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绥远省是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五日国民党政治会议第一百五十三次会议决定。九月十七日行政院行文并组建临时政府,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一日,绥远省政府正式成立,省会设在归绥市。
说起归绥市,老年人都知道,它是由两个城组成的。一个叫归化城,称旧称,一个叫绥远城,称新城,两城相距五华里。
归绥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塞内通往塞外的交通枢纽,时称西口。西北经蒙古到恰克图或科布多;西经包头可通甘肃、新疆、俄罗斯;东经张家口可至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南可从太原、西安至两广、江浙、武汉、四川、云贵,交通极为方便。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中国北方政治、军事、金融商贸中心。
这里不仅同蒙古、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而西经包头、甘肃、新疆的商品交往亦极发达,由此进出的商品主要以牲畜、皮毛、茶叶、棉布、丝绸为大宗。此时的归化城繁华热闹。繁荣景象令大批晋商瞠目结舌。下面就绥远省建省前后归化城的商贸、金融以及教育情况简述如下:
一、 商贸
归化城在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便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市场,当时还归山西省管辖。那个时候,海关尚未成立,商业机构也以旧有的行帮行事,各自都有其习惯了的势力。到绥远省成立时,归化城的商行帮派,也还是维持着旧有的行商规矩。
归化城的商贾多系山西、直隶商人。商界按行业大至可分为十五社,社外九社,八大庄口、四大店、三大号等。
十五社:社就是行业公会组织的意思。社与各地之“帮”、“郊”、“行”(上海称“帮”,福建称“郊”、广州称“行”)同意。各社都有自己的章程,并从公会会员中选出熟习商务、在商界有声望的人担任社头。一般每社三至七人,每年更换一次,有时每一票期更换一次。社头的任务主要是调解纠纷、救助会员、制定行规、同衙门进行交涉等。会员每年聚会一次。聚会时要大摆宴席、公演戏剧,十分热闹。
对十五社而言,也有一个管理机构,叫“乡耆公所”。旧时设在三贤庙内,由十五社社员选出乡耆四人,总理所务,任期一年。这个所,设“老师”一名,担负与地方官府的交涉事宜,一般由具有官吏资格者充任,比如“大盛魁”的掌柜就有此资格。另有管账先生(也叫秉笔先生)及杂役数人组成。
乡耆公所每月招集会员开会一两次,主要研究商务活动。此外还在正月、端午、中秋三节招集全体会员开展联欢活动,增进友谊。会员之间如发生纠纷,也由乡耆所处理,处理结果,当事人必须服从。乡耆公所除处理商务上的纠纷外,还代收捐税、办理会员互济事项,制定商业规章等。关于商业规章,主要包括雇工使用、买卖价格、货款支付以及其它手续费、回扣、度量衡等有关制度。现将各社的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聚锦社:本社为粮食批发商的公会,约有会员五十户,均为有名的大粮栈,有的还兼营客栈。专营批发业务的称为粮店;经营客栈、说合交易的称货店。当时归化城有粮店廿余户,主要有西盛店、德和店、源巨昌店、会丰店等,通常有三四个股东出资,资本一般在一万串文左右。这些粮店同农户的交易,采取予约定购的方式,说合佣钱通常为买卖价格的百分之二。
货店的数目与粮店的数目大致相同,有名的货店有万盛店、天荣店、德兴店、通顺店、东升店、奎隆店等,资本与粮店差不多。货店的大户店堂结构宏大、客房设备完善,客商有一住十几年的老户,在客房内标有各自的经营项目及商号名称。货店拥有自己的仓库,储存的货物一般每驮二百斤,收栈租费银三钱,而不问存期长短。说合拥钱为二分,即每百两收二两。
二、醇厚社:凡洋货铺(也称栏柜货铺)、估衣铺均属于此社。洋货铺约有三十家,主要有聚生泰、聚生厚、万顺恒、永顺恒等,均为山西人经营,资本多为股份形式,但最大的商号股本也不超过一万两。上述商号均经营批发业务,客户多为口外地方商行。经营的商品除各种杂货外,还有棉纱、棉布、带子、裤子等等。估衣铺主要经营旧衣服,均为小本经营,采取拍卖方式。这些店铺主要有天顺泰、巨生泰、聚兴庆等二十余家。
