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五期
  • (史海钩沉)斯文赫定在绥远
  • 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

    1925年时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由于其自1892年迄1909年在中国新疆、西藏的探险经历,以及二十多部旅行记和科学报告,已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使他萌生了组建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考察的念头,并寻找支持。德国航空公司早就意欲开辟德国与中国间的中亚航线,该公司同意提供经费和由赫定组织指导航空技术和探险活动。

    1926年11月,赫定来到北京,同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商谈,达成了协议,草拟了探险大纲。并取得了北京政府外交、军事等部门的同意。

    正当考察团紧锣密鼓准备成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爱国进步学者,联合提出抗议,抗议以外国人为主对中国西北进行考察,提出中国的古生物、考古、地质资料应由中国人自己考察研究。抗议活动很快在北京及全国掀起声浪,并致电绥、甘、新地方军政长官阻止赫定一行入境。

    赫定在中国学术界抗议下,节节退步,由最初的单独组建科学考察团,到最终确定“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中国学者由二人增到十人;考察团设中、瑞团长各一人;所有收罗及采掘所得之物,全部运回北京,归中国保管,赫定可获地质学副本,等等。1927年4月,中瑞西北联合科学考察团正式成立,中方团长徐炳昶(古人类学家)、瑞方团长斯文赫定。瑞方专家有那林(地质学家)、赫德(气象学家)、贝格曼(考古学家)、赫默尔(医学专家),还有十余名外国专家。中国专家有袁复礼(地质学家)、黄文弼(历史及考古学家)、丁道衡(地质学家)、詹蕃勋(地质学家)、马叶谦(古人类学家)、李宪之、刘衍准、龚元忠等十人。考察的重点,是地质学、地磁学、气象学、天文学、人类学、考古学和民俗学,学科种类较多,同时又是有中国专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科学考察。考察的首区是绥远。1897年赫定从哈密到兰州,由甘入绥,经绥远到北京。是沿商路(即官道)走的。绥远广袤而神秘的土地,给赫定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考察绥远

    1927年5月10日,斯文赫定同考察团大部乘火车抵达归绥,乘骆驼到包头。这里已先期集中了40吨的物资及250峰骆驼。

    那时,绥远刚经过直奉战争,东北军汲金纯部撤走,阎锡山的山西军队驻防绥远,李鸣钟是即将建省的绥远特别区行政长官,所以赫定在包头看到“守城的阎锡山军队来往不绝”。在包头,赫定将瑞典牧师精通汉语、瑞典语和蒙古语的儿子生瑞恒吸收入团。生瑞恒凭借语言优势,给考察团以巨大帮助。

    5月20日,驼队浩浩荡荡沿着向把子补隆和五原方向的官道向西北方向前进,“时常可见呈现衰败景象的村庄,村庄残垣断壁,人们衣衫褴褛”,赫定在日记中记录的这些战后景象,是东北军追击西走的冯玉祥部造成的。在公图克村,赫定见到不久前坠毁的德航两架客机的残骸。德航开辟中亚航线的计划就此告吹。

    骆队到昆都仑庙,折向北,沿昆都仑河谷翻越阴山,进入大草原。在茂明安旗,队伍停下,四处分散考察。在此设立了气候观测所。北京的党中央气象台对赫定他们的气象测候很感兴趣,要求每天向北京发布气候报告。

    在茂明安草原,黄文弼发现秦长城遗址及城池,贝格曼发现一处石器时代遗址,收集了1000余件器物。赫定则每天向徐炳昶、黄文弼请教中国历史,为即将到来的额济纳河考古作准备。

    在这里,最有收获的是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7月5日赫定接到丁道衡喜讯,报告在巴延博克图(即白云鄂博)发现巨大铁矿,“矿质虽未分析,全山皆为铁矿所成。此矿为交换作用所成,前为石灰岩,后经潜水中含有铁质者所交换而成。又经岩浆冲出,其它杂质皆气化而去,故其质体极纯。以衡推测,成分必在八九十分以上。全量皆现露于外,开采极易。”那林在7月3日信中也说“神山,巴延博克图,名副其实,整个南半壁都是纯粹的矿石,铁和锰,矿苗的地面一直扩张到察罕鄂博庙,这已由我绘画下来。”赫定接到丁、那二人报告,很高兴,在日记中写道:“发现巨大铁矿,这是中国福祉”。可惜赫定博士于1952年去世,没有见到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和包钢的建设,否则,他一定会欣喜若狂。

