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内蒙古史志》(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主办)2012年第1期,刊载了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美岱召村发现的康熙六十一年诰命书》(以下简称《包》文)。文中扼要叙述了原存于美岱召的这道圣旨,“文革”时期几经辗转终被发现的传奇经过,简介了这道圣旨的式样,并原文抄录和翻译了大意。
读罢此文,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清代特别是清初的圣旨,颁发给土默特旗的数量极少,能够保存至今的则更为罕见。这道圣旨的发现,对研究清初土默特左、右两翼旗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物和艺术价值。故不揣浅陋,予以加注标点并翻译解读,还望专家读者指正。
雍正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颁发授封土默特旗佐领达什查布夫妇《诰命》
这道《诰命》,颁发日期虽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但颁发人却不是康熙帝,而是雍正帝。这是因为,康熙帝在这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病逝,雍正随即继承帝位。但当年后两个月继续使用“康熙”年号,第二年(1723年)农历正月才改元为“雍正”。从时间上看,这一《诰命》是雍正帝即位后仅一周就发出的。
这一《诰命》原存于美岱召(今土默特右旗境内),授封对象是佐领达什查布和他的妻子巴尔哈秦氏,可见这对佐领夫妇属于土默特蒙古部。清初将土默特蒙古部编左、右翼两个都统旗,左翼在东,右翼在西,但一体管理,两翼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区、土默特右旗。康熙末年两翼各设都统1名(从一品)、副都统1名(从二品,一度设2名),下面各设6名参领(从三品),共12名。参领满语称甲喇章京,蒙语称嘎勒达。旗务衙门设在归化城内,其主体建筑议事厅为12参领办公议事之所。每个参领下又设6个佐领(从四品,其中参领兼任佐领一),共60名(一度达62名)。“佐”是旗制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相当于苏木,佐领满语称牛录章京,蒙语称章盖,负责掌佐内户口、田宅、兵籍等。都统、副都统、参领和佐领均要由清廷理藩院上奏皇帝任免,是军政合一的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领兵打仗,但其品级大大高于内地的府、县、乡主官。清廷规定,土默特两翼每3年编审一次人丁,旗内凡18至60岁的成年男丁,除病残者外,均须编丁入册,随时应召当差、从征,其丁册报理藩院备查。康熙末年土默特两翼人口约5万,兵丁额定约5 000人。达什查布应是这一时期土默特右翼的30名佐领之一。
《诰命》其实只是封建社会帝王所颁圣旨的一种,其它还有诏书、敕书、谕旨等类。诏书主要用于发布国家重大政事,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诰命用于对一至五品官员颁发有关任命、授封、赦免、处罚等决定,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敕命用于对六至九品官员颁发这类决定,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敕谕用于对臣下发布指示、批示或对某一地区发布命令,开头语是“上谕”,结尾用“钦此”。颁给不同品级官员的圣旨,其颜色种类、底纹图案、内容字数、钤盖玉玺乃至柄轴质地都有不同。雍正帝的这一圣旨,属于颁给四品官员的授封类《诰命》。皇帝派钦差到各地颁发圣旨,官府衙门照例要开中门、放礼炮,在中堂宣读,接旨者例行叩拜、恭请圣安和谢恩。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和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圣旨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文书种类也同时终结。但圣旨实物对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作用。至于“圣旨”这个词语,今人还在使用它的比喻意义。
雍正帝《诰命》的样式和加注标点后的全文
史载,清代的圣旨,一般宽33厘米左右,厚0.2厘米左右,最长的500多厘米,最短的也有200厘米,均用汉文和满文竖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字体为端庄小楷,饱满圆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朱红篆印。“奉天承运”四字,“奉”单占一行下缩三字,“天承运”占第二行,顶格书写,以示对天的尊崇。据《包》文介绍,雍正帝这道圣旨全长120厘米,幅宽30厘米,估计其满文部分缺失。《包》文还介绍,这道圣旨用宣纸托裱,为黑白两色织锦,底纹为云朵。云朵分两色,黑地织银色云朵,文为朱书;红地织金色云朵,文为墨书。左侧卷首,纵织两条银龙间有“奉天诰命”4个篆字。正文21行214字(包括日期)。笔者加注标点后的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政重五兵,参佐允资乎豹略;
恩隆三锡,褒嘉特焕夫龙章。
尔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
材裕韬钤,迪果毅于戎行;
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
车服宜旌,兹以覃恩,
特受尔阶中宪大夫,锡之诰命。於戏!
