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四期
  • (方志论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增强编史修志四种意识
  •     江泽民主席在去年“七一”讲话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作为史志编修工作者,回顾我党80年的历史,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深感“三个代表”既是我党80年历史经验的光辉结晶,又是我们搞好编史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方针。

    编史部门是专门从事史志编修工作的机构,是开发历史文化精华,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条重要战线。通过最近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江主席的重要“讲话”,并且联系实际认真思考,感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应当在努力开发、研究、生产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编修成果上下功夫,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做贡献。为此,必须注意增强四种意识:

    一、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就是参与发展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政治责任感。史志编纂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资政育人”。一方面,通过编纂史志著作,用历史事实来说明“三个启示”,宣传“三个代表”,为加强党的建设,部队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蕴藏在部队历史中那些能够启迪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先进思想文化底蕴和历史精华,帮助广大官兵不断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等重要结论的认识,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服务,可见,编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职责神圣。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史志编修工作非常重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重视使用地方志,并把搜集、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研究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不仅自己调阅了大量方志,还强调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并要求各地要编纂新方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维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史志工作者来讲,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必须勤奋工作,努力拿出更多的编修成果,为资政育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必须增强政治意识

    就是一切编修工作都要有利于传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编修活动都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编史修志工作不是一般的著书立说,而是政治性、政策性和党性要求很强的一门工作。我党建党81周年了,我军建军也有75周年了,其间涉及的人物、事件不计其数,由于历史情况纷繁复杂、遗留问题很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如果立场、观点、方法有偏差,就可能把党史、军史歪曲、丑化,这显然是与“三个代表”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从我们编修武警志的情况来看,其中也遇到了不少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因而使整个志书避免了违反政治原则问题的发生,使志书的思想性与党的思想路线保持了高度一致。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资料中讲部队的“三支两军”对稳定同势……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参加了斗、批、改运动,路线斗争觉悟有很大提高。”“三支两军”指的是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支工、支农是次要的,只要是支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支左只能是支派,支派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只能是加剧群众组织间地对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更能说明了问题,因此我们在志书中没有简单的照搬过去的资料,而是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对这一历史事实做了客观的记述。再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左倾”“批教条主义”“批罗瑞卿单纯的军事观点”等问题,我们都注意把握好政治分寸,没有把流行于当时的一些用语今天拿起来继续当作正确的东西使用。还有一些提法的问题,如“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反革命分子、”“1989年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的老提法,现在党中央都有新的提法,在志书中我们都做到了与党中央的提法相一致。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关系国际、国内政治同势的大事。对此我们在编史过程中始终做到了慎之又慎。

    三、必须增强精品意识

    就是要以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千方百计拿出一流的编修成果,拿出走在先进文化前列的精品佳作。这既是落实“三个代表”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好“三个代表”的客观需要。

    强调精品意识,就是在编纂史志作品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要做到严谨、细致、认真、扎实,确保志书质量高、品位高。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我们编史办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比如在编纂武警志内部版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史料的丰富和准确,编史办先后派出11人次4次进北京、到天津,又多次在内蒙古公安厅档案馆、军区档案馆、自治区档案馆、图书馆、党委组织部档案馆征集史料1500多万宇。初稿完成后,先后经过了总队史志编审委员会、总部编史办三次统审,数次进行了核对修改。可以说大到体例结构,小到语句标点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推敲。内部版出版后,按照总部的要求,从去年开始我们配合自治区地方志部门进行了公开版的编纂,按理说内部版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质量是不成问题了,公开版也只是在内部版的基础上删去涉密内容就可以了。但是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对修志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自治区地方志部门对志书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只是做些消密工作而已,而是从体例结构,史料的运用,文字的表述等方面又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深加工,现在该志书经过了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终审。自治区地方志部门对这部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经过进一步修改可以成为一部精品佳作。

    四、要增强奉献意识

    就是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去看待个人的利益得失,“重事业、轻名利、学本事、做贡献。”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共同面对的问题,但编史部门是清水衙门,工作既枯燥乏味又不显山露水,加上工作专业性强、周期长,提拔交流机会少。因此,编史干部更需要增强奉献意识,过好名利地位关和个人得失关,更需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做到岗位寂寞,“三个代表”的要求不降低;工作清苦,创一流业绩的标准不动摇。要象范文澜等老一辈史学工作者那样,“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努力创造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编史成果的实践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武警内蒙古总队编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论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增强编史修志四种意识
  •     江泽民主席在去年“七一”讲话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作为史志编修工作者,回顾我党80年的历史,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深感“三个代表”既是我党80年历史经验的光辉结晶,又是我们搞好编史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方针。