三、青龙社:本社为面粉及纸张商人的组织,有会员二十户,主要是万盛六、丰盛魁、长泰涌等,经营的商品有面粉、黄米粉、莜面粉、稻米、胡油以及纸张、线香、蜡烛等。商人多为山西祁县、榆次人。资本在四千串文左右。
四、福虎社:本社是磨面行业,会员均有四十户。
五、宝丰社:本社为钱铺组织,多属于大商户,资本达二万两者甚多,其商号的名称及经营范围等另述。
六、集义社:本社为皮靴铺的组织,有永德魁、兴盛正、泰和德、三义兴等十几户,主要为本地人所经营,从口外收生皮,然后进行鞣制或加工。加工的皮革以牛皮、马皮、羊皮最多,也有水獭皮、狼皮、貂皮等高价皮货,销售价也很昂贵。
七、威镇社:本社为制皮房,即用皮革缝制帽子,皮上衣、皮裤、皮袍、带纽等的商户组织,有桓巨涌、德和水、春泉泰、中泰恒等。
八、聚仙社:本社系茶馆行业,有十七户会员,规模较大的有广和元、四盛元、永馨馆等。店内设有账房,和当时上海的茶馆一样,俨然是一种交易场所。据说打烊后仍允许货店、粮店等业务人员进行商务洽谈。
九、仙翁社:仙翁社系饭馆行业,和茶馆一样,也是商人洽谈生意的场所。
十、兴隆社:是以此地为根据地的行商公会组织。行商住在蒙古各地的庙宇里,经常往来于各地,销售商品,称为“赶庙”。行商中,以张家口商人最多,经营洋广杂货,棉纱、棉布、绸缎等。
十一、毡毯社:本社是织造绒毡、绒毯等商户的组织,会员有天成元、晋丰永、中元永等十多户。在十五社中,属于衰败的一社。大部分由天津、太原人出资。生产原料主要是羊毛、牛毛、驼毛等,每户有织机三四台。
十二、衡义社:该社由皮行组织莱丰社、细皮行组织和衡义社合并而成。会员有天盛玉、谦益长、泰兴玉、庆兴泰等十数家。多为忻州人开设,经营生皮、鞣皮及皮带等。
十三、集锦社:又名“营外路”,是由在蒙古各地从事行商活动的商户所组成。营业区域为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区。一般每年九月前后从归化城出发,翌年春夏归来,经营的商品与兴隆社相同,但特别以棉布、丝绸、茶叶为主。此社资本最为雄厚。
十四、当行社:是当铺行业公会,大的当铺有天盛当、谦和当、复源当、义源当、日盛当、德水当等户。每户资金在五千串文至一万串文,出资者多为太原及本地人。利息每月二分,当期为二年。
十五、马店社:本社系骡马等经纪人的组织,有会员三十户,多为本地人经营,蒙古人来卖马时,大多住在马店,由马店介绍说合进行交易。说合佣钱为六分,由买卖双方付给,旺季一般为旧历的七、八、九月。
社外九社: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加入乡耆所的商户另外也组织了公会,称为社外之九社。
一、铁行社:是锻冶行业的组织。会员有福盛隆、恒裕昌、恒裕丰等十多户,一般与铁匠铺有往来,同时也承接破碎银两的熔炼工作。破碎银两的熔炼每五十两元宝一个收取手续费七十分。
二、福兴社:牛羊店均属于此社,有会员三十余户,主要有文合公、万盛义、兴盛公、天盛长等。在牛羊市开集时,这些牛羊店和马店一样,居间说合交易,帮助双方成交,由卖方付给一分五厘佣金。每年都有很多蒙古人和内地人前来投宿,这种情况和马店差不多。
三、生皮社:该社是从事生皮购销业务的商户的公会组织,他们是以屠杀、剥皮为业的屠户并收购生皮,进行销售,有兴隆、玉兴、隆义等十多户。春秋两季还派人到口外地方进行收购,把收耕的生皮用席子打包由车运回。
四、福庆社:该社是经营骆驼交易并留宿客商的驼店的公会组织,会员有元盛德、协盛玉、元盛泰等十余家,每年驼店拥有宽敞的庭院,一家就能收留四五百头骆驼。说合交易的佣钱一般为三分,由卖主支付。七、八、九月是交易旺季。
五、金炉社:属于此社的商户大约有二十家。其中天元炉、泉德炉等规模较大,经营的业务为金属制品的加工制作,如茶壶、勺子、铁器、农具等。
六、染房社:是专门从事土布染色的公会组织。归化城盛行喇嘛教,法衣染色的业务颇为兴隆。而承染法衣的商户也颇受爱戴,从门前经过的蒙古人多向之礼拜致敬。所染的颜色以桔黄、红色、蓝色等色彩为最多。主要店铺有永吉昌、永昌义、永泉义等。
七、蜡行社:归化城盛行佛教,因此专售蜡烛、钱箔、线香等佛教用品的商户,其会员主要有德宝义、万义永、大元昌等二十余户。
八、药行社:药店属于此社,会员有永合堂、广泰和、广兴泰等十多户。经销的药材由天津及口外采耕,特别是蒙古和硕地区出产的鹿茸,在药材中售价最高,据说可治百病。
九、煤炭行社:经营煤炭、薪炭的商户属于此社,会员有万义店、公义店、元盛店等二十余户。
社外各行:指不属于上述各社的商户,如山货行、银匠行、杂营行、杂营摊、西营驼户等。
一、山货行:山货行其实就是木材店,有永成泉、万成德、德合明等十户。木材产地是归化城西北一带连绵群山的背后,每年用牛车、马车或骡驮,将大量木材运来此地;自阿拉善、甘肃等地贩运而来的也不少。
