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民国初,绥远实行蒙汉分治,时设土默特旗,管理蒙民事务。“土默特”,为蒙古语,意为“万户”。当时,土默特旗管辖的地域较广,大致包括今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等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曾有一支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俗称“老一团”驻守在这里。这支地方武装曾经反抗军阀、打击土匪、抗击日寇、掩护爱国志士,发挥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一、“老一团”的发展变迁
“老一团”是民国初年组织起来的一支由土默特旗蒙古族农牧民为主的地方骑兵武装警备队。这支武装成立以来虽经多次改编及番号变更、频繁调动,但由于其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再加上封建隶属关系,始终聚而不散,作战勇猛,为民除害,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老一团”。
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一团”这支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的变迁情况基本如下:
1.绥远骑兵游击队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初冬,绥远陆军骑兵连长玉禄(土默特旗蒙古人)为反抗绥远军阀当局民族压迫,率部哗变,宣布为“独贵龙”,很快扩大为上千人的骑兵武装,在武川、达尔罕旗一带游动作战,多次击败北洋正规军的围剿。后经谈判招抚,民国3年(1914年)10月,绥远将军张绍曾将被收抚的部队改编为地方武装——绥远骑兵游击队。编制300人,常驻包头一带,该队由玉禄任司令,下设3队,分别由有亮、松秀、都隆任各队队长。
2.绥远警备队第三路
民国5年(1916年)5月,绥远都统潘矩楹成立绥远警备队,将玉禄所部编作警备队第三路,驻防归化城,有警则派往各县防剿。警备队第三路官兵共300余名,大部分系土默特青壮年。总队长玉禄,总队副满泰,参谋长荣祥,副官长耿子荣,军需官瑞辑五。下辖4队(连),第一队队长多才,第二队队长李根车,第三队队长习松山,第四队队长荣松亭。
3.绥远补充团
民国10年(1921年)10月,绥远都统马福祥委任冯绍闵为绥西巡防司令,将警备队第三路改编为绥远补充团,属宁海军(马福祥部)统辖。玉禄任团长,满泰为副团长,下设4个连,少校连长(多才、李根车等)以下各设排长3名,军饷按陆军8成发(以银元计算)。团部驻萨拉齐城中,各连驻防绥西一带,维护地方治安。民国12年(1923年),因包头城防吃紧,补充团移防包头城内,担负包头及河西(即伊克昭盟)的剿匪任务。
民国9年(1920年),包头等地“哥老会”勾结土匪数千人,围攻包头3天3夜。驻包甘肃军队坐视不管,警备队长玉禄率队出城将匪击退。后土匪头子窦飞龙率众匪千余围攻包头,企图进行抢劫。包头守军警备队出城迎战。初战击退土匪。窦匪不甘失败,退至昆都仑山口和尚湾一带盘踞,伺机再动。玉禄令警备队乘胜追击,队长多才率士兵冲入匪穴,击毙匪徒30多人,多才与11名士兵不幸战死。民国13年(1924年)春,匪首苏雨生、赵有禄率众匪在包头南、伊盟一带大肆抢掠。包头镇守使石友三令玉禄率队渡河追剿。玉禄将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向众匪盘踞地包剿,在神地湾土匪窝聚处展开激战,打死打伤土匪甚多。在遭遇战中,玉禄不幸牺牲。其后警备队长由满泰担任,负责包头、萨县一带防卫。绥远补充团为土默特旗蒙古族地方武装。此后,补充团名称、统属关系数变,但始终为1个团的编制,而且官兵基本保持原班人马,故而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一团”。
4.绥远暂编骑兵第三团
民国14年(1925年)8月,绥远都统李鸣钟改补充团为绥远暂编骑兵第三团,任务仍为防剿土匪,保卫地方。其编制为:团部之下设4个连,兵员增至800余名,军饷按陆军标准发给,实力较前大增。团长满泰。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军。
5.绥远骑兵第一旅
民国15年(1926年)3月,绥远都统李鸣钟将暂编骑兵第三团和收编的约一个团的骑兵,合编为骑兵第一旅,旅长满泰,一团(老一团)团长李根车,仍为4大连建制,驻防于包头、五原、临河、东胜一带;二团团长耿子荣,防区在萨拉齐、托克托、武川、固阳一带。
6.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
民国15年(1926年)12月,晋军来绥,绥远都统商震将骑兵第一旅扩编为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团和骑兵独立团共4个团,各团均为4大连建制。师长满泰。“老一团”为该师的一个团。
7.陆军骑兵第三十军
民国16年(1927年)10月,奉军入绥,将骑兵第五师扩编为陆军骑兵第三十军,隶奉军统辖,由满泰任军长兼绥西镇守使,驻包头。该军下辖5个旅,驻防于包头以西至五原一带,原骑兵三团(老一团)为其中的一个旅。其军饷由包头征收之护路费项下拨发,不足部分由党中央补助。该军以剿匪为主要任务。
8.骑兵旅
民国17年(1928年)春,晋军复入绥远。9月,绥远主席李培基奉阎锡山之令,大规模编遣绥远地方各军,将三十军缩编为骑兵旅。时满泰去职,被任命为土默特总管。骑兵旅旅长为李根车,下辖两团,即晋梅五团(老一团)和史钦芳团,该旅归晋军第二师统辖。缩编未及两个月,李培基再次缩编该旅,李根车愤而辞职。不久,晋军骑兵第二师师长郭凤山请李根车出任“老一团”团长,李应命,担负临河、五原城防及河西剿匪任务。