师克在和,尚辑纠桓之众;
功期罔懈,益彰赫曜之威。
制曰:
干戈载辑,端资硕画于戎行;
琴瑟咸和,更赖同心于阃内。
尔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
柔嘉维则,淑慎其仪。
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
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
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於戏!
恪修内职,膺玉佩以无惭;
克赞中权,捧宝纶而加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雍正帝《诰命》内容的分析解读
《诰命》的内容,一是格式固定,开头、结尾都有固定的用语;二是等级分明,对不同职级官员的字数和评价词语都有不同规定;三是文字精悍凝练,几乎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四是辞藻华美,并大量使用骈体,讲究对仗和声律。
题目《奉天诰命》。意为皇帝遵照天意颁发的诰命书。“奉天”是说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皇帝号称天子,皇帝的旨意就是遵照天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是清朝皇帝《诰命》的开头语。既然皇帝的权力是天意所给予,那为什么历史上还要改朝换代呢?封建统治者宣扬,这是因为旧的王朝气数已尽,而新的王朝继承了新生的气运,所以称“承运”。“皇帝制曰”,是要引出皇帝下文有关授封、赏赐、赦免方面的经典话语。
“政重五兵,参佐允资乎豹略;恩隆三锡,褒嘉特焕夫龙章”。五兵,原指古代的五种兵器,后来代指军务。豹略指军事谋略,古代兵书《六韬》中有《豹略》。锡同赐。参佐指参领和佐领,也泛指武将。龙章指皇帝文章。这两句的意思是,国家大政非常重视军务,要求各位武将都要善于用兵,具有谋略;朝廷给予有功武将隆重恩典,褒扬嘉奖都光荣地记载在皇帝的文章中。
“尔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材裕韬钤,迪果毅于戎行;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这三句是讲佐领达什查布的职务职业和主要功绩。“职司军旅”,说明他在军中任职。 “材裕韬矜,迪果毅于戎行”句,韬钤源自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泛指用兵谋略,这里称赞他在出征打仗中才干突出,具有谋略,果敢坚毅。“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句,爪牙,现在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古代却是褒义,如同今人所用的“尖刀”、“利剑”等形容词。这句话称赞他本领高强,能征善战,勤奋辛劳,忠于朝廷。
“车服宜旌,兹以覃恩,特受尔阶中宪大夫,锡之诰命。於戏!”这两句是对佐领达什查布的具体授封。车服,指车舆礼服,泛指官职待遇。受,古同授。阶,指官阶。覃恩,意为广布泽恩,是帝王对臣下封赏或赦免的固定用语。中宪大夫,是清代文官的一种官阶。清代文官分为大夫(五品及以上)、郎(六品至正八品)、佐郎(从八品及以下),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以上,县处乡科级和一般干部。正、从一至五品大夫又分别称光禄、荣禄;资政、通奉;通议、中议;中宪、朝议;奉正、奉直大夫。佐领达什查布原是个从四品官,他被授予中宪大夫后,成为正四品官员。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官职和待遇应该得到提升,特授予你中宪大夫,并赏赐给你《诰命》书。於戏,同呜呼,是感叹词。
“师克在和,尚辑纠桓之众;功期罔懈,益彰赫曜之威”。这两句是对佐领达什查布提出的希望。意思是克敌制胜在于人和,希望他能够同部属精诚团结;在没有完全取得胜利时斗志不能松懈,而要再接再厉,更加彰显朝廷的赫赫军威。
