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五期
  • (修志人物)铁马冰河入梦来——访仁钦道尔吉先生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仁钦道尔吉先生酷爱宋朝诗人陆游的这首千古绝唱。当他谈到酷爱的原因时说:“诗如歌,歌如心”。仁钦道尔吉原任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蒙古语文翻译副译审。是内蒙古民俗研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研究协会理事。在仁钦道吉看来,学习、努力、提高是一生的事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仁钦道尔吉将清代郑 的《石竹》精神,贯穿在一生中。他用辛勤的劳动、劳动的欢喜迎来了生命的金色秋天。
        鄂托克旗东部有美丽的科布尔努图克。这里有连向天边的平缓丘陵,又有清澈明亮的纳林、巴彦等湖泊。辽阔的牧野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1943年4月21日,春光明媚,牧人乌日鲁特氏巴彦都仁喜得贵子。当时,正值“伊克昭盟事变”爆发,沙格德尔盟长受困,战乱不息的非常时期。男婴满月,大家喝满月茶时,祖父为图吉祥平安,给他起了藏名仁钦道尔吉(汉语意为象宝石一样坚固)。
        仁钦道尔吉家族祭奠着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伊金。拖雷伊金帐幕内供奉着拖雷画像和金质偶像、火镰、图海(带钩)等遗物,还有《白史》、《金册》等书籍。仁钦道尔吉的家族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当仁钦道尔吉很小的时候,父亲请通晓蒙、藏、汉文的却得尔先生作他的老师。却老师除了上文化课外,有时和他做游戏,也有时带他到野外,给他传授大自然的知识。却老师高兴时,坐在原野上,拉着马头琴给他唱《成吉思汗》、《两匹青马》、《黑缎子坎肩》等民歌。草原四季的色彩——黄绿、浓绿、金黄、白茫茫,在仁钦道尔吉幼小的心灵深处,浓浓地图了一笔。
        仁钦道尔吉九岁那年,秋高气爽的一个早晨,父亲领着他向禄马风(嘿毛日)旗叩拜了三次后,每人牵着一匹马,走向太阳升起的山坡。他站在山坡上回望时,母亲站在洁白的毡包前,向长生天,向圣地,敬献鲜奶的“德吉”。毡包和额吉的远影,永远地印在了仁钦道尔吉的脑海里。在父亲的催促下,他上了马,奔向远方的沙布日都小学读书。
        在学校期间,仁钦道尔吉智力超群,刻苦钻研。1957年夏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乡。在生产队里,他跟随成年人种地、割草、放牧时,随身携带书包,一有闲时,就拿出《蒙汉词典》等书本学习。继续上学的欲望的火焰在他心中燃烧着。1958年,去旗一中上学。仁钦道尔吉非常珍惜重新拥有的学习机会,更加奋发读书。他用一颗执著的心,驱走了寒冷、酷热、饥饿的困扰,编织着理想的花环。他对学业的执爱,让月亮女神感动了,她放出最明亮的光,让他安心读书。他对未来的憧憬,让星星姐姐激动了,她笑出灿烂的光,让他静静地思考。后来,史无前例的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仁钦道尔吉的学业被迫中断。在一次招医生的考试中,他以《要当一名白衣战士》的文章,名列前茅。但结果,他未能被录取。拖雷伊金敖包深情地拥抱了失落回乡的他,家乡的风扶平了他心灵的创伤。仁钦道尔吉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休息时,他总是拿出《林海雪原》等汉文书籍,认真阅读,遇到生字时,标注,回家后查阅字典。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心。就这样,仁钦道尔吉开始了他文学的梦。
        仁钦道尔吉爱读书之事,传遍了他的家乡。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麻乃巴格喜”(我们的老师)。生产队领导让他当了牧社的统计员、大队会计。1963年秋天,仁钦道尔吉真的当上了公社的“巴格喜”。他认真教学的同时,自学了新蒙文、俄文、英文。在他看来,多一种语言,多一种思维方式,多一种工作方法。他为蒙古族学生讲授汉语古诗词,陶冶他们的情操。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仁钦道尔吉给学生讲授金代元好问的这首诗时,结合人生、社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
        仁钦道尔吉妻子坐月子时,丈母娘看不贯他不管不顾家务,一心爬格子,经常发牢骚,有时和婴儿的哭闹形成“交响曲”。他保持沉默,继续干自己的“事”。后来,他的《丰收之歌》等作品陆续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他被聘请为通讯员。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在鄂托克旗,甚至在伊克昭盟能够同时驾驭蒙汉文字的人不多。旗“学大寨”办公室急需通晓蒙汉文的人才,到处寻觅这种人。仁钦道尔吉被选中了,从事了行政工作。再后来,他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工作”。前后在旗委宣传部、旗翻译局、旗政府办公室等部门工作。1986年,鄂托克旗成立地方志办公室。