9.黄马队
民国18年(1929年),晋军第三十七师师长王靖国任绥远警备司令,将李根车团(老一团)改称为黄马队,驻河西一带剿匪。到民国21年(1932年),又将黑马队2个连(官兵中土默特人较少)补充进“老一团”。当年6月,“老一团”在李根车率领下,开赴察哈尔,加入抗日同盟军。
多伦抗战以后,“老一团”驻守于大青沟一带,民国23年(1934年),奉调驻防丰镇。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以“老一团”不适应正规操练并染有鸦片烟嗜好为由,将该团调到大同卧虎湾,被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强制解散,枪马归公,人员遣散。被遣散的“老一团”官兵,有相当一部分人前往百灵庙,参加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
10.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
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即百灵庙蒙政会)于民国23年(1934年)4月成立后,建立了一支队伍,即蒙政会保安总队,共约千余人,多数为土默特蒙古族。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于民国25年(1936年)初易帜,成立了蒙古军总司令部。此举在蒙政会保安队官兵中遭到强烈反对。此前,中共党员云泽(乌兰夫)、李森等数次赴百灵庙,宣传爱国抗日,鼓动官兵举行暴动,得到部分官兵的赞成,而绥远省政府则从南京请来蒙藏委员会蒙事处长巴文峻,并通过巴说服云继先、朱实夫等进行“兵变反正”。春节期间,云继先、朱实夫、苏鲁岱、任秉钧在绥远省政府与秘书长曾厚载、35军旅长金中和、巴文峻共同商定了具体计划,约期进行兵变。民国25年(1936年)2月21日夜间,云继先等率队举事,整队南下,傅作义派汽车将队伍接至二份子。
兵变官兵抵达二份子后,被前来“迎接”的傅作义部旅长孙兰峰缴械,而后徒手越过大青山,分别驻在归绥县毕克齐、察素齐和萨拉齐县水涧沟门村,傅作义给予“归绥县防共大队”、“萨拉齐县防共大队”番号。不久,国民党中央给予“蒙古保安总队”番号,傅作义改为“蒙旗保安总队”,命云继先为总队长,朱实夫为副总队长,发给月饷万元,购马费5千元。
当年9月,因傅作义仍不发还武器及挪用马费等事引起士兵不满,在章文锦等的策动下,部队发生哗变,云继先被打死,部分官兵重返百灵庙,途中被傅作义打死多人,这支队伍遂告解体。
11.蒙旗独立旅
民国26年(1937年)春,白海风(喀喇沁旗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向国民政府请准,重新组织绥远蒙旗保安总队,许多土默特旗青年和参加百灵庙兵变的士兵加入该队。白海风任总队长,下辖2个大队(二大队长朱实夫),最初驻扎在归绥一带。“七七事变”以后,傅作义率部开赴山西,该队曾到百灵庙接防,不久即转移至固阳县。当年夏季,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在包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该队改编为蒙旗独立旅,旅长白海风,政训部代主任云时雨(即云泽,时为该部科长),一团长纪松龄,政治指导员克力更,二团长朱实夫,政治指导员王允文。8月间,日军进逼绥远,该旅开往归绥,在大黑河北岸布防。10月12日夜,日军石黑旅团在伪蒙古军3个师配合下进攻归绥,蒙旗独立旅与绥远国民军、马占山部予以抵抗,13日,撤往包头,次日,该旅南渡黄河,驻守于伊克昭盟。
12.国民军新编第三师
民国29年(1940年),蒙旗独立旅改编为新编第三师,归二十二军邓宝珊指挥,进驻伊盟通格朗。经过3年不断扩编,兵力发展到1 800余人,长短枪千余支,炮4门,下属3个团,1个骑兵营,1个特务连和1个炮兵连。军事干部中蒙古人占2/3,汉人占1/3,政治干部中汉人占2/3,蒙古人占1/3。次年,国民党指令在该师“肃清共产党”。在该师开辟工作的中共党员,有的已经暴露,如乌兰夫、克力更等被迫撤往延安,尚未暴露的继续留在该师开展工作。不久,新三师被调往甘肃整训。
解放战争期间,该师被缩编为旅,曾参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民国37年(1948年)底,该部1个团在云德权率领下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 “老一团”几任团长
1.玉禄(1872~1924年)
玉禄,字鼎臣,蒙古族,土默特右翼旗二甲首佑人。家贫,从小放牛,稍大后给官员赶轿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军。土默特陆军骑兵第二营组建后,在该营当兵。
民国元年(1912年)玉禄升二营三连连长。后直系绥远将军张绍曾见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势力日益壮大,经常与他的混成营官兵发生摩擦,并反对他提取土默特税款,便设计诱骗解散了驻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土默特陆军二营的一、二两个连。当时该营三连连长玉禄驻防武川,闻讯后率部举兵反抗。