“制曰:干戈载辑,端资硕画与戎行;琴瑟咸和,更赖同心于阃内”。从“制曰”开始转入《诰命》书的第二部分。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也常用来比喻战争,戎行是指行军打仗。琴瑟是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也常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阃内是指女性居住的内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争要想彻底胜利化干戈为玉帛,全凭靠在前线军帐运筹谋划;夫妻之间能够像琴瑟那样音律和谐,更依赖双方在家庭中同心同德。
“尔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柔嘉维则,淑慎其仪。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这段话讲的是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的优良品行。“柔嘉维则”是说她性格温柔,言行美好,举止端庄。“淑慎其仪”是说她为人贤惠,处事谨慎,遵从礼仪。“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说她在后方默默无闻地辛勤辅佐丈夫,支持丈夫在军中为朝廷建功立业。“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矢同誓,说她恭敬地集聚贤德,每天清晨鸡鸣后绝不再贪睡,意思是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
“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於戏!”这句话是对巴尔哈秦氏的具体封赏。意思是现在皇帝广布泽恩,封你巴尔哈秦氏为恭人。恭人是封建时代对命妇的一种封号。古代对有功官员的母亲和正妻(一品官员还包括祖母)进行封赏,即“封妻荫子”中的“封妻”。其中夫人是一、二品官员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封号,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分别是三至六品,孺人是七至九品官员母亲和妻子的封号。她们统称为朝廷命妇,有俸禄、礼服而无实权。由于授封一至五品命妇是由皇帝颁发《诰命》,所以民间对她们统称“诰命夫人”。以上命妇封号中,只有“夫人”这个词现仍使用,但演变成了对已婚妇女礼仪场合上的尊称。
“恪修内职,膺玉佩以无惭;克赞中权,捧宝纶而加瑟”。这两句话是对巴尔哈秦氏的称赞和希望。中权,古代指主将所在的中军。纶意为青丝线,宝纶代指《诰命》书。意思是由于你认真当好“贤内助”,所以身穿礼服、胸戴玉佩不必觉得惭愧;希望你继续支持在军中的丈夫,手捧《诰命》书而加倍努力!
雍正帝《诰命》的译文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对雍正帝的这道《奉天诰命》做了翻译,有些词句只是意译。
遵奉天意颁布诰命
遵奉天意,继承新运,
皇帝颁发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旨意:
国家大政重视军务,
参领佐领等武将要积极进献用兵谋略主张。
皇恩浩荡隆重授封赐赏,
你们得到褒扬嘉奖无限荣光。
你这位尔佐领达什查布,
在军队里任职率兵打仗。
才能出众,懂得韬略,
在行军战斗中处事果敢,毅力坚强;
能征善战,本领高强,
为朝廷勤勉辛劳,忠于帝王。
你的官职待遇应该得到提升,
现在皇帝泽恩广布,
特将你的官阶晋升为中宪大夫,
并赐给你皇帝的《诰命》文书。呜呼!
军队彻底战胜敌人在于精诚团结,
你还要聚集带领好众多英勇的部属。
战事即将取得胜利不要松懈斗志,
再接再厉更加彰显朝廷军队的赫赫威武。
制曰:
要想实现和平化干戈为玉帛,
全凭靠运筹谋划于军中帷幄;
夫妻能够像琴瑟那样音律和谐,
更依赖双方在家庭中同心同德。
你佐领达什查布的妻子巴尔哈秦氏,
性情温柔,言行美好,维护家规,
为人贤淑,处事谨慎,合乎礼则。
辛勤地辅佐丈夫,
默默无闻地支持军中丈夫为朝廷建功立业;
恭敬地集聚贤德,
特别是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现在皇帝广布恩泽,
特将你封为恭人。呜呼!
