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二期
  • (志鉴论坛)谈谈对地方特色的理解、提炼和把握
  •     提  要:志书编修时要突出地方特色,首先,要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它是一地地情构成要素中客观存在的特殊部分,是当地地情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同时,有的地方特色是不断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其次,地方特色的提炼,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来把握。各个层面下的地方特色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再次,第二轮修志在反映地方特色时,应注意表现出地方特色的深刻性、完整性、前瞻观。
        关键词:地方特色    内涵    表现层面    特性   
        如何打造志书个性,摆脱志书“千志一面”的现象,涉及到修志过程中的诸多方面,但主要必须在反映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回顾首轮修志,尽管出现过一些反映地方特色较好的志书,也积累了一些反映地方特色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志书对地方特色的反映大都显得过浅过粗。所谓浅,就是在志书编撰时对当地地方特色只是浮光掠影地点了一下,没有作深度挖掘;所谓粗,就是写得不够细致,只粗略地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而不是浓墨重彩地对地方特色加以表现。这一情况的普遍存在,是造成首轮志书总体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中,有些修志人对反映地方特色这一重要课题理解得过于简单,往往将目光只盯住当地一些众所周知的名优产品上,缺乏对地情特征的深度剖析;同时,由于第二轮修志的时空距离太近,对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地情现象熟视无睹,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就失去了提炼和把握当地地方特色的敏感性,这种思维状态一旦形成,势必影响创新意识,就会继续走首轮修志中资料汇编式的老路。这会降低志书的学术品位,也是与新的修志理念背道而弛的。因此,重新认识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深刻反映地方特色,应当成为第二轮修志中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  要深刻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
        什么是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地方特色应该是一地地情构成要素中的特殊部分,这种特殊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是当地地情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地方特色可以表现在志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如果将志书比作一个人,那么,地方特色就代表人的个性。只有写好地方特色的志书,才是一本生动活泼、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好志书。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特色是不断发展、因时而异的,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富有时代特征。就以开化的龙顶名茶和外出人口为例:早在明清时期,开化茶叶就列为贡品。“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贡芽茶四斤”①。但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开化茶叶却默默无闻。直到1959年4月,开化茶人在海拔1193米的大龙山顶加工高级绿茶1.3斤,取名“龙顶”,被评为全省高级绿茶第一名。1981、1982两年,龙顶连续被评为省优名茶。1985年6月,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协会在南京举办名茶评选会,“龙顶”列入全国八个名茶之一②。但1985年“龙顶”只生产了6968斤,行销京、津、宁、杭、哈等城市,只有名气而无产量,因此在首轮《开化县志》中对“龙顶”也只有廖廖数行,不能称其为特色。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之后,到2004年全县名茶产量达1025吨,销售额达1.7亿元, “龙顶”不仅成为开化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开化成为龙顶名茶之乡,开化龙顶的地方特色才显现出来,这就清楚地体现出时代特征,这一特征包括:当今社会对茶叶产业化的重视;对名茶效应的认识;生产技术的进步;茶园面积的扩大等等。作为地方特色中的时代特征,我们同样可以从开化的外出人口中得到印证。开化人均耕地少,工业基础又较薄弱,吸纳不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开化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县外出打工的达8万之多,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打工者除了杭、宁、温及本省一些地方外,几乎分布在全国各地,涉及各行各业,每年赚回资金达4亿元之巨。不少农民为此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还有些有志者带着在外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回乡办企业,为开化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这一“开化现象”不仅具有地情特征,而且更多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二  如何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
        在第二轮修志中,虽然各地修志人都十分重视地方特色的反映,也正在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但在如何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修志人对地方特色的理解过于狭隘,往往将一些外表的现象或事件当作其地方特色,而忽视对这些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思考和剖析。诚然,衢州的柑橘、嵊县的越剧、金华的火腿、东阳的百工之乡等都各具特色,但这些只能是地方特色的具体表现,而不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特定内涵。因此,我们对地方特色这个概念应作更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地方特色作科学的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各个层面之下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使一地的地方特色构成一个特有的无形的网络。
