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五期
  • (盟市园地)苍生圣地——格斯尔庙
  • 英雄史诗《格斯尔传》被誉为蒙古古典文学宝库的三颗灿烂明珠之一。格斯尔可汗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于蒙古高原。他除恶扬善、惠及百姓的浩然正气,赢得了草原人们无限敬仰。格斯尔被蒙古族人尊为英雄和偶像,也被视为战胜邪恶的化身。随着格斯尔可汗英雄业绩的不断传颂,他的英名早已深深铭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成了蒙古民族的千古荣耀。

    格斯尔庙,位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河畔北侧的布敦花草原上。它面向清清河水,背依碧绿草原。据当地人介绍,此庙是内蒙古地区现今唯一的格斯尔庙。据史料记载,这座格斯尔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当时的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下令修建。

    在几百年的风蚀雨淋和历史变迁中,格斯尔庙也一样有过痛苦的经历。它那曾经遍体伤疤和摇摇欲坠的经历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古老年代的印象。值得庆幸的是,2003年巴林右旗人民政府从抢救和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格斯尔文化的高度出发,对格斯尔庙按原貌予以重修,才使这一“苍生圣地”得以完整地保存和延续。重修后的格斯尔庙,又重新成为八方牧民凭吊览古的圣殿。

    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格斯尔代表的是一种远古的自天管下、举世无双的荣耀。人们把他视之为解救苍生的神仙。凡是与格斯尔有关的遗迹,都备受人们的尊崇和朝拜。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们安居乐业。格斯尔可汗主管草原事务,他英勇善战,力大无比,专门降妖伏魔,除暴安良。有一天,草原上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一阵狂风刮过,不知是从什么地方窜出一个多头妖怪。他丑陋凶狠、生性残暴,到处兴妖作怪、涂炭生灵,一时间把原本平静的草原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格斯尔见此情形无比愤怒,决心除掉这个害人的妖怪,以保护草原人畜平安。于是他便披盔挂甲,搭弓佩箭,手持长矛,跨上战马,英勇出征,在几十里沙场内与妖怪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刹那间,杀得方圆数十里内地动山摇,飞沙走石。格斯尔愈战愈勇,武艺愈发高强,而妖怪则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最终因筋疲力尽、刀法不支仓皇出逃,跑进了沙巴尔台南的阿斯干山躲藏。格斯尔法力无边,穷追不舍,待接近妖怪时,弯弓搭箭奋力射去,只听见一声震天巨响,妖怪应声倒下,当即毙命。由于格斯尔可汗的神力,妖怪身后的阿斯干山顶也被射穿,出现了一个数十米宽的大豁子。被射掉的巨石飞落在河岸,并砸出清泉,汇成小溪,缓缓地流向草原深处;而落箭之处又出现一片清水和一棵参天大树。人们为了感谢和铭记格斯尔可汗为民铲除妖怪的无量功德,给这块飞来的巨石起名为“幸福之石”,把落箭处的清水和大树称为“神泉”和“神树”。

    格斯尔可汗铲除了妖魔,使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感激他的丰功伟绩和大无畏的精神,人们在查干沐沦河北岸最秀美的山岗上修建了格斯尔庙,并把他的英勇事迹整理成册,以昭示后人,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大恩大德。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人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确定为祭祀日。每到这一天,都会有许多牧民带上白酒、羊背、黄油、奶豆腐等前来烧香朝拜。朝拜仪式上,主持人都要宣读歌颂和纪念格斯尔的祭文,以祈求保佑平安,五畜兴旺,人间幸福美满。在朝拜者的行列中,也不乏锡林郭勒等草原上的牧民群众。

