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现阶段弘扬民族精神不仅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民族精神的形成是民族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晶。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和造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推动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民族精神是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系统概念。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中华民族虽然经受了多次的改朝换代,政权的更替;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袭击,列强的侵略,战乱的创伤……这些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却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重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的形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职守的敬业观念;“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予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忘我牺牲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精神;“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合作诚信,友爱互助”的精神;“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上下求索”的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和教育着古往今来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只有伟大的民族实践活动才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内在体现,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英雄豪杰,革命先烈,高举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业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完成了一件件、一桩桩惊天动地的民族伟业,震撼世界的革命壮举,同时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运动的胜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的胜利,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概括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既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带动下,在艰苦卓绝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这种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摈弃了封建的精神文化,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昂扬了民族民主的斗争意识,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发扬了“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走出了挫折,走出了困境,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纠正了错误,抚平了创伤,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经受住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我们依靠这种精神,挫败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江泽民同志承上启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面对各种艰难险阻,高举民族精神的大旗,总结和倡导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革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胜利,经受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胜利。我们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和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斗争和各种腐败思想行为作斗争,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认识。改革和开放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当前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究实效已形成潮流;群众中新的价值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正在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精神必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既有传统民族精神的特色,也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风格;既是对民族精神的新概括,也是对共产党人执政方向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民族精神经胡锦涛总书记的概括和总结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这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非典”特殊斗争的初步胜利,可以说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当前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一项战略任务去思考,当成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去思考。
一、教育战线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够奏效的,要坚持教育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学校这块阵地是教书育人的最佳场所,也是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场所。要发挥好学校运用民族精神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主体作用。要运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抓住教育的载体,改进教育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要注重抓好“四个结合,四个统一”:一是把民族精神的教育和传播与“两课”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重点和一般的统一。把民族精神教育融会到“两课”教育的内容之中,用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对“两课”内容的了解,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以加深对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好“两课”教育进一步认清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道德建设、政治思想建设的角度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使“两课”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在教育中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紧密结合,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民族精神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一般号召上。要在内容上有要求、时间上有安排、方法上有布置、检查时有考核。使民族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育内容落在实处。三是在教育中把继承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要吸取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精华,抛弃封建性的糟粕,要把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新的精神风貌及时进行总结发扬。例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六十年代倡导的雷锋精神,在干部中倡导的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无私奉献精神。这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及时总结发扬光大。这些精神财富是我们抵制和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的有力武器。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四是在教育中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报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结合起来,做到理想和实践的统一。要倡导学生学好本领,炼好身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弘扬民族精神要勇于实践,把民族精神变成实践活动。民族精神教育要列入全民教育的中心内容。各机关、团体、社会各界都应开展教育,并付诸实践,学校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把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引导学生敢于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民族精神的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加深认识,并逐步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能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又会正确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把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社会实践方面。一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加强,主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检验、深化、丰富书本知识,又能够提高人的行为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工农和各界人士的认识,增进感情,拓宽思想境界,培养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意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活动和实践的磨练,提高人的素质才可能变成现实。
三、弘扬民族精神要抓住重点,吸取精华,及时总结和反思,把教育不断深化。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注重时效性和阶段性。对教育的进展情况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总结,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现和总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民族精神要全面的、历史的看,要辩证的分析。对一些消极的思想要加以抵制,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的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和发扬,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宝库。在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化中历来就有注重防卫多,主动出击少;安贫乐道多,冒险精神少;注重道德多,注重效率少的倾向,对待民族精神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审时度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儒道互补为特点的,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既要看到,它有重视求善、求美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有忽视求真的倾向;既要看到它重视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的研究;又要看到它忽视对宇宙、自然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探讨;长期以来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排外心态;它发挥了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人民的锐意创新精神……,只要翻开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对这个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一些。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在教育中要正确引导。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的看待民族文化,要扬长避短,不能兼收并蓄,既要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发扬光大,又要传承时代文明,防止消极因素的滋生蔓延,让民族精神健康发展。