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五期
  • (专稿)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对《内蒙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象定位的修改意见
  • 认真读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组的两份阶段成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稿)》说明书和部分重点景区《概念性土地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总体印象不错。对内蒙古旅游发展的问题,症结抓得较准,原因分析较透。特别是客源市场的分析,视野开阔,内容集中,数据翔实,很显功底。课题组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设计,强调了作为“北京后花园”的概念,草原旅游与环京、津经济圈延伸的互补和机遇。思路上有突破,举措上有创新,走势把握较准。不失为一项工作量大、覆盖面广、时间跨度8年、有相当决策参考价值的阶段性规划成果。

    也许由于时间太仓促,要求有侧重,所以对内蒙古的旅游形象定位部分,挖掘不够,定位较浅。几组面向国内外的旅游广告词也下了功夫,但觉单薄。如“寻访成吉思汗长眠地,领略草原文化蒙古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文化使者马可波罗休闲大草原,激情蒙古风草原    天堂意境,马背文化摇篮等,  多是初来乍到的感性认识。至于说内蒙古,北京从这里走出!更让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

        我同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张辉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风景旅游研究所郑光中教授的观点:文本读完,感不到灵魂的东西。我希望新的旅游规划挖得深一点,站得高一点,有民族自豪,有历史沉思。不仅要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在这里看景、看情,  听歌、听韵,看神秘、看神奇;  而且要让他们看文化、看精神,看   辽阔、看厚重,看英雄史诗、看磅礴大气。广告词应有舍我其谁的独到之处。我建议旅游形象定位用四句话概括:

        中华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成吉思汗的故乡

        我的立论,要求走出两方面的误区, 以确保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一、不仅要看到草原,而且要看到草原上的人。古往今来他们如何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要把这部分尽快披露出来,给世人一个惊喜。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实地考察内蒙古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内蒙访古》,说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华历史的幽静的后院1997年,  法国巴黎国立集美博物馆总馆长戴浩石先生说内蒙古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他在给内蒙古博物馆的一封信中说:就在30年前,我们对红山文化或夏家店文明有何了解?有谁知道匈奴艺术或辽契丹艺术?甚至成吉思汗帝国的诞生还被设想成是一代突然冒出来的民族!渐渐地,内蒙古在学者们眼中变成了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如此,在它的怀抱中,西方穿越草原可找到自己的足迹;远东也能认出自己的影子。而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北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在接受香港《明报周刊》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新成果说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赤峰一带的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曙光,而中原文明只是次生文明    