民国2年(1913年)2月,因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南犯,绥远区设立了晋北东路、中路、西路三个防守司令,玉禄所在的土默特骑兵营隶属中路司令,被派往山后防堵。3月,土默特旗派往外蒙古了解情况的述吉太等12人返回途中,被滂江守备队杀害11人。玉禄及全连官兵闻此消息无不激愤。于是玉禄率全连奔袭滂江守备队,一举将其歼灭,并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此后,玉禄与外蒙古取得联系,得到400支俄式连珠枪等装备,并配合外蒙军攻克百灵庙。7月,外蒙军北撤,玉禄率队继续与北洋军周旋。
张绍曾多次派兵追剿,均以失败告终。特邀大盛魁经理段履庄和玉禄本家兄弟武尔功往招。二人以商号、人格担保,答应保证玉禄生命安全,家属从优待遇,部队建制不变。玉禄以其部不进归化城为条件,张绍曾无奈允准。
民国3年(1914年),玉禄所部一营被编为绥远骑兵游击队,他被任命为营长。
玉禄对萨县地区及与邻县交界地段所有盘据、窝藏的土匪及隐匿的枪械,悉由群众举发,率部进行清剿搜捕,不留后患。因其恪尽职守,剿匪有功,得到绥远都统马福祥通令嘉奖。旋将其部编为绥远骑兵补充团,委任玉禄为团长,下设4个连。
自从军伊始,玉禄素以勇敢善战著称,而且秉性忠厚,待人谦和,能与士兵共甘苦,玉禄“为人忠诚朴厚,治军宽而有方”,临阵则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爱戴。玉禄所部骑兵,多数是清末土默特陆军骑兵第二营老兵,曾受严格训练,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战时每人能各自为战,整体配合亦佳。这个团在剿击土匪过程中,屡有战功,深受各地民众欢迎,也为驻绥北洋各系军阀倚重。
这支部队虽番号屡变,但官兵始终是一个团的编制,且为原班人马,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一团”。
民国10年(1921年),玉禄升为清乡司令。
民国12年(1923年),“老一团”移防包头,团部驻西前街通和店院内,改编为骑兵一团。其警备区域北至武川、固阳、大余太,西至临河、三盛公,南至东胜、杭锦旗,东到归绥、和林,这支300多人的蒙古骑兵部队负责维持东西1 000多里、南北800~900里的广大地区的治安。其时蒙古族有志青年满泰前来投奔,玉禄慧眼识才,委任满泰为中校团副。玉禄不顾鞍马劳顿,率部连年东征西讨,剿灭匪患,为民除害,威震匪胆。民国13年(1924年),巨匪刘喇嘛及苏雨生等盘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一带,杀人越货,为非作歹。民国13年(1924年)春,苏雨生、赵有禄、刘喇嘛等股匪分扰后套、包头、萨拉齐、东胜等地,绥远都统李鸣钟命玉禄率补充团配合冯玉祥部杨团及石旅炮队,开赴河西剿匪。当时土匪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玉禄率部追匪深入,与冯部失掉联系。玉禄部从哈拉川南下,在神地湾和匪徒展开激战,捣毁了匪窟,乘胜追至黑土崖地区。由于孤军深入,不谙地形,陷入土匪重围。虽然外援断绝,官兵仍拼死顽强战斗。玉禄率部奋力突围,肩部受伤,力尽被俘。玉禄被执后骂匪不止,终被残杀,终年52岁。随同官兵也一起阵亡。
包头、萨拉齐军民惊悉玉禄阵亡噩耗,莫不痛惜哀悼。玉禄的追悼会在包头永合成(今新兴市场)举行,绥远都统李鸣钟亲自主祭,包头众多的市民、商人臂佩黑纱前往悼念。
绥远都统李鸣钟呈请国民政府追晋玉禄中将军衔,并在归绥城内建烈士祠堂。
2.满泰(1883~1934年)
满泰,字子舒,蒙古族,土默特右翼旗人,世居鄂尔格逊村。幼年曾在私塾读书10年,通晓四书五经。塾师叫富日新,富日新的盟友大同人李德懋,受山西同盟会委派隐蔽在鄂尔格逊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李德懋素谙拳术,富日新以满泰忠厚好学,推荐于李德懋名下习武。满泰发愤苦练,五更即起,头顶星斗,直到旭日东升。数年后各派拳法皆已精通。满泰在师从李德懋习武的同时,受其“恢复中华,建立民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与云亨等同为土默特地区最早的同盟会员。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率军以革命军名义,从晋西北通过准格尔、达拉特两旗,攻占包头,保皇的绥远将军坤岫调兵赶到萨拉齐城堵防。满泰看到萨拉齐来了清军,急赴包头报信,使阎锡山的军队有了准备。腊月初二双方交火,次日晨,城破。
民国3~5年(1914~1916年),满泰在担任萨拉齐、武川警备队长期间,对当时军阀混战、政客横行、种植鸦片、官绅鱼肉人民的现状甚为不满,积极参与绥远有识之士反对都统的活动。民国6年(1917年),为了摆脱北洋军阀控制,实现“绥人治绥”的设想,满泰同云亨、安详、刘会文、李雨山一起,发动萨拉齐县第五区(善岱)和第三区(水涧沟门)的民团与警备队、矿巡队举行暴动,满泰等决定将部队拉到武川以图后举。队伍进入察素齐西北的万家沟后,遭到军阀部队前后堵截,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兵力悬殊,弹药不济而失败。安详自毙,李雨山阵亡,刘会文受伤,满泰逃往五当召,投奔其叔父雅仁丕勒大喇嘛,隐蔽起来。因绥远都统缉捕甚严,满泰后离开土默特,浪迹青海、湖北、山东等地。民国10年(1921年)马福祥任绥远都统,经卜兆瑞(绥远特别行政区国会议员)多方活动,解除了通缉令,满泰始回到土默特旗。
同年10月,玉禄的警备第三路改编为补充团,玉禄任团长,邀满泰出任副团长。所部大都为土默特步骑两营精锐,装备较好,能打仗,在绥西、河西剿匪过程中,战功卓著。民国13年(1924年)春,队长玉禄率部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追歼土匪头子苏雨生时不幸遇难。满泰悲愤交加,率部痛击苏匪。
民国14年(1925年)8月,绥远都统李鸣钟将满泰所部改编为绥远骑兵第三团,委任满泰为团长,追歼土匪屡建奇功。民国15年(1926年)3月,李鸣钟将该部改编为绥远陆军骑兵第一旅,满泰升任旅长,驻防包头,驰骋绥远西部各县,剿匪安民,护路保商,名震一方。