编修地方志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组织上考虑到仁钦道尔吉知识渊博,社会阅历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强,兼通蒙汉文等,任命他为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在编修《鄂托克旗志》这个系统工程中,仁钦道尔吉既是“设计者”,又当了“实施者”。1986~1992年的6年间,他先后完成了《鄂托克旗志》组稿、拟定编写大纲、凡例等设计规划,并亲手攥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年“大事记”、“概述”、“历史沿革”、“札萨克衙门”、“清朝民国时期司法”、“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独贵龙运动”、“文物古迹”、“人物”、“民族”、“民俗”等专题篇章共22万字。旗志的资料中,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部分档案资料是蒙文资料,入志时必须翻译成汉文。这些资料,汉译起来难度较大。仁钦道尔吉克服种种困难,借助工具书、参考书等,完成了20万的历史资料和民俗风情资料的汉译工作。1993年10月旗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旗志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利用。1994年在伊克昭盟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1998年获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二等奖。仁钦道尔吉被评为全区修志先进个人。
        在编修汉文旗志时,仁钦道尔吉的心理产生了要编纂蒙文旗志的强烈愿望。1995年,他多方奔波,将出版《鄂托克旗志》蒙文版项目列入鄂托克旗“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7年开始组织翻译水平较高的人员,分卷蒙译旗志。2003年蒙文旗志及其电子版同时出版发行。该电子版是开创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甚至中国蒙文志书电子版的先河。1996年仁钦道尔吉主编了全国第一部牧区苏木志《苏米图苏木志》(蒙汉文合壁)。1997年与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编蒙文《鄂托克文物志》,1998年出版发行,获伊克昭盟第五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作品奖。1998~2003年他又完成了《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志》、《中保鄂托克旗支公司志》、《额尔和图苏木志》、《阿尔巴斯苏木志》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了《中共鄂托克旗大事记》(1935~2000)和《鄂托克旗政协志》。
        仁钦道尔吉乐于学习、酷爱工作。因为他深深地爱恋着家乡,那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的阿尔巴斯山是他的最爱。用心灵去守望拖雷伊金敖包,用成就去祭拜拖雷伊金敖包。这是仁钦道尔吉的追求。1987年,他与旗文化局、民委等部门合作,策划、组织《鄂尔多斯蒙古族草原文化展览》,先后在乌兰镇、成吉思汗陵园、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宣传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后来,将参展品拍成图片,编写成图文并茂的民俗画册。仁钦道尔吉撰写解说词,用蒙汉英三种文字介绍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1989年,他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40年巨大变化的电视专题片《乌仁都西交响曲》撰写了解说词。同时,他还参加《富饶美丽的鄂托克》一书和大型画册《跨世纪鄂托克》的组稿、编辑、翻译工作。2002年,反映鄂托克旗历史名胜文章《鄂托克访古》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以后又被收集在《草原敦煌——阿尔寨探秘》一书,2003年,又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上蒙译连载,为文化塑造旗,为旗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能者是家乡的一座大山,赖人是家乡的一只猫头鹰”。有人报道仁钦道尔吉事迹,称他为鄂托克的一座文化大山。的确,不时地有人向他请教有关鄂托克甚至鄂尔多斯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他编著的《蒙汉对照熟语词典》,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业绩和事迹被载入《蒙古族名贤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大型辞典,国内外扬名。