    考察团还在百灵庙拍摄了1100米长的美岱尔圣节庙会底片及八种人体测量和血液标本,以供宗教、民俗及人种学研究。

    7月22日,大队又出发。是在阴山、乌拉山、狼山南北,乌拉特旗、潮格旗、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境内行进,途经海流图、东升庙、呼和温都尔庙等地,赫定曾单独到东升庙考察,这里鼎盛时有900余名喇嘛,牧养数千峰骆驼,现喇嘛仅有20名,穷得一贫如洗。又穿过潮格旗与磴口县交界的峡谷地带,即汉时鸡鹿塞,转向西北行,直往嘎顺淖尔(东居延海)方向。赫定所选择的路线,基本上是1906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到额济纳旗黑城子的路线。自潮格旗向西,骆队便整日穿行于沙漠戈壁,间或有泉水绿洲,便在此宿营。

    直到9月22日,在布鲁雄齐,黄文弼在营地正西沙丘上发现汉代陶器碎片和一段残垣,判定离哈喇浩特(即黑城子)不远了。第二日抵达黑城子。今黑城子遗址仍存,在额济纳旗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

    哈喇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母亲河)支流纳林河东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其西即雅丹地貌及一望无际的戈壁。1906年科兹洛夫首次发现该遗址,根据出土文物判定是上述古城。赫定测量了遗址,东西宽434米,南北长384米,黄土夯筑城墙高约9米,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许多残垣断壁及土台,仍能看到街道分布形状及疑为官署的建筑群,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一座伊斯兰教堂。赫定等未在此发掘,仅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便向额济纳河前进。

    笔者在2000年7月经额济纳穿越戈壁到酒泉、哈密旅行时,经过哈喇浩特,与赫定记录的基本一样,还是那个样子,但城中地面更平坦(据说60—70年代曾用推土机挖掘寻宝,还有传说掘得狗头金的),淤沙已漫过城墙。

    赫定很快就看到绿树成荫,胡杨、柽柳成片的绿洲,及额济纳主河道。据测量,河宽约140米,深1米。赫定等将营地设在宽阔的草地上,造独木舟,准备沿河溯流而下,考察嘎顺淖尔和索果淖尔(西居延海)。

    10月22日,赫定到达天鹅游弋、百鸟成群,四周一片草地的居延海。在此驻牧的蒙古部落帐幕星罗棋布,蒙古族极为友好地接待了赫定一行。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

    达理扎雅后任内蒙古人委副主席。1963年秋,笔者同小朋友到亲王家玩耍。达理扎雅夏秋仍住毡房,毡房就设在人委大院东边的杨树林中(今高级检察院办公楼址)。在达理扎雅毡房内,副主席给我们看过一架望远镜,是德国8倍蔡斯镜,说是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赠,还有一把银质餐刀,上面镌有斯文赫定名字。看来也是赫定所赠。赫定在《穿过戈壁沙漠》中,仅记述了望远镜,忘了还有餐刀。这两件礼品现在若存,当是珍贵文物。

    在居延海畔,赫定以其地理测绘学的特长(赫定是现代地理学奠基者李提霍芬的高足),指导完成了23幅额济纳地图,所绘面积2650平方公里,并绘制从潮格旗到额济纳的14幅道路图。

    11月8日,赫定率领39人及127峰骆驼,向巴丹吉林沙漠进发。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赫定一行进入新疆。在新期间,袁复礼在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中发现大规模海相沉积岩层,始为新疆有大油田奠定科学基础。现在,新疆已是我国又一重要石油产区,2002年年产石油2500万吨。袁复礼功不可没,斯文赫定功不可没。