        一般来说,宏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大都表现在外部,修志人比较容易把握。例如桂林山水是桂林的地方特色,这不需要去深究,但有些地方对宏观层面地方特色地把握就不那么简单,需要作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提炼。余杭县在首轮修志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余杭是个发达的地方,无论是经济或社会发展大都走在其他市县前面,当年余杭修志人在表现地方特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之”字型,认为余杭县历来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花果之地”的美称,这就是余杭县的地方特色;第二种是“多”字型,说余杭县的特色,就是提供商品多、乡镇企业多、中医名医多等;第三种是“四字”型,主张把“历史悠久,气候宜人,交通发达,特产丰富”作为特色。后来,发现余杭县与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市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余杭县志应着重体现“省会(杭州)近郊县”这一地方特色,这才从宏观上准确地反映了余杭的地方特色,随后的郊县工业、郊县农业、郊县文化……才顺理成章③。由此可见,只有在认真分析地情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关系全局的东西,才是抓住了地方特色的根本。
        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特色,是一地之地方特色的主要内容,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所说的余杭县,其“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以及“提供商品多”、“乡镇企业多”等特色都属于中观层面。正在续修的《开化县志》在纲目设计时,将钱江之源的地域特色,“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特色,皖、浙、赣三省交界的三边特色以及革命老区特区等予以重点考虑,也是很有见地的。如果将这些中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写全面、写深刻,志书的品位就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浓墨重彩地表现中观层面的地方特征。
        微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则表现得更为具体,但这里有一个选择和把握的问题,要将那些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人和事兼收并蓄,写进志书。正在续修的《衢州市志》在每章节的末尾列上若干条目,专写微观层面的特色。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地方特色的容量,还能对地方特色起到深化和补充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方志编修形式的创新,增添了志书的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地方特色,只是理论上的划分,是属于概念性的表述。而在修志实践中,往往将这些地情要素中的特色部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部分都有联系。
        三  反映地方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轮修志时间段限上已跨越了20年,在这20年中,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轮修志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起步的,而目前市场经济已占有主导地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也都与首轮修志时大不一样,有些首轮修志时认为的地方特色现在看来已不是什么特色了,而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情况都必须引起我们修志人的关注,并且以特色的形式加以描述。因此,在第二轮修志中,对地方特色的反映应给予格外的关注,并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地方特色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性,就是在反映地方特色时要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一点在首轮修志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客观地说,在首轮志书所反映出来的地方特色大都还停留在原始的、表面的、浅层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在第二轮修志中同样存在。例如,目前正在续修的《开化县志》,有人主张将“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 “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作为该县地方特色的主流,这就不很妥贴。诚然,名茶、金针菇、黑木耳、根雕无疑是需要在县志有关篇章中予以体现的,但它们终究不能贯串全志,而主要是反映了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大都为浙西各县所共有,而非开化所专有,对开化特色难起统率作用。而钱江源头的生态特色,既有较大的概括性,又有地域的独特性,这样的地方特色才具有深刻性,应在志书的多数篇章中得到反映。也许有的志界同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里既没有余杭的郊县特色,也不在钱江源头,没有开化的生态特色,其他海岛、名山、大湖都不沾边,在宏观上找不到一条统领全志的地方特色,怎么办?笔者的答案是:开动脑筋,下下功夫。因为第一,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修志人需要做的是客观的、全面的反映,而不能挖空心思去杜撰去编造;第二,地方特色是现实的事物,但往往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和发现。地方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无特色,那么在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有没有可供发掘的因素呢?当然有。问题的关键是,修志人有没有在深入分析当地地情要素的基础上,去深刻地全面地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的决心。