二、银匠行:即首饰店,有万福兴、福兴永、三合义等十余户,专门从事银质工艺器皿的精细加工。
三、杂营行及杂营摊:出售日常用品的一般小商铺称为杂营行,主要的以永长义、德盛长、十益昌等几户。杂营摊是一种露天营业的小贩,专售日常用品为数众多。有些拥有店堂门市的商户也出摊设点销售商品。
四、西营驼户:一种代客运输的商户,有些驼户往来新疆等地途中,去时出售商品,回时收回货物。主要有双兴德,有驼700峰,元德魁五百峰,天聚德四百峰,天兴恒三百峰,还有徐财三百峰,徐德二百四十峰,丁宽二百峰等,共计三千余峰。
八大庄口:归化城把茶、布、票、羊、京货、麻、谷、口等商品称为八大庄口,因这些商户以往经营规模较大而得名。目前各行各业经营现状盛衰不一,有些商户已名不副实,有些商户已加入十五社中。
一、茶庄:比较著名的有巨贞义、大德常、兴隆义、锦丰泰、大德成、天聚和、三玉川、元盛川等,匀为天津、祁太人所经营,这些茶社与张家口及蒙古各地的官茶局均有业务往来,营业辐射范围极为辽阔。茶叶采购地主要是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省。
二、布庄:经营棉布、绸缎批发业务,有谦恒泰、通顺成、通顺长、复合成、德隆元、聚恒昌等十余户,棉布进货来源主要是直隶省正定府各县,丝绸以江浙、湖南为主。
三、票庄:办理票庄汇兑业务,有大盛川、长远大、太德玉、锦生润、义东谦、天德隆等十二家。
四、羊店:即属于福兴社商户。
五、京货店:经营帽子、靴鞋等,有玉丰厚、协和泰、广义成等十余户。
六、府庄:指山东省东昌府人经营的杂货店,有双义荣、广义兴、德阔泰等户。
七、谷庄:指太谷地方商人设的商号,即钱行。
八、口庄:张家口一名东口,该地商人开设的商号称口庄。这些商号经销杂货,规模较大的有公和益、景兴祐、永盛行、汉昌玉等。
四大店口:四大店口指通顺、长泰、东升、奎隆等四家货店,均属于聚锦社。
三大号口:指属于集锦社的中国巨商大盛魁,以及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统称三家大商号,均从事口外及俄罗斯的生意。特别是大盛魁,其资本近万万两,资本雄厚,声势喧赫。据《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介绍,当时仅大盛魁年交易额不下千万两白银,其次是源盛德九百万两、天义德七百万两。
交易常规:在归化城的商业交易中,值得注意的是货款支付日期。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票期,一是“八个骡子”。所谓期票,即严格的货款支付期限。一年分为四票,结清所欠货款。其具体日期,原则上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后,由各社头推举的代表与四名乡耆在乡耆公所会商决定。但具说实际上多半由通晓金融情况的钱铺代表来决定。一般票期大致在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中旬前后。
按照习惯,在期前一周左右,通常要向往来客户发函催账。超过票期拖延不付或无力清偿时,须支付一票期内的利息,但不超过下一票期。据说各商户在一般情况下匀严格遵守票期,清偿货款,竭力避免损伤商店信誉。
所谓八个骡子也是一种货款清付期限,即除四次票期外,在下余的八个月,即在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各月,以一个月为期结清货款。如二月十五日成交的货物,以三月十五日为货款支付期限。八个骡子这一名称来源于运输业,因当初运输行即按这一方法进行结算。
上述结算方法中,采用那种都行。由双方决定。
此外,在归化城还有一种特殊的交易常规,即“满加”。满加系利息之意,拖欠货款的利息也包括在内,利率由钱铺社头协商决定,通常在支付日期的前一个月进行协商。票期的利息因月份而有所不同,八个驴子的利息亦因月份而不同,往往是六月最低,十二月为最高,在五两到九两半之间上下活动。
二、金融机构及货币
归化城的金融机构,有钱铺、银号及中国银行分行。
钱铺:据《山西省志》载:当时归化的钱铺多为官豪所经营,铺面宏伟壮观。有名的主要的钱铺就有二十九家:
瑞生庆、谦益永、大成兴、恒升昌、义生德、恒吉昌、大丰玉、双兴厚、法中庸、隆盛厚、太和昌、大厚玉、谦益恒、德生昌、太甡玉、万昌永、裕盛厚、双盛成、长盛馨、达泉同、永和号、天享玉、义太祥、德太和、元吉泰、复泉茂、隆昌玉、协和成、大德永
钱铺开业时,须由殷实的钱铺作保,到同业公会宝丰社申请,并经乡耆公所批准后,交纳开业费白银二百两,方能开业。各家钱铺的资本在五千串文至二万串文之间。一般由几人合资开办。钱铺除资本外,还有所谓护本。护本也由股东出资,以备金融紧迫或钱铺急用时使用,平时不得动用。对于护本动用,支付月息四厘。
