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六、锦绣华章霞满天——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虽然由于不少草原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难以形成文字表述的作品;草原民 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文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草原 民族大都随历史演变而不复存在,其口传的、文字表述的作品也随之消失,但是, 客观地、历史地进行分析,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仍然是不容 忽视的。
草原民族在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 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时,还有体现草原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色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言诗、 经跋诗、赞颂诗等。这些文字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
在这里首先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体现。一部英雄史诗,特别是一部鸿篇 巨制的英雄史诗,往往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部优秀的英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 馆”,可以将“处于英雄时代具有原始新鲜活力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108页、13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英雄史诗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希腊人将拥有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视为至高无尚的光荣;印度人为拥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一些心怀偏见的人长期以来以汉族地区未发现大型英雄史诗为由,断言中华民族没有规模宏伟的英雄史诗,并据以在文化上对中国人进行贬低和排斥。
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
这一状况。《格萨尔》原产生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格萨尔》史诗长达18000行,不仅口头流传于蒙古各部,而且形成了各种手抄本、木刻本,对蒙古族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江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诗行的
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共8部,长达20多万行,从头至尾唱一遍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柯尔克孜人将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幢憬与追求,集中到英雄玛纳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长篇英雄史诗集中于草原地区。在东起黑龙江、西抵天山、南达青藏高原的广袤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中国草原英雄史诗带。《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规模恢宏,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与《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媲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第二,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草原民族留下来的史书甚少。民族的历史大都是以史诗的形式传唱,或是在中原朝廷的史书中记载。草原民族的史书,首推《蒙古秘史》,以及《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
《蒙古秘史》不同于英雄史诗,首先是史,系统记载了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特别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的历史。《蒙古秘史》从蒙古族的起源开始,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关于十二──十三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生活风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当时蒙古高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文件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政治、历史、军事、思想、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籍。
同时,《蒙古秘史》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特别是不同于作为中原汉文化载体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色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叙述出来。《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文体和韵文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人物生动,对话传神,其间在矛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往往有大段的诗体语言)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文学体裁的新形式。
因此,国内外不少专家认为,《蒙古秘史》“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Б·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从史学角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三大史料之一,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比起其他两部来最为具体,最为祥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巴雅尔:《<蒙古秘史>代前言》,《蒙古秘史》第8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蒙古秘史》之后,《阿勒坦汗传》、《白史》、《黄金史纲》、《蒙古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四卫拉特史》、《准噶尔史概要》等相继问世,蔚为蒙古民族史学的洋洋大观。
第三,草原诗人、文学家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较早期的草原民族在发展历程中,虽然也出现过自己的诗人或民歌作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大都散佚,作者也未能为世人所知。如著名的《匈奴歌》、《敕勒歌》,歌虽传世,但是作者则难以考识,其他的作品也难以寻找。蒙古民族兴起朔漠,延续八百余年而不辍,涌现出一批在中华文学史上光芒熠熠的明星。
有元一代,出现了以萨都刺、乃颜等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诗人。萨都刺自幼聪敏好学,喜为诗文,后以进士及弟,步入仕途。由于自幼家境贫寒,颇受困顿,对社会下层接触较多,萨都刺为官之后能关心民生疾苦,清廉正直,颇得百姓称道。在他的诗文中,既反映了元朝后期民生艰困、民怨沸腾的严峻现实,也批判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腐败堕落的政治黑暗,还抒发了虽有济世救民之志、却无补天之力的愤懑与压抑。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首,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后人誉为“诗史”,其豪迈旷达的诗风也颇受历代评家的赞扬。
清代是蒙古族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故事、民歌大量产生,文人文学、诗歌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乌巴什洪台吉传》、《巴特尔扎布传》代表了这时期短篇小说的成就。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箭筒士阿尔嗄孙的传说》、《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卿》、《额尔古勒岱》、《察哈尔八旗》、《恩都噜勒汗的故事》等,经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罗卜藏丹津等人整理,成为传世之作。莫尔根格根(罗卜藏丹碧扎勒赤)、丹津喇布杰、包冷、扎雅班第达·罗卜藏丕凌列等人的诗歌创作是这一时代草原诗歌的代表。
清代后期,旺钦巴勒、古拉兰萨、尹湛纳希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尤以尹湛纳希成就最为突出。由旺钦巴勒开始创作、尹湛纳希完成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继承了《蒙古秘史》的优秀传统,汲取了汉族章回小说的叙述手法,以编年体与演义体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自成吉思汗创业至窝阔台即位后的历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蒙古草原的历史画卷,成为蒙古文学史上历史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丰富,描写细致,文字优美,对蒙古族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尹湛纳希、古拉兰萨还是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尹湛纳希的译著《三妙传》(《红楼梦》节译)、《中庸》,古拉兰萨翻译的《水浒》,都对蒙汉文学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六、锦绣华章霞满天——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虽然由于不少草原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难以形成文字表述的作品;草原民 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文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草原 民族大都随历史演变而不复存在,其口传的、文字表述的作品也随之消失,但是, 客观地、历史地进行分析,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仍然是不容 忽视的。
