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新书评议)《沙漠考古通论》评价
  •    《沙漠考古通论》, 是景爱先生积30多年沙漠考古的实践而完成的巨著。该书于2000年1月,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共35万余字,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作序。全书共分为12章:1、沙漠考古的缘起;2、沙漠考古的宗旨;3、方法论;4、科学意义;5、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沙漠考古;6、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沙漠考古;7、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考古;8、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考古;9、甘宁地区沙漠考古;10、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沙漠考古;11、河西走廊沙漠考古;12、新疆塔克拉玛干南缘沙漠考古。
      在12个篇章中,景爱先生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界40年来对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他几乎用了一半的篇章,着重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几大沙漠,进行了详实的考察与研究。在文中,景爱先生提出了“沙漠二原性”的观点,即:沙漠一是自然的;二是社会的、人为的。最初,由于中国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北方典型的季风,各大古海底部沉积了大面积的沙原。随着古海干涸,地壳上升而变为陆地,并生长了茂盛的植物。但是,近1万年以来,经过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使沙子表层的植被与土壤被季风吹起,最终逐渐形成了中国境内的沙漠。景爱先生的这个论断,现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采纳,对于防护和治理沙漠,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尤为可贵的是,景爱先生从1973年首次进入内蒙古沙漠考察以来,不畏艰苦地走遍了内蒙古的各大沙漠,他不是坐在书斋里写书的人,而是在沙漠考古的第一线耕耘的学者。
      以景爱先生对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考古为例,他在北京的时候,总以为那里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壮观的景色。但是,随着1973~1982年他几次深入呼伦贝尔之后,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沙地面积已达116万公顷(1982年考察统计),这些沙漠共分成4个大沙带,已经吞没了大面积的草原和农田。景爱先生指出:呼伦贝尔地区在古代为古兴安海的一部分,以后又形成“海拉尔大湖”(距今2500万年),湖底沉积有大量的泥沙。其后,随着地壳上升,形成为生长着草原和森林的地面。据观测,这里的季风十分强烈,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全年起风沙日数为150~240天。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是呼伦贝尔沙地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随着距今1万年以前“札赉诺尔人”出现于呼伦贝尔,以及其后大量的人类活动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逐步导致了埋藏在呼伦贝尔草原下面的古代的海拉尔大湖湖床的沙原裸露出来。数千年来,在季风的强烈作用下,终于形成了遍布在草原上的一道道沙漠带。
      与呼伦贝尔沙地的形成相类似,今内蒙古地区的几大沙漠如: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都经历过从古代大湖到大草原和森林的繁荣期。然后又经历过人为侵害、滥垦滥伐、土壤衰退、沙原裸露、季风吹沙直到茫茫沙漠形成的倒退期。景爱先生呼吁: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内蒙古地区,从现在起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恢复植被,使人类的朋友——森林和草原更加繁茂。由此,我们也看到景爱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沙漠考古学家。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新书评议)《沙漠考古通论》评价
  •    《沙漠考古通论》, 是景爱先生积30多年沙漠考古的实践而完成的巨著。该书于2000年1月,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共35万余字,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作序。全书共分为12章:1、沙漠考古的缘起;2、沙漠考古的宗旨;3、方法论;4、科学意义;5、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沙漠考古;6、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沙漠考古;7、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考古;8、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考古;9、甘宁地区沙漠考古;10、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沙漠考古;11、河西走廊沙漠考古;12、新疆塔克拉玛干南缘沙漠考古。
      在12个篇章中,景爱先生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界40年来对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他几乎用了一半的篇章,着重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几大沙漠,进行了详实的考察与研究。在文中,景爱先生提出了“沙漠二原性”的观点,即:沙漠一是自然的;二是社会的、人为的。最初,由于中国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北方典型的季风,各大古海底部沉积了大面积的沙原。随着古海干涸,地壳上升而变为陆地,并生长了茂盛的植物。但是,近1万年以来,经过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使沙子表层的植被与土壤被季风吹起,最终逐渐形成了中国境内的沙漠。景爱先生的这个论断,现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采纳,对于防护和治理沙漠,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尤为可贵的是,景爱先生从1973年首次进入内蒙古沙漠考察以来,不畏艰苦地走遍了内蒙古的各大沙漠,他不是坐在书斋里写书的人,而是在沙漠考古的第一线耕耘的学者。
      以景爱先生对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考古为例,他在北京的时候,总以为那里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壮观的景色。但是,随着1973~1982年他几次深入呼伦贝尔之后,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沙地面积已达116万公顷(1982年考察统计),这些沙漠共分成4个大沙带,已经吞没了大面积的草原和农田。景爱先生指出:呼伦贝尔地区在古代为古兴安海的一部分,以后又形成“海拉尔大湖”(距今2500万年),湖底沉积有大量的泥沙。其后,随着地壳上升,形成为生长着草原和森林的地面。据观测,这里的季风十分强烈,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全年起风沙日数为150~240天。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是呼伦贝尔沙地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随着距今1万年以前“札赉诺尔人”出现于呼伦贝尔,以及其后大量的人类活动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逐步导致了埋藏在呼伦贝尔草原下面的古代的海拉尔大湖湖床的沙原裸露出来。数千年来,在季风的强烈作用下,终于形成了遍布在草原上的一道道沙漠带。
      与呼伦贝尔沙地的形成相类似,今内蒙古地区的几大沙漠如: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都经历过从古代大湖到大草原和森林的繁荣期。然后又经历过人为侵害、滥垦滥伐、土壤衰退、沙原裸露、季风吹沙直到茫茫沙漠形成的倒退期。景爱先生呼吁: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内蒙古地区,从现在起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恢复植被,使人类的朋友——森林和草原更加繁茂。由此,我们也看到景爱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沙漠考古学家。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