因为你兢兢业业地履行贤内助的职责,
胸戴玉佩是你理所应得。
希望你继续全力支持出征的丈夫,
手捧诰命加倍努力永葆本色。
佐领达什查布夫妇为何能受到《诰命》授封
从雍正帝圣旨的内容看,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而且称赞他的话也是“材裕韬矜”、“爪牙攸寄”、“益彰赫曜之威”等军事用语,这说明他是因军功而受到授封。由于年代久远,这位佐领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从有关史料可以知道当时的战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初,地处漠西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进扰西藏。康熙帝即派兵从青海入藏,但清兵误中埋伏,全军覆没。面对失利,康熙帝没有动摇“驱准安藏”的决心。同年十月,他组织三路大军,分别在四川、青海和新疆东部一带集结,并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居中指挥。清廷吸取教训,对第二次用兵西藏进行了周密部署和一年多的细致准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清军历尽艰险用计破敌攻入拉萨,驱逐了准噶尔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并开始在西藏“屯兵永镇”,这对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2008年编的《土默特史》载,清廷此次用兵西藏中,征调土默特两翼官兵1 000余人开赴大西北,驻扎于阿勒台地方(今新疆东部),后被分作两队,一队为阿尔泰队,由右翼副都统根敦率领,随振武将军傅尔丹对准噶尔部作战;一为藏队,深入亘古绝域,勘定西藏。战事结束后,获一、二等功牌者就有150多人(清初军功牌分为一至五等,由兵部颁发,分为银质和纸质,类似于今天的奖章和奖状)。根敦除获一等功牌外,还升任右翼都统。佐领达什查布很可能就随根敦出征西北,并立下重要战功,因此受到雍正帝的《诰命》授封。
清廷平定西藏后,在拉萨和新疆阿勒台留有驻军。雍正年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和新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凌(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又先后发动叛乱,土默特官兵1 000余人参加了这两次平叛战事。民国23年(1934年)编《归绥县志·人物志》载:
雍正二年(1724),根敦率兵赴巴里坤,御青海罗卜藏丹津,寻驻守吐鲁番。九年(1731)三月,剿噶尔丹策凌,根敦援凉州。七月会师于巴里坤,随大将军岳钟琪袭击乌鲁木齐,大败之。十年(1732)随副将军常赉援哈密。十三年还军归化城。
这两次战事的结果,罗卜藏丹津和噶尔丹策凌都很快战败求和,青海和新疆的局势进一步稳定。作为一名战将,达什查布也很可能参加了这一战事。雍正帝曾称赞说:
土默特将弁兵丁,连岁从征,甚属勤劳,已命颁帑银赏赉。至都统根敦在阿勒台军营效力十有余年,复至巴里坤,茂著劳绩,朕甚嘉之,特赏御用冠服及银二百两,以示奖励。
实际上,从清朝定鼎北京后,每有战事,特别是北方和西北方的战事,总要征调包括土默特两翼在内的各蒙旗官兵出征打仗。据清光绪年间编《土默特旗志》载,从顺治三年(1646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110年间,土默特两翼官兵奉调参加的重要战事计11次,除上述几次战事外,还有康熙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动乱等战事。每次奉调的官兵,少则500名,多则2 500名,阵亡的官兵,该《志》载有确数的累计960余名,为两翼额定官兵的五分之一。《土默特旗志》的编纂者这样感叹:
“土默特部从征劲旅,委骨沙场……祗以二百年来朝野雍熙,鲜所表著,又乏中国文字(指汉文)为之记述,其埋没于冰崖雪碛、黄沙白草之中者,不知几几矣”。
清代土默特蒙古官兵和民众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活动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雍正帝封授佐领达什查布夫妇的圣旨,就是这一光荣历史的一个见证。
雍正帝圣旨保存至今的传奇经过
据《包》文介绍,雍正帝这道圣旨原存于美岱召。美岱召坐落于今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大青山脚下,是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宏伟建筑群。其城垣是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主持兴建的,明廷赐名“福化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城内建成佛殿,明廷赐名“灵觉寺”(清乾隆改名“寿灵寺”)。来自西藏的高僧迈达里活佛在这座寺庙主持佛像开光典礼和传教,人们就把寺名叫做迈达里召,后转写成美岱召。在清代,美岱召是土默特地区15大召庙之一,并在几百年间积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美岱召内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众多文物被毁灭一空。当地蒙汉族群众冒着风险,将一些能够保护的文物藏匿起来。其中雍正帝的这道《诰命》书,被锁在美岱召大队(今美岱召村)的一个箱柜里。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戏剧被有条件地恢复演出后,大队剧团演出晋剧剧目时就拿这份真正的圣旨做道具,用过后再放在剧团的衣箱里。这在今天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大队电工发现了这份圣旨,感觉到此物不同寻常,便交给了有关人员。后来这份圣旨由美岱召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交给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正是由于众多蒙汉干部群众的极力保护,才使雍正帝《诰命》书这一珍贵文物保存至今并重见天日。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