    二、不仅要看到长城外的蒙古高原、马背民族,更要看到长城南北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草原英雄入主中原的不在少数。走出高高兴安岭的鲜卑族拓跋部落就是建立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和平城(今山西省大同)等地的北魏王朝的先人。史学家们说:  时越千余载,鲜卑万里迁。莫道长城阔,云岗(指大同云岗)连嘎仙(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鲜卑发祥地嘎仙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不是隔断各民族手足之情的屏障。它没有挡住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互补。内蒙古的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有趣,它不是纯粹畜牧业的。奶茶、炒米,就是既有北方的,又有南方的;既是草原民族的,又是农耕民族的。蒙古高原无大山阻隔,一望无垠。马是伴当,歌是翅膀。我是世界的,自然是我的。北方民族的胸怀象草原一样宽广。马逐水草而行,人逐水草而居,毡包皂车,四海为家,天性开放。哪里有好的、美的东西,他都愿意接受、吸收。暴风雪挡不住,紫外线挡不住,沙尘暴挡不住,就是见贤思齐  拿来主义。成吉思汗的铁骑兵象旋风一样席卷欧亚大陆,用的宰相是契丹族耶律楚材,请来讲哲学的是汉族道教首领邱处机(又名长春真人),用的工匠多为汉族,开展贸易多用中东商人,官员中还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由成吉思汗奠基,其子孙相继开拓、建立的蒙古大帝国,在欧亚两洲辽阔的版图上,持续数个世纪之久。美国著名作家哈罗   兰姆在《人类的帝国——成吉思汗传》中说:虽然当初的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五十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法制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当时的历史学家们也记载,信差可以纵横五十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邀游这个广大的帝国。《细说成吉思汗》一书的作者马骥教授感叹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仅以武力,焉能如此?”“蒙元时期是中国最开放、最强大的黄金时期之一,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不但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与世界史上最显赫的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等相比,他们也不过像是泰山脚下的小丘。历史的结论成吉思汗是上个千年十大人物之一! 这是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12月26日  对本千年十个影响最大的人物的评选结果;也是1939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在延安迎送成吉思汗灵柩祭典大会祭文中的科学评价:  元朝太祖,世界英杰。见《参考消息》2001年1月1日和《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据史料记载,陕甘宁边区政府,当时为迎送成吉思汗灵榇,在延安的十里铺搭设灵堂,灵堂横幅写四字世界巨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蒙古族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所以,成吉思汗故乡的草原文化,既有原创性、英雄性、宗教性的一面,也有开放性、融合性、创新性的一面,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后题词: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好。作为西部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之一的呼和浩特,已把首府文化定位为三句话写入市委文件: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2008年北京奥运认可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节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故乡)共同创办的特色节目之一,已办四届,播誉海外。其载体是两千年前的匈奴族国王呼韩邪单于和汉代有独立人格的汉族女子王昭君的跨国婚姻胡汉和亲。两千年来,王昭君一直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后裔的心中,爱心不改。充分说明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规律是历史的走向,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凝聚力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极有说服力的验证。在艺术舞台上王昭君是位悲剧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她却是个民族友好的使者。难怪我国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要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地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历史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年版第402页),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的市长2001年回答记者提问:你愿意做个什么样的人时,慨然回答:要象中国王昭君一样,做个友好的人民使者。如果联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有中国草原的十个第一  (大窑石器场、云中古城、敕勒歌、盛乐古都、和林格尔汉代壁画、蒙文石刻天文图、杀虎口、茶叶之路、旅蒙商大盛魁和元宝交钞纸币) ;内蒙古有那么多中国少见的(大草原、大森林、大煤田、大气田、大稀土、大沙漠、大文化、大人物)。内蒙古的旅游形象定位,的确不能用《总体规划》中的那些浅白粗直的词语,应该集思广益,调整深化。

    笔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复兴,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样。它不是倒退,而是前进。内蒙古旅游形象地把握,一定要突出“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这个特点。一个民族只有成熟,才能直面历史、珍惜文化。无法选择祖先,为何不敢直面历史人物?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内蒙古旅游的真正兴奋点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民族、团结的传统、丰富的资源、耀眼的名牌等。其中英雄的民族包括:爱国的情结、诚信的本色、豁达的胸怀、豪放的性格、坚强文化、坚强的意志、纯朴的民风、艺术的天赋、独特的歌舞等。文化旅游的内容可包括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等。

    成吉思汗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流域,这里是他的故乡。内蒙古是绿色文明的发祥地。内蒙古博物馆的《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精品展》和《成吉思汗家乡大恐龙展》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引起轰动,充分说明“成吉思汗牌”是一张世界伟人牌。要把黄河带、文明链、英雄谱和团结史放在一起展示,并突出古今观、纵横观、中外观。

    鉴于游客90%的信息量来自视觉,我认为旅游宣传要跳出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的单调框框。要用有世界影响的王牌资源和有震撼力的点晴之笔,为内蒙古的旅游市场科学定位。用文化擦亮景点,用内涵丰富文化,跨学科、跨地域、跨所有制、跨国界地把内蒙古这个品牌做好、做大。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前提是真正了解内蒙古。要向世界展示它的伟大、神奇、不可替代、魅力独特而又鲜为人知的一面。这是切入点,也是制高点。要树立了解内蒙古,就是了解西部;了解少数民族,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新观念。旅游消费中,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民族文化的含量越大,消费量越大,竞争地位愈优越。

