏障;这是不死之树。身处逆境,不改操守,何虑干枯折断无人会,哪怕风化成泥捻为尘。
        2007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与会代表时,深情地说:“胡杨呵,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我们要发扬胡杨的顽强精神……”
        保护胡杨,保护绿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胡杨精神激励着当地人民。为使胡杨林重焕生机,他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居延海引来晶莹的黑河水,数万亩胡杨林绝处逢生。几乎就在我时隔三十年再次重返胡杨林的同一时刻,额济纳旗启动了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的“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随即成立。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周边和当地人民的坚强决心,恢复胡杨林昔日辉煌的风采和梦幻般的神奇并非遥不可及。
        学习“胡杨”,学习奉献,就是学做平凡英雄。全社会大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勿忘推进公平正义,每个公民积极奔向小康目标的路上谨记“八荣八耻”。如是,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人人期盼的幸福和谐就在你我身边。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