        如今,已是而顺之年的仁钦道尔吉,还在遥远的鄂托克,但他并不感到哀伤,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事业而在继续奔波着。但愿他早日圆梦!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修志人物)铁马冰河入梦来——访仁钦道尔吉先生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仁钦道尔吉先生酷爱宋朝诗人陆游的这首千古绝唱。当他谈到酷爱的原因时说:“诗如歌,歌如心”。仁钦道尔吉原任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蒙古语文翻译副译审。是内蒙古民俗研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研究协会理事。在仁钦道吉看来,学习、努力、提高是一生的事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仁钦道尔吉将清代郑 的《石竹》精神,贯穿在一生中。他用辛勤的劳动、劳动的欢喜迎来了生命的金色秋天。
        鄂托克旗东部有美丽的科布尔努图克。这里有连向天边的平缓丘陵,又有清澈明亮的纳林、巴彦等湖泊。辽阔的牧野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1943年4月21日,春光明媚,牧人乌日鲁特氏巴彦都仁喜得贵子。当时,正值“伊克昭盟事变”爆发,沙格德尔盟长受困,战乱不息的非常时期。男婴满月,大家喝满月茶时,祖父为图吉祥平安,给他起了藏名仁钦道尔吉(汉语意为象宝石一样坚固)。
        仁钦道尔吉家族祭奠着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伊金。拖雷伊金帐幕内供奉着拖雷画像和金质偶像、火镰、图海(带钩)等遗物,还有《白史》、《金册》等书籍。仁钦道尔吉的家族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当仁钦道尔吉很小的时候,父亲请通晓蒙、藏、汉文的却得尔先生作他的老师。却老师除了上文化课外,有时和他做游戏,也有时带他到野外,给他传授大自然的知识。却老师高兴时,坐在原野上,拉着马头琴给他唱《成吉思汗》、《两匹青马》、《黑缎子坎肩》等民歌。草原四季的色彩——黄绿、浓绿、金黄、白茫茫,在仁钦道尔吉幼小的心灵深处,浓浓地图了一笔。
        仁钦道尔吉九岁那年,秋高气爽的一个早晨,父亲领着他向禄马风(嘿毛日)旗叩拜了三次后,每人牵着一匹马,走向太阳升起的山坡。他站在山坡上回望时,母亲站在洁白的毡包前,向长生天,向圣地,敬献鲜奶的“德吉”。毡包和额吉的远影,永远地印在了仁钦道尔吉的脑海里。在父亲的催促下,他上了马,奔向远方的沙布日都小学读书。
        在学校期间,仁钦道尔吉智力超群,刻苦钻研。1957年夏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乡。在生产队里,他跟随成年人种地、割草、放牧时,随身携带书包,一有闲时,就拿出《蒙汉词典》等书本学习。继续上学的欲望的火焰在他心中燃烧着。1958年,去旗一中上学。仁钦道尔吉非常珍惜重新拥有的学习机会,更加奋发读书。他用一颗执著的心,驱走了寒冷、酷热、饥饿的困扰,编织着理想的花环。他对学业的执爱,让月亮女神感动了,她放出最明亮的光,让他安心读书。他对未来的憧憬,让星星姐姐激动了,她笑出灿烂的光,让他静静地思考。后来,史无前例的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仁钦道尔吉的学业被迫中断。在一次招医生的考试中,他以《要当一名白衣战士》的文章,名列前茅。但结果,他未能被录取。拖雷伊金敖包深情地拥抱了失落回乡的他,家乡的风扶平了他心灵的创伤。仁钦道尔吉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休息时,他总是拿出《林海雪原》等汉文书籍,认真阅读,遇到生字时,标注,回家后查阅字典。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心。就这样,仁钦道尔吉开始了他文学的梦。
        仁钦道尔吉爱读书之事,传遍了他的家乡。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麻乃巴格喜”(我们的老师)。生产队领导让他当了牧社的统计员、大队会计。1963年秋天,仁钦道尔吉真的当上了公社的“巴格喜”。他认真教学的同时,自学了新蒙文、俄文、英文。在他看来,多一种语言,多一种思维方式,多一种工作方法。他为蒙古族学生讲授汉语古诗词,陶冶他们的情操。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仁钦道尔吉给学生讲授金代元好问的这首诗时,结合人生、社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
        仁钦道尔吉妻子坐月子时,丈母娘看不贯他不管不顾家务,一心爬格子,经常发牢骚,有时和婴儿的哭闹形成“交响曲”。他保持沉默,继续干自己的“事”。后来,他的《丰收之歌》等作品陆续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他被聘请为通讯员。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在鄂托克旗,甚至在伊克昭盟能够同时驾驭蒙汉文字的人不多。旗“学大寨”办公室急需通晓蒙汉文的人才,到处寻觅这种人。仁钦道尔吉被选中了,从事了行政工作。再后来,他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工作”。前后在旗委宣传部、旗翻译局、旗政府办公室等部门工作。1986年,鄂托克旗成立地方志办公室。