        二是地方特色的完整性。如何将地方特色完整地反映出来,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项新课题。这里所说的完整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的完整性,离开了地方特色的深刻性,其完整性就无从谈起。修志人常犯的错误是,地方特色是找到了,却不曾在有关篇章中将与地方特色有关的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来。反映某一地方特色的专编,因其容量有限,只能记述事物的主体,其微观层面必须在其他篇章中体现。在这方面,《青田县志》就处理得比较好。青田素称“华侨之乡”,全县有2万余名华侨分布在五大洲46个国家,因此《青田县志》设置华侨编,下设侨史、侨团、侨心、侨务四章,后附华侨华人归侨名录,同时还在司法篇中的出入境管理、涉外公证,民政篇的涉外婚姻登记,金融篇中的中国银行青田支行、华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币储蓄、外汇贷款,邮电篇的国际通讯,群众团体篇的归国华侨联合会等予以记述。此外,还有散记于其他各编的华侨饭店、华侨乳品厂、青田华侨旅行社、华侨捐资办学等,通过广角度、多渠道的记述,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烘托出侨乡的地方特色,使侨乡风貌跃然纸上。
        三是地方特色的前瞻观。当今,大多数修志人对志书的资治功能的认识停留在鉴古知今的层面上。笔者认为,我们在讨论志书地方特色时应确立前瞻观念。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这说明当时司马迁就已经认识到把“往事”与“来者”有机结合起来。新的修志理念认为,志书作为一种纪实性文本,它一方面是编纂者认识世界的成果和阅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客观社会,“新编方志欲赢得彰往昭来的学术品格,关键是要通过对地情资料的科学表述,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读者探索未来提供思想启迪。”④因此,地方特色前瞻观的确立,是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新课题,也是提高志书认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新途径。因此,我们修志人必须在认识地方特色、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志书地方特色内容对读者探索未来提供思想启迪的作用。这对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明汪庆百:《开化县志》卷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②开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开化县志》,第13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潘一平:《浙江方志论集》,第22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④韩章训:《方志编纂学基础教程》,第33页,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谈谈对地方特色的理解、提炼和把握
  •     提  要:志书编修时要突出地方特色,首先,要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它是一地地情构成要素中客观存在的特殊部分,是当地地情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同时,有的地方特色是不断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其次,地方特色的提炼,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来把握。各个层面下的地方特色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再次,第二轮修志在反映地方特色时,应注意表现出地方特色的深刻性、完整性、前瞻观。
        关键词:地方特色    内涵    表现层面    特性   
        如何打造志书个性,摆脱志书“千志一面”的现象,涉及到修志过程中的诸多方面,但主要必须在反映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回顾首轮修志,尽管出现过一些反映地方特色较好的志书,也积累了一些反映地方特色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志书对地方特色的反映大都显得过浅过粗。所谓浅,就是在志书编撰时对当地地方特色只是浮光掠影地点了一下,没有作深度挖掘;所谓粗,就是写得不够细致,只粗略地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而不是浓墨重彩地对地方特色加以表现。这一情况的普遍存在,是造成首轮志书总体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中,有些修志人对反映地方特色这一重要课题理解得过于简单,往往将目光只盯住当地一些众所周知的名优产品上,缺乏对地情特征的深度剖析;同时,由于第二轮修志的时空距离太近,对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地情现象熟视无睹,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就失去了提炼和把握当地地方特色的敏感性,这种思维状态一旦形成,势必影响创新意识,就会继续走首轮修志中资料汇编式的老路。这会降低志书的学术品位,也是与新的修志理念背道而弛的。因此,重新认识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深刻反映地方特色,应当成为第二轮修志中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  要深刻理解地方特色的内涵
