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 任亚平主编。刘明祖作序。编委会主任刘明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始修于1999年,同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452—5/K·318,责任编辑王占英。全书112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党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7篇,50章。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活动,设4章;第二篇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设4章;第三篇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设3章;第四篇纪律检查,设4章;第五篇党的部门工作,设12章;第六篇领导机构和组织沿革,设11章;第七篇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所属盟市委员会,设12章;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等积极参加北京的反帝爱国运动。荣耀先还委派赵瑞年等同学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组织当地的学生声援北京的爱国斗争,使归绥地区学生的爱国行动汇入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五四运动后,一批青年学生如李裕智、多松年、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孟纯、佛鼎、云润、赵诚、于存灏、霍世休、范建中、刘生璧、康根庆、高布泽博等成长起来。民国13年(1924年)多松年、云泽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中共北方地区领导人李大钊分期分批送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广东省等地学习深造。14年初,中共北京区委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北方地区党部的同时,建立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4个工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开辟内蒙古地区的工作,从组织上领导起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毛泽东在讨论建党问题时,提出帮助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实现自治自决的主张。中共“二大”召开后,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把国内边疆民族问题列为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1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就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并专门作出《蒙古问题的决议》,使内蒙古革命、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发展和壮大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及在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5年初,在归绥成立中共绥远特支。同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建立中共绥远特别区地方委员会。根据“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论断,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区工委选派17名蒙汉族青年学生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反土豪斗劣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北方区委在开展内蒙古地区革命运动过程中,非常注意蒙汉民族、农工兵群众之间的联合,中共中央在《蒙古问题的决议》中明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同时,组织和参加政治运动。年末,中共张家口地委和京绥铁路总工会发动铁路工人索薪运动,提出按时发放工资、保障工人工作安全、改善福利待遇、不得随意开除工人等要求。索薪运动震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参加革命。通过大量工作,冯玉祥在张家口召集反帝示威大会,支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在北京创办“今是学校”,收容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创办《民报》,宣传反帝革命理论,并赴苏联考察。民国15年8月17日,冯玉祥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回到绥远西部五原,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战争。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绥远地区的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右派也开始打出反共旗号,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共产党人被告密杀害,大革命在绥远地区进入低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绥远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绥远地区和热河地区。绥远地区的党组织有:中共绥远特别支部、中共绥远地区特委、中共绥远省特委、中共绥远省工委、中共垦区工委和中共西蒙工委、中共西北特委、中共归绥中心县委、中共临河县委等。热河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奋起反击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的行经,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参与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在天津成立后,作出《关于内蒙古问题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出阶级分析并开展工作。1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提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在各地开展革命活动。18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蒙委的信》中宣布内蒙古特支即可改称中共内蒙古特委,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作进一步分析。当时,内蒙古党员有93人,青年团员176人。19年6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决定从在苏联的蒙古族干部中选派中共党员佛鼎、云泽、联共(布)党员特木尔巴根、明斯克、列宁共青团员德勒格尔(即宁春发)等回国,领导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革命斗争。临行前,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翟秋白、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瓦格涅尔与他们谈话。行程中他们途经乌兰巴托,分3路回内蒙古。佛鼎、云泽、奎璧组成中共西蒙工委,以归绥、包头为中心发动革命斗争。民国20年7月底,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派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以及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队队长吉合(化名张其胜)、党支部书记潘恩普(化名赵必成)3人回国。几经周折,王若飞转包头,与云泽取得联系,但不幸在包头泰安客栈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坚持与敌人斗争、坚持写作。民国25年(1936年)2月21日夜10时,西蒙工委领导全国著名的百灵军事暴动,成功地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 000多人拉出百灵庙,全体官兵脱离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的庙蒙政会,参加傅作义将军的抗战队伍。以后,这支部队在中共西蒙工委的帮助下,改建为蒙旗保安总队和蒙旗独立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公开出版的地方志丛书。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共产党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活动的历史全貌,将78年的漫漫历程浓缩于笔底,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如本志书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活动,用4章20节的篇幅将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概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例完备,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乡土教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 尤仁主编。尤仁作序。编委会主任尤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078—4/K·411,责任编辑娜拉。全书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党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80元。