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就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增强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现阶段弘扬民族精神不仅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民族精神的形成是民族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晶。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和造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推动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民族精神是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系统概念。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中华民族虽然经受了多次的改朝换代,政权的更替;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袭击,列强的侵略,战乱的创伤……这些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却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重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的形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职守的敬业观念;“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予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忘我牺牲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精神;“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合作诚信,友爱互助”的精神;“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上下求索”的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和教育着古往今来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只有伟大的民族实践活动才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内在体现,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英雄豪杰,革命先烈,高举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业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完成了一件件、一桩桩惊天动地的民族伟业,震撼世界的革命壮举,同时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运动的胜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的胜利,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概括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既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带动下,在艰苦卓绝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这种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摈弃了封建的精神文化,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昂扬了民族民主的斗争意识,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发扬了“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走出了挫折,走出了困境,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纠正了错误,抚平了创伤,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经受住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我们依靠这种精神,挫败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江泽民同志承上启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面对各种艰难险阻,高举民族精神的大旗,总结和倡导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革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胜利,经受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胜利。我们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和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斗争和各种腐败思想行为作斗争,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认识。改革和开放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当前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究实效已形成潮流;群众中新的价值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正在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精神必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既有传统民族精神的特色,也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风格;既是对民族精神的新概括,也是对共产党人执政方向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民族精神经胡锦涛总书记的概括和总结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这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非典”特殊斗争的初步胜利,可以说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当前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一项战略任务去思考,当成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去思考。
一、教育战线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够奏效的,要坚持教育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学校这块阵地是教书育人的最佳场所,也是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场所。要发挥好学校运用民族精神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主体作用。要运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抓住教育的载体,改进教育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要注重抓好“四个结合,四个统一”:一是把民族精神的教育和传播与“两课”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重点和一般的统一。把民族精神教育融会到“两课”教育的内容之中,用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对“两课”内容的了解,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以加深对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好“两课”教育进一步认清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道德建设、政治思想建设的角度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使“两课”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在教育中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紧密结合,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民族精神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一般号召上。要在内容上有要求、时间上有安排、方法上有布置、检查时有考核。使民族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育内容落在实处。三是在教育中把继承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要吸取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精华,抛弃封建性的糟粕,要把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新的精神风貌及时进行总结发扬。例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六十年代倡导的雷锋精神,在干部中倡导的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无私奉献精神。这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及时总结发扬光大。这些精神财富是我们抵制和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的有力武器。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四是在教育中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报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结合起来,做到理想和实践的统一。要倡导学生学好本领,炼好身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弘扬民族精神要勇于实践,把民族精神变成实践活动。民族精神教育要列入全民教育的中心内容。各机关、团体、社会各界都应开展教育,并付诸实践,学校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把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引导学生敢于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民族精神的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加深认识,并逐步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能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又会正确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把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社会实践方面。一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加强,主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检验、深化、丰富书本知识,又能够提高人的行为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工农和各界人士的认识,增进感情,拓宽思想境界,培养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意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活动和实践的磨练,提高人的素质才可能变成现实。
三、弘扬民族精神要抓住重点,吸取精华,及时总结和反思,把教育不断深化。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注重时效性和阶段性。对教育的进展情况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总结,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现和总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民族精神要全面的、历史的看,要辩证的分析。对一些消极的思想要加以抵制,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的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和发扬,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宝库。在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化中历来就有注重防卫多,主动出击少;安贫乐道多,冒险精神少;注重道德多,注重效率少的倾向,对待民族精神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审时度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儒道互补为特点的,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既要看到,它有重视求善、求美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有忽视求真的倾向;既要看到它重视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的研究;又要看到它忽视对宇宙、自然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探讨;长期以来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排外心态;它发挥了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人民的锐意创新精神……,只要翻开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对这个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一些。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在教育中要正确引导。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的看待民族文化,要扬长避短,不能兼收并蓄,既要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发扬光大,又要传承时代文明,防止消极因素的滋生蔓延,让民族精神健康发展。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就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增强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