《内蒙古史志》(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主办)2012年第1期,刊载了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美岱召村发现的康熙六十一年诰命书》(以下简称《包》文)。文中扼要叙述了原存于美岱召的这道圣旨,“文革”时期几经辗转终被发现的传奇经过,简介了这道圣旨的式样,并原文抄录和翻译了大意。
读罢此文,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清代特别是清初的圣旨,颁发给土默特旗的数量极少,能够保存至今的则更为罕见。这道圣旨的发现,对研究清初土默特左、右两翼旗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物和艺术价值。故不揣浅陋,予以加注标点并翻译解读,还望专家读者指正。
雍正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颁发授封土默特旗佐领达什查布夫妇《诰命》
这道《诰命》,颁发日期虽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但颁发人却不是康熙帝,而是雍正帝。这是因为,康熙帝在这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病逝,雍正随即继承帝位。但当年后两个月继续使用“康熙”年号,第二年(1723年)农历正月才改元为“雍正”。从时间上看,这一《诰命》是雍正帝即位后仅一周就发出的。
这一《诰命》原存于美岱召(今土默特右旗境内),授封对象是佐领达什查布和他的妻子巴尔哈秦氏,可见这对佐领夫妇属于土默特蒙古部。清初将土默特蒙古部编左、右翼两个都统旗,左翼在东,右翼在西,但一体管理,两翼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区、土默特右旗。康熙末年两翼各设都统1名(从一品)、副都统1名(从二品,一度设2名),下面各设6名参领(从三品),共12名。参领满语称甲喇章京,蒙语称嘎勒达。旗务衙门设在归化城内,其主体建筑议事厅为12参领办公议事之所。每个参领下又设6个佐领(从四品,其中参领兼任佐领一),共60名(一度达62名)。“佐”是旗制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相当于苏木,佐领满语称牛录章京,蒙语称章盖,负责掌佐内户口、田宅、兵籍等。都统、副都统、参领和佐领均要由清廷理藩院上奏皇帝任免,是军政合一的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领兵打仗,但其品级大大高于内地的府、县、乡主官。清廷规定,土默特两翼每3年编审一次人丁,旗内凡18至60岁的成年男丁,除病残者外,均须编丁入册,随时应召当差、从征,其丁册报理藩院备查。康熙末年土默特两翼人口约5万,兵丁额定约5 000人。达什查布应是这一时期土默特右翼的30名佐领之一。
《诰命》其实只是封建社会帝王所颁圣旨的一种,其它还有诏书、敕书、谕旨等类。诏书主要用于发布国家重大政事,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诰命用于对一至五品官员颁发有关任命、授封、赦免、处罚等决定,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敕命用于对六至九品官员颁发这类决定,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敕谕用于对臣下发布指示、批示或对某一地区发布命令,开头语是“上谕”,结尾用“钦此”。颁给不同品级官员的圣旨,其颜色种类、底纹图案、内容字数、钤盖玉玺乃至柄轴质地都有不同。雍正帝的这一圣旨,属于颁给四品官员的授封类《诰命》。皇帝派钦差到各地颁发圣旨,官府衙门照例要开中门、放礼炮,在中堂宣读,接旨者例行叩拜、恭请圣安和谢恩。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和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圣旨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文书种类也同时终结。但圣旨实物对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作用。至于“圣旨”这个词语,今人还在使用它的比喻意义。
雍正帝《诰命》的样式和加注标点后的全文
史载,清代的圣旨,一般宽33厘米左右,厚0.2厘米左右,最长的500多厘米,最短的也有200厘米,均用汉文和满文竖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字体为端庄小楷,饱满圆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朱红篆印。“奉天承运”四字,“奉”单占一行下缩三字,“天承运”占第二行,顶格书写,以示对天的尊崇。据《包》文介绍,雍正帝这道圣旨全长120厘米,幅宽30厘米,估计其满文部分缺失。《包》文还介绍,这道圣旨用宣纸托裱,为黑白两色织锦,底纹为云朵。云朵分两色,黑地织银色云朵,文为朱书;红地织金色云朵,文为墨书。左侧卷首,纵织两条银龙间有“奉天诰命”4个篆字。正文21行214字(包括日期)。笔者加注标点后的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政重五兵,参佐允资乎豹略;
恩隆三锡,褒嘉特焕夫龙章。
尔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
材裕韬钤,迪果毅于戎行;
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
车服宜旌,兹以覃恩,
特受尔阶中宪大夫,锡之诰命。於戏!