        什么是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地方特色应该是一地地情构成要素中的特殊部分,这种特殊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是当地地情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地方特色可以表现在志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如果将志书比作一个人,那么,地方特色就代表人的个性。只有写好地方特色的志书,才是一本生动活泼、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好志书。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特色是不断发展、因时而异的,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富有时代特征。就以开化的龙顶名茶和外出人口为例:早在明清时期,开化茶叶就列为贡品。“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贡芽茶四斤”①。但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开化茶叶却默默无闻。直到1959年4月,开化茶人在海拔1193米的大龙山顶加工高级绿茶1.3斤,取名“龙顶”,被评为全省高级绿茶第一名。1981、1982两年,龙顶连续被评为省优名茶。1985年6月,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协会在南京举办名茶评选会,“龙顶”列入全国八个名茶之一②。但1985年“龙顶”只生产了6968斤,行销京、津、宁、杭、哈等城市,只有名气而无产量,因此在首轮《开化县志》中对“龙顶”也只有廖廖数行,不能称其为特色。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之后,到2004年全县名茶产量达1025吨,销售额达1.7亿元, “龙顶”不仅成为开化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开化成为龙顶名茶之乡,开化龙顶的地方特色才显现出来,这就清楚地体现出时代特征,这一特征包括:当今社会对茶叶产业化的重视;对名茶效应的认识;生产技术的进步;茶园面积的扩大等等。作为地方特色中的时代特征,我们同样可以从开化的外出人口中得到印证。开化人均耕地少,工业基础又较薄弱,吸纳不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开化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县外出打工的达8万之多,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打工者除了杭、宁、温及本省一些地方外,几乎分布在全国各地,涉及各行各业,每年赚回资金达4亿元之巨。不少农民为此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还有些有志者带着在外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回乡办企业,为开化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这一“开化现象”不仅具有地情特征,而且更多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二  如何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
        在第二轮修志中,虽然各地修志人都十分重视地方特色的反映,也正在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但在如何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修志人对地方特色的理解过于狭隘,往往将一些外表的现象或事件当作其地方特色,而忽视对这些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思考和剖析。诚然,衢州的柑橘、嵊县的越剧、金华的火腿、东阳的百工之乡等都各具特色,但这些只能是地方特色的具体表现,而不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特定内涵。因此,我们对地方特色这个概念应作更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地方特色作科学的提炼和把握。地方特色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各个层面之下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使一地的地方特色构成一个特有的无形的网络。
        一般来说,宏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大都表现在外部,修志人比较容易把握。例如桂林山水是桂林的地方特色,这不需要去深究,但有些地方对宏观层面地方特色地把握就不那么简单,需要作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提炼。余杭县在首轮修志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余杭是个发达的地方,无论是经济或社会发展大都走在其他市县前面,当年余杭修志人在表现地方特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之”字型,认为余杭县历来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花果之地”的美称,这就是余杭县的地方特色;第二种是“多”字型,说余杭县的特色,就是提供商品多、乡镇企业多、中医名医多等;第三种是“四字”型,主张把“历史悠久,气候宜人,交通发达,特产丰富”作为特色。后来,发现余杭县与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市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余杭县志应着重体现“省会(杭州)近郊县”这一地方特色,这才从宏观上准确地反映了余杭的地方特色,随后的郊县工业、郊县农业、郊县文化……才顺理成章③。由此可见,只有在认真分析地情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关系全局的东西,才是抓住了地方特色的根本。
        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特色,是一地之地方特色的主要内容,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所说的余杭县,其“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以及“提供商品多”、“乡镇企业多”等特色都属于中观层面。正在续修的《开化县志》在纲目设计时,将钱江之源的地域特色,“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特色,皖、浙、赣三省交界的三边特色以及革命老区特区等予以重点考虑,也是很有见地的。如果将这些中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写全面、写深刻,志书的品位就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浓墨重彩地表现中观层面的地方特征。
        微观层面的地方特色则表现得更为具体,但这里有一个选择和把握的问题,要将那些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人和事兼收并蓄,写进志书。正在续修的《衢州市志》在每章节的末尾列上若干条目,专写微观层面的特色。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地方特色的容量,还能对地方特色起到深化和补充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方志编修形式的创新,增添了志书的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地方特色,只是理论上的划分,是属于概念性的表述。而在修志实践中,往往将这些地情要素中的特色部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部分都有联系。