从钱铺的组织和经营来看,股东概不干预营业,一切店务均委托掌柜的(经理)全权处理。每家钱铺,掌柜的少则二人,多则有六人,按照地位的顺序,分掌店务。此外还有通事、伙计等。学徒的,通事根据各自的任务,有管帐的、跑街(负责了解市场行情)、内铺(出纳)、银柜(负责银两的鉴定)等。钱铺的业务包括存款、放款、发行钱票等,另外还代与钱铺业务往来的商店之间进行账目的结算和划拨。存款分为浮存(活期)和常存(定期)二种,浮存一般不付息,常存通常以票期为存期,有时也有半年、一年的定期,利息月息为六、七厘。贷款均为三个月以上至一年,不发放短期贷款。均为信用贷款,利息为月息七至九厘,同业间的拆借,通常月息为五、六厘。
钱票在此地称为钱帖子,额面一串文的钱票发行量最多。货币的兑换均由银号办理,钱铺在原则上不办理货币兑换。
银号:归化城的银号,一般都带有银炉,还经营货币兑换、存款、贷款、拨兑、票子发行等业务。当时归化城主要的银号有:
兴盛号、元成生、永兴号、吉泉长、什恒义、葛盛永、恒和祥、德成兴、德成号
中国银行分行:中国银行分行从清朝户部银行时代起,归化城就设有分行。分行主要办理汇兑业务。
平市官钱局:官办,除普通业务外,代理省金库及经理公债还本付息事项,发行钞票流通全省并大同等处。库存现洋(银元)约百万元。包头、丰镇、五原、萨县、兴和、临河、托县、清水河、天津、太原各设分行。
丰业银行,商办、发行纸币,承办汇兑业务。
另外还有山西省银行分行、绥远垦业银号分号、交通银行、北泽保商银行支行。在市面流通的主要以纸币、银洋、铜元三种。汇兑业务设及全国好多地方,光天津年约银元两千万。
货币:归化城当时流通的货币元宝、制钱、铜元和现洋(银元),至于银锭、碎银等均可使用。银元主要以北洋站人,人头为主。此地的元宝纯度为九九五左右,所用的平为城钱平,据说张家口钱平的一百两相当于城钱平的一百两零七钱五分。
制钱被称作老钱,大钱和小钱两种混用,以二百二十文为一缗,称为一串文。掺用小钱的比率以一串文中二十枚左右为限度,超过此数时,须打相当的折扣。此外也使用满钱,以一千文作一串文计算,有时还以五百文为一缗,以二缗为一束,每百文中的掺入十三枚小钱。还有全为大钱,但兑换比率另定。大钱多为乾隆、康熙、道光及雍正通宝,小钱则多为光绪、同治、咸丰及嘉庆通宝等。一般来说,唐、宋、元、明时代的制钱多为大形,并且钱质良好,因而在行情上多少有些差异。
被称作钱帖子的钱票,系钱铺、银号、粮店、货店、货栈、当铺等主要商店所发行,流通量甚大。钱票的格式非常简单,各店大同小异。通常只有到发行商店才能兑换。
归化城,在绥远建省前,人口不足三万,其商贸、金融与当时国内包括太原在内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据我国已故资深老记者刘映元先生在一九八一年内蒙古地名年会上讲:“在清代中叶,归化城每年三月份,驼铃声日夜不绝,盛况空前,各路的骆驼有十万峰;满载货物汇集归化城,成交后又满载货物运达各地,仅茶叶年销四万箱,牲畜百万头、布匹、衣锦等无数。”特别一九二一年五月一日平绥铁路通车后,给归化城注入了新的商机。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商家,蜂拥此处,积极收买租赁归化城的面铺,同时进行改造,使店铺高大明亮壮观。突出的有祥源通的四层楼、增盛魁、聚生泰、增盛源等的三层楼等等,各店金字牌高挂,并配以花样繁多的“幌子”、“招子”、“牌子”等,随风摆荡,呼换顾客,再加上被誉为东京“相国寺”的大召交相辉映和大召东仓的“塞外天桥”的热闹,整个归化城显得更加繁荣昌盛。当时的归化城可称中华商贸奇葩,北方璀灿明珠。
三、教育
归化城,在当时不但商贸金融发达,而教育也很发达。正如《山西省志》所言:“归化城虽然地处边陲,但教育颇为发达,上自中学,师范学堂,下自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应有尽有,此外为使蒙古人受到教育,成立了土默特小学堂,日本流学生也不少。”实际上当时还有女子师范学校,土默特中学,中山学院,农科职业学校和教会办的阿文学校,回部小学,贫民小学(基督教办),省立育婴堂等。
一个地处偏远的边陲城市,其教育情况能够得到内地人的赞赏,可见老归化城在那个年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不一般。故三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乌兰夫、郑天翔、多松年、李裕智、杨植林、苏谦益、杨令德等等。