民国15年(1926年)9月,晋系将领商震主政绥远,将满泰所部改称为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满泰升任师长。民国16年(1927年)10月,商震奉调回晋,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城内空虚。土匪金宝山、王英趁机窜入归绥市抢劫商店,扰掠居民,城内一时大乱。满泰率部从包头赶到归绥,驱赶各匪部退出城内,局势才渐趋稳定。绥远各界人士公推满泰出任绥远护理都统,由满泰护理绥远都统印,维护社会治安,主政1月有余。同年11月,奉系将领郭希鹏到绥任职,将满泰所部改称为奉系陆军第三十军,并任命满泰为军长兼绥西镇守使,满泰率部仍回防包头。
民国18年(1929年)7月,晋系将领李培基接任绥远都统,任命满泰为土默特旗总管,为土默特旗第一任蒙古族总管。满泰就职后,廉洁奉公,主动将月薪由500元(银元)减为250元。他革新吏治,除任命官员外,还实行选举制,由全旗办事员公选旗财政科长和租税总局局长。民国20年(1931年),满泰还对全旗的户籍进行清查整顿。经调查全旗共有1 057个村庄、1.22万户、5.62万人,其中兵丁1.06万人。他设法发放旗署员工薪金,并与省县交涉,以维护旗制,对推行旗政颇有建树。
民国19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曾派人携巨款,诱使满泰召集旧部,在绥远发起军事行动,以牵制阎锡山。满泰以自己已从政,脱离军界,并一贯主张不参与任何内战为由,辞谢来人,将巨款如数退回。阎锡山失败后在大连避居,满泰曾去探望,一年后阎出任太原绥靖主任,委任满泰为中将蒙边司令,后又加委绥北、绥西二路护路副司令,也只是空衔而已。
满泰守土尽责,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民国22年(1933年)以后,旗政事务多由秘书长荣祥代理。
满泰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在归绥病逝,时年52岁。
3.李根车(1888~1959年)
李根车,字子麟,蒙古族,土默特旗人。少时家贫,未能上学。从13岁起给富户人家放牲畜、当长工。18岁到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老一团”当兵。他身材高大,习武刻苦,练得一手好枪法。当时,绥远西部地区由于各派系军阀混战不休,土匪横行乡里,老百姓深受其害。“老一团”为民剿匪,驰骋于平原山区。在剿匪的历次战斗中,李根车奋勇作战,屡建战功,由士兵逐步提升为十长(班长)、队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他担任团长后,仍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有时竟甩去上衣,光着臂膀与敌拼杀,被人称为“胆头子大,枪头子好”。他自幼习武,苦练骑术,“鞍骑落轿”、“镫里藏身”等马上功夫,样样精熟,即使飞马急驰,仍能双手举枪射击,命中率很高。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老一团”官兵个个英勇强悍,善于格杀,战斗力很强。绥西地区的股匪,均被“老一团”所震慑,每逢“老一团”进剿,犹如“惊弓之鸟”,往往不打自溃。因李根车率部剿匪保境有功,包头地方由商会出面,授予李根车一块刻有“保境安民”的牌匾,挂在他家包头久长城巷8号院的大门上方。
李根车不仅保境安民有功,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做出过贡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蒙古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都得到过“老一团”的保护和支持,当时在“老一团”工作的就有共产党员李森和恒升等人;中共党员王若飞、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等,在包头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时,也曾在“老一团”得以隐蔽。
“七七事变”后,“老一团”被驻防包头的山西晋军骑兵司令赵承绶改编为骑兵第七团。赵承绶奉命率部开赴察哈尔抗日之际,“老一团”在李根车的指挥下,与日本侵略军周旋于喜峰口、古北口一带。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老一团”官兵英勇顽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后在弹药等军需品接济不上的情况下,接受赵承绶的命令,“老一团”和其他抗日部队撤退到多伦县休整。不久,日伪军进犯多伦,“老一团”在多伦县城与敌人展开巷战和肉搏战,许多战士阵亡。这场战役后,“老一团”经商都、集宁返回包头。民国27年(1938年),李根车奉命率“老一团”驻防丰镇。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以调防整编为名,指示傅作义将这支蒙古族部队强行解散。当“老一团”由丰镇出发行至大同孤山时,两面山头伏兵四起,武装缴了“老一团”的械,给全团官兵发了些路费遣散回家。