师克在和,尚辑纠桓之众;
功期罔懈,益彰赫曜之威。
制曰:
干戈载辑,端资硕画于戎行;
琴瑟咸和,更赖同心于阃内。
尔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
柔嘉维则,淑慎其仪。
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
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
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於戏!
恪修内职,膺玉佩以无惭;
克赞中权,捧宝纶而加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雍正帝《诰命》内容的分析解读
《诰命》的内容,一是格式固定,开头、结尾都有固定的用语;二是等级分明,对不同职级官员的字数和评价词语都有不同规定;三是文字精悍凝练,几乎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四是辞藻华美,并大量使用骈体,讲究对仗和声律。
题目《奉天诰命》。意为皇帝遵照天意颁发的诰命书。“奉天”是说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皇帝号称天子,皇帝的旨意就是遵照天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是清朝皇帝《诰命》的开头语。既然皇帝的权力是天意所给予,那为什么历史上还要改朝换代呢?封建统治者宣扬,这是因为旧的王朝气数已尽,而新的王朝继承了新生的气运,所以称“承运”。“皇帝制曰”,是要引出皇帝下文有关授封、赏赐、赦免方面的经典话语。
“政重五兵,参佐允资乎豹略;恩隆三锡,褒嘉特焕夫龙章”。五兵,原指古代的五种兵器,后来代指军务。豹略指军事谋略,古代兵书《六韬》中有《豹略》。锡同赐。参佐指参领和佐领,也泛指武将。龙章指皇帝文章。这两句的意思是,国家大政非常重视军务,要求各位武将都要善于用兵,具有谋略;朝廷给予有功武将隆重恩典,褒扬嘉奖都光荣地记载在皇帝的文章中。
“尔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材裕韬钤,迪果毅于戎行;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这三句是讲佐领达什查布的职务职业和主要功绩。“职司军旅”,说明他在军中任职。 “材裕韬矜,迪果毅于戎行”句,韬钤源自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泛指用兵谋略,这里称赞他在出征打仗中才干突出,具有谋略,果敢坚毅。“爪牙攸寄,懋勤劳于王室”句,爪牙,现在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古代却是褒义,如同今人所用的“尖刀”、“利剑”等形容词。这句话称赞他本领高强,能征善战,勤奋辛劳,忠于朝廷。
“车服宜旌,兹以覃恩,特受尔阶中宪大夫,锡之诰命。於戏!”这两句是对佐领达什查布的具体授封。车服,指车舆礼服,泛指官职待遇。受,古同授。阶,指官阶。覃恩,意为广布泽恩,是帝王对臣下封赏或赦免的固定用语。中宪大夫,是清代文官的一种官阶。清代文官分为大夫(五品及以上)、郎(六品至正八品)、佐郎(从八品及以下),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以上,县处乡科级和一般干部。正、从一至五品大夫又分别称光禄、荣禄;资政、通奉;通议、中议;中宪、朝议;奉正、奉直大夫。佐领达什查布原是个从四品官,他被授予中宪大夫后,成为正四品官员。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官职和待遇应该得到提升,特授予你中宪大夫,并赏赐给你《诰命》书。於戏,同呜呼,是感叹词。
“师克在和,尚辑纠桓之众;功期罔懈,益彰赫曜之威”。这两句是对佐领达什查布提出的希望。意思是克敌制胜在于人和,希望他能够同部属精诚团结;在没有完全取得胜利时斗志不能松懈,而要再接再厉,更加彰显朝廷的赫赫军威。