绥远省是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五日国民党政治会议第一百五十三次会议决定。九月十七日行政院行文并组建临时政府,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一日,绥远省政府正式成立,省会设在归绥市。
说起归绥市,老年人都知道,它是由两个城组成的。一个叫归化城,称旧称,一个叫绥远城,称新城,两城相距五华里。
归绥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塞内通往塞外的交通枢纽,时称西口。西北经蒙古到恰克图或科布多;西经包头可通甘肃、新疆、俄罗斯;东经张家口可至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南可从太原、西安至两广、江浙、武汉、四川、云贵,交通极为方便。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中国北方政治、军事、金融商贸中心。
这里不仅同蒙古、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而西经包头、甘肃、新疆的商品交往亦极发达,由此进出的商品主要以牲畜、皮毛、茶叶、棉布、丝绸为大宗。此时的归化城繁华热闹。繁荣景象令大批晋商瞠目结舌。下面就绥远省建省前后归化城的商贸、金融以及教育情况简述如下:
一、 商贸
归化城在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便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市场,当时还归山西省管辖。那个时候,海关尚未成立,商业机构也以旧有的行帮行事,各自都有其习惯了的势力。到绥远省成立时,归化城的商行帮派,也还是维持着旧有的行商规矩。
归化城的商贾多系山西、直隶商人。商界按行业大至可分为十五社,社外九社,八大庄口、四大店、三大号等。
十五社:社就是行业公会组织的意思。社与各地之“帮”、“郊”、“行”(上海称“帮”,福建称“郊”、广州称“行”)同意。各社都有自己的章程,并从公会会员中选出熟习商务、在商界有声望的人担任社头。一般每社三至七人,每年更换一次,有时每一票期更换一次。社头的任务主要是调解纠纷、救助会员、制定行规、同衙门进行交涉等。会员每年聚会一次。聚会时要大摆宴席、公演戏剧,十分热闹。
对十五社而言,也有一个管理机构,叫“乡耆公所”。旧时设在三贤庙内,由十五社社员选出乡耆四人,总理所务,任期一年。这个所,设“老师”一名,担负与地方官府的交涉事宜,一般由具有官吏资格者充任,比如“大盛魁”的掌柜就有此资格。另有管账先生(也叫秉笔先生)及杂役数人组成。
乡耆公所每月招集会员开会一两次,主要研究商务活动。此外还在正月、端午、中秋三节招集全体会员开展联欢活动,增进友谊。会员之间如发生纠纷,也由乡耆所处理,处理结果,当事人必须服从。乡耆公所除处理商务上的纠纷外,还代收捐税、办理会员互济事项,制定商业规章等。关于商业规章,主要包括雇工使用、买卖价格、货款支付以及其它手续费、回扣、度量衡等有关制度。现将各社的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聚锦社:本社为粮食批发商的公会,约有会员五十户,均为有名的大粮栈,有的还兼营客栈。专营批发业务的称为粮店;经营客栈、说合交易的称货店。当时归化城有粮店廿余户,主要有西盛店、德和店、源巨昌店、会丰店等,通常有三四个股东出资,资本一般在一万串文左右。这些粮店同农户的交易,采取予约定购的方式,说合佣钱通常为买卖价格的百分之二。
货店的数目与粮店的数目大致相同,有名的货店有万盛店、天荣店、德兴店、通顺店、东升店、奎隆店等,资本与粮店差不多。货店的大户店堂结构宏大、客房设备完善,客商有一住十几年的老户,在客房内标有各自的经营项目及商号名称。货店拥有自己的仓库,储存的货物一般每驮二百斤,收栈租费银三钱,而不问存期长短。说合拥钱为二分,即每百两收二两。
二、醇厚社:凡洋货铺(也称栏柜货铺)、估衣铺均属于此社。洋货铺约有三十家,主要有聚生泰、聚生厚、万顺恒、永顺恒等,均为山西人经营,资本多为股份形式,但最大的商号股本也不超过一万两。上述商号均经营批发业务,客户多为口外地方商行。经营的商品除各种杂货外,还有棉纱、棉布、带子、裤子等等。估衣铺主要经营旧衣服,均为小本经营,采取拍卖方式。这些店铺主要有天顺泰、巨生泰、聚兴庆等二十余家。
三、青龙社:本社为面粉及纸张商人的组织,有会员二十户,主要是万盛六、丰盛魁、长泰涌等,经营的商品有面粉、黄米粉、莜面粉、稻米、胡油以及纸张、线香、蜡烛等。商人多为山西祁县、榆次人。资本在四千串文左右。