日伪统治时期,李根车被胁迫利诱,收罗旧部组成一支巴盟保安第三大队,为伪蒙政权效劳。民国29年(1940年)初曾随日蒙军进犯绥西。五原战役中,李根车被俘。傅作义念其早年剿匪有功,宽释放回包头。后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审讯,关押2月余释放。之后,一直赋闲在家。1959年,病逝。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民国初,绥远实行蒙汉分治,时设土默特旗,管理蒙民事务。“土默特”,为蒙古语,意为“万户”。当时,土默特旗管辖的地域较广,大致包括今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等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曾有一支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俗称“老一团”驻守在这里。这支地方武装曾经反抗军阀、打击土匪、抗击日寇、掩护爱国志士,发挥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一、“老一团”的发展变迁
“老一团”是民国初年组织起来的一支由土默特旗蒙古族农牧民为主的地方骑兵武装警备队。这支武装成立以来虽经多次改编及番号变更、频繁调动,但由于其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再加上封建隶属关系,始终聚而不散,作战勇猛,为民除害,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老一团”。
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一团”这支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的变迁情况基本如下:
1.绥远骑兵游击队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初冬,绥远陆军骑兵连长玉禄(土默特旗蒙古人)为反抗绥远军阀当局民族压迫,率部哗变,宣布为“独贵龙”,很快扩大为上千人的骑兵武装,在武川、达尔罕旗一带游动作战,多次击败北洋正规军的围剿。后经谈判招抚,民国3年(1914年)10月,绥远将军张绍曾将被收抚的部队改编为地方武装——绥远骑兵游击队。编制300人,常驻包头一带,该队由玉禄任司令,下设3队,分别由有亮、松秀、都隆任各队队长。
2.绥远警备队第三路
民国5年(1916年)5月,绥远都统潘矩楹成立绥远警备队,将玉禄所部编作警备队第三路,驻防归化城,有警则派往各县防剿。警备队第三路官兵共300余名,大部分系土默特青壮年。总队长玉禄,总队副满泰,参谋长荣祥,副官长耿子荣,军需官瑞辑五。下辖4队(连),第一队队长多才,第二队队长李根车,第三队队长习松山,第四队队长荣松亭。
3.绥远补充团
民国10年(1921年)10月,绥远都统马福祥委任冯绍闵为绥西巡防司令,将警备队第三路改编为绥远补充团,属宁海军(马福祥部)统辖。玉禄任团长,满泰为副团长,下设4个连,少校连长(多才、李根车等)以下各设排长3名,军饷按陆军8成发(以银元计算)。团部驻萨拉齐城中,各连驻防绥西一带,维护地方治安。民国12年(1923年),因包头城防吃紧,补充团移防包头城内,担负包头及河西(即伊克昭盟)的剿匪任务。
民国9年(1920年),包头等地“哥老会”勾结土匪数千人,围攻包头3天3夜。驻包甘肃军队坐视不管,警备队长玉禄率队出城将匪击退。后土匪头子窦飞龙率众匪千余围攻包头,企图进行抢劫。包头守军警备队出城迎战。初战击退土匪。窦匪不甘失败,退至昆都仑山口和尚湾一带盘踞,伺机再动。玉禄令警备队乘胜追击,队长多才率士兵冲入匪穴,击毙匪徒30多人,多才与11名士兵不幸战死。民国13年(1924年)春,匪首苏雨生、赵有禄率众匪在包头南、伊盟一带大肆抢掠。包头镇守使石友三令玉禄率队渡河追剿。玉禄将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向众匪盘踞地包剿,在神地湾土匪窝聚处展开激战,打死打伤土匪甚多。在遭遇战中,玉禄不幸牺牲。其后警备队长由满泰担任,负责包头、萨县一带防卫。绥远补充团为土默特旗蒙古族地方武装。此后,补充团名称、统属关系数变,但始终为1个团的编制,而且官兵基本保持原班人马,故而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一团”。
4.绥远暂编骑兵第三团
民国14年(1925年)8月,绥远都统李鸣钟改补充团为绥远暂编骑兵第三团,任务仍为防剿土匪,保卫地方。其编制为:团部之下设4个连,兵员增至800余名,军饷按陆军标准发给,实力较前大增。团长满泰。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军。
5.绥远骑兵第一旅
民国15年(1926年)3月,绥远都统李鸣钟将暂编骑兵第三团和收编的约一个团的骑兵,合编为骑兵第一旅,旅长满泰,一团(老一团)团长李根车,仍为4大连建制,驻防于包头、五原、临河、东胜一带;二团团长耿子荣,防区在萨拉齐、托克托、武川、固阳一带。
6.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
民国15年(1926年)12月,晋军来绥,绥远都统商震将骑兵第一旅扩编为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团和骑兵独立团共4个团,各团均为4大连建制。师长满泰。“老一团”为该师的一个团。
7.陆军骑兵第三十军
民国16年(1927年)10月,奉军入绥,将骑兵第五师扩编为陆军骑兵第三十军,隶奉军统辖,由满泰任军长兼绥西镇守使,驻包头。该军下辖5个旅,驻防于包头以西至五原一带,原骑兵三团(老一团)为其中的一个旅。其军饷由包头征收之护路费项下拨发,不足部分由党中央补助。该军以剿匪为主要任务。
8.骑兵旅
民国17年(1928年)春,晋军复入绥远。9月,绥远主席李培基奉阎锡山之令,大规模编遣绥远地方各军,将三十军缩编为骑兵旅。时满泰去职,被任命为土默特总管。骑兵旅旅长为李根车,下辖两团,即晋梅五团(老一团)和史钦芳团,该旅归晋军第二师统辖。缩编未及两个月,李培基再次缩编该旅,李根车愤而辞职。不久,晋军骑兵第二师师长郭凤山请李根车出任“老一团”团长,李应命,担负临河、五原城防及河西剿匪任务。