    第二次、第三次来绥

    1929年10月,赫定决定率考察团部分人考察绥远境内喇嘛寺庙。30日,赫定乘火车抵归化城。这时绥远已设省,省主席是李培基。

    11月2日,赫定驱车到百灵庙,与驼队会合。之后,在十几天时间内,赫定考察了达尔罕、苏尼特、四子王、兰旗、宝昌、商都等地十余座喇嘛庙,于21日到张家口,回归北京。

    这十余天对绥远、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的考察,最大的收获,是黄文弼在四子王旗阿楞苏木发现古代汪古部赵王城遗址。黄文弼根据遗址出土的《德傅王风堂》碑,判定该地即是赵王城,又根据遗址墓碑所刻十字架及约翰等天主教名字,得出汪古人是景教徒。景教是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代经中亚传入我国,称景教,西安碑林尚存李世民撰、褚遂良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敦煌遗书中,也记载了景教在河西流行的情况。景教经河西地区传入驻牧于阴山南北的蒙古汪古部,遂成为该部宗教信仰。黄文弼的发现,曾一时轰动,被誉为历史·考古一大发现。

    1931年赫定向瑞典政府申请得25万克朗,准备对绥、新进行汽车考察。

    1933年6月,赫定在北京结识了中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刘崇杰。他们谈到当时因甘省河湟事变而引发的新疆内乱形势,赫定认为中国政府应对此有所作为,应修建内地通往新疆的公路和铁路,并提出一条经绥远穿过戈壁沙漠,另一条沿官道穿过甘省到达新疆的公路修筑备忘录。

    8月,赫定应邀赴南京,会晤了行政院长汪精卫、外交部长罗文干等高官。中国政府正式聘赫定为“铁道部顾问”,委托赫定负责勘探绥新公路、甘新公路路线,并支付赫定等外国人5万元薪金。

    10月22日,赫定到达归化城。这时主绥省的是傅作义,傅将军刚率59军在长城与日军浴血奋战,热情地招待了赫定一行。

    11月10日,考察团沿当年吉鸿昌修筑的归武公路,经可可以力更(武川县城)、召河、往百灵庙。

    这时,德王正在百灵庙搞绥境蒙古自治,绥远各旗王公云集此地,班禅正在内地,也被德王请来助阵。国民政府***长黄绍竑、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及绥省高官,正与德王谈判。百灵庙女儿河两岸,毡帐罗列,旗幡招展。班禅的卫兵还与考察团发生冲突,缴了考察团的械。

    11月16日,赫定一行拜见了班禅。26年前赫定在西藏探险,曾在扎什伦布见过班禅,并结下友谊。赫定将《穿过戈壁沙漠》(记述考察团第一次考察绥远)、《亚洲腹地旅行记》(记述赫定1895─1909在新、藏的探险活动)赠班禅,班禅回赠三个玛瑙鼻烟壶及一帧有亲笔赠言的照片。

    之后,三辆卡车和一辆轿车,就沿赫定第一次考察路线,一路艰苦跋涉,抵达额济纳,又至酒泉,开始甘省和新省境内的旅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尕司令马仲英率25师叛乱,将陇西縻烂,被逐出甘省,欲图新疆,盘踞哈密、吐鲁番,正进攻乌鲁木齐。赫定等屡被马仲英扣留抢劫,历千辛万苦,方抵乌鲁木齐。赫定又一次考察了罗布泊。

    以后,绥甘两省经过努力,于抗战前,修筑了绥新公路,基本沿官道扩展,这就是今天呼─兰、兰─新公路线路,而赫定提出并探测的戈壁沙漠公路,只建了额济纳─酒泉一段约29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呼和温都尔─温都尔毛道─达来呼布的这条公路,基本上就是当年赫定探测的线路。

    斯文赫定三次考察绥远,给他在中国的探险旅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西北科学考察团也给绥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弥补经费不足,斯文赫定还拿出了在国外出版的版税。赫定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可以说,他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给本人和瑞典争得荣誉的同时,也献给了中国。

     