四、福虎社:本社是磨面行业,会员均有四十户。
五、宝丰社:本社为钱铺组织,多属于大商户,资本达二万两者甚多,其商号的名称及经营范围等另述。
六、集义社:本社为皮靴铺的组织,有永德魁、兴盛正、泰和德、三义兴等十几户,主要为本地人所经营,从口外收生皮,然后进行鞣制或加工。加工的皮革以牛皮、马皮、羊皮最多,也有水獭皮、狼皮、貂皮等高价皮货,销售价也很昂贵。
七、威镇社:本社为制皮房,即用皮革缝制帽子,皮上衣、皮裤、皮袍、带纽等的商户组织,有桓巨涌、德和水、春泉泰、中泰恒等。
八、聚仙社:本社系茶馆行业,有十七户会员,规模较大的有广和元、四盛元、永馨馆等。店内设有账房,和当时上海的茶馆一样,俨然是一种交易场所。据说打烊后仍允许货店、粮店等业务人员进行商务洽谈。
九、仙翁社:仙翁社系饭馆行业,和茶馆一样,也是商人洽谈生意的场所。
十、兴隆社:是以此地为根据地的行商公会组织。行商住在蒙古各地的庙宇里,经常往来于各地,销售商品,称为“赶庙”。行商中,以张家口商人最多,经营洋广杂货,棉纱、棉布、绸缎等。
十一、毡毯社:本社是织造绒毡、绒毯等商户的组织,会员有天成元、晋丰永、中元永等十多户。在十五社中,属于衰败的一社。大部分由天津、太原人出资。生产原料主要是羊毛、牛毛、驼毛等,每户有织机三四台。
十二、衡义社:该社由皮行组织莱丰社、细皮行组织和衡义社合并而成。会员有天盛玉、谦益长、泰兴玉、庆兴泰等十数家。多为忻州人开设,经营生皮、鞣皮及皮带等。
十三、集锦社:又名“营外路”,是由在蒙古各地从事行商活动的商户所组成。营业区域为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区。一般每年九月前后从归化城出发,翌年春夏归来,经营的商品与兴隆社相同,但特别以棉布、丝绸、茶叶为主。此社资本最为雄厚。
十四、当行社:是当铺行业公会,大的当铺有天盛当、谦和当、复源当、义源当、日盛当、德水当等户。每户资金在五千串文至一万串文,出资者多为太原及本地人。利息每月二分,当期为二年。
十五、马店社:本社系骡马等经纪人的组织,有会员三十户,多为本地人经营,蒙古人来卖马时,大多住在马店,由马店介绍说合进行交易。说合佣钱为六分,由买卖双方付给,旺季一般为旧历的七、八、九月。
社外九社: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加入乡耆所的商户另外也组织了公会,称为社外之九社。
一、铁行社:是锻冶行业的组织。会员有福盛隆、恒裕昌、恒裕丰等十多户,一般与铁匠铺有往来,同时也承接破碎银两的熔炼工作。破碎银两的熔炼每五十两元宝一个收取手续费七十分。
二、福兴社:牛羊店均属于此社,有会员三十余户,主要有文合公、万盛义、兴盛公、天盛长等。在牛羊市开集时,这些牛羊店和马店一样,居间说合交易,帮助双方成交,由卖方付给一分五厘佣金。每年都有很多蒙古人和内地人前来投宿,这种情况和马店差不多。
三、生皮社:该社是从事生皮购销业务的商户的公会组织,他们是以屠杀、剥皮为业的屠户并收购生皮,进行销售,有兴隆、玉兴、隆义等十多户。春秋两季还派人到口外地方进行收购,把收耕的生皮用席子打包由车运回。
四、福庆社:该社是经营骆驼交易并留宿客商的驼店的公会组织,会员有元盛德、协盛玉、元盛泰等十余家,每年驼店拥有宽敞的庭院,一家就能收留四五百头骆驼。说合交易的佣钱一般为三分,由卖主支付。七、八、九月是交易旺季。
五、金炉社:属于此社的商户大约有二十家。其中天元炉、泉德炉等规模较大,经营的业务为金属制品的加工制作,如茶壶、勺子、铁器、农具等。
六、染房社:是专门从事土布染色的公会组织。归化城盛行喇嘛教,法衣染色的业务颇为兴隆。而承染法衣的商户也颇受爱戴,从门前经过的蒙古人多向之礼拜致敬。所染的颜色以桔黄、红色、蓝色等色彩为最多。主要店铺有永吉昌、永昌义、永泉义等。
七、蜡行社:归化城盛行佛教,因此专售蜡烛、钱箔、线香等佛教用品的商户,其会员主要有德宝义、万义永、大元昌等二十余户。
八、药行社:药店属于此社,会员有永合堂、广泰和、广兴泰等十多户。经销的药材由天津及口外采耕,特别是蒙古和硕地区出产的鹿茸,在药材中售价最高,据说可治百病。
九、煤炭行社:经营煤炭、薪炭的商户属于此社,会员有万义店、公义店、元盛店等二十余户。
社外各行:指不属于上述各社的商户,如山货行、银匠行、杂营行、杂营摊、西营驼户等。
一、山货行:山货行其实就是木材店,有永成泉、万成德、德合明等十户。木材产地是归化城西北一带连绵群山的背后,每年用牛车、马车或骡驮,将大量木材运来此地;自阿拉善、甘肃等地贩运而来的也不少。
二、银匠行:即首饰店,有万福兴、福兴永、三合义等十余户,专门从事银质工艺器皿的精细加工。