    站在格斯尔庙前放眼四周,宽阔的草原在清澈的河水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恬静和安详。“神泉”、“神树”、“豁子山”和“幸福之石”清晰可见,给这座塞北神庙增添了更为浓重的传奇色彩。目前,巴林右旗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格斯尔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格斯尔文化研究会。2010年,巴林右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还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见,弘扬正义,摒弃邪恶,传承英雄的格斯尔精神,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心愿。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处不在的格斯尔,永远留在草原人民心中。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大常委会主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苍生圣地——格斯尔庙
  • 英雄史诗《格斯尔传》被誉为蒙古古典文学宝库的三颗灿烂明珠之一。格斯尔可汗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于蒙古高原。他除恶扬善、惠及百姓的浩然正气,赢得了草原人们无限敬仰。格斯尔被蒙古族人尊为英雄和偶像,也被视为战胜邪恶的化身。随着格斯尔可汗英雄业绩的不断传颂,他的英名早已深深铭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成了蒙古民族的千古荣耀。

    格斯尔庙,位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河畔北侧的布敦花草原上。它面向清清河水,背依碧绿草原。据当地人介绍,此庙是内蒙古地区现今唯一的格斯尔庙。据史料记载,这座格斯尔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当时的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下令修建。

    在几百年的风蚀雨淋和历史变迁中,格斯尔庙也一样有过痛苦的经历。它那曾经遍体伤疤和摇摇欲坠的经历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古老年代的印象。值得庆幸的是,2003年巴林右旗人民政府从抢救和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格斯尔文化的高度出发,对格斯尔庙按原貌予以重修,才使这一“苍生圣地”得以完整地保存和延续。重修后的格斯尔庙,又重新成为八方牧民凭吊览古的圣殿。

    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格斯尔代表的是一种远古的自天管下、举世无双的荣耀。人们把他视之为解救苍生的神仙。凡是与格斯尔有关的遗迹,都备受人们的尊崇和朝拜。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们安居乐业。格斯尔可汗主管草原事务,他英勇善战,力大无比,专门降妖伏魔,除暴安良。有一天,草原上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一阵狂风刮过,不知是从什么地方窜出一个多头妖怪。他丑陋凶狠、生性残暴,到处兴妖作怪、涂炭生灵,一时间把原本平静的草原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格斯尔见此情形无比愤怒,决心除掉这个害人的妖怪,以保护草原人畜平安。于是他便披盔挂甲,搭弓佩箭,手持长矛,跨上战马,英勇出征,在几十里沙场内与妖怪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刹那间,杀得方圆数十里内地动山摇,飞沙走石。格斯尔愈战愈勇,武艺愈发高强,而妖怪则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最终因筋疲力尽、刀法不支仓皇出逃,跑进了沙巴尔台南的阿斯干山躲藏。格斯尔法力无边,穷追不舍,待接近妖怪时,弯弓搭箭奋力射去,只听见一声震天巨响,妖怪应声倒下,当即毙命。由于格斯尔可汗的神力,妖怪身后的阿斯干山顶也被射穿,出现了一个数十米宽的大豁子。被射掉的巨石飞落在河岸,并砸出清泉,汇成小溪,缓缓地流向草原深处;而落箭之处又出现一片清水和一棵参天大树。人们为了感谢和铭记格斯尔可汗为民铲除妖怪的无量功德,给这块飞来的巨石起名为“幸福之石”,把落箭处的清水和大树称为“神泉”和“神树”。

    格斯尔可汗铲除了妖魔,使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感激他的丰功伟绩和大无畏的精神,人们在查干沐沦河北岸最秀美的山岗上修建了格斯尔庙,并把他的英勇事迹整理成册,以昭示后人,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大恩大德。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人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确定为祭祀日。每到这一天,都会有许多牧民带上白酒、羊背、黄油、奶豆腐等前来烧香朝拜。朝拜仪式上,主持人都要宣读歌颂和纪念格斯尔的祭文,以祈求保佑平安,五畜兴旺,人间幸福美满。在朝拜者的行列中,也不乏锡林郭勒等草原上的牧民群众。

    站在格斯尔庙前放眼四周,宽阔的草原在清澈的河水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恬静和安详。“神泉”、“神树”、“豁子山”和“幸福之石”清晰可见,给这座塞北神庙增添了更为浓重的传奇色彩。目前,巴林右旗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格斯尔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格斯尔文化研究会。2010年,巴林右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还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见,弘扬正义,摒弃邪恶,传承英雄的格斯尔精神,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心愿。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处不在的格斯尔,永远留在草原人民心中。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大常委会主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