    总而言之,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博大深邃。内蒙古的旅游对象档次不同、要求不同。我们要分层次、保重点、争市场、求效益。要底数清、路数对、招数高,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大投入、大产出、大关联、大带动,使内蒙古旅游逐步成为真正的支柱。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这段话让我们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崛起充满信心:“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诗人的杰作,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编审)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对《内蒙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象定位的修改意见
  • 认真读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组的两份阶段成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稿)》说明书和部分重点景区《概念性土地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总体印象不错。对内蒙古旅游发展的问题,症结抓得较准,原因分析较透。特别是客源市场的分析,视野开阔,内容集中,数据翔实,很显功底。课题组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设计,强调了作为“北京后花园”的概念,草原旅游与环京、津经济圈延伸的互补和机遇。思路上有突破,举措上有创新,走势把握较准。不失为一项工作量大、覆盖面广、时间跨度8年、有相当决策参考价值的阶段性规划成果。

    也许由于时间太仓促,要求有侧重,所以对内蒙古的旅游形象定位部分,挖掘不够,定位较浅。几组面向国内外的旅游广告词也下了功夫,但觉单薄。如“寻访成吉思汗长眠地,领略草原文化蒙古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文化使者马可波罗休闲大草原,激情蒙古风草原    天堂意境,马背文化摇篮等,  多是初来乍到的感性认识。至于说内蒙古,北京从这里走出!更让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

        我同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张辉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风景旅游研究所郑光中教授的观点:文本读完,感不到灵魂的东西。我希望新的旅游规划挖得深一点,站得高一点,有民族自豪,有历史沉思。不仅要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在这里看景、看情,  听歌、听韵,看神秘、看神奇;  而且要让他们看文化、看精神,看   辽阔、看厚重,看英雄史诗、看磅礴大气。广告词应有舍我其谁的独到之处。我建议旅游形象定位用四句话概括:

        中华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成吉思汗的故乡

        我的立论,要求走出两方面的误区, 以确保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一、不仅要看到草原,而且要看到草原上的人。古往今来他们如何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要把这部分尽快披露出来,给世人一个惊喜。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实地考察内蒙古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内蒙访古》,说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华历史的幽静的后院1997年,  法国巴黎国立集美博物馆总馆长戴浩石先生说内蒙古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他在给内蒙古博物馆的一封信中说:就在30年前,我们对红山文化或夏家店文明有何了解?有谁知道匈奴艺术或辽契丹艺术?甚至成吉思汗帝国的诞生还被设想成是一代突然冒出来的民族!渐渐地,内蒙古在学者们眼中变成了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如此,在它的怀抱中,西方穿越草原可找到自己的足迹;远东也能认出自己的影子。而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北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在接受香港《明报周刊》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新成果说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赤峰一带的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曙光,而中原文明只是次生文明    