志书设5篇,29章。第一篇职工队伍,设3章;第二篇工人运动,设4章;第三篇工会组织,设6章;第四篇工会工作,设14章;第五篇工会领导人和先进模范名录,设2章;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内蒙古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清咸丰九年(1859年),赤峰红花河金矿采金工人因劳动条件恶劣而聚众抗官,后引发反清起义。在19世纪60年代东北人民反清起义中,白凌阿、弥勒僧格等人领导的反清斗争,蒙、汉、回等民族的农牧民和手工业者、矿工参加起义。历时10年的东北各族人民大起义虽最终失败,却沉重打击清朝在东北的封建统治,客观上配合并支援内地的太平天国起义斗争。在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内蒙古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多次进行反剥削、反压迫斗争,如“意和社”蒙靴工人的斗争、“净发社”理发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造纸工人依靠“公义社”和资本家的斗争等。由于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支援,虽然流血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却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前仆后继、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为后人开展革命运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民国10年(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工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中东铁路、京绥铁路(两条铁路在内蒙古境内各有400公里以上)以及各条战线的工人,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组建工会,扩大队伍,联合各界各族人民结成统一战线,掀起反对军阀、反对国民党、反对日俄等帝国主义、反对一切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层出不穷,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主要工人运动有:中东铁路工人第一、二次大罢工,中东铁路工人第三次大罢工,中东铁路工人第四次大罢工以及京绥铁路工人运动,包头铁路工人进行反对“包工制”的罢工斗争等。14年(1925年)春,中共北方区委派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回包头建立共产党的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中共包头工委书记。其间,在石拐煤矿领导1 000多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扎赉诺尔煤矿的工人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6年3月28日,归绥蒙汉各族工人、农民、市民和学生在归绥旧城南端的孤魂滩,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示威集会,史称“孤魂滩事件”。在这次斗争中,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铁路工人和纸匠工人表现得非常勇敢,他们担任突击队和纠察队,在斗争中起很大作用。孤魂滩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以统一战线形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尽管革命斗争艰难曲折,革命浪潮时高时低,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36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绥远,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翻身解放的内蒙古各族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积极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世纪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职工的一件大事。本志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工人阶级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突出地记述民国38年(1949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工会筹委会成立后至1998年近50年来,自治区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它不仅记载工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反映工会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工会活动始末,还从工会工作和工人阶级活动的侧面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教训的反思,是一部集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权威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志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 范效贤主编。傅守正作序。编委会主任范效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始修于1990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361—8/K·310,责任编辑李杰。全书22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定价48元。
志书设11章,46节。第一章渔业资源,设2节;第二章经济体制,设2节;第三章养殖,设6节;第四章捕捞,设4节;第五章水产品保险加工,设3节;第六章供销,设5节;第七章渔业经济管理,设3节;第八章渔政管理,设3节;第九章水产科技,设4节;第十章教育,设2节;第十一章管理机构,设2节;冠以概述,殿以补录,编志始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水和资源丰富。据1990年统计,总水面1 397万亩,可利用水面906万亩,其中:池塘占1.2%,湖泊74.88%,水库10.23%,河沟12.74%,其他0.95%。渔业已利用的水面为742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81.90%。有鱼类96种(隶属于9目18科),其中有85种为自然分布种,11种为引入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3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的41年间,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渔业生产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建立水产机构,培训技术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指导农(牧)渔民发展渔业生产。渔业管理体制几经改变,不断完善。渔业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从单一捕捞到养殖捕捞并举,从猎捕型向入牧型,从粗入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整个渔业趋向以养殖为主,养殖与捕捞相结合;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渔业已成为一项独立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队伍不断壮大,产生建立合作组织的要求,从1953~1955年,几个重点渔区有90%以上的渔民参加互助、初级渔业合作社。1957年,乌梁素海成立渔业高级合作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水产机构,先后建立达赉湖、乌梁素海、黄旗海、查干淖尔、宫城子渔场和岱海养殖场。从1956年始,在国营渔场人工鱼塘发展培育鱼苗、鱼种和放养工作,结束自治区渔业生产只捕不养的局面。从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根据水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依靠合作社,放手发动渔(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养鱼生产。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水产生产方针,落实就地采捕和孵化鲤鲫优良品种为主、购进长江鱼苗为辅的措施,建塘、育种、开发新水面,发展养鱼和捕捞生产。1960年,鲜鱼产量达2.58万吨,比1957年增长264%,创历史最高纪录;投放鱼苗2.42亿尾,比1957年增长34.6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渔业生产进入全面调整和改革时期。1979~1982年,对全区渔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依靠现有国营渔业,大力发展社队集体和个人渔业,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面,以抓好中、小水面的利用为重点;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在养殖生产方面,主攻小水面,走精养高产科学养鱼之路。198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养殖工作会议,决定每年从支农经费中给养鱼事业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包头市吃鱼难问题。坚持以养殖为主,以精养、高产为重点,修建人工池塘、增添养殖设备、引进北京等地精养成鱼、鱼种的新技术,在全区快速普及。池塘科学养鱼的提高,为自治区渔业的持续稳定增产奠定基础,形成湖泊、水库、池塘三大渔业生产支柱。1990年,全区拥有机动渔船305艘,3 147马力;非机动船1 798艘。鱼产量达到3.04万吨,比1949年增长12.13倍,比1979年增长1.62倍。精养塘2.40万亩,鱼种池1.69万亩,生产鱼种1.19亿尾,重2 509吨,平均47.3尾/斤,规格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加工水产品先后有:红梅鲜炸银边鱼罐头,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并获国家银质奖。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千年前夕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书,本志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填补自治区渔业无志的空白,也是全区文化建设的又一成果。《水产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渔业发展的历史全貌,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自治区在渔业生产方面所取得成就。如本志第三章养殖,通过6节内容将自治区在渔业养殖中的鱼苗、鱼种、成鱼、特种水产品的增长、养殖、鱼病防治等情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本志书资料翔实、观点正确,时代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突出,是一部集科学性、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的专志。
