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我的童年是在黑土地上度过的,虽然不能用“幸福”来形容,但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的我来说,在不幸之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幸运。艰苦的生活,自由的心灵,得益于大自然慷慨的赠予。我出生的地方叫柳条,村子四周为大大小小的柳树环绕,大的荫郁挺拔,小的婆娑簇拥,无论大小,皆沿河而立,看到柳条的布局,便可知小河的阵势。在这诸多条小河中我最熟悉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被叫做“旱河”的小河了。“旱河并非真正干旱无水,而是雨季水盈,旱季干涸。旱河宽不过数丈,岸柳成行,每值东风送暖时节,百鸟鸣春,旱河便热闹起来:“蓝蛋刚”、“黄蛋壳”、“虾米叶子”、“白头翁”,还有最不起眼的麻雀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旱河觅食欢唱。此时的我便活跃起来,到生产队的秸秆垛上翻腾,剥去越冬的玉米杆外皮,寻找上面的虫洞,如果发现了虫洞就把玉米杆掰开来,蓦然,一条又白又胖的虫子便浮现在眼前,我赶紧把它装进准备好的小瓶子里,盖好盖,如此周而复始,不一会儿几十条活虫就到手了。
我带着虫子和四盘心爱的鸟夹子,匆匆赶往旱河。在旱河找个积水处挖个小坑,以便安放夹子,然后取出瓶子里的虫子,将虫子的尾巴夹在由双股线和细竹管做成的机关上,当夹子埋好后,地面上除了虫子在摇头晃脑外,什么都被沙土所掩蔽起来了。折一枝柳条插在夹子旁边,做好标记后,我便兴高采烈地循着鸟叫声从旱河的外围向埋设夹子的相反方向迂回,待走出约百十来步接近鸟儿所在处时,我便轻吹口哨,观察鸟儿的动向,这时鸟儿出于躲避人的本能开始向前蹿动,或飞飞停停,或在柳条间跳跃前进,我不紧不慢地跟在它们的后面,继续吹着口哨,如此这般,一直把鸟儿赶到我的夹子附近,找个土坎坐下来等,待约莫十分八分钟,开始沿河沟巡视,一旦看到有鸟儿被夹住就冲上前去,那兴奋劲一下子流遍了全身。
最难捕的鸟儿要数虾米叶子了,这种浑身布满褐色斑纹的鸟,长着枣红色的尖嘴和爪,大小如拇指,机灵非常,于柳条之间上下跳动,几乎一刻不停,所以要想抓住它是相当困难的。这也是我对它极感兴趣的原因。经过多次努力,我终于抓住了一只虾米叶子,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欣赏它的美丽,仰望长空,微风吹拂,铜钱大小的杨树嫩叶,油绿油绿的,婆娑起舞,色彩变幻,令人神迷。
夏季来临,旱河水涨,我就同小伙伴到河里玩水,玩完后顺便在附近挖些野茄子花、野蒜之类的野菜回家,晚饭便有了可口的野味了。待得数日,河水稍退,就是抓鱼的好时节了。这时节不仅属于孩子们,而且属于大人们。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捕捞工具,有自家编织的抢网,有竹篾编成的鱼罩,还有筛子。这些工具我一样也没有,全凭一双手,在齐膝深的水里匍下身去用手摸。河里的鱼多得直往人身上撞,人们呼喊着,欢笑着,人声鼎沸,旱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一条尺把长的金色鲶鱼被我逮到了,我捋着它葱根般的胡须,仔细端详它那双小眼,它光滑得像泥鳅,拼命地挣扎着,试图从我的手中逃脱,身子一个劲地扭动,我紧紧地掐住它的鳃,迅速地冲上河岸,大声喊着:“妈,妈你看,我抓住了一条大鲶鱼!”