    内蒙古呼和浩特晚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斯文赫定在绥远
  • 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

    1925年时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由于其自1892年迄1909年在中国新疆、西藏的探险经历,以及二十多部旅行记和科学报告,已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使他萌生了组建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考察的念头,并寻找支持。德国航空公司早就意欲开辟德国与中国间的中亚航线,该公司同意提供经费和由赫定组织指导航空技术和探险活动。

    1926年11月,赫定来到北京,同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商谈,达成了协议,草拟了探险大纲。并取得了北京政府外交、军事等部门的同意。

    正当考察团紧锣密鼓准备成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爱国进步学者,联合提出抗议,抗议以外国人为主对中国西北进行考察,提出中国的古生物、考古、地质资料应由中国人自己考察研究。抗议活动很快在北京及全国掀起声浪,并致电绥、甘、新地方军政长官阻止赫定一行入境。

    赫定在中国学术界抗议下,节节退步,由最初的单独组建科学考察团,到最终确定“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中国学者由二人增到十人;考察团设中、瑞团长各一人;所有收罗及采掘所得之物,全部运回北京,归中国保管,赫定可获地质学副本,等等。1927年4月,中瑞西北联合科学考察团正式成立,中方团长徐炳昶(古人类学家)、瑞方团长斯文赫定。瑞方专家有那林(地质学家)、赫德(气象学家)、贝格曼(考古学家)、赫默尔(医学专家),还有十余名外国专家。中国专家有袁复礼(地质学家)、黄文弼(历史及考古学家)、丁道衡(地质学家)、詹蕃勋(地质学家)、马叶谦(古人类学家)、李宪之、刘衍准、龚元忠等十人。考察的重点,是地质学、地磁学、气象学、天文学、人类学、考古学和民俗学,学科种类较多,同时又是有中国专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科学考察。考察的首区是绥远。1897年赫定从哈密到兰州,由甘入绥,经绥远到北京。是沿商路(即官道)走的。绥远广袤而神秘的土地,给赫定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考察绥远

    1927年5月10日,斯文赫定同考察团大部乘火车抵达归绥,乘骆驼到包头。这里已先期集中了40吨的物资及250峰骆驼。

    那时,绥远刚经过直奉战争,东北军汲金纯部撤走,阎锡山的山西军队驻防绥远,李鸣钟是即将建省的绥远特别区行政长官,所以赫定在包头看到“守城的阎锡山军队来往不绝”。在包头,赫定将瑞典牧师精通汉语、瑞典语和蒙古语的儿子生瑞恒吸收入团。生瑞恒凭借语言优势,给考察团以巨大帮助。

    5月20日,驼队浩浩荡荡沿着向把子补隆和五原方向的官道向西北方向前进,“时常可见呈现衰败景象的村庄,村庄残垣断壁,人们衣衫褴褛”,赫定在日记中记录的这些战后景象,是东北军追击西走的冯玉祥部造成的。在公图克村,赫定见到不久前坠毁的德航两架客机的残骸。德航开辟中亚航线的计划就此告吹。

    骆队到昆都仑庙,折向北,沿昆都仑河谷翻越阴山,进入大草原。在茂明安旗,队伍停下,四处分散考察。在此设立了气候观测所。北京的党中央气象台对赫定他们的气象测候很感兴趣,要求每天向北京发布气候报告。

    在茂明安草原,黄文弼发现秦长城遗址及城池,贝格曼发现一处石器时代遗址,收集了1000余件器物。赫定则每天向徐炳昶、黄文弼请教中国历史,为即将到来的额济纳河考古作准备。

    在这里,最有收获的是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7月5日赫定接到丁道衡喜讯,报告在巴延博克图(即白云鄂博)发现巨大铁矿,“矿质虽未分析,全山皆为铁矿所成。此矿为交换作用所成,前为石灰岩,后经潜水中含有铁质者所交换而成。又经岩浆冲出,其它杂质皆气化而去,故其质体极纯。以衡推测,成分必在八九十分以上。全量皆现露于外,开采极易。”那林在7月3日信中也说“神山,巴延博克图,名副其实,整个南半壁都是纯粹的矿石,铁和锰,矿苗的地面一直扩张到察罕鄂博庙,这已由我绘画下来。”赫定接到丁、那二人报告,很高兴,在日记中写道:“发现巨大铁矿,这是中国福祉”。可惜赫定博士于1952年去世,没有见到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和包钢的建设,否则,他一定会欣喜若狂。

