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四期
  • (档案研究)中国档案文献的瑰宝——阿拉善左旗清代、民国历史档案
  • 文献是人类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性、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献,这些档案文献虽然大多数已处于安全保管的环境之下,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仍然面临着日渐老化、损毁,直至消失的危险。为此,中国档案工作者一直将拯救、保护本国国家级、世界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作为首要任务。在档案工作研究和实践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档案文献的计划措施及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组织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工作,国家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旨在加强社会档案文献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做好中国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工程”的前期工作。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现存历史档案资料8461卷册,21万件,150余万张。其中清朝档案2497卷,民国时期档案4493卷,历史资料(蒙、汉、满)1471册。年代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至民国38(1949),保存基本完整,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阿拉善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民俗等情况,是阿拉善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从数量和内容、系统与完整性等方面都颇具研究价值,在全区旗县档案馆藏中位居第一,历来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这些档案主要用蒙、汉、满3种文字写成,也有部分是藏文的;主要有发文底稿册、来文抄录册、折子式公文、书信和电报等。其中有不少珍品,如清朝皇帝册封旗内王爷、福晋和重要官员的“诰书”、阿拉善建旗时康熙皇帝御赐的“札萨克”印、民国23(1934)民国党中央政府颁发的“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铜印、王爷家族谱以及九世班禅、冯玉祥、张学良、吉鸿昌等人的书信等。19969月,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部分珍品档案进京参展;1998年,10件档案珍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档案精粹》(内蒙古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馆藏资料中,有1417册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历史资料,其中也不乏珍品。位列清朝四大《方略》之首的《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蒙文手抄本原件全套系国内独有,清代版的木刻线装本资料《皇清开国方略》、《大清会典》、《王公表传》等价值不凡,皇宫内府藏本《皇朝一统舆地全图》更是少有的珍品。

    阿拉善左旗档案文献虽然仅具几百年的历史,但不同时期档案文献无论是载体及书写技术等方面都有各自独具的形式与风格。一些载体与技术现已失传、消失,而新型的载体与技术在不断涌现,档案文献的形式与风格,也成为判断其遗产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阿拉善左旗的历史档案,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它不仅仅是阿拉善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瑰宝,是研究我国清朝、民国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学(卫拉特蒙古史)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的抢救工作经多方长期不懈地努力,得到了旗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阿拉善左旗档案局()报送的《清代、民国阿拉善旗历史档案》于20023月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估,被正式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项目中,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档案。今年首次入选的全国只有48件重点档案文献(在全国3000多个县市中首次选入的只有4)。这不仅对本旗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也是对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大好事,而且也进一步确认了这部分档案文献的历史价值,也充分地证明了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抢救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档案研究)中国档案文献的瑰宝——阿拉善左旗清代、民国历史档案
  • 文献是人类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性、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献,这些档案文献虽然大多数已处于安全保管的环境之下,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仍然面临着日渐老化、损毁,直至消失的危险。为此,中国档案工作者一直将拯救、保护本国国家级、世界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作为首要任务。在档案工作研究和实践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档案文献的计划措施及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组织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工作,国家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旨在加强社会档案文献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做好中国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工程”的前期工作。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现存历史档案资料8461卷册,21万件,150余万张。其中清朝档案2497卷,民国时期档案4493卷,历史资料(蒙、汉、满)1471册。年代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至民国38(1949),保存基本完整,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阿拉善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民俗等情况,是阿拉善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从数量和内容、系统与完整性等方面都颇具研究价值,在全区旗县档案馆藏中位居第一,历来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这些档案主要用蒙、汉、满3种文字写成,也有部分是藏文的;主要有发文底稿册、来文抄录册、折子式公文、书信和电报等。其中有不少珍品,如清朝皇帝册封旗内王爷、福晋和重要官员的“诰书”、阿拉善建旗时康熙皇帝御赐的“札萨克”印、民国23(1934)民国党中央政府颁发的“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铜印、王爷家族谱以及九世班禅、冯玉祥、张学良、吉鸿昌等人的书信等。19969月,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部分珍品档案进京参展;1998年,10件档案珍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档案精粹》(内蒙古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馆藏资料中,有1417册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历史资料,其中也不乏珍品。位列清朝四大《方略》之首的《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蒙文手抄本原件全套系国内独有,清代版的木刻线装本资料《皇清开国方略》、《大清会典》、《王公表传》等价值不凡,皇宫内府藏本《皇朝一统舆地全图》更是少有的珍品。

    阿拉善左旗档案文献虽然仅具几百年的历史,但不同时期档案文献无论是载体及书写技术等方面都有各自独具的形式与风格。一些载体与技术现已失传、消失,而新型的载体与技术在不断涌现,档案文献的形式与风格,也成为判断其遗产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阿拉善左旗的历史档案,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它不仅仅是阿拉善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瑰宝,是研究我国清朝、民国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学(卫拉特蒙古史)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的抢救工作经多方长期不懈地努力,得到了旗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阿拉善左旗档案局()报送的《清代、民国阿拉善旗历史档案》于20023月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估,被正式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项目中,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档案。今年首次入选的全国只有48件重点档案文献(在全国3000多个县市中首次选入的只有4)。这不仅对本旗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也是对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大好事,而且也进一步确认了这部分档案文献的历史价值,也充分地证明了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抢救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