9.黄马队
民国18年(1929年),晋军第三十七师师长王靖国任绥远警备司令,将李根车团(老一团)改称为黄马队,驻河西一带剿匪。到民国21年(1932年),又将黑马队2个连(官兵中土默特人较少)补充进“老一团”。当年6月,“老一团”在李根车率领下,开赴察哈尔,加入抗日同盟军。
多伦抗战以后,“老一团”驻守于大青沟一带,民国23年(1934年),奉调驻防丰镇。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以“老一团”不适应正规操练并染有鸦片烟嗜好为由,将该团调到大同卧虎湾,被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强制解散,枪马归公,人员遣散。被遣散的“老一团”官兵,有相当一部分人前往百灵庙,参加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
10.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
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即百灵庙蒙政会)于民国23年(1934年)4月成立后,建立了一支队伍,即蒙政会保安总队,共约千余人,多数为土默特蒙古族。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于民国25年(1936年)初易帜,成立了蒙古军总司令部。此举在蒙政会保安队官兵中遭到强烈反对。此前,中共党员云泽(乌兰夫)、李森等数次赴百灵庙,宣传爱国抗日,鼓动官兵举行暴动,得到部分官兵的赞成,而绥远省政府则从南京请来蒙藏委员会蒙事处长巴文峻,并通过巴说服云继先、朱实夫等进行“兵变反正”。春节期间,云继先、朱实夫、苏鲁岱、任秉钧在绥远省政府与秘书长曾厚载、35军旅长金中和、巴文峻共同商定了具体计划,约期进行兵变。民国25年(1936年)2月21日夜间,云继先等率队举事,整队南下,傅作义派汽车将队伍接至二份子。
兵变官兵抵达二份子后,被前来“迎接”的傅作义部旅长孙兰峰缴械,而后徒手越过大青山,分别驻在归绥县毕克齐、察素齐和萨拉齐县水涧沟门村,傅作义给予“归绥县防共大队”、“萨拉齐县防共大队”番号。不久,国民党中央给予“蒙古保安总队”番号,傅作义改为“蒙旗保安总队”,命云继先为总队长,朱实夫为副总队长,发给月饷万元,购马费5千元。
当年9月,因傅作义仍不发还武器及挪用马费等事引起士兵不满,在章文锦等的策动下,部队发生哗变,云继先被打死,部分官兵重返百灵庙,途中被傅作义打死多人,这支队伍遂告解体。
11.蒙旗独立旅
民国26年(1937年)春,白海风(喀喇沁旗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向国民政府请准,重新组织绥远蒙旗保安总队,许多土默特旗青年和参加百灵庙兵变的士兵加入该队。白海风任总队长,下辖2个大队(二大队长朱实夫),最初驻扎在归绥一带。“七七事变”以后,傅作义率部开赴山西,该队曾到百灵庙接防,不久即转移至固阳县。当年夏季,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在包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该队改编为蒙旗独立旅,旅长白海风,政训部代主任云时雨(即云泽,时为该部科长),一团长纪松龄,政治指导员克力更,二团长朱实夫,政治指导员王允文。8月间,日军进逼绥远,该旅开往归绥,在大黑河北岸布防。10月12日夜,日军石黑旅团在伪蒙古军3个师配合下进攻归绥,蒙旗独立旅与绥远国民军、马占山部予以抵抗,13日,撤往包头,次日,该旅南渡黄河,驻守于伊克昭盟。
12.国民军新编第三师
民国29年(1940年),蒙旗独立旅改编为新编第三师,归二十二军邓宝珊指挥,进驻伊盟通格朗。经过3年不断扩编,兵力发展到1 800余人,长短枪千余支,炮4门,下属3个团,1个骑兵营,1个特务连和1个炮兵连。军事干部中蒙古人占2/3,汉人占1/3,政治干部中汉人占2/3,蒙古人占1/3。次年,国民党指令在该师“肃清共产党”。在该师开辟工作的中共党员,有的已经暴露,如乌兰夫、克力更等被迫撤往延安,尚未暴露的继续留在该师开展工作。不久,新三师被调往甘肃整训。
解放战争期间,该师被缩编为旅,曾参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民国37年(1948年)底,该部1个团在云德权率领下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 “老一团”几任团长
1.玉禄(1872~1924年)
玉禄,字鼎臣,蒙古族,土默特右翼旗二甲首佑人。家贫,从小放牛,稍大后给官员赶轿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军。土默特陆军骑兵第二营组建后,在该营当兵。
民国元年(1912年)玉禄升二营三连连长。后直系绥远将军张绍曾见土默特陆军第二营势力日益壮大,经常与他的混成营官兵发生摩擦,并反对他提取土默特税款,便设计诱骗解散了驻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土默特陆军二营的一、二两个连。当时该营三连连长玉禄驻防武川,闻讯后率部举兵反抗。
民国2年(1913年)2月,因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南犯,绥远区设立了晋北东路、中路、西路三个防守司令,玉禄所在的土默特骑兵营隶属中路司令,被派往山后防堵。3月,土默特旗派往外蒙古了解情况的述吉太等12人返回途中,被滂江守备队杀害11人。玉禄及全连官兵闻此消息无不激愤。于是玉禄率全连奔袭滂江守备队,一举将其歼灭,并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此后,玉禄与外蒙古取得联系,得到400支俄式连珠枪等装备,并配合外蒙军攻克百灵庙。7月,外蒙军北撤,玉禄率队继续与北洋军周旋。