三、杂营行及杂营摊:出售日常用品的一般小商铺称为杂营行,主要的以永长义、德盛长、十益昌等几户。杂营摊是一种露天营业的小贩,专售日常用品为数众多。有些拥有店堂门市的商户也出摊设点销售商品。
四、西营驼户:一种代客运输的商户,有些驼户往来新疆等地途中,去时出售商品,回时收回货物。主要有双兴德,有驼700峰,元德魁五百峰,天聚德四百峰,天兴恒三百峰,还有徐财三百峰,徐德二百四十峰,丁宽二百峰等,共计三千余峰。
八大庄口:归化城把茶、布、票、羊、京货、麻、谷、口等商品称为八大庄口,因这些商户以往经营规模较大而得名。目前各行各业经营现状盛衰不一,有些商户已名不副实,有些商户已加入十五社中。
一、茶庄:比较著名的有巨贞义、大德常、兴隆义、锦丰泰、大德成、天聚和、三玉川、元盛川等,匀为天津、祁太人所经营,这些茶社与张家口及蒙古各地的官茶局均有业务往来,营业辐射范围极为辽阔。茶叶采购地主要是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省。
二、布庄:经营棉布、绸缎批发业务,有谦恒泰、通顺成、通顺长、复合成、德隆元、聚恒昌等十余户,棉布进货来源主要是直隶省正定府各县,丝绸以江浙、湖南为主。
三、票庄:办理票庄汇兑业务,有大盛川、长远大、太德玉、锦生润、义东谦、天德隆等十二家。
四、羊店:即属于福兴社商户。
五、京货店:经营帽子、靴鞋等,有玉丰厚、协和泰、广义成等十余户。
六、府庄:指山东省东昌府人经营的杂货店,有双义荣、广义兴、德阔泰等户。
七、谷庄:指太谷地方商人设的商号,即钱行。
八、口庄:张家口一名东口,该地商人开设的商号称口庄。这些商号经销杂货,规模较大的有公和益、景兴祐、永盛行、汉昌玉等。
四大店口:四大店口指通顺、长泰、东升、奎隆等四家货店,均属于聚锦社。
三大号口:指属于集锦社的中国巨商大盛魁,以及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统称三家大商号,均从事口外及俄罗斯的生意。特别是大盛魁,其资本近万万两,资本雄厚,声势喧赫。据《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介绍,当时仅大盛魁年交易额不下千万两白银,其次是源盛德九百万两、天义德七百万两。
交易常规:在归化城的商业交易中,值得注意的是货款支付日期。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票期,一是“八个骡子”。所谓期票,即严格的货款支付期限。一年分为四票,结清所欠货款。其具体日期,原则上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后,由各社头推举的代表与四名乡耆在乡耆公所会商决定。但具说实际上多半由通晓金融情况的钱铺代表来决定。一般票期大致在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中旬前后。
按照习惯,在期前一周左右,通常要向往来客户发函催账。超过票期拖延不付或无力清偿时,须支付一票期内的利息,但不超过下一票期。据说各商户在一般情况下匀严格遵守票期,清偿货款,竭力避免损伤商店信誉。
所谓八个骡子也是一种货款清付期限,即除四次票期外,在下余的八个月,即在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各月,以一个月为期结清货款。如二月十五日成交的货物,以三月十五日为货款支付期限。八个骡子这一名称来源于运输业,因当初运输行即按这一方法进行结算。
上述结算方法中,采用那种都行。由双方决定。
此外,在归化城还有一种特殊的交易常规,即“满加”。满加系利息之意,拖欠货款的利息也包括在内,利率由钱铺社头协商决定,通常在支付日期的前一个月进行协商。票期的利息因月份而有所不同,八个驴子的利息亦因月份而不同,往往是六月最低,十二月为最高,在五两到九两半之间上下活动。
二、金融机构及货币
归化城的金融机构,有钱铺、银号及中国银行分行。
钱铺:据《山西省志》载:当时归化的钱铺多为官豪所经营,铺面宏伟壮观。有名的主要的钱铺就有二十九家:
瑞生庆、谦益永、大成兴、恒升昌、义生德、恒吉昌、大丰玉、双兴厚、法中庸、隆盛厚、太和昌、大厚玉、谦益恒、德生昌、太甡玉、万昌永、裕盛厚、双盛成、长盛馨、达泉同、永和号、天享玉、义太祥、德太和、元吉泰、复泉茂、隆昌玉、协和成、大德永
钱铺开业时,须由殷实的钱铺作保,到同业公会宝丰社申请,并经乡耆公所批准后,交纳开业费白银二百两,方能开业。各家钱铺的资本在五千串文至二万串文之间。一般由几人合资开办。钱铺除资本外,还有所谓护本。护本也由股东出资,以备金融紧迫或钱铺急用时使用,平时不得动用。对于护本动用,支付月息四厘。