《包头市郊区志》 任宽厚主编。张俊华作序。编委会主任张俊华。《包头市郊区志》始修于1982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704—4/K·339,责任编辑荣竹林。全书4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包头市第一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80元。
志书设30章,138节。第一章建置,设3节;第二章自然环境,设9节;第三章人口,设3节;第四章农业,设11节;第五章蔬菜,设4节;第六章林业,设4节;第七章牧业,设5节;第八章水利,设2节;第九章工业,设8节;第十章交通,设5节;第十一章邮电,设3节;第十二章商业,设4节;第十三章财政·税务·金融,设5节;第十四章经济管理,设6节;第十五章乡镇建设,设5节;第十六章环境保护,设2节;第十七章中国共产党,设7节;第十八章政权,设2节;第十九章政协·社会团体,设4节;第二十章公安司法,设4节;第二十一章劳动·人事,设2节;第二十二章民政,设6节;第二十三章军事,设4节;第二十四章教育·科技,设5节;第二十五章文化,设5节;第二十六章卫生·体育,设6节;第二十七章习俗,设4节;第二十八章宗教,设4节;第二十九章方言,设4节;第三十章人物,设2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修志始末。
包头市郊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处于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的“金三角”地段。境内土地平坦肥沃,自然资源较丰富,而且依托和服务于包头工业基地,对发展全区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具有极为有利的条件。包头郊区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1950~1957年,境内工业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1956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境内相继建立木业社、柳业社、铁业社、鞋业社、缝纫社、皮毛社、瓦盆社,还有粉坊、豆腐坊等。当年生产铁锹514张、锄片4 016张、安全帽1.04万个、布鞋2 231双、毛毡200平方尺、单衣5 697件、花盆1.43万个。1958年,郊区创办地方国营郊区机械厂、郊区炼铁厂、郊区菌肥厂、郊区水泥厂、炼油厂等。红光、红旗、红峰、红联、东风五个人民公社办起采煤、建材、铁木加工、炼铁等55个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任务是做好农具的简单制造和维修;本地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小型的矿山开采。到60年代初,多数企业因不具备办厂条件都陆续倒闭。1970年,党中央提出向农业机械化进军的口号,国家无偿投资,掀起大办“五小”工业的热潮,各人民公社都办起农机厂,本着“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原则,为本公社农民服务。1973年,郊区水利机械修造厂建成,对全区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976年国营郊区煤矿投产,1977年郊区综合制酒厂和郊区水泥厂建成投产;同年兴胜、哈业胡同、后营子、国庆公社也相继建起公社水泥厂,1979年9月,郊区包装制品厂建成投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的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煤炭,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制酒、黄金等20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特别是乡镇企业,成为郊区企业战线的生力军,一批拳头产品名扬遐迩,如沙尔沁乡地毯厂的仿汉宫毯销往意大利、法国等12个国家;年创外汇40多万美元;哈林格尔乡东宝皮革厂引进山羊板皮印花技术,年产高级皮领带12万条,销往全国各地和10几个国家;昆仑造纸厂生产的高强度瓦楞纸销往全国19个省,并打入俄罗斯、蒙古等国际市场。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1980~1984年,郊区先后办起制鞋厂、花炮厂、地毯厂、水暖厂、铆焊厂、工艺厂等集体企业,由郊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成为郊区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国营农场管理的企业50多个。到1990年,根据郊区经济发展“主攻城乡工业、强化蔬菜养殖业、优先发展科教事业”的战略方针,郊区工业发展形成以煤炭、建材、运输、房地产开发五在支柱产业的新格局。一批高技术、大规模、外向型的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实现“工农业再上新水平,郊区率先达小康”的总奋斗目标。郊区在税收、土地使用、引进资金和人才方面还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实行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使郊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争取早日跨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强县。
《包头市郊区志》是包头市郊区历史上第一部志书,是包头市郊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志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载包头市郊区40年来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重点记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头市郊区经济进入快车道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本志书第九章工业,通过8节内容将包头郊区的工业概况(采掘业、机械、轧钢、建材、供电、皮革、造纸、烟花、食品加工、制酒等)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特别是,包头市人民政府报请自治区、国务院批准,撤销包头市郊区建制,设包头市九原区后,这部《包头市郊区志》就显得尤为珍贵,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白云鄂博矿区志》 高力套、、奇福海主编。、奇福海作序。编委会主任、奇福海。《白云鄂博矿区志》始修于1991年,1997年修毕,交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95—121—7/K·7,责任编辑海鹰。全书51.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中润彩色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50元。
志书设10篇,48章。第一篇地理,设5章;第二篇白云鄂博铁矿,设5章;第三篇经济(上),设4章;第四篇经济(下),设3章;第五篇经济综合管理,设4章;第六篇政治,设7章;第七篇军事,设4章;第八篇文化,设5章;第九篇社会,设7章;第十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白云鄂博是称誉世界的“稀土之乡”,自民国16年(1927年)中国科学家丁道衡发现这座铁矿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臻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建设这座宝山,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来到黄沙蔽日、荒无人烟的白云鄂博山下,用他们的汗水、青春和生命谱写出战天斗地的创业之歌,开创出气势恢弘的现代化白云鄂博矿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两万多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使白云鄂博这颗草原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白云鄂博铁矿区的主矿、东矿体是铌、稀土主要富集矿段。主,东矿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7公里,延深1.03公里。各类矿石中稀土氧化物含量为1.599~9.490%。矿石类型有块状型、萤石型、钠辉石型、钠闪石型四大类。以萤石型矿石工业意义最大,其次为钠辉石型和钠闪石型。上述三种类型矿石所含稀土总量约占主、东矿稀土总量的95%。上下盘围岩石中的铌—稀土矿化以白云岩型为主,规模大,品位高,有重要工业意义。如都拉哈拉矿段铌—稀土矿化主要集中在蚀变白云岩、金云母透辉岩中。矿体呈透镜体断续分布,主要矿体有菠萝头、1号、2号、3号矿体。西矿段与铌—稀土有关岩石为白云岩、黑云母岩、板岩及磁铁矿。境内已探明稀土矿物有18种,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95%以上。主要工业矿物为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两种,占稀土总量80%以上。颗粒较细,一般在0.02~0.07毫米之间,常与萤石、磁铁矿、赤铁矿、白云石、钠辉石、钠闪石、磷灰石以及各种铌矿物共生产出。其中氟碳铈钡矿和黄河矿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以铈和钡为主的氟碳酸盐新矿物;氟碳钡铈矿和硅钛矿等矿物为我国首次发现。稀土矿物中,以独具石和氟碳铈矿分布最大,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境内产出萤石、磷灰石、方解石等矿物中稀土元素也有一定含量;在黄绿石、钍石、锆石等矿物中稀土元素含量也较高。境内稀土矿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稀土配分均以富铈族稀土选择配分,并且钕、钐、铕等含量较高。境内重要稀土元素工业矿物有独居、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氟碳钡铈矿、黄河矿、氟碳铈钡矿、镧石、褐帘石、硅钛铈矿、铈磷灰石(磷矽钙铈矿)、方铈石等。总之,白云鄂博矿区的稀土是十分珍贵的矿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资源占有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
《白云鄂博矿区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这是白云鄂博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矿区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系统地记述矿区建立以来各项事业发展之轨迹。如第二篇白云鄂博铁矿志,通过5章23节的志述将该矿的勘探、设计、矿山建设、矿山生产、矿山管理等一一志述。该志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可为一方之全史,一区之百科全书。
《包头政协志》 云占魁主编。《包头政协志》始修于1990年,1992年修毕。责任编辑苗军、张广谋。全书25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包头市委印刷厂印制,印数1—2000册。