张绍曾多次派兵追剿,均以失败告终。特邀大盛魁经理段履庄和玉禄本家兄弟武尔功往招。二人以商号、人格担保,答应保证玉禄生命安全,家属从优待遇,部队建制不变。玉禄以其部不进归化城为条件,张绍曾无奈允准。
民国3年(1914年),玉禄所部一营被编为绥远骑兵游击队,他被任命为营长。
玉禄对萨县地区及与邻县交界地段所有盘据、窝藏的土匪及隐匿的枪械,悉由群众举发,率部进行清剿搜捕,不留后患。因其恪尽职守,剿匪有功,得到绥远都统马福祥通令嘉奖。旋将其部编为绥远骑兵补充团,委任玉禄为团长,下设4个连。
自从军伊始,玉禄素以勇敢善战著称,而且秉性忠厚,待人谦和,能与士兵共甘苦,玉禄“为人忠诚朴厚,治军宽而有方”,临阵则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爱戴。玉禄所部骑兵,多数是清末土默特陆军骑兵第二营老兵,曾受严格训练,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战时每人能各自为战,整体配合亦佳。这个团在剿击土匪过程中,屡有战功,深受各地民众欢迎,也为驻绥北洋各系军阀倚重。
这支部队虽番号屡变,但官兵始终是一个团的编制,且为原班人马,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一团”。
民国10年(1921年),玉禄升为清乡司令。
民国12年(1923年),“老一团”移防包头,团部驻西前街通和店院内,改编为骑兵一团。其警备区域北至武川、固阳、大余太,西至临河、三盛公,南至东胜、杭锦旗,东到归绥、和林,这支300多人的蒙古骑兵部队负责维持东西1 000多里、南北800~900里的广大地区的治安。其时蒙古族有志青年满泰前来投奔,玉禄慧眼识才,委任满泰为中校团副。玉禄不顾鞍马劳顿,率部连年东征西讨,剿灭匪患,为民除害,威震匪胆。民国13年(1924年),巨匪刘喇嘛及苏雨生等盘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一带,杀人越货,为非作歹。民国13年(1924年)春,苏雨生、赵有禄、刘喇嘛等股匪分扰后套、包头、萨拉齐、东胜等地,绥远都统李鸣钟命玉禄率补充团配合冯玉祥部杨团及石旅炮队,开赴河西剿匪。当时土匪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玉禄率部追匪深入,与冯部失掉联系。玉禄部从哈拉川南下,在神地湾和匪徒展开激战,捣毁了匪窟,乘胜追至黑土崖地区。由于孤军深入,不谙地形,陷入土匪重围。虽然外援断绝,官兵仍拼死顽强战斗。玉禄率部奋力突围,肩部受伤,力尽被俘。玉禄被执后骂匪不止,终被残杀,终年52岁。随同官兵也一起阵亡。
包头、萨拉齐军民惊悉玉禄阵亡噩耗,莫不痛惜哀悼。玉禄的追悼会在包头永合成(今新兴市场)举行,绥远都统李鸣钟亲自主祭,包头众多的市民、商人臂佩黑纱前往悼念。
绥远都统李鸣钟呈请国民政府追晋玉禄中将军衔,并在归绥城内建烈士祠堂。
2.满泰(1883~1934年)
满泰,字子舒,蒙古族,土默特右翼旗人,世居鄂尔格逊村。幼年曾在私塾读书10年,通晓四书五经。塾师叫富日新,富日新的盟友大同人李德懋,受山西同盟会委派隐蔽在鄂尔格逊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李德懋素谙拳术,富日新以满泰忠厚好学,推荐于李德懋名下习武。满泰发愤苦练,五更即起,头顶星斗,直到旭日东升。数年后各派拳法皆已精通。满泰在师从李德懋习武的同时,受其“恢复中华,建立民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与云亨等同为土默特地区最早的同盟会员。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率军以革命军名义,从晋西北通过准格尔、达拉特两旗,攻占包头,保皇的绥远将军坤岫调兵赶到萨拉齐城堵防。满泰看到萨拉齐来了清军,急赴包头报信,使阎锡山的军队有了准备。腊月初二双方交火,次日晨,城破。
民国3~5年(1914~1916年),满泰在担任萨拉齐、武川警备队长期间,对当时军阀混战、政客横行、种植鸦片、官绅鱼肉人民的现状甚为不满,积极参与绥远有识之士反对都统的活动。民国6年(1917年),为了摆脱北洋军阀控制,实现“绥人治绥”的设想,满泰同云亨、安详、刘会文、李雨山一起,发动萨拉齐县第五区(善岱)和第三区(水涧沟门)的民团与警备队、矿巡队举行暴动,满泰等决定将部队拉到武川以图后举。队伍进入察素齐西北的万家沟后,遭到军阀部队前后堵截,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兵力悬殊,弹药不济而失败。安详自毙,李雨山阵亡,刘会文受伤,满泰逃往五当召,投奔其叔父雅仁丕勒大喇嘛,隐蔽起来。因绥远都统缉捕甚严,满泰后离开土默特,浪迹青海、湖北、山东等地。民国10年(1921年)马福祥任绥远都统,经卜兆瑞(绥远特别行政区国会议员)多方活动,解除了通缉令,满泰始回到土默特旗。
同年10月,玉禄的警备第三路改编为补充团,玉禄任团长,邀满泰出任副团长。所部大都为土默特步骑两营精锐,装备较好,能打仗,在绥西、河西剿匪过程中,战功卓著。民国13年(1924年)春,队长玉禄率部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追歼土匪头子苏雨生时不幸遇难。满泰悲愤交加,率部痛击苏匪。
民国14年(1925年)8月,绥远都统李鸣钟将满泰所部改编为绥远骑兵第三团,委任满泰为团长,追歼土匪屡建奇功。民国15年(1926年)3月,李鸣钟将该部改编为绥远陆军骑兵第一旅,满泰升任旅长,驻防包头,驰骋绥远西部各县,剿匪安民,护路保商,名震一方。