草原民族在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 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时,还有体现草原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色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言诗、 经跋诗、赞颂诗等。这些文字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
在这里首先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体现。一部英雄史诗,特别是一部鸿篇 巨制的英雄史诗,往往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部优秀的英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 馆”,可以将“处于英雄时代具有原始新鲜活力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108页、13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英雄史诗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希腊人将拥有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视为至高无尚的光荣;印度人为拥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一些心怀偏见的人长期以来以汉族地区未发现大型英雄史诗为由,断言中华民族没有规模宏伟的英雄史诗,并据以在文化上对中国人进行贬低和排斥。
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
这一状况。《格萨尔》原产生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格萨尔》史诗长达18000行,不仅口头流传于蒙古各部,而且形成了各种手抄本、木刻本,对蒙古族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江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诗行的
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共8部,长达20多万行,从头至尾唱一遍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柯尔克孜人将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幢憬与追求,集中到英雄玛纳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长篇英雄史诗集中于草原地区。在东起黑龙江、西抵天山、南达青藏高原的广袤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中国草原英雄史诗带。《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规模恢宏,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与《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媲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第二,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草原民族留下来的史书甚少。民族的历史大都是以史诗的形式传唱,或是在中原朝廷的史书中记载。草原民族的史书,首推《蒙古秘史》,以及《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
《蒙古秘史》不同于英雄史诗,首先是史,系统记载了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特别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的历史。《蒙古秘史》从蒙古族的起源开始,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关于十二──十三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生活风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当时蒙古高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文件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政治、历史、军事、思想、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籍。
同时,《蒙古秘史》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特别是不同于作为中原汉文化载体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色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叙述出来。《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文体和韵文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人物生动,对话传神,其间在矛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往往有大段的诗体语言)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文学体裁的新形式。
因此,国内外不少专家认为,《蒙古秘史》“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Б·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从史学角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三大史料之一,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比起其他两部来最为具体,最为祥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巴雅尔:《<蒙古秘史>代前言》,《蒙古秘史》第8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蒙古秘史》之后,《阿勒坦汗传》、《白史》、《黄金史纲》、《蒙古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四卫拉特史》、《准噶尔史概要》等相继问世,蔚为蒙古民族史学的洋洋大观。
第三,草原诗人、文学家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较早期的草原民族在发展历程中,虽然也出现过自己的诗人或民歌作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大都散佚,作者也未能为世人所知。如著名的《匈奴歌》、《敕勒歌》,歌虽传世,但是作者则难以考识,其他的作品也难以寻找。蒙古民族兴起朔漠,延续八百余年而不辍,涌现出一批在中华文学史上光芒熠熠的明星。
有元一代,出现了以萨都刺、乃颜等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诗人。萨都刺自幼聪敏好学,喜为诗文,后以进士及弟,步入仕途。由于自幼家境贫寒,颇受困顿,对社会下层接触较多,萨都刺为官之后能关心民生疾苦,清廉正直,颇得百姓称道。在他的诗文中,既反映了元朝后期民生艰困、民怨沸腾的严峻现实,也批判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腐败堕落的政治黑暗,还抒发了虽有济世救民之志、却无补天之力的愤懑与压抑。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首,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后人誉为“诗史”,其豪迈旷达的诗风也颇受历代评家的赞扬。
清代是蒙古族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故事、民歌大量产生,文人文学、诗歌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乌巴什洪台吉传》、《巴特尔扎布传》代表了这时期短篇小说的成就。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箭筒士阿尔嗄孙的传说》、《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卿》、《额尔古勒岱》、《察哈尔八旗》、《恩都噜勒汗的故事》等,经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罗卜藏丹津等人整理,成为传世之作。莫尔根格根(罗卜藏丹碧扎勒赤)、丹津喇布杰、包冷、扎雅班第达·罗卜藏丕凌列等人的诗歌创作是这一时代草原诗歌的代表。
清代后期,旺钦巴勒、古拉兰萨、尹湛纳希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尤以尹湛纳希成就最为突出。由旺钦巴勒开始创作、尹湛纳希完成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继承了《蒙古秘史》的优秀传统,汲取了汉族章回小说的叙述手法,以编年体与演义体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自成吉思汗创业至窝阔台即位后的历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蒙古草原的历史画卷,成为蒙古文学史上历史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丰富,描写细致,文字优美,对蒙古族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尹湛纳希、古拉兰萨还是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尹湛纳希的译著《三妙传》(《红楼梦》节译)、《中庸》,古拉兰萨翻译的《水浒》,都对蒙汉文学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