“制曰:干戈载辑,端资硕画与戎行;琴瑟咸和,更赖同心于阃内”。从“制曰”开始转入《诰命》书的第二部分。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也常用来比喻战争,戎行是指行军打仗。琴瑟是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也常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阃内是指女性居住的内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争要想彻底胜利化干戈为玉帛,全凭靠在前线军帐运筹谋划;夫妻之间能够像琴瑟那样音律和谐,更依赖双方在家庭中同心同德。
“尔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柔嘉维则,淑慎其仪。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这段话讲的是佐领达什查布之妻巴尔哈秦氏的优良品行。“柔嘉维则”是说她性格温柔,言行美好,举止端庄。“淑慎其仪”是说她为人贤惠,处事谨慎,遵从礼仪。“勤以相夫,帮旅奋从王之烈”,说她在后方默默无闻地辛勤辅佐丈夫,支持丈夫在军中为朝廷建功立业。“敬能聚德,鸡鸣矢戒旦之晨”,矢同誓,说她恭敬地集聚贤德,每天清晨鸡鸣后绝不再贪睡,意思是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
“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於戏!”这句话是对巴尔哈秦氏的具体封赏。意思是现在皇帝广布泽恩,封你巴尔哈秦氏为恭人。恭人是封建时代对命妇的一种封号。古代对有功官员的母亲和正妻(一品官员还包括祖母)进行封赏,即“封妻荫子”中的“封妻”。其中夫人是一、二品官员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封号,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分别是三至六品,孺人是七至九品官员母亲和妻子的封号。她们统称为朝廷命妇,有俸禄、礼服而无实权。由于授封一至五品命妇是由皇帝颁发《诰命》,所以民间对她们统称“诰命夫人”。以上命妇封号中,只有“夫人”这个词现仍使用,但演变成了对已婚妇女礼仪场合上的尊称。
“恪修内职,膺玉佩以无惭;克赞中权,捧宝纶而加瑟”。这两句话是对巴尔哈秦氏的称赞和希望。中权,古代指主将所在的中军。纶意为青丝线,宝纶代指《诰命》书。意思是由于你认真当好“贤内助”,所以身穿礼服、胸戴玉佩不必觉得惭愧;希望你继续支持在军中的丈夫,手捧《诰命》书而加倍努力!
雍正帝《诰命》的译文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对雍正帝的这道《奉天诰命》做了翻译,有些词句只是意译。
遵奉天意颁布诰命
遵奉天意,继承新运,
皇帝颁发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旨意:
国家大政重视军务,
参领佐领等武将要积极进献用兵谋略主张。
皇恩浩荡隆重授封赐赏,
你们得到褒扬嘉奖无限荣光。
你这位尔佐领达什查布,
在军队里任职率兵打仗。
才能出众,懂得韬略,
在行军战斗中处事果敢,毅力坚强;
能征善战,本领高强,
为朝廷勤勉辛劳,忠于帝王。
你的官职待遇应该得到提升,
现在皇帝泽恩广布,
特将你的官阶晋升为中宪大夫,
并赐给你皇帝的《诰命》文书。呜呼!
军队彻底战胜敌人在于精诚团结,
你还要聚集带领好众多英勇的部属。
战事即将取得胜利不要松懈斗志,
再接再厉更加彰显朝廷军队的赫赫威武。
制曰:
要想实现和平化干戈为玉帛,
全凭靠运筹谋划于军中帷幄;
夫妻能够像琴瑟那样音律和谐,
更依赖双方在家庭中同心同德。
你佐领达什查布的妻子巴尔哈秦氏,
性情温柔,言行美好,维护家规,
为人贤淑,处事谨慎,合乎礼则。
辛勤地辅佐丈夫,
默默无闻地支持军中丈夫为朝廷建功立业;
恭敬地集聚贤德,
特别是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现在皇帝广布恩泽,
特将你封为恭人。呜呼!