志书设6章,19节。第一章组织机构沿革,设2节;第二章包头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协商委员会主要工作活动,设2节;第三章政协包头市委员会主要工作活动,设8节;第四章大事记;第五章会议简介,设5节;第六章人物传略,设2节。冠以概述,殿以附录。
政协委员是来自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社会联系面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对全市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开展提案工作,用提案的形式把他们的意见、办法搜集起来,提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对促进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50年3月包头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第一次会议开始,到1990年包头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为止,每次会议期间,都广泛开展征集提案的活动。如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551件,经审查整理立案277件,其中有12件形成议案,转政府办理。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60余件,经审查分类,政府行政会议研究,转有关部门办理。(三、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数缺)1955年4月,政协包头市委员会成立,一届一次、二次全委会共征集提案302件。二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08件,经审查立案83件。三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51件,经审查立案45件。四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46件,经审查立安38件。五届二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19件,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整理,合并为7类100件。六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204件,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整理,立案99件。六届二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30件,经审议整理,立案52件。六届三次全委会征集提案58件。六届四次全委会征集提案98件。六届五次全委会征集提案220件。委员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围绕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五十年代初,委员的提案多集中在民主建政、恢复经济、解决劳资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等方面;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进行,委员提案多集中在加强私方人员的学习改造,贯彻民族政策,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等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委员提案明显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点,1980年五届二次会议征集的100件提案,直接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建设的45件;1985年六届三次会议征集的58件提案,涉及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的25件,培养人才方面的11件,加强党风、社会风气建设的13件;1988年七届一次会议征集的169件提案,涉及科技教育的26件,城市建设26件,物价、税收工作15件,环境保护10件,社会治安15件,党风建设11件,群众生活问题19件。提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提案的委员比较普遍。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委员95人,提案108件;五届二次会议,委员134人,提案119件;六届一次会议,委员210人,提案204件;七届一次会议,委员224人,提案169件。基本上平均每人一件。委员提案呈现出的上述特点,表明委员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期以来,在开展委员提案工作中,在注重广泛征集,增加提案数量的同时,把引导委员提高提案质量作为中心环节来进行。提案质量的高低,它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程度如何,是提案发挥作用大小的基础,也是检验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和提高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大量提案缺乏可行性,不仅会形成办复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而且还会挫伤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降低提案承办单位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委员提高提案质量,是提案征集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为此,历年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⒈ 帮助委员知情。与学习委员会配合,坚持每月一次的委员学习日制度,根据委员的要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委员书写提案提供政策依据;不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请党政部门的领导,通报全市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委员考察、视察,进行调研,为委员书写提案提供事实依据。⒉ 选择一些重要的提案,组织委员深入进行调查,使提案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政协委员多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有一定阅历、经验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水平,但由于具体工作环境的不同,对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对全局情况的了解,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一些涉及面广的重大提案,难免在把握全面性、准确性方面,所提意见、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方面,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影响提案的质量。为此,每年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重要提案,在转有关单位承办以前,组织有关委员进一步进行深入调研,修改充实提案。1988年《关于治理南排村》的提案,198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提案,1990年《对市区绿化美化管理》、《加强市三区街道办事处建设》、《改进蒙中、回中办学条件》的提案,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调查,使提案所反映的情况的问题更加清楚、准确,所提的解决意见更趋于客观可行,经主席会议研究会,作为政协议案报政府研究参考。其中《治理南排村》的议案,提出的按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改造的三点建议,市政府领导立即批示城建局列入近期规划付诸实施;《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议案,经政府研究,同意由市政协组建中小学道德教育基金会的意见,以便协助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实践证明,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提案,进行再调查,是提高提案质量的有效办法。⒊ 对一些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的重大提案,主动与有关单位、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委员和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对提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为落实提案创造条件。高级工程师田克昌委员提出《民用煤气湿法脱硫脱氰》的提案,指出由包钢焦化厂生产,供居民使用的煤气中,含硫含氰等在毒物质超过固定标准的3~4倍,它不仅造成对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应采取湿法脱硫脱氰的措施。对这个提案,与市科委、环保局、煤气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12位委员和专家,专门进行测试和论证,同时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用湿法脱硫脱氰、乾箱脱硫脱氰,在居民住房内安装排风设备3种措施同时进行的方案,不仅使提案更加完善,而且直接起到推动提案落实的作用。⒋ 围绕提高提案质量,做好各项引导服务工作。委员提案要贯彻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人数的原则,以体现提案的广泛性,保证把各阶层群众的意见要求随时反映上来。同时要选择质量较高,能被有关单位采纳,并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提案,在全委会期间举办提案展览。还要注意对提案工作重要意义和如何利用这种形式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问题的宣传。
