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汤一介先生作为当今中国哲学领域的前辈,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拓时代视野上可谓独树一帜,《我的哲学之路》一书简略而明了地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和主要哲学成就。现从三方面谈一下自己对《我的哲学之路》的阅读体会。
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
汤一介先生在该书《自序》中说:“1947年,我选择北大哲学系,就是想做一位哲学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汤一介先生的思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通过对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梳理,得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他尝试从存在的本源、存在的形式、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三方面来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并构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基本命题对“真、善、美”进行表述。就“天人合一”来说,儒家不把“天”、“人”分成两截,更不看成是外在地对立关系,“天”、“人”是一体的。讨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阴阳变化之序”。所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说明“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知道“天”的道理(自然规律),又知道“人”的道理(社会规律),合两者才能谓之“知道”,故我们考虑人类自身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自然界”的问题,人是内在于天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汤一介先生觉得,在我国历史上虽然儒、道、释三家并称,但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所传承的“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华。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可以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极有意义的思路。道家的《道德经》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道”和“德”,老子把“道”看成一切事物的总法则总根源,“德”是“得到”的意思,人可以从“道”那里得到对于宇宙人生的根本体认。汤一介先生把魏晋玄学看做先秦老庄思想的新发展,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在解决“有”和“无”的讨论中不断发展的,以后又由本体论引向心性论,并受到佛教般若学影响,出现了唐初的“重玄学”。而后,宋明理学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和印度佛教的思想成果,为中国传统哲学建立了体系构架。
二、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原无“哲学”一词,也没有形成“哲学”的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西方哲学的输入,促使中国学者从大量的传统经典著作中梳理出“中国哲学”。中国的现代哲学是20世纪30年代熊十力、冯友兰、张东荪、金岳霖等中国的哲学家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熊十力看到“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主张创建中国式的认识论;冯友兰的哲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并把柏拉图的“共相”与“殊相”以及新实在论思想引入中国哲学;冯契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力图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分析哲学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各派哲学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哲学界,也给中国哲学与世界接轨提供了机遇。对此,汤一介先生看到,中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中国哲学不会因受到西方强势哲学而失去自我,而应该在大力吸收和融化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壮大自己。
“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是汤一介先生对如何传承好中国传统哲学和发展现代哲学而提出的论题。解释学本来是西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创立的一个哲学流派,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传统,我们可以运用西方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历史上注释经典的问题做系统研究,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进行梳理,有可能建立起有中国特点的解释学理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洗礼,通过改造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对世界文化交流的探讨
汤一介先生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经济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极为关注。1994年,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将西方文明确立为“普世文明”的“霸权主义”理论,他撰文予以驳斥:西方文化曾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今后仍然会作出积极贡献。但是东方文化,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不也同样在人类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吗?“文明冲突论”不能正确说明当前世界现存的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和目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那时,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影响历代的伟大思想家,形成了几大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汤一介先生认为,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500多年前轴心时代的一次新飞跃,将会出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中华文化应该在与其它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现今世界,经济和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可人类同时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地区冲突不断等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时常遭到严重破坏。实现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普遍和谐”与“文明共存”将受惠于东方文化,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可以为人类社会共同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这是汤一介先生毕生追求的目的。
掩卷沉思汤一介先生《我的哲学之路》,21世纪已经度过了12个春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进一步得到世人的认同。我们要珍惜前人留下的文明成果,积极参与文化的发掘与创建,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汤一介先生作为当今中国哲学领域的前辈,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拓时代视野上可谓独树一帜,《我的哲学之路》一书简略而明了地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和主要哲学成就。现从三方面谈一下自己对《我的哲学之路》的阅读体会。
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
汤一介先生在该书《自序》中说:“1947年,我选择北大哲学系,就是想做一位哲学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汤一介先生的思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通过对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梳理,得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他尝试从存在的本源、存在的形式、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三方面来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并构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基本命题对“真、善、美”进行表述。就“天人合一”来说,儒家不把“天”、“人”分成两截,更不看成是外在地对立关系,“天”、“人”是一体的。讨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阴阳变化之序”。所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说明“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知道“天”的道理(自然规律),又知道“人”的道理(社会规律),合两者才能谓之“知道”,故我们考虑人类自身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自然界”的问题,人是内在于天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汤一介先生觉得,在我国历史上虽然儒、道、释三家并称,但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所传承的“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华。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可以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极有意义的思路。道家的《道德经》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道”和“德”,老子把“道”看成一切事物的总法则总根源,“德”是“得到”的意思,人可以从“道”那里得到对于宇宙人生的根本体认。汤一介先生把魏晋玄学看做先秦老庄思想的新发展,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在解决“有”和“无”的讨论中不断发展的,以后又由本体论引向心性论,并受到佛教般若学影响,出现了唐初的“重玄学”。而后,宋明理学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和印度佛教的思想成果,为中国传统哲学建立了体系构架。
二、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原无“哲学”一词,也没有形成“哲学”的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西方哲学的输入,促使中国学者从大量的传统经典著作中梳理出“中国哲学”。中国的现代哲学是20世纪30年代熊十力、冯友兰、张东荪、金岳霖等中国的哲学家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熊十力看到“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主张创建中国式的认识论;冯友兰的哲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并把柏拉图的“共相”与“殊相”以及新实在论思想引入中国哲学;冯契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力图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分析哲学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各派哲学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哲学界,也给中国哲学与世界接轨提供了机遇。对此,汤一介先生看到,中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中国哲学不会因受到西方强势哲学而失去自我,而应该在大力吸收和融化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壮大自己。
“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是汤一介先生对如何传承好中国传统哲学和发展现代哲学而提出的论题。解释学本来是西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创立的一个哲学流派,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传统,我们可以运用西方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历史上注释经典的问题做系统研究,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进行梳理,有可能建立起有中国特点的解释学理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洗礼,通过改造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对世界文化交流的探讨
汤一介先生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经济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极为关注。1994年,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将西方文明确立为“普世文明”的“霸权主义”理论,他撰文予以驳斥:西方文化曾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今后仍然会作出积极贡献。但是东方文化,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不也同样在人类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吗?“文明冲突论”不能正确说明当前世界现存的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和目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那时,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影响历代的伟大思想家,形成了几大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汤一介先生认为,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500多年前轴心时代的一次新飞跃,将会出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中华文化应该在与其它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现今世界,经济和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可人类同时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地区冲突不断等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时常遭到严重破坏。实现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普遍和谐”与“文明共存”将受惠于东方文化,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可以为人类社会共同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这是汤一介先生毕生追求的目的。
掩卷沉思汤一介先生《我的哲学之路》,21世纪已经度过了12个春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进一步得到世人的认同。我们要珍惜前人留下的文明成果,积极参与文化的发掘与创建,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