旱河还有一样东西使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绿豆罐”,又名“棒棒狗”。那是一种生长在柳树上的树蛙。因其行踪诡秘,所以一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要想目睹此君芳容,非雨中或雨霁之初不可。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雨天聆听它的歌声:“邦邦,邦邦……”想象它的长相。终于在一次雨天我鼓起勇气,头顶父亲的蓑衣,一个人走进蒙蒙细雨中,到旱河边寻找心仪已久的“绿豆罐”。说来也巧,“绿豆罐”好像知道我来拜访似的,竟然叫了起来。我循声搜索,脚步放得轻轻的,唯恐弄出什么响声,吓着了它。我知道,如果它停止了鸣叫,无论如何也甭想看见它影子,它的保护色加上擅长隐蔽的本领,你就是有三只眼也拿它没有办法。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向它鸣叫的一棵大柳树靠近,靠近,直到树下驻足,睁大眼睛四处打探,如此这般,好半天才发现它的藏身之处:原来它就在离地面一人多高的树叉上。我眼睛紧盯住它,轻快地爬上树,把手拢成罩子形,一下将它扣住,轻轻地翻过手掌,啊!雪白的肚皮洁白无瑕,脚趾端小圆球上带着吸盘,我右手握住它的腰,让它在自己的左掌上试行,感觉着它脚垫的涩滞;翻转身来,一色的翠绿,绿得苍翠欲滴,一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抚摸着它的肌肤,为大自然的造化神奇所倾倒、折服,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了树叉上。
少小离家老大回,70年代中期,我踏上了阔别将近20年的故乡土地。但并不是柳条,而是离柳条50华里的扎兰屯我姥姥家。下车伊始,映入眼帘的除了庄稼地,还是庄稼地,原先满眼的绿野和成片的榆树林不见了,蒲草环抱春暖湖开满湖浮鱼的金家崴子不见了。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离开故乡时年龄太小,记忆不清,搞错了。于是向亲戚问起金家崴子,他们告诉我那里早已变成了庄稼地,我说:“就是我看见的村东边的一大片洼地吗?”亲戚的回答非常肯定:“是,就是那里。”我再次走进那片洼地,心中不胜抑郁,不到20年的时间,昔日的美景荡然无存。在通往县城的田间小路上,脚下毛虫遍地,简直无法落脚,一脚下去不知踩死多少条虫子,只见脚印上全是墨绿色虫尸汁液,着实令人作呕。我无缘回到柳条,无缘回到旱河之滨,我不敢想象它的现在,更不敢面对它,只想让它美好的容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故乡的小河,你还能给孩子们以欢乐吗?
我的童年是在黑土地上度过的,虽然不能用“幸福”来形容,但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的我来说,在不幸之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幸运。艰苦的生活,自由的心灵,得益于大自然慷慨的赠予。我出生的地方叫柳条,村子四周为大大小小的柳树环绕,大的荫郁挺拔,小的婆娑簇拥,无论大小,皆沿河而立,看到柳条的布局,便可知小河的阵势。在这诸多条小河中我最熟悉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被叫做“旱河”的小河了。“旱河并非真正干旱无水,而是雨季水盈,旱季干涸。旱河宽不过数丈,岸柳成行,每值东风送暖时节,百鸟鸣春,旱河便热闹起来:“蓝蛋刚”、“黄蛋壳”、“虾米叶子”、“白头翁”,还有最不起眼的麻雀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旱河觅食欢唱。此时的我便活跃起来,到生产队的秸秆垛上翻腾,剥去越冬的玉米杆外皮,寻找上面的虫洞,如果发现了虫洞就把玉米杆掰开来,蓦然,一条又白又胖的虫子便浮现在眼前,我赶紧把它装进准备好的小瓶子里,盖好盖,如此周而复始,不一会儿几十条活虫就到手了。
我带着虫子和四盘心爱的鸟夹子,匆匆赶往旱河。在旱河找个积水处挖个小坑,以便安放夹子,然后取出瓶子里的虫子,将虫子的尾巴夹在由双股线和细竹管做成的机关上,当夹子埋好后,地面上除了虫子在摇头晃脑外,什么都被沙土所掩蔽起来了。折一枝柳条插在夹子旁边,做好标记后,我便兴高采烈地循着鸟叫声从旱河的外围向埋设夹子的相反方向迂回,待走出约百十来步接近鸟儿所在处时,我便轻吹口哨,观察鸟儿的动向,这时鸟儿出于躲避人的本能开始向前蹿动,或飞飞停停,或在柳条间跳跃前进,我不紧不慢地跟在它们的后面,继续吹着口哨,如此这般,一直把鸟儿赶到我的夹子附近,找个土坎坐下来等,待约莫十分八分钟,开始沿河沟巡视,一旦看到有鸟儿被夹住就冲上前去,那兴奋劲一下子流遍了全身。