编修地方志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组织上考虑到仁钦道尔吉知识渊博,社会阅历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强,兼通蒙汉文等,任命他为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在编修《鄂托克旗志》这个系统工程中,仁钦道尔吉既是“设计者”,又当了“实施者”。1986~1992年的6年间,他先后完成了《鄂托克旗志》组稿、拟定编写大纲、凡例等设计规划,并亲手攥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年“大事记”、“概述”、“历史沿革”、“札萨克衙门”、“清朝民国时期司法”、“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独贵龙运动”、“文物古迹”、“人物”、“民族”、“民俗”等专题篇章共22万字。旗志的资料中,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部分档案资料是蒙文资料,入志时必须翻译成汉文。这些资料,汉译起来难度较大。仁钦道尔吉克服种种困难,借助工具书、参考书等,完成了20万的历史资料和民俗风情资料的汉译工作。1993年10月旗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旗志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利用。1994年在伊克昭盟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1998年获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二等奖。仁钦道尔吉被评为全区修志先进个人。
        在编修汉文旗志时,仁钦道尔吉的心理产生了要编纂蒙文旗志的强烈愿望。1995年,他多方奔波,将出版《鄂托克旗志》蒙文版项目列入鄂托克旗“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7年开始组织翻译水平较高的人员,分卷蒙译旗志。2003年蒙文旗志及其电子版同时出版发行。该电子版是开创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甚至中国蒙文志书电子版的先河。1996年仁钦道尔吉主编了全国第一部牧区苏木志《苏米图苏木志》(蒙汉文合壁)。1997年与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编蒙文《鄂托克文物志》,1998年出版发行,获伊克昭盟第五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作品奖。1998~2003年他又完成了《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志》、《中保鄂托克旗支公司志》、《额尔和图苏木志》、《阿尔巴斯苏木志》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了《中共鄂托克旗大事记》(1935~2000)和《鄂托克旗政协志》。
        仁钦道尔吉乐于学习、酷爱工作。因为他深深地爱恋着家乡,那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的阿尔巴斯山是他的最爱。用心灵去守望拖雷伊金敖包,用成就去祭拜拖雷伊金敖包。这是仁钦道尔吉的追求。1987年,他与旗文化局、民委等部门合作,策划、组织《鄂尔多斯蒙古族草原文化展览》,先后在乌兰镇、成吉思汗陵园、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宣传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后来,将参展品拍成图片,编写成图文并茂的民俗画册。仁钦道尔吉撰写解说词,用蒙汉英三种文字介绍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1989年,他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40年巨大变化的电视专题片《乌仁都西交响曲》撰写了解说词。同时,他还参加《富饶美丽的鄂托克》一书和大型画册《跨世纪鄂托克》的组稿、编辑、翻译工作。2002年,反映鄂托克旗历史名胜文章《鄂托克访古》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以后又被收集在《草原敦煌——阿尔寨探秘》一书,2003年,又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上蒙译连载,为文化塑造旗,为旗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能者是家乡的一座大山,赖人是家乡的一只猫头鹰”。有人报道仁钦道尔吉事迹,称他为鄂托克的一座文化大山。的确,不时地有人向他请教有关鄂托克甚至鄂尔多斯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他编著的《蒙汉对照熟语词典》,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业绩和事迹被载入《蒙古族名贤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大型辞典,国内外扬名。
        如今,已是而顺之年的仁钦道尔吉,还在遥远的鄂托克,但他并不感到哀伤,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事业而在继续奔波着。但愿他早日圆梦!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