因为你兢兢业业地履行贤内助的职责,
胸戴玉佩是你理所应得。
希望你继续全力支持出征的丈夫,
手捧诰命加倍努力永葆本色。
佐领达什查布夫妇为何能受到《诰命》授封
从雍正帝圣旨的内容看,佐领达什查布“职司军旅”,而且称赞他的话也是“材裕韬矜”、“爪牙攸寄”、“益彰赫曜之威”等军事用语,这说明他是因军功而受到授封。由于年代久远,这位佐领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从有关史料可以知道当时的战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初,地处漠西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进扰西藏。康熙帝即派兵从青海入藏,但清兵误中埋伏,全军覆没。面对失利,康熙帝没有动摇“驱准安藏”的决心。同年十月,他组织三路大军,分别在四川、青海和新疆东部一带集结,并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居中指挥。清廷吸取教训,对第二次用兵西藏进行了周密部署和一年多的细致准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清军历尽艰险用计破敌攻入拉萨,驱逐了准噶尔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并开始在西藏“屯兵永镇”,这对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2008年编的《土默特史》载,清廷此次用兵西藏中,征调土默特两翼官兵1 000余人开赴大西北,驻扎于阿勒台地方(今新疆东部),后被分作两队,一队为阿尔泰队,由右翼副都统根敦率领,随振武将军傅尔丹对准噶尔部作战;一为藏队,深入亘古绝域,勘定西藏。战事结束后,获一、二等功牌者就有150多人(清初军功牌分为一至五等,由兵部颁发,分为银质和纸质,类似于今天的奖章和奖状)。根敦除获一等功牌外,还升任右翼都统。佐领达什查布很可能就随根敦出征西北,并立下重要战功,因此受到雍正帝的《诰命》授封。
清廷平定西藏后,在拉萨和新疆阿勒台留有驻军。雍正年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和新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凌(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又先后发动叛乱,土默特官兵1 000余人参加了这两次平叛战事。民国23年(1934年)编《归绥县志·人物志》载:
雍正二年(1724),根敦率兵赴巴里坤,御青海罗卜藏丹津,寻驻守吐鲁番。九年(1731)三月,剿噶尔丹策凌,根敦援凉州。七月会师于巴里坤,随大将军岳钟琪袭击乌鲁木齐,大败之。十年(1732)随副将军常赉援哈密。十三年还军归化城。
这两次战事的结果,罗卜藏丹津和噶尔丹策凌都很快战败求和,青海和新疆的局势进一步稳定。作为一名战将,达什查布也很可能参加了这一战事。雍正帝曾称赞说:
土默特将弁兵丁,连岁从征,甚属勤劳,已命颁帑银赏赉。至都统根敦在阿勒台军营效力十有余年,复至巴里坤,茂著劳绩,朕甚嘉之,特赏御用冠服及银二百两,以示奖励。
实际上,从清朝定鼎北京后,每有战事,特别是北方和西北方的战事,总要征调包括土默特两翼在内的各蒙旗官兵出征打仗。据清光绪年间编《土默特旗志》载,从顺治三年(1646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110年间,土默特两翼官兵奉调参加的重要战事计11次,除上述几次战事外,还有康熙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动乱等战事。每次奉调的官兵,少则500名,多则2 500名,阵亡的官兵,该《志》载有确数的累计960余名,为两翼额定官兵的五分之一。《土默特旗志》的编纂者这样感叹:
“土默特部从征劲旅,委骨沙场……祗以二百年来朝野雍熙,鲜所表著,又乏中国文字(指汉文)为之记述,其埋没于冰崖雪碛、黄沙白草之中者,不知几几矣”。
清代土默特蒙古官兵和民众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活动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雍正帝封授佐领达什查布夫妇的圣旨,就是这一光荣历史的一个见证。
雍正帝圣旨保存至今的传奇经过
据《包》文介绍,雍正帝这道圣旨原存于美岱召。美岱召坐落于今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大青山脚下,是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宏伟建筑群。其城垣是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主持兴建的,明廷赐名“福化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城内建成佛殿,明廷赐名“灵觉寺”(清乾隆改名“寿灵寺”)。来自西藏的高僧迈达里活佛在这座寺庙主持佛像开光典礼和传教,人们就把寺名叫做迈达里召,后转写成美岱召。在清代,美岱召是土默特地区15大召庙之一,并在几百年间积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美岱召内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众多文物被毁灭一空。当地蒙汉族群众冒着风险,将一些能够保护的文物藏匿起来。其中雍正帝的这道《诰命》书,被锁在美岱召大队(今美岱召村)的一个箱柜里。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戏剧被有条件地恢复演出后,大队剧团演出晋剧剧目时就拿这份真正的圣旨做道具,用过后再放在剧团的衣箱里。这在今天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大队电工发现了这份圣旨,感觉到此物不同寻常,便交给了有关人员。后来这份圣旨由美岱召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交给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正是由于众多蒙汉干部群众的极力保护,才使雍正帝《诰命》书这一珍贵文物保存至今并重见天日。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