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志资料)海拉尔市两次档案大转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拉尔市全部档案经历了两次大转移,了解这两次大转移的经过,对于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有所帮助。
      海拉尔市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城,在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权更替和战乱频繁,海拉尔历史档案难以做到完整与安全,只保存下民国10~25年(以前档案1900年被沙俄军队掠走)旧政权档案2603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拉尔市的档案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艰难起步,从“零”开始,经过10年的大范围收编、整理,到1959年1月,才具备了成立市档案馆的条件,正式成立了海拉尔市档案馆。
      海拉尔市档案馆成立以后 , 首要工作是指导和参与全市的档案收编工作,到1959年3月,已收编档案资料10万余件。在积极收编、管理档案的同时,市档案馆加强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指导,不断丰富馆藏,各项工作均取得好成绩。1960~1962年,市档案馆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到1968年底,市档案馆馆藏1万余卷(件),加上各大企业、单位档案室,全市档案总馆藏约2万余卷(件)。
      1969年8月28日,林彪背着毛主席和党中央,擅自发布“紧急指示”,要求边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各族人民、人民解放军驻边疆全体指战员“随时准备粉碎美帝、苏修武装挑衅,防止他们突然袭击”,这就是“一号命令”。“一号命令”下达后,10月2日,中共黑龙江省核心小组(海拉尔市1969年8月1日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召开第十六次会议,要求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各地要切实抓好城市人口疏散,加快防空建设,迅速清理和转移党政机关的档案。
      根据10月2日会议精神,海市和全盟各地一样,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呼盟成立了“一○·二领导小组”,负责全盟档案转移工作,海市也成立了“一○·二领导小组” ,即档案转移领导班子,由张国恩、王福震、李国栋、周树春、荆树范等5人组成 ,开始了大规模的档案转移。为了对外保密,档案转移对外称举办“学习班”,从市档案室(1968年末市档案馆改称档案室)、建设人民公社和乳品厂、肉联厂、牧机厂等企业抽调档案转移工作人员共20余人,在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下,迅速将全市全部档案装上火车,共用了三节车厢。在“一○·二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护送下,11月9日,全部档案安全转移到了巴林、卧北、扎兰屯三地,每个转移点有工作人员留下来,就地对档案进行鉴定和整理,有的经登记后销毁处理,有的重新装订立卷。整理结束后,各企业、单位抽调的人员大部分陆续返回海市,只留下市档案室同志和少数企业同志在转移点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档案转移之后,市委、市人委及有关部门利用档案增加了难度。起初,由需调用单位每月定期上报需调用的文件年份、文号等,由档案组(1970年市档案室改称档案组)统一调回海市,利用完毕返还转移点,后来简化了程序,调用单位可直接与转移点联系,由转移点返海人员随时将调用档案带回海市。
      1973年8月,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形势的变化,全市档案由扎兰屯等地转回海市。
      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紧张形势影响下,呼盟再次成立了档案“一○·二领导小组”,吸收海市档案局(1974年10月建立海市档案局)白明同志参加。经过20多名工作人员的紧张工作,海市第二次将全部档案转移到扎兰屯工人养老院院内。
      1983年4月7日,海市档案第二次由扎兰屯运回海市,搬进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从此结束了长达9年的两次转移在外的历史。
      两次档案转移造成一些档案损毁,给管理、收集和利用造成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但特定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档案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海拉尔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海拉尔市两次档案大转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拉尔市全部档案经历了两次大转移,了解这两次大转移的经过,对于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有所帮助。
      海拉尔市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城,在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权更替和战乱频繁,海拉尔历史档案难以做到完整与安全,只保存下民国10~25年(以前档案1900年被沙俄军队掠走)旧政权档案2603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拉尔市的档案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艰难起步,从“零”开始,经过10年的大范围收编、整理,到1959年1月,才具备了成立市档案馆的条件,正式成立了海拉尔市档案馆。
      海拉尔市档案馆成立以后 , 首要工作是指导和参与全市的档案收编工作,到1959年3月,已收编档案资料10万余件。在积极收编、管理档案的同时,市档案馆加强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指导,不断丰富馆藏,各项工作均取得好成绩。1960~1962年,市档案馆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到1968年底,市档案馆馆藏1万余卷(件),加上各大企业、单位档案室,全市档案总馆藏约2万余卷(件)。
      1969年8月28日,林彪背着毛主席和党中央,擅自发布“紧急指示”,要求边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各族人民、人民解放军驻边疆全体指战员“随时准备粉碎美帝、苏修武装挑衅,防止他们突然袭击”,这就是“一号命令”。“一号命令”下达后,10月2日,中共黑龙江省核心小组(海拉尔市1969年8月1日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召开第十六次会议,要求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各地要切实抓好城市人口疏散,加快防空建设,迅速清理和转移党政机关的档案。
      根据10月2日会议精神,海市和全盟各地一样,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呼盟成立了“一○·二领导小组”,负责全盟档案转移工作,海市也成立了“一○·二领导小组” ,即档案转移领导班子,由张国恩、王福震、李国栋、周树春、荆树范等5人组成 ,开始了大规模的档案转移。为了对外保密,档案转移对外称举办“学习班”,从市档案室(1968年末市档案馆改称档案室)、建设人民公社和乳品厂、肉联厂、牧机厂等企业抽调档案转移工作人员共20余人,在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下,迅速将全市全部档案装上火车,共用了三节车厢。在“一○·二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护送下,11月9日,全部档案安全转移到了巴林、卧北、扎兰屯三地,每个转移点有工作人员留下来,就地对档案进行鉴定和整理,有的经登记后销毁处理,有的重新装订立卷。整理结束后,各企业、单位抽调的人员大部分陆续返回海市,只留下市档案室同志和少数企业同志在转移点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档案转移之后,市委、市人委及有关部门利用档案增加了难度。起初,由需调用单位每月定期上报需调用的文件年份、文号等,由档案组(1970年市档案室改称档案组)统一调回海市,利用完毕返还转移点,后来简化了程序,调用单位可直接与转移点联系,由转移点返海人员随时将调用档案带回海市。
      1973年8月,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形势的变化,全市档案由扎兰屯等地转回海市。
      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紧张形势影响下,呼盟再次成立了档案“一○·二领导小组”,吸收海市档案局(1974年10月建立海市档案局)白明同志参加。经过20多名工作人员的紧张工作,海市第二次将全部档案转移到扎兰屯工人养老院院内。
      1983年4月7日,海市档案第二次由扎兰屯运回海市,搬进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从此结束了长达9年的两次转移在外的历史。
      两次档案转移造成一些档案损毁,给管理、收集和利用造成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但特定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档案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海拉尔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