从钱铺的组织和经营来看,股东概不干预营业,一切店务均委托掌柜的(经理)全权处理。每家钱铺,掌柜的少则二人,多则有六人,按照地位的顺序,分掌店务。此外还有通事、伙计等。学徒的,通事根据各自的任务,有管帐的、跑街(负责了解市场行情)、内铺(出纳)、银柜(负责银两的鉴定)等。钱铺的业务包括存款、放款、发行钱票等,另外还代与钱铺业务往来的商店之间进行账目的结算和划拨。存款分为浮存(活期)和常存(定期)二种,浮存一般不付息,常存通常以票期为存期,有时也有半年、一年的定期,利息月息为六、七厘。贷款均为三个月以上至一年,不发放短期贷款。均为信用贷款,利息为月息七至九厘,同业间的拆借,通常月息为五、六厘。
钱票在此地称为钱帖子,额面一串文的钱票发行量最多。货币的兑换均由银号办理,钱铺在原则上不办理货币兑换。
银号:归化城的银号,一般都带有银炉,还经营货币兑换、存款、贷款、拨兑、票子发行等业务。当时归化城主要的银号有:
兴盛号、元成生、永兴号、吉泉长、什恒义、葛盛永、恒和祥、德成兴、德成号
中国银行分行:中国银行分行从清朝户部银行时代起,归化城就设有分行。分行主要办理汇兑业务。
平市官钱局:官办,除普通业务外,代理省金库及经理公债还本付息事项,发行钞票流通全省并大同等处。库存现洋(银元)约百万元。包头、丰镇、五原、萨县、兴和、临河、托县、清水河、天津、太原各设分行。
丰业银行,商办、发行纸币,承办汇兑业务。
另外还有山西省银行分行、绥远垦业银号分号、交通银行、北泽保商银行支行。在市面流通的主要以纸币、银洋、铜元三种。汇兑业务设及全国好多地方,光天津年约银元两千万。
货币:归化城当时流通的货币元宝、制钱、铜元和现洋(银元),至于银锭、碎银等均可使用。银元主要以北洋站人,人头为主。此地的元宝纯度为九九五左右,所用的平为城钱平,据说张家口钱平的一百两相当于城钱平的一百两零七钱五分。
制钱被称作老钱,大钱和小钱两种混用,以二百二十文为一缗,称为一串文。掺用小钱的比率以一串文中二十枚左右为限度,超过此数时,须打相当的折扣。此外也使用满钱,以一千文作一串文计算,有时还以五百文为一缗,以二缗为一束,每百文中的掺入十三枚小钱。还有全为大钱,但兑换比率另定。大钱多为乾隆、康熙、道光及雍正通宝,小钱则多为光绪、同治、咸丰及嘉庆通宝等。一般来说,唐、宋、元、明时代的制钱多为大形,并且钱质良好,因而在行情上多少有些差异。
被称作钱帖子的钱票,系钱铺、银号、粮店、货店、货栈、当铺等主要商店所发行,流通量甚大。钱票的格式非常简单,各店大同小异。通常只有到发行商店才能兑换。
归化城,在绥远建省前,人口不足三万,其商贸、金融与当时国内包括太原在内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据我国已故资深老记者刘映元先生在一九八一年内蒙古地名年会上讲:“在清代中叶,归化城每年三月份,驼铃声日夜不绝,盛况空前,各路的骆驼有十万峰;满载货物汇集归化城,成交后又满载货物运达各地,仅茶叶年销四万箱,牲畜百万头、布匹、衣锦等无数。”特别一九二一年五月一日平绥铁路通车后,给归化城注入了新的商机。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商家,蜂拥此处,积极收买租赁归化城的面铺,同时进行改造,使店铺高大明亮壮观。突出的有祥源通的四层楼、增盛魁、聚生泰、增盛源等的三层楼等等,各店金字牌高挂,并配以花样繁多的“幌子”、“招子”、“牌子”等,随风摆荡,呼换顾客,再加上被誉为东京“相国寺”的大召交相辉映和大召东仓的“塞外天桥”的热闹,整个归化城显得更加繁荣昌盛。当时的归化城可称中华商贸奇葩,北方璀灿明珠。
三、教育
归化城,在当时不但商贸金融发达,而教育也很发达。正如《山西省志》所言:“归化城虽然地处边陲,但教育颇为发达,上自中学,师范学堂,下自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应有尽有,此外为使蒙古人受到教育,成立了土默特小学堂,日本流学生也不少。”实际上当时还有女子师范学校,土默特中学,中山学院,农科职业学校和教会办的阿文学校,回部小学,贫民小学(基督教办),省立育婴堂等。
一个地处偏远的边陲城市,其教育情况能够得到内地人的赞赏,可见老归化城在那个年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不一般。故三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乌兰夫、郑天翔、多松年、李裕智、杨植林、苏谦益、杨令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