《包头政协志》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包头市委员会组织一班人编纂的部门志。该志书的编修,是包头政协工作的丰硕成果之一。该志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秉笔直书,全面记述政协包头市委员会从1950~1990年间40年来的组织机构沿革和主要工作活动,客观地反映出包头政协在参政议政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志中是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存史、资政”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 任亚平主编。刘明祖作序。编委会主任刘明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始修于1999年,同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452—5/K·318,责任编辑王占英。全书112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党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7篇,50章。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活动,设4章;第二篇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设4章;第三篇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设3章;第四篇纪律检查,设4章;第五篇党的部门工作,设12章;第六篇领导机构和组织沿革,设11章;第七篇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所属盟市委员会,设12章;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等积极参加北京的反帝爱国运动。荣耀先还委派赵瑞年等同学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组织当地的学生声援北京的爱国斗争,使归绥地区学生的爱国行动汇入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五四运动后,一批青年学生如李裕智、多松年、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孟纯、佛鼎、云润、赵诚、于存灏、霍世休、范建中、刘生璧、康根庆、高布泽博等成长起来。民国13年(1924年)多松年、云泽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中共北方地区领导人李大钊分期分批送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广东省等地学习深造。14年初,中共北京区委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北方地区党部的同时,建立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4个工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开辟内蒙古地区的工作,从组织上领导起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毛泽东在讨论建党问题时,提出帮助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实现自治自决的主张。中共“二大”召开后,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把国内边疆民族问题列为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1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就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并专门作出《蒙古问题的决议》,使内蒙古革命、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发展和壮大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及在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5年初,在归绥成立中共绥远特支。同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建立中共绥远特别区地方委员会。根据“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论断,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区工委选派17名蒙汉族青年学生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反土豪斗劣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北方区委在开展内蒙古地区革命运动过程中,非常注意蒙汉民族、农工兵群众之间的联合,中共中央在《蒙古问题的决议》中明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同时,组织和参加政治运动。年末,中共张家口地委和京绥铁路总工会发动铁路工人索薪运动,提出按时发放工资、保障工人工作安全、改善福利待遇、不得随意开除工人等要求。索薪运动震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参加革命。通过大量工作,冯玉祥在张家口召集反帝示威大会,支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在北京创办“今是学校”,收容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创办《民报》,宣传反帝革命理论,并赴苏联考察。民国15年8月17日,冯玉祥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回到绥远西部五原,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战争。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绥远地区的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右派也开始打出反共旗号,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共产党人被告密杀害,大革命在绥远地区进入低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绥远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绥远地区和热河地区。绥远地区的党组织有:中共绥远特别支部、中共绥远地区特委、中共绥远省特委、中共绥远省工委、中共垦区工委和中共西蒙工委、中共西北特委、中共归绥中心县委、中共临河县委等。热河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奋起反击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的行经,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参与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在天津成立后,作出《关于内蒙古问题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出阶级分析并开展工作。1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提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在各地开展革命活动。18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蒙委的信》中宣布内蒙古特支即可改称中共内蒙古特委,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作进一步分析。当时,内蒙古党员有93人,青年团员176人。19年6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决定从在苏联的蒙古族干部中选派中共党员佛鼎、云泽、联共(布)党员特木尔巴根、明斯克、列宁共青团员德勒格尔(即宁春发)等回国,领导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革命斗争。临行前,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翟秋白、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瓦格涅尔与他们谈话。行程中他们途经乌兰巴托,分3路回内蒙古。佛鼎、云泽、奎璧组成中共西蒙工委,以归绥、包头为中心发动革命斗争。民国20年7月底,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派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以及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队队长吉合(化名张其胜)、党支部书记潘恩普(化名赵必成)3人回国。几经周折,王若飞转包头,与云泽取得联系,但不幸在包头泰安客栈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坚持与敌人斗争、坚持写作。民国25年(1936年)2月21日夜10时,西蒙工委领导全国著名的百灵军事暴动,成功地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 000多人拉出百灵庙,全体官兵脱离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的庙蒙政会,参加傅作义将军的抗战队伍。以后,这支部队在中共西蒙工委的帮助下,改建为蒙旗保安总队和蒙旗独立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公开出版的地方志丛书。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共产党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活动的历史全貌,将78年的漫漫历程浓缩于笔底,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如本志书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活动,用4章20节的篇幅将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概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例完备,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乡土教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 尤仁主编。尤仁作序。编委会主任尤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078—4/K·411,责任编辑娜拉。全书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党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80元。
