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兴和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南部,地处山西、河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迭经历朝历代,先人们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只因为兴和县没有历史典籍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活生生的历史只能鸡零狗碎地散存于其它书籍中,令有识之士扼腕叹息。
1981年,兴和县委、县人民政府时任领导人以对历史高度负责,为社会竭诚服务的精神,意识到编史修志的重要性,决定成立《兴和县志》编写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着手编《兴和县志》。1982年修志工作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到1992年,写出《兴和县志》征求意见稿17辑,约30多万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珍爱。得到一册县志稿,爱不释手,争相传阅。有的同志还把县志稿寄往海内外远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认识兴和、了解兴和、宣传兴和、支援兴和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的章节往往再版了也满足不了读者的渴求愿望。《兴和周报》、兴和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文化、文史等部门,据县志稿史料,制作纂写了许多介绍兴和,讴歌家乡沧桑巨变的节目、文章、文艺作品。摇篮中的《兴和县志》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广大的读志用志群体。许多曾经战斗生活在兴和这块热土的老同志、老干部、老领导、旅居工作在外的知识分子等看到《兴和县志》征求意见稿之后,纷纷来函来电,就进一步写好《兴和县志》建言献策、考订史实。当地知情者更是登门赐教,指点谜津。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县志要为历史和现实服务,要注重社会效益,要把握质量,精雕细刻。
改革开放以来,给兴和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物产、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强县富民为目标、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兴和县建设成农业富县、工业大县、畜牧业强县。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这些投资者来兴和考察,下车伊始,就要求看兴和的县志,以了解兴和历史,风土人情,资源储量、自然社会条件诸方面内容。加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要求全区各旗县市在2005年前必须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形势所逼,任务明确,兴和县委、县政府投巨资(财政拨款三十万元用于修志)下大力,揽人才,于2003年10月,调整成立《兴和县志》编纂委员会,抽组了15名品端学优、有文字功底、有写作能力、有社会阅历的老领导、老同志、老秘书着手编纂《兴和县志》。县委书记孟甫甬表示: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你们写志,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条件给你们创造条件,希望你们写出一流水平的《兴和县志》。为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以后,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入志,将县志下限原订1985年延至2003年底,重大史实延至完稿。从1981年编志启动,期间历经23载,3易篇目,4易其稿,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全体编辑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04年12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兴和县志》思想正确,尤其是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兴和县的重大成就,诸事百端。志书设36编、160章、120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知识性、地方性于一体,实用性强,是了解兴和的地方百科全书,投资建设兴和的权威指南,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珍爱。至2005年6月17日在乌兰察布市举行首发式以来,已赠送、销售了近千册。兴和县100多个大小单位争相购买,已成为领导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他们带着本单位的实际问题从志书中找依据,学经验,求答案。个人购买的也很多,不惜重金惜县志。目前一个读志用志活动在当地已成时尚。兴和县的各级领导外出参观考察、赴会、招商引资、洽谈业务等项活动,都要带上《兴和县志》,赠送与会者,让他们认识兴和,了解兴和,投资建设兴和,以其收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兴和县志》已成为兴和县的拳头文化产品,兴和县的“名片”。
《兴和县志》从她起起步开始,就牢牢把握“经世致用”这个修志目的,字字事出有据,句句真实可靠、注重资源记述,史实记载。以至于有的农民种草种树、种各类农作物、养牛、养羊、养鱼,也来问计于《兴和县志》,在历史上什么地方适宜于种养哪些作物、树木和哪些牲畜、鱼类品种。目前全县奶牛养殖存栏达到3.25万头,肉羊饲养达到68.9万只,完成治理风沙源工程11.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8万亩,种植优质牧草27万亩。为大力发展林草业、畜牧业,《兴和县志》提供了可信的历史依据。
兴和县地下矿藏丰富,县志都做了翔实具体的记载,投资者们“从县志中找宝藏”。以玄武岩,辉绿岩,石灰石开发为重点的建设产业,今年1─6月份已完成工业增加值4950万元,实现税金138万元。铁矿完成工业增加值9800万元,实现税金240万元。伊泰集团注册投资3000万元的膨润土防渗毯项目已开工。
《兴和县志》详细地记述了本县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被投资者们看中,纷纷兴建交通运输、煤炭经销、旅游等第三产业。截至今年6月末,交通运输业实现税金2200万元,煤炭市场注册24家,煤炭销售达270万吨,销售额达8.4亿元,上缴税金4900万元。旅游业坚持合理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因,引入市场机制。苏木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证。兴旺角人文生态旅游园区、佑安寺修复、衙门号水库旅游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特别是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全盟倒数第一,跃升到全市(2004乌兰察布盟改为乌兰察布市)第三名。取得了市委表彰的旗县市工作实绩突出奖第四名、荣获五个单项奖的成绩。标志着兴和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高效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毋容置疑,这其中也是《兴和县志》立下的汗马功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和县人民政府)