    考察团还在百灵庙拍摄了1100米长的美岱尔圣节庙会底片及八种人体测量和血液标本,以供宗教、民俗及人种学研究。

    7月22日,大队又出发。是在阴山、乌拉山、狼山南北,乌拉特旗、潮格旗、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境内行进,途经海流图、东升庙、呼和温都尔庙等地,赫定曾单独到东升庙考察,这里鼎盛时有900余名喇嘛,牧养数千峰骆驼,现喇嘛仅有20名,穷得一贫如洗。又穿过潮格旗与磴口县交界的峡谷地带,即汉时鸡鹿塞,转向西北行,直往嘎顺淖尔(东居延海)方向。赫定所选择的路线,基本上是1906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到额济纳旗黑城子的路线。自潮格旗向西,骆队便整日穿行于沙漠戈壁,间或有泉水绿洲,便在此宿营。

    直到9月22日,在布鲁雄齐,黄文弼在营地正西沙丘上发现汉代陶器碎片和一段残垣,判定离哈喇浩特(即黑城子)不远了。第二日抵达黑城子。今黑城子遗址仍存,在额济纳旗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

    哈喇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母亲河)支流纳林河东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其西即雅丹地貌及一望无际的戈壁。1906年科兹洛夫首次发现该遗址,根据出土文物判定是上述古城。赫定测量了遗址,东西宽434米,南北长384米,黄土夯筑城墙高约9米,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许多残垣断壁及土台,仍能看到街道分布形状及疑为官署的建筑群,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一座伊斯兰教堂。赫定等未在此发掘,仅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便向额济纳河前进。

    笔者在2000年7月经额济纳穿越戈壁到酒泉、哈密旅行时,经过哈喇浩特,与赫定记录的基本一样,还是那个样子,但城中地面更平坦(据说60—70年代曾用推土机挖掘寻宝,还有传说掘得狗头金的),淤沙已漫过城墙。

    赫定很快就看到绿树成荫,胡杨、柽柳成片的绿洲,及额济纳主河道。据测量,河宽约140米,深1米。赫定等将营地设在宽阔的草地上,造独木舟,准备沿河溯流而下,考察嘎顺淖尔和索果淖尔(西居延海)。

    10月22日,赫定到达天鹅游弋、百鸟成群,四周一片草地的居延海。在此驻牧的蒙古部落帐幕星罗棋布,蒙古族极为友好地接待了赫定一行。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

    达理扎雅后任内蒙古人委副主席。1963年秋,笔者同小朋友到亲王家玩耍。达理扎雅夏秋仍住毡房,毡房就设在人委大院东边的杨树林中(今高级检察院办公楼址)。在达理扎雅毡房内,副主席给我们看过一架望远镜,是德国8倍蔡斯镜,说是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赠,还有一把银质餐刀,上面镌有斯文赫定名字。看来也是赫定所赠。赫定在《穿过戈壁沙漠》中,仅记述了望远镜,忘了还有餐刀。这两件礼品现在若存,当是珍贵文物。

    在居延海畔,赫定以其地理测绘学的特长(赫定是现代地理学奠基者李提霍芬的高足),指导完成了23幅额济纳地图,所绘面积2650平方公里,并绘制从潮格旗到额济纳的14幅道路图。

    11月8日,赫定率领39人及127峰骆驼,向巴丹吉林沙漠进发。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赫定一行进入新疆。在新期间,袁复礼在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中发现大规模海相沉积岩层,始为新疆有大油田奠定科学基础。现在,新疆已是我国又一重要石油产区,2002年年产石油2500万吨。袁复礼功不可没,斯文赫定功不可没。