志书设5篇,29章。第一篇职工队伍,设3章;第二篇工人运动,设4章;第三篇工会组织,设6章;第四篇工会工作,设14章;第五篇工会领导人和先进模范名录,设2章;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内蒙古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清咸丰九年(1859年),赤峰红花河金矿采金工人因劳动条件恶劣而聚众抗官,后引发反清起义。在19世纪60年代东北人民反清起义中,白凌阿、弥勒僧格等人领导的反清斗争,蒙、汉、回等民族的农牧民和手工业者、矿工参加起义。历时10年的东北各族人民大起义虽最终失败,却沉重打击清朝在东北的封建统治,客观上配合并支援内地的太平天国起义斗争。在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内蒙古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多次进行反剥削、反压迫斗争,如“意和社”蒙靴工人的斗争、“净发社”理发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造纸工人依靠“公义社”和资本家的斗争等。由于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支援,虽然流血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却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前仆后继、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为后人开展革命运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民国10年(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工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中东铁路、京绥铁路(两条铁路在内蒙古境内各有400公里以上)以及各条战线的工人,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组建工会,扩大队伍,联合各界各族人民结成统一战线,掀起反对军阀、反对国民党、反对日俄等帝国主义、反对一切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层出不穷,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主要工人运动有:中东铁路工人第一、二次大罢工,中东铁路工人第三次大罢工,中东铁路工人第四次大罢工以及京绥铁路工人运动,包头铁路工人进行反对“包工制”的罢工斗争等。14年(1925年)春,中共北方区委派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回包头建立共产党的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中共包头工委书记。其间,在石拐煤矿领导1 000多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扎赉诺尔煤矿的工人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6年3月28日,归绥蒙汉各族工人、农民、市民和学生在归绥旧城南端的孤魂滩,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示威集会,史称“孤魂滩事件”。在这次斗争中,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铁路工人和纸匠工人表现得非常勇敢,他们担任突击队和纠察队,在斗争中起很大作用。孤魂滩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以统一战线形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尽管革命斗争艰难曲折,革命浪潮时高时低,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36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绥远,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翻身解放的内蒙古各族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积极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世纪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职工的一件大事。本志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工人阶级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突出地记述民国38年(1949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工会筹委会成立后至1998年近50年来,自治区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它不仅记载工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反映工会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工会活动始末,还从工会工作和工人阶级活动的侧面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教训的反思,是一部集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权威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志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 范效贤主编。傅守正作序。编委会主任范效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始修于1990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361—8/K·310,责任编辑李杰。全书22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定价48元。
志书设11章,46节。第一章渔业资源,设2节;第二章经济体制,设2节;第三章养殖,设6节;第四章捕捞,设4节;第五章水产品保险加工,设3节;第六章供销,设5节;第七章渔业经济管理,设3节;第八章渔政管理,设3节;第九章水产科技,设4节;第十章教育,设2节;第十一章管理机构,设2节;冠以概述,殿以补录,编志始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水和资源丰富。据1990年统计,总水面1 397万亩,可利用水面906万亩,其中:池塘占1.2%,湖泊74.88%,水库10.23%,河沟12.74%,其他0.95%。渔业已利用的水面为742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81.90%。有鱼类96种(隶属于9目18科),其中有85种为自然分布种,11种为引入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3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的41年间,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渔业生产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建立水产机构,培训技术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指导农(牧)渔民发展渔业生产。渔业管理体制几经改变,不断完善。渔业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从单一捕捞到养殖捕捞并举,从猎捕型向入牧型,从粗入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整个渔业趋向以养殖为主,养殖与捕捞相结合;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渔业已成为一项独立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队伍不断壮大,产生建立合作组织的要求,从1953~1955年,几个重点渔区有90%以上的渔民参加互助、初级渔业合作社。1957年,乌梁素海成立渔业高级合作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水产机构,先后建立达赉湖、乌梁素海、黄旗海、查干淖尔、宫城子渔场和岱海养殖场。从1956年始,在国营渔场人工鱼塘发展培育鱼苗、鱼种和放养工作,结束自治区渔业生产只捕不养的局面。从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根据水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依靠合作社,放手发动渔(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养鱼生产。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水产生产方针,落实就地采捕和孵化鲤鲫优良品种为主、购进长江鱼苗为辅的措施,建塘、育种、开发新水面,发展养鱼和捕捞生产。1960年,鲜鱼产量达2.58万吨,比1957年增长264%,创历史最高纪录;投放鱼苗2.42亿尾,比1957年增长34.6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渔业生产进入全面调整和改革时期。1979~1982年,对全区渔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依靠现有国营渔业,大力发展社队集体和个人渔业,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面,以抓好中、小水面的利用为重点;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在养殖生产方面,主攻小水面,走精养高产科学养鱼之路。198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养殖工作会议,决定每年从支农经费中给养鱼事业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包头市吃鱼难问题。坚持以养殖为主,以精养、高产为重点,修建人工池塘、增添养殖设备、引进北京等地精养成鱼、鱼种的新技术,在全区快速普及。池塘科学养鱼的提高,为自治区渔业的持续稳定增产奠定基础,形成湖泊、水库、池塘三大渔业生产支柱。1990年,全区拥有机动渔船305艘,3 147马力;非机动船1 798艘。鱼产量达到3.04万吨,比1949年增长12.13倍,比1979年增长1.62倍。精养塘2.40万亩,鱼种池1.69万亩,生产鱼种1.19亿尾,重2 509吨,平均47.3尾/斤,规格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加工水产品先后有:红梅鲜炸银边鱼罐头,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并获国家银质奖。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千年前夕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书,本志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填补自治区渔业无志的空白,也是全区文化建设的又一成果。《水产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渔业发展的历史全貌,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自治区在渔业生产方面所取得成就。如本志第三章养殖,通过6节内容将自治区在渔业养殖中的鱼苗、鱼种、成鱼、特种水产品的增长、养殖、鱼病防治等情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本志书资料翔实、观点正确,时代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突出,是一部集科学性、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的专志。