兴和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南部,地处山西、河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迭经历朝历代,先人们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只因为兴和县没有历史典籍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活生生的历史只能鸡零狗碎地散存于其它书籍中,令有识之士扼腕叹息。
1981年,兴和县委、县人民政府时任领导人以对历史高度负责,为社会竭诚服务的精神,意识到编史修志的重要性,决定成立《兴和县志》编写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着手编《兴和县志》。1982年修志工作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到1992年,写出《兴和县志》征求意见稿17辑,约30多万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珍爱。得到一册县志稿,爱不释手,争相传阅。有的同志还把县志稿寄往海内外远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认识兴和、了解兴和、宣传兴和、支援兴和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的章节往往再版了也满足不了读者的渴求愿望。《兴和周报》、兴和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文化、文史等部门,据县志稿史料,制作纂写了许多介绍兴和,讴歌家乡沧桑巨变的节目、文章、文艺作品。摇篮中的《兴和县志》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广大的读志用志群体。许多曾经战斗生活在兴和这块热土的老同志、老干部、老领导、旅居工作在外的知识分子等看到《兴和县志》征求意见稿之后,纷纷来函来电,就进一步写好《兴和县志》建言献策、考订史实。当地知情者更是登门赐教,指点谜津。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县志要为历史和现实服务,要注重社会效益,要把握质量,精雕细刻。
改革开放以来,给兴和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物产、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强县富民为目标、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兴和县建设成农业富县、工业大县、畜牧业强县。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这些投资者来兴和考察,下车伊始,就要求看兴和的县志,以了解兴和历史,风土人情,资源储量、自然社会条件诸方面内容。加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要求全区各旗县市在2005年前必须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形势所逼,任务明确,兴和县委、县政府投巨资(财政拨款三十万元用于修志)下大力,揽人才,于2003年10月,调整成立《兴和县志》编纂委员会,抽组了15名品端学优、有文字功底、有写作能力、有社会阅历的老领导、老同志、老秘书着手编纂《兴和县志》。县委书记孟甫甬表示: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你们写志,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条件给你们创造条件,希望你们写出一流水平的《兴和县志》。为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以后,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入志,将县志下限原订1985年延至2003年底,重大史实延至完稿。从1981年编志启动,期间历经23载,3易篇目,4易其稿,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全体编辑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04年12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兴和县志》思想正确,尤其是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兴和县的重大成就,诸事百端。志书设36编、160章、120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知识性、地方性于一体,实用性强,是了解兴和的地方百科全书,投资建设兴和的权威指南,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珍爱。至2005年6月17日在乌兰察布市举行首发式以来,已赠送、销售了近千册。兴和县100多个大小单位争相购买,已成为领导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他们带着本单位的实际问题从志书中找依据,学经验,求答案。个人购买的也很多,不惜重金惜县志。目前一个读志用志活动在当地已成时尚。兴和县的各级领导外出参观考察、赴会、招商引资、洽谈业务等项活动,都要带上《兴和县志》,赠送与会者,让他们认识兴和,了解兴和,投资建设兴和,以其收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兴和县志》已成为兴和县的拳头文化产品,兴和县的“名片”。
《兴和县志》从她起起步开始,就牢牢把握“经世致用”这个修志目的,字字事出有据,句句真实可靠、注重资源记述,史实记载。以至于有的农民种草种树、种各类农作物、养牛、养羊、养鱼,也来问计于《兴和县志》,在历史上什么地方适宜于种养哪些作物、树木和哪些牲畜、鱼类品种。目前全县奶牛养殖存栏达到3.25万头,肉羊饲养达到68.9万只,完成治理风沙源工程11.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8万亩,种植优质牧草27万亩。为大力发展林草业、畜牧业,《兴和县志》提供了可信的历史依据。
兴和县地下矿藏丰富,县志都做了翔实具体的记载,投资者们“从县志中找宝藏”。以玄武岩,辉绿岩,石灰石开发为重点的建设产业,今年1─6月份已完成工业增加值4950万元,实现税金138万元。铁矿完成工业增加值9800万元,实现税金240万元。伊泰集团注册投资3000万元的膨润土防渗毯项目已开工。
《兴和县志》详细地记述了本县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被投资者们看中,纷纷兴建交通运输、煤炭经销、旅游等第三产业。截至今年6月末,交通运输业实现税金2200万元,煤炭市场注册24家,煤炭销售达270万吨,销售额达8.4亿元,上缴税金4900万元。旅游业坚持合理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因,引入市场机制。苏木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证。兴旺角人文生态旅游园区、佑安寺修复、衙门号水库旅游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特别是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全盟倒数第一,跃升到全市(2004乌兰察布盟改为乌兰察布市)第三名。取得了市委表彰的旗县市工作实绩突出奖第四名、荣获五个单项奖的成绩。标志着兴和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高效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毋容置疑,这其中也是《兴和县志》立下的汗马功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和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