最难捕的鸟儿要数虾米叶子了,这种浑身布满褐色斑纹的鸟,长着枣红色的尖嘴和爪,大小如拇指,机灵非常,于柳条之间上下跳动,几乎一刻不停,所以要想抓住它是相当困难的。这也是我对它极感兴趣的原因。经过多次努力,我终于抓住了一只虾米叶子,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欣赏它的美丽,仰望长空,微风吹拂,铜钱大小的杨树嫩叶,油绿油绿的,婆娑起舞,色彩变幻,令人神迷。
夏季来临,旱河水涨,我就同小伙伴到河里玩水,玩完后顺便在附近挖些野茄子花、野蒜之类的野菜回家,晚饭便有了可口的野味了。待得数日,河水稍退,就是抓鱼的好时节了。这时节不仅属于孩子们,而且属于大人们。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捕捞工具,有自家编织的抢网,有竹篾编成的鱼罩,还有筛子。这些工具我一样也没有,全凭一双手,在齐膝深的水里匍下身去用手摸。河里的鱼多得直往人身上撞,人们呼喊着,欢笑着,人声鼎沸,旱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一条尺把长的金色鲶鱼被我逮到了,我捋着它葱根般的胡须,仔细端详它那双小眼,它光滑得像泥鳅,拼命地挣扎着,试图从我的手中逃脱,身子一个劲地扭动,我紧紧地掐住它的鳃,迅速地冲上河岸,大声喊着:“妈,妈你看,我抓住了一条大鲶鱼!”
旱河还有一样东西使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绿豆罐”,又名“棒棒狗”。那是一种生长在柳树上的树蛙。因其行踪诡秘,所以一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要想目睹此君芳容,非雨中或雨霁之初不可。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雨天聆听它的歌声:“邦邦,邦邦……”想象它的长相。终于在一次雨天我鼓起勇气,头顶父亲的蓑衣,一个人走进蒙蒙细雨中,到旱河边寻找心仪已久的“绿豆罐”。说来也巧,“绿豆罐”好像知道我来拜访似的,竟然叫了起来。我循声搜索,脚步放得轻轻的,唯恐弄出什么响声,吓着了它。我知道,如果它停止了鸣叫,无论如何也甭想看见它影子,它的保护色加上擅长隐蔽的本领,你就是有三只眼也拿它没有办法。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向它鸣叫的一棵大柳树靠近,靠近,直到树下驻足,睁大眼睛四处打探,如此这般,好半天才发现它的藏身之处:原来它就在离地面一人多高的树叉上。我眼睛紧盯住它,轻快地爬上树,把手拢成罩子形,一下将它扣住,轻轻地翻过手掌,啊!雪白的肚皮洁白无瑕,脚趾端小圆球上带着吸盘,我右手握住它的腰,让它在自己的左掌上试行,感觉着它脚垫的涩滞;翻转身来,一色的翠绿,绿得苍翠欲滴,一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抚摸着它的肌肤,为大自然的造化神奇所倾倒、折服,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了树叉上。
少小离家老大回,70年代中期,我踏上了阔别将近20年的故乡土地。但并不是柳条,而是离柳条50华里的扎兰屯我姥姥家。下车伊始,映入眼帘的除了庄稼地,还是庄稼地,原先满眼的绿野和成片的榆树林不见了,蒲草环抱春暖湖开满湖浮鱼的金家崴子不见了。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离开故乡时年龄太小,记忆不清,搞错了。于是向亲戚问起金家崴子,他们告诉我那里早已变成了庄稼地,我说:“就是我看见的村东边的一大片洼地吗?”亲戚的回答非常肯定:“是,就是那里。”我再次走进那片洼地,心中不胜抑郁,不到20年的时间,昔日的美景荡然无存。在通往县城的田间小路上,脚下毛虫遍地,简直无法落脚,一脚下去不知踩死多少条虫子,只见脚印上全是墨绿色虫尸汁液,着实令人作呕。我无缘回到柳条,无缘回到旱河之滨,我不敢想象它的现在,更不敢面对它,只想让它美好的容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故乡的小河,你还能给孩子们以欢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