民国15年(1926年)9月,晋系将领商震主政绥远,将满泰所部改称为山西陆军骑兵第五师,满泰升任师长。民国16年(1927年)10月,商震奉调回晋,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城内空虚。土匪金宝山、王英趁机窜入归绥市抢劫商店,扰掠居民,城内一时大乱。满泰率部从包头赶到归绥,驱赶各匪部退出城内,局势才渐趋稳定。绥远各界人士公推满泰出任绥远护理都统,由满泰护理绥远都统印,维护社会治安,主政1月有余。同年11月,奉系将领郭希鹏到绥任职,将满泰所部改称为奉系陆军第三十军,并任命满泰为军长兼绥西镇守使,满泰率部仍回防包头。
民国18年(1929年)7月,晋系将领李培基接任绥远都统,任命满泰为土默特旗总管,为土默特旗第一任蒙古族总管。满泰就职后,廉洁奉公,主动将月薪由500元(银元)减为250元。他革新吏治,除任命官员外,还实行选举制,由全旗办事员公选旗财政科长和租税总局局长。民国20年(1931年),满泰还对全旗的户籍进行清查整顿。经调查全旗共有1 057个村庄、1.22万户、5.62万人,其中兵丁1.06万人。他设法发放旗署员工薪金,并与省县交涉,以维护旗制,对推行旗政颇有建树。
民国19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曾派人携巨款,诱使满泰召集旧部,在绥远发起军事行动,以牵制阎锡山。满泰以自己已从政,脱离军界,并一贯主张不参与任何内战为由,辞谢来人,将巨款如数退回。阎锡山失败后在大连避居,满泰曾去探望,一年后阎出任太原绥靖主任,委任满泰为中将蒙边司令,后又加委绥北、绥西二路护路副司令,也只是空衔而已。
满泰守土尽责,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民国22年(1933年)以后,旗政事务多由秘书长荣祥代理。
满泰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在归绥病逝,时年52岁。
3.李根车(1888~1959年)
李根车,字子麟,蒙古族,土默特旗人。少时家贫,未能上学。从13岁起给富户人家放牲畜、当长工。18岁到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老一团”当兵。他身材高大,习武刻苦,练得一手好枪法。当时,绥远西部地区由于各派系军阀混战不休,土匪横行乡里,老百姓深受其害。“老一团”为民剿匪,驰骋于平原山区。在剿匪的历次战斗中,李根车奋勇作战,屡建战功,由士兵逐步提升为十长(班长)、队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他担任团长后,仍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有时竟甩去上衣,光着臂膀与敌拼杀,被人称为“胆头子大,枪头子好”。他自幼习武,苦练骑术,“鞍骑落轿”、“镫里藏身”等马上功夫,样样精熟,即使飞马急驰,仍能双手举枪射击,命中率很高。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老一团”官兵个个英勇强悍,善于格杀,战斗力很强。绥西地区的股匪,均被“老一团”所震慑,每逢“老一团”进剿,犹如“惊弓之鸟”,往往不打自溃。因李根车率部剿匪保境有功,包头地方由商会出面,授予李根车一块刻有“保境安民”的牌匾,挂在他家包头久长城巷8号院的大门上方。
李根车不仅保境安民有功,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做出过贡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蒙古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都得到过“老一团”的保护和支持,当时在“老一团”工作的就有共产党员李森和恒升等人;中共党员王若飞、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等,在包头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时,也曾在“老一团”得以隐蔽。
“七七事变”后,“老一团”被驻防包头的山西晋军骑兵司令赵承绶改编为骑兵第七团。赵承绶奉命率部开赴察哈尔抗日之际,“老一团”在李根车的指挥下,与日本侵略军周旋于喜峰口、古北口一带。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老一团”官兵英勇顽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后在弹药等军需品接济不上的情况下,接受赵承绶的命令,“老一团”和其他抗日部队撤退到多伦县休整。不久,日伪军进犯多伦,“老一团”在多伦县城与敌人展开巷战和肉搏战,许多战士阵亡。这场战役后,“老一团”经商都、集宁返回包头。民国27年(1938年),李根车奉命率“老一团”驻防丰镇。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以调防整编为名,指示傅作义将这支蒙古族部队强行解散。当“老一团”由丰镇出发行至大同孤山时,两面山头伏兵四起,武装缴了“老一团”的械,给全团官兵发了些路费遣散回家。
日伪统治时期,李根车被胁迫利诱,收罗旧部组成一支巴盟保安第三大队,为伪蒙政权效劳。民国29年(1940年)初曾随日蒙军进犯绥西。五原战役中,李根车被俘。傅作义念其早年剿匪有功,宽释放回包头。后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审讯,关押2月余释放。之后,一直赋闲在家。1959年,病逝。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