    第二次、第三次来绥

    1929年10月,赫定决定率考察团部分人考察绥远境内喇嘛寺庙。30日,赫定乘火车抵归化城。这时绥远已设省,省主席是李培基。

    11月2日,赫定驱车到百灵庙,与驼队会合。之后,在十几天时间内,赫定考察了达尔罕、苏尼特、四子王、兰旗、宝昌、商都等地十余座喇嘛庙,于21日到张家口,回归北京。

    这十余天对绥远、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的考察,最大的收获,是黄文弼在四子王旗阿楞苏木发现古代汪古部赵王城遗址。黄文弼根据遗址出土的《德傅王风堂》碑,判定该地即是赵王城,又根据遗址墓碑所刻十字架及约翰等天主教名字,得出汪古人是景教徒。景教是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代经中亚传入我国,称景教,西安碑林尚存李世民撰、褚遂良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敦煌遗书中,也记载了景教在河西流行的情况。景教经河西地区传入驻牧于阴山南北的蒙古汪古部,遂成为该部宗教信仰。黄文弼的发现,曾一时轰动,被誉为历史·考古一大发现。

    1931年赫定向瑞典政府申请得25万克朗,准备对绥、新进行汽车考察。

    1933年6月,赫定在北京结识了中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刘崇杰。他们谈到当时因甘省河湟事变而引发的新疆内乱形势,赫定认为中国政府应对此有所作为,应修建内地通往新疆的公路和铁路,并提出一条经绥远穿过戈壁沙漠,另一条沿官道穿过甘省到达新疆的公路修筑备忘录。

    8月,赫定应邀赴南京,会晤了行政院长汪精卫、外交部长罗文干等高官。中国政府正式聘赫定为“铁道部顾问”,委托赫定负责勘探绥新公路、甘新公路路线,并支付赫定等外国人5万元薪金。

    10月22日,赫定到达归化城。这时主绥省的是傅作义,傅将军刚率59军在长城与日军浴血奋战,热情地招待了赫定一行。

    11月10日,考察团沿当年吉鸿昌修筑的归武公路,经可可以力更(武川县城)、召河、往百灵庙。

    这时,德王正在百灵庙搞绥境蒙古自治,绥远各旗王公云集此地,班禅正在内地,也被德王请来助阵。国民政府***长黄绍竑、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及绥省高官,正与德王谈判。百灵庙女儿河两岸,毡帐罗列,旗幡招展。班禅的卫兵还与考察团发生冲突,缴了考察团的械。

    11月16日,赫定一行拜见了班禅。26年前赫定在西藏探险,曾在扎什伦布见过班禅,并结下友谊。赫定将《穿过戈壁沙漠》(记述考察团第一次考察绥远)、《亚洲腹地旅行记》(记述赫定1895─1909在新、藏的探险活动)赠班禅,班禅回赠三个玛瑙鼻烟壶及一帧有亲笔赠言的照片。

    之后,三辆卡车和一辆轿车,就沿赫定第一次考察路线,一路艰苦跋涉,抵达额济纳,又至酒泉,开始甘省和新省境内的旅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尕司令马仲英率25师叛乱,将陇西縻烂,被逐出甘省,欲图新疆,盘踞哈密、吐鲁番,正进攻乌鲁木齐。赫定等屡被马仲英扣留抢劫,历千辛万苦,方抵乌鲁木齐。赫定又一次考察了罗布泊。

    以后,绥甘两省经过努力,于抗战前,修筑了绥新公路,基本沿官道扩展,这就是今天呼─兰、兰─新公路线路,而赫定提出并探测的戈壁沙漠公路,只建了额济纳─酒泉一段约29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呼和温都尔─温都尔毛道─达来呼布的这条公路,基本上就是当年赫定探测的线路。

    斯文赫定三次考察绥远,给他在中国的探险旅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西北科学考察团也给绥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弥补经费不足,斯文赫定还拿出了在国外出版的版税。赫定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可以说,他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给本人和瑞典争得荣誉的同时,也献给了中国。

     

    内蒙古呼和浩特晚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