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五期
  • (学习园地)蒙古语和汉语词义的比较
  • 在语言里,每个词都表示一定意义。词的意义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生活实践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形成并确定下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义,都能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理解,只不过在深入研究方面各有区别而已。

    蒙古语和汉语在词的意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汉语中有一些词的意义范围比较广。在蒙古语中,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表示。例如:“人民”在蒙古语中分别用《      》、《             》等词来表示,“人民的好儿子”,“人民教师”,用《                       》、《              》表示“大”在蒙古语中分别用《      》、《          》等词来表示,例如:“长大以后我要当飞行员”,《                      》,“大企业家”《              》,“大富翁”《           》,“大眼睛”《             》,蒙古语的《    》在汉语中可以用“玻璃”、“眼镜”、“瓶”、“镜子”等词来表示,“玻璃杯”《            》,“一瓶酒”《             》,“眼镜”《          》,“照镜子”《            》等。蒙古语的《    》在汉语中可以用“足”、“脚”、“腿”“支架”等多种词来表示。例如:《           》“足球”,《          》“脚掌”,《           》“桌子腿”等。

    语言中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相同的或非常相近的意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主要意义相同,次要意义存在着细微差别。汉语的有些同义词,在蒙古语中只可用一个词来表示。“家乡”、“故乡”等词在蒙古语中只能用《        》来表示,例如:“我的家乡盛产水果”《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大草原”《                           》。

    蒙古族和汉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许多不相同之处,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和特色。例如:蒙古语的《     》在汉语里可用“河”与“中心”、“主要”等词来表示。逐水草游牧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在广阔的草原上选择水草丰美适宜放马和牧牛羊的地带游牧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游动搬迁,呈现出依山傍水为家的景象。这种按季节迁徙游牧方式是很科学的,与现在提倡的休牧轮牧做法是一致的。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的历史意义和其特有的表达规律和语法要求,早些年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所以“上马”、“出发”、“动身”等词可以理解成为与《       》有联系,按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姑娘出嫁时新娘以及送亲、迎亲的人们都要骑马迎送出嫁姑娘。以此联想到汉语的“上花轿”一词的语义为“出嫁”,蒙古语的《       》也可联想到姑娘“出嫁”。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任何民族的语言都需要用新的词来充实各自的词汇。无论哪种语言出现一个新词时都是在原有的语言的基础和固有的意义,均受生活、生产习惯所制约。例如:《       》、《       》,“飞行员”、“宇航员”是在词根“飞”、《    》,“宇”、《      》等动词上加名词的名缀《     》“员”构成了《        》和《        》,“飞行员”、“宇航员”。从以上的词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对反映事物的特点的认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相同之处,例如,“暴雨”、蒙古语中用《                》来表示,因为是来势很凶猛的大而急的雨,蒙古语中则根据此意形容成为《              》,就构成了《             》。这就说明了它们的内部形式是不相同的。蒙古语的《     》和《     》,汉语的“白”都是一个单词,它译义是相同的,如果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词义,有些时候就不一致了,恰好以《       》的反义词来表示,例如:“白天”、“白酒”等词被其反义词来运用,被译成为《            》、《          》,如果跟踪愿意译成为《           》、《           》,则不符合蒙古族的语言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蒙译汉还是汉泽蒙都要考虑其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要求,这是翻译工作者不可忽略的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学习园地)蒙古语和汉语词义的比较
  • 在语言里,每个词都表示一定意义。词的意义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生活实践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形成并确定下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义,都能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理解,只不过在深入研究方面各有区别而已。

    蒙古语和汉语在词的意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汉语中有一些词的意义范围比较广。在蒙古语中,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表示。例如:“人民”在蒙古语中分别用《      》、《             》等词来表示,“人民的好儿子”,“人民教师”,用《                       》、《              》表示“大”在蒙古语中分别用《      》、《          》等词来表示,例如:“长大以后我要当飞行员”,《                      》,“大企业家”《              》,“大富翁”《           》,“大眼睛”《             》,蒙古语的《    》在汉语中可以用“玻璃”、“眼镜”、“瓶”、“镜子”等词来表示,“玻璃杯”《            》,“一瓶酒”《             》,“眼镜”《          》,“照镜子”《            》等。蒙古语的《    》在汉语中可以用“足”、“脚”、“腿”“支架”等多种词来表示。例如:《           》“足球”,《          》“脚掌”,《           》“桌子腿”等。

    语言中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相同的或非常相近的意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主要意义相同,次要意义存在着细微差别。汉语的有些同义词,在蒙古语中只可用一个词来表示。“家乡”、“故乡”等词在蒙古语中只能用《        》来表示,例如:“我的家乡盛产水果”《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大草原”《                           》。

    蒙古族和汉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许多不相同之处,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和特色。例如:蒙古语的《     》在汉语里可用“河”与“中心”、“主要”等词来表示。逐水草游牧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在广阔的草原上选择水草丰美适宜放马和牧牛羊的地带游牧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游动搬迁,呈现出依山傍水为家的景象。这种按季节迁徙游牧方式是很科学的,与现在提倡的休牧轮牧做法是一致的。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的历史意义和其特有的表达规律和语法要求,早些年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所以“上马”、“出发”、“动身”等词可以理解成为与《       》有联系,按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姑娘出嫁时新娘以及送亲、迎亲的人们都要骑马迎送出嫁姑娘。以此联想到汉语的“上花轿”一词的语义为“出嫁”,蒙古语的《       》也可联想到姑娘“出嫁”。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任何民族的语言都需要用新的词来充实各自的词汇。无论哪种语言出现一个新词时都是在原有的语言的基础和固有的意义,均受生活、生产习惯所制约。例如:《       》、《       》,“飞行员”、“宇航员”是在词根“飞”、《    》,“宇”、《      》等动词上加名词的名缀《     》“员”构成了《        》和《        》,“飞行员”、“宇航员”。从以上的词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对反映事物的特点的认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相同之处,例如,“暴雨”、蒙古语中用《                》来表示,因为是来势很凶猛的大而急的雨,蒙古语中则根据此意形容成为《              》,就构成了《             》。这就说明了它们的内部形式是不相同的。蒙古语的《     》和《     》,汉语的“白”都是一个单词,它译义是相同的,如果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词义,有些时候就不一致了,恰好以《       》的反义词来表示,例如:“白天”、“白酒”等词被其反义词来运用,被译成为《            》、《          》,如果跟踪愿意译成为《           》、《           》,则不符合蒙古族的语言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蒙译汉还是汉泽蒙都要考虑其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要求,这是翻译工作者不可忽略的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