《包头市郊区志》 任宽厚主编。张俊华作序。编委会主任张俊华。《包头市郊区志》始修于1982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704—4/K·339,责任编辑荣竹林。全书4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包头市第一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80元。
志书设30章,138节。第一章建置,设3节;第二章自然环境,设9节;第三章人口,设3节;第四章农业,设11节;第五章蔬菜,设4节;第六章林业,设4节;第七章牧业,设5节;第八章水利,设2节;第九章工业,设8节;第十章交通,设5节;第十一章邮电,设3节;第十二章商业,设4节;第十三章财政·税务·金融,设5节;第十四章经济管理,设6节;第十五章乡镇建设,设5节;第十六章环境保护,设2节;第十七章中国共产党,设7节;第十八章政权,设2节;第十九章政协·社会团体,设4节;第二十章公安司法,设4节;第二十一章劳动·人事,设2节;第二十二章民政,设6节;第二十三章军事,设4节;第二十四章教育·科技,设5节;第二十五章文化,设5节;第二十六章卫生·体育,设6节;第二十七章习俗,设4节;第二十八章宗教,设4节;第二十九章方言,设4节;第三十章人物,设2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修志始末。
包头市郊区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处于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的“金三角”地段。境内土地平坦肥沃,自然资源较丰富,而且依托和服务于包头工业基地,对发展全区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具有极为有利的条件。包头郊区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1950~1957年,境内工业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1956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境内相继建立木业社、柳业社、铁业社、鞋业社、缝纫社、皮毛社、瓦盆社,还有粉坊、豆腐坊等。当年生产铁锹514张、锄片4 016张、安全帽1.04万个、布鞋2 231双、毛毡200平方尺、单衣5 697件、花盆1.43万个。1958年,郊区创办地方国营郊区机械厂、郊区炼铁厂、郊区菌肥厂、郊区水泥厂、炼油厂等。红光、红旗、红峰、红联、东风五个人民公社办起采煤、建材、铁木加工、炼铁等55个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任务是做好农具的简单制造和维修;本地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小型的矿山开采。到60年代初,多数企业因不具备办厂条件都陆续倒闭。1970年,党中央提出向农业机械化进军的口号,国家无偿投资,掀起大办“五小”工业的热潮,各人民公社都办起农机厂,本着“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原则,为本公社农民服务。1973年,郊区水利机械修造厂建成,对全区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976年国营郊区煤矿投产,1977年郊区综合制酒厂和郊区水泥厂建成投产;同年兴胜、哈业胡同、后营子、国庆公社也相继建起公社水泥厂,1979年9月,郊区包装制品厂建成投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的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煤炭,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制酒、黄金等20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特别是乡镇企业,成为郊区企业战线的生力军,一批拳头产品名扬遐迩,如沙尔沁乡地毯厂的仿汉宫毯销往意大利、法国等12个国家;年创外汇40多万美元;哈林格尔乡东宝皮革厂引进山羊板皮印花技术,年产高级皮领带12万条,销往全国各地和10几个国家;昆仑造纸厂生产的高强度瓦楞纸销往全国19个省,并打入俄罗斯、蒙古等国际市场。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1980~1984年,郊区先后办起制鞋厂、花炮厂、地毯厂、水暖厂、铆焊厂、工艺厂等集体企业,由郊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成为郊区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国营农场管理的企业50多个。到1990年,根据郊区经济发展“主攻城乡工业、强化蔬菜养殖业、优先发展科教事业”的战略方针,郊区工业发展形成以煤炭、建材、运输、房地产开发五在支柱产业的新格局。一批高技术、大规模、外向型的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实现“工农业再上新水平,郊区率先达小康”的总奋斗目标。郊区在税收、土地使用、引进资金和人才方面还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实行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使郊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争取早日跨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强县。
《包头市郊区志》是包头市郊区历史上第一部志书,是包头市郊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志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载包头市郊区40年来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重点记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头市郊区经济进入快车道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本志书第九章工业,通过8节内容将包头郊区的工业概况(采掘业、机械、轧钢、建材、供电、皮革、造纸、烟花、食品加工、制酒等)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特别是,包头市人民政府报请自治区、国务院批准,撤销包头市郊区建制,设包头市九原区后,这部《包头市郊区志》就显得尤为珍贵,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白云鄂博矿区志》 高力套、、奇福海主编。、奇福海作序。编委会主任、奇福海。《白云鄂博矿区志》始修于1991年,1997年修毕,交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95—121—7/K·7,责任编辑海鹰。全书51.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中润彩色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50元。
志书设10篇,48章。第一篇地理,设5章;第二篇白云鄂博铁矿,设5章;第三篇经济(上),设4章;第四篇经济(下),设3章;第五篇经济综合管理,设4章;第六篇政治,设7章;第七篇军事,设4章;第八篇文化,设5章;第九篇社会,设7章;第十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白云鄂博是称誉世界的“稀土之乡”,自民国16年(1927年)中国科学家丁道衡发现这座铁矿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臻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建设这座宝山,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来到黄沙蔽日、荒无人烟的白云鄂博山下,用他们的汗水、青春和生命谱写出战天斗地的创业之歌,开创出气势恢弘的现代化白云鄂博矿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两万多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使白云鄂博这颗草原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白云鄂博铁矿区的主矿、东矿体是铌、稀土主要富集矿段。主,东矿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7公里,延深1.03公里。各类矿石中稀土氧化物含量为1.599~9.490%。矿石类型有块状型、萤石型、钠辉石型、钠闪石型四大类。以萤石型矿石工业意义最大,其次为钠辉石型和钠闪石型。上述三种类型矿石所含稀土总量约占主、东矿稀土总量的95%。上下盘围岩石中的铌—稀土矿化以白云岩型为主,规模大,品位高,有重要工业意义。如都拉哈拉矿段铌—稀土矿化主要集中在蚀变白云岩、金云母透辉岩中。矿体呈透镜体断续分布,主要矿体有菠萝头、1号、2号、3号矿体。西矿段与铌—稀土有关岩石为白云岩、黑云母岩、板岩及磁铁矿。境内已探明稀土矿物有18种,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95%以上。主要工业矿物为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两种,占稀土总量80%以上。颗粒较细,一般在0.02~0.07毫米之间,常与萤石、磁铁矿、赤铁矿、白云石、钠辉石、钠闪石、磷灰石以及各种铌矿物共生产出。其中氟碳铈钡矿和黄河矿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以铈和钡为主的氟碳酸盐新矿物;氟碳钡铈矿和硅钛矿等矿物为我国首次发现。稀土矿物中,以独具石和氟碳铈矿分布最大,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境内产出萤石、磷灰石、方解石等矿物中稀土元素也有一定含量;在黄绿石、钍石、锆石等矿物中稀土元素含量也较高。境内稀土矿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稀土配分均以富铈族稀土选择配分,并且钕、钐、铕等含量较高。境内重要稀土元素工业矿物有独居、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氟碳钡铈矿、黄河矿、氟碳铈钡矿、镧石、褐帘石、硅钛铈矿、铈磷灰石(磷矽钙铈矿)、方铈石等。总之,白云鄂博矿区的稀土是十分珍贵的矿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资源占有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
《白云鄂博矿区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这是白云鄂博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矿区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系统地记述矿区建立以来各项事业发展之轨迹。如第二篇白云鄂博铁矿志,通过5章23节的志述将该矿的勘探、设计、矿山建设、矿山生产、矿山管理等一一志述。该志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可为一方之全史,一区之百科全书。