    编史部门是专门从事史志编修工作的机构,是开发历史文化精华,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条重要战线。通过最近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江主席的重要“讲话”,并且联系实际认真思考,感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应当在努力开发、研究、生产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编修成果上下功夫,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做贡献。为此,必须注意增强四种意识:

    一、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就是参与发展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政治责任感。史志编纂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资政育人”。一方面,通过编纂史志著作,用历史事实来说明“三个启示”,宣传“三个代表”,为加强党的建设,部队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蕴藏在部队历史中那些能够启迪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先进思想文化底蕴和历史精华,帮助广大官兵不断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等重要结论的认识,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服务,可见,编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职责神圣。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史志编修工作非常重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重视使用地方志,并把搜集、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研究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不仅自己调阅了大量方志,还强调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并要求各地要编纂新方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维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史志工作者来讲,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必须勤奋工作,努力拿出更多的编修成果,为资政育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必须增强政治意识

    就是一切编修工作都要有利于传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编修活动都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编史修志工作不是一般的著书立说,而是政治性、政策性和党性要求很强的一门工作。我党建党81周年了,我军建军也有75周年了,其间涉及的人物、事件不计其数,由于历史情况纷繁复杂、遗留问题很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如果立场、观点、方法有偏差,就可能把党史、军史歪曲、丑化,这显然是与“三个代表”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从我们编修武警志的情况来看,其中也遇到了不少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因而使整个志书避免了违反政治原则问题的发生,使志书的思想性与党的思想路线保持了高度一致。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资料中讲部队的“三支两军”对稳定同势……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参加了斗、批、改运动,路线斗争觉悟有很大提高。”“三支两军”指的是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支工、支农是次要的,只要是支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支左只能是支派,支派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只能是加剧群众组织间地对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更能说明了问题,因此我们在志书中没有简单的照搬过去的资料,而是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对这一历史事实做了客观的记述。再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左倾”“批教条主义”“批罗瑞卿单纯的军事观点”等问题,我们都注意把握好政治分寸,没有把流行于当时的一些用语今天拿起来继续当作正确的东西使用。还有一些提法的问题,如“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反革命分子、”“1989年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的老提法,现在党中央都有新的提法,在志书中我们都做到了与党中央的提法相一致。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关系国际、国内政治同势的大事。对此我们在编史过程中始终做到了慎之又慎。

    三、必须增强精品意识

    就是要以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千方百计拿出一流的编修成果,拿出走在先进文化前列的精品佳作。这既是落实“三个代表”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好“三个代表”的客观需要。

    强调精品意识,就是在编纂史志作品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要做到严谨、细致、认真、扎实,确保志书质量高、品位高。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我们编史办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比如在编纂武警志内部版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史料的丰富和准确,编史办先后派出11人次4次进北京、到天津,又多次在内蒙古公安厅档案馆、军区档案馆、自治区档案馆、图书馆、党委组织部档案馆征集史料1500多万宇。初稿完成后,先后经过了总队史志编审委员会、总部编史办三次统审,数次进行了核对修改。可以说大到体例结构,小到语句标点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推敲。内部版出版后,按照总部的要求,从去年开始我们配合自治区地方志部门进行了公开版的编纂,按理说内部版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质量是不成问题了,公开版也只是在内部版的基础上删去涉密内容就可以了。但是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对修志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自治区地方志部门对志书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只是做些消密工作而已,而是从体例结构,史料的运用,文字的表述等方面又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深加工,现在该志书经过了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终审。自治区地方志部门对这部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经过进一步修改可以成为一部精品佳作。

    四、要增强奉献意识

    就是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去看待个人的利益得失,“重事业、轻名利、学本事、做贡献。”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共同面对的问题,但编史部门是清水衙门,工作既枯燥乏味又不显山露水,加上工作专业性强、周期长,提拔交流机会少。因此,编史干部更需要增强奉献意识,过好名利地位关和个人得失关,更需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做到岗位寂寞,“三个代表”的要求不降低;工作清苦,创一流业绩的标准不动摇。要象范文澜等老一辈史学工作者那样,“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努力创造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编史成果的实践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武警内蒙古总队编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