        三  反映地方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轮修志时间段限上已跨越了20年,在这20年中,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轮修志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起步的,而目前市场经济已占有主导地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也都与首轮修志时大不一样,有些首轮修志时认为的地方特色现在看来已不是什么特色了,而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情况都必须引起我们修志人的关注,并且以特色的形式加以描述。因此,在第二轮修志中,对地方特色的反映应给予格外的关注,并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地方特色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性,就是在反映地方特色时要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一点在首轮修志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客观地说,在首轮志书所反映出来的地方特色大都还停留在原始的、表面的、浅层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在第二轮修志中同样存在。例如,目前正在续修的《开化县志》,有人主张将“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 “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作为该县地方特色的主流,这就不很妥贴。诚然,名茶、金针菇、黑木耳、根雕无疑是需要在县志有关篇章中予以体现的,但它们终究不能贯串全志,而主要是反映了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大都为浙西各县所共有,而非开化所专有,对开化特色难起统率作用。而钱江源头的生态特色,既有较大的概括性,又有地域的独特性,这样的地方特色才具有深刻性,应在志书的多数篇章中得到反映。也许有的志界同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里既没有余杭的郊县特色,也不在钱江源头,没有开化的生态特色,其他海岛、名山、大湖都不沾边,在宏观上找不到一条统领全志的地方特色,怎么办?笔者的答案是:开动脑筋,下下功夫。因为第一,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修志人需要做的是客观的、全面的反映,而不能挖空心思去杜撰去编造;第二,地方特色是现实的事物,但往往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和发现。地方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无特色,那么在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有没有可供发掘的因素呢?当然有。问题的关键是,修志人有没有在深入分析当地地情要素的基础上,去深刻地全面地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的决心。
        二是地方特色的完整性。如何将地方特色完整地反映出来,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项新课题。这里所说的完整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的完整性,离开了地方特色的深刻性,其完整性就无从谈起。修志人常犯的错误是,地方特色是找到了,却不曾在有关篇章中将与地方特色有关的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来。反映某一地方特色的专编,因其容量有限,只能记述事物的主体,其微观层面必须在其他篇章中体现。在这方面,《青田县志》就处理得比较好。青田素称“华侨之乡”,全县有2万余名华侨分布在五大洲46个国家,因此《青田县志》设置华侨编,下设侨史、侨团、侨心、侨务四章,后附华侨华人归侨名录,同时还在司法篇中的出入境管理、涉外公证,民政篇的涉外婚姻登记,金融篇中的中国银行青田支行、华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币储蓄、外汇贷款,邮电篇的国际通讯,群众团体篇的归国华侨联合会等予以记述。此外,还有散记于其他各编的华侨饭店、华侨乳品厂、青田华侨旅行社、华侨捐资办学等,通过广角度、多渠道的记述,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烘托出侨乡的地方特色,使侨乡风貌跃然纸上。
        三是地方特色的前瞻观。当今,大多数修志人对志书的资治功能的认识停留在鉴古知今的层面上。笔者认为,我们在讨论志书地方特色时应确立前瞻观念。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这说明当时司马迁就已经认识到把“往事”与“来者”有机结合起来。新的修志理念认为,志书作为一种纪实性文本,它一方面是编纂者认识世界的成果和阅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客观社会,“新编方志欲赢得彰往昭来的学术品格,关键是要通过对地情资料的科学表述,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读者探索未来提供思想启迪。”④因此,地方特色前瞻观的确立,是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新课题,也是提高志书认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新途径。因此,我们修志人必须在认识地方特色、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志书地方特色内容对读者探索未来提供思想启迪的作用。这对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明汪庆百:《开化县志》卷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②开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开化县志》,第13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潘一平:《浙江方志论集》,第22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④韩章训:《方志编纂学基础教程》,第33页,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