《包头政协志》 云占魁主编。《包头政协志》始修于1990年,1992年修毕。责任编辑苗军、张广谋。全书25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包头市委印刷厂印制,印数1—2000册。
志书设6章,19节。第一章组织机构沿革,设2节;第二章包头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协商委员会主要工作活动,设2节;第三章政协包头市委员会主要工作活动,设8节;第四章大事记;第五章会议简介,设5节;第六章人物传略,设2节。冠以概述,殿以附录。
政协委员是来自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社会联系面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对全市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开展提案工作,用提案的形式把他们的意见、办法搜集起来,提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对促进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50年3月包头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第一次会议开始,到1990年包头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为止,每次会议期间,都广泛开展征集提案的活动。如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551件,经审查整理立案277件,其中有12件形成议案,转政府办理。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60余件,经审查分类,政府行政会议研究,转有关部门办理。(三、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征集提案数缺)1955年4月,政协包头市委员会成立,一届一次、二次全委会共征集提案302件。二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08件,经审查立案83件。三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51件,经审查立案45件。四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46件,经审查立安38件。五届二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19件,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整理,合并为7类100件。六届一次全委会征集提案204件,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整理,立案99件。六届二次全委会征集提案130件,经审议整理,立案52件。六届三次全委会征集提案58件。六届四次全委会征集提案98件。六届五次全委会征集提案220件。委员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围绕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五十年代初,委员的提案多集中在民主建政、恢复经济、解决劳资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等方面;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进行,委员提案多集中在加强私方人员的学习改造,贯彻民族政策,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等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委员提案明显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点,1980年五届二次会议征集的100件提案,直接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建设的45件;1985年六届三次会议征集的58件提案,涉及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的25件,培养人才方面的11件,加强党风、社会风气建设的13件;1988年七届一次会议征集的169件提案,涉及科技教育的26件,城市建设26件,物价、税收工作15件,环境保护10件,社会治安15件,党风建设11件,群众生活问题19件。提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提案的委员比较普遍。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委员95人,提案108件;五届二次会议,委员134人,提案119件;六届一次会议,委员210人,提案204件;七届一次会议,委员224人,提案169件。基本上平均每人一件。委员提案呈现出的上述特点,表明委员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期以来,在开展委员提案工作中,在注重广泛征集,增加提案数量的同时,把引导委员提高提案质量作为中心环节来进行。提案质量的高低,它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程度如何,是提案发挥作用大小的基础,也是检验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和提高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大量提案缺乏可行性,不仅会形成办复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而且还会挫伤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降低提案承办单位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委员提高提案质量,是提案征集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为此,历年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⒈ 帮助委员知情。与学习委员会配合,坚持每月一次的委员学习日制度,根据委员的要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委员书写提案提供政策依据;不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请党政部门的领导,通报全市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委员考察、视察,进行调研,为委员书写提案提供事实依据。⒉ 选择一些重要的提案,组织委员深入进行调查,使提案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政协委员多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有一定阅历、经验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水平,但由于具体工作环境的不同,对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对全局情况的了解,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一些涉及面广的重大提案,难免在把握全面性、准确性方面,所提意见、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方面,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影响提案的质量。为此,每年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重要提案,在转有关单位承办以前,组织有关委员进一步进行深入调研,修改充实提案。1988年《关于治理南排村》的提案,198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提案,1990年《对市区绿化美化管理》、《加强市三区街道办事处建设》、《改进蒙中、回中办学条件》的提案,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调查,使提案所反映的情况的问题更加清楚、准确,所提的解决意见更趋于客观可行,经主席会议研究会,作为政协议案报政府研究参考。其中《治理南排村》的议案,提出的按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改造的三点建议,市政府领导立即批示城建局列入近期规划付诸实施;《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议案,经政府研究,同意由市政协组建中小学道德教育基金会的意见,以便协助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实践证明,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提案,进行再调查,是提高提案质量的有效办法。⒊ 对一些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的重大提案,主动与有关单位、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委员和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对提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为落实提案创造条件。高级工程师田克昌委员提出《民用煤气湿法脱硫脱氰》的提案,指出由包钢焦化厂生产,供居民使用的煤气中,含硫含氰等在毒物质超过固定标准的3~4倍,它不仅造成对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应采取湿法脱硫脱氰的措施。对这个提案,与市科委、环保局、煤气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12位委员和专家,专门进行测试和论证,同时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用湿法脱硫脱氰、乾箱脱硫脱氰,在居民住房内安装排风设备3种措施同时进行的方案,不仅使提案更加完善,而且直接起到推动提案落实的作用。⒋ 围绕提高提案质量,做好各项引导服务工作。委员提案要贯彻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人数的原则,以体现提案的广泛性,保证把各阶层群众的意见要求随时反映上来。同时要选择质量较高,能被有关单位采纳,并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提案,在全委会期间举办提案展览。还要注意对提案工作重要意义和如何利用这种形式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问题的宣传。
《包头政协志》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包头市委员会组织一班人编纂的部门志。该志书的编修,是包头政协工作的丰硕成果之一。该志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秉笔直书,全面记述政协包头市委员会从1950~1990年间40年来的组织机构沿革和主要工作活动,客观地反映出包头政协在参政议政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志中是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存史、资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