    二、不仅要看到长城外的蒙古高原、马背民族,更要看到长城南北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草原英雄入主中原的不在少数。走出高高兴安岭的鲜卑族拓跋部落就是建立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和平城(今山西省大同)等地的北魏王朝的先人。史学家们说:  时越千余载,鲜卑万里迁。莫道长城阔,云岗(指大同云岗)连嘎仙(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鲜卑发祥地嘎仙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不是隔断各民族手足之情的屏障。它没有挡住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互补。内蒙古的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有趣,它不是纯粹畜牧业的。奶茶、炒米,就是既有北方的,又有南方的;既是草原民族的,又是农耕民族的。蒙古高原无大山阻隔,一望无垠。马是伴当,歌是翅膀。我是世界的,自然是我的。北方民族的胸怀象草原一样宽广。马逐水草而行,人逐水草而居,毡包皂车,四海为家,天性开放。哪里有好的、美的东西,他都愿意接受、吸收。暴风雪挡不住,紫外线挡不住,沙尘暴挡不住,就是见贤思齐  拿来主义。成吉思汗的铁骑兵象旋风一样席卷欧亚大陆,用的宰相是契丹族耶律楚材,请来讲哲学的是汉族道教首领邱处机(又名长春真人),用的工匠多为汉族,开展贸易多用中东商人,官员中还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由成吉思汗奠基,其子孙相继开拓、建立的蒙古大帝国,在欧亚两洲辽阔的版图上,持续数个世纪之久。美国著名作家哈罗   兰姆在《人类的帝国——成吉思汗传》中说:虽然当初的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五十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法制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当时的历史学家们也记载,信差可以纵横五十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邀游这个广大的帝国。《细说成吉思汗》一书的作者马骥教授感叹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仅以武力,焉能如此?”“蒙元时期是中国最开放、最强大的黄金时期之一,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不但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与世界史上最显赫的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等相比,他们也不过像是泰山脚下的小丘。历史的结论成吉思汗是上个千年十大人物之一! 这是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12月26日  对本千年十个影响最大的人物的评选结果;也是1939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在延安迎送成吉思汗灵柩祭典大会祭文中的科学评价:  元朝太祖,世界英杰。见《参考消息》2001年1月1日和《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据史料记载,陕甘宁边区政府,当时为迎送成吉思汗灵榇,在延安的十里铺搭设灵堂,灵堂横幅写四字世界巨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蒙古族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所以,成吉思汗故乡的草原文化,既有原创性、英雄性、宗教性的一面,也有开放性、融合性、创新性的一面,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后题词: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好。作为西部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之一的呼和浩特,已把首府文化定位为三句话写入市委文件: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2008年北京奥运认可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节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故乡)共同创办的特色节目之一,已办四届,播誉海外。其载体是两千年前的匈奴族国王呼韩邪单于和汉代有独立人格的汉族女子王昭君的跨国婚姻胡汉和亲。两千年来,王昭君一直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后裔的心中,爱心不改。充分说明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规律是历史的走向,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凝聚力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极有说服力的验证。在艺术舞台上王昭君是位悲剧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她却是个民族友好的使者。难怪我国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要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地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历史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年版第402页),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的市长2001年回答记者提问:你愿意做个什么样的人时,慨然回答:要象中国王昭君一样,做个友好的人民使者。如果联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有中国草原的十个第一  (大窑石器场、云中古城、敕勒歌、盛乐古都、和林格尔汉代壁画、蒙文石刻天文图、杀虎口、茶叶之路、旅蒙商大盛魁和元宝交钞纸币) ;内蒙古有那么多中国少见的(大草原、大森林、大煤田、大气田、大稀土、大沙漠、大文化、大人物)。内蒙古的旅游形象定位,的确不能用《总体规划》中的那些浅白粗直的词语,应该集思广益,调整深化。

    笔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复兴,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样。它不是倒退,而是前进。内蒙古旅游形象地把握,一定要突出“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这个特点。一个民族只有成熟,才能直面历史、珍惜文化。无法选择祖先,为何不敢直面历史人物?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内蒙古旅游的真正兴奋点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民族、团结的传统、丰富的资源、耀眼的名牌等。其中英雄的民族包括:爱国的情结、诚信的本色、豁达的胸怀、豪放的性格、坚强文化、坚强的意志、纯朴的民风、艺术的天赋、独特的歌舞等。文化旅游的内容可包括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等。

    成吉思汗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流域,这里是他的故乡。内蒙古是绿色文明的发祥地。内蒙古博物馆的《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精品展》和《成吉思汗家乡大恐龙展》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引起轰动,充分说明“成吉思汗牌”是一张世界伟人牌。要把黄河带、文明链、英雄谱和团结史放在一起展示,并突出古今观、纵横观、中外观。

    鉴于游客90%的信息量来自视觉,我认为旅游宣传要跳出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的单调框框。要用有世界影响的王牌资源和有震撼力的点晴之笔,为内蒙古的旅游市场科学定位。用文化擦亮景点,用内涵丰富文化,跨学科、跨地域、跨所有制、跨国界地把内蒙古这个品牌做好、做大。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前提是真正了解内蒙古。要向世界展示它的伟大、神奇、不可替代、魅力独特而又鲜为人知的一面。这是切入点,也是制高点。要树立了解内蒙古,就是了解西部;了解少数民族,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新观念。旅游消费中,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民族文化的含量越大,消费量越大,竞争地位愈优越。

    总而言之,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博大深邃。内蒙古的旅游对象档次不同、要求不同。我们要分层次、保重点、争市场、求效益。要底数清、路数对、招数高,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大投入、大产出、大关联、大带动,使内蒙古旅游逐步成为真正的支柱。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这段话让我们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崛起充满信心:“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诗人的杰作,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编审)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