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文化长廊)开拓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化产业
  •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处边远,发展滞后,因此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产业有畏难情绪,认为民族地区图书馆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门路。其实,民族地区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如果发挥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打造出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一、开发民族文献资源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民族文献,有的已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文献体系。如,内蒙古图书馆现收藏蒙文图书42000多册,其中有蒙文古旧图书2000多册,还有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满、汉、白、俄、西文藏书10万余册,已成为蒙古族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和书目中心,但是,由于有的民族古籍是孤本、善本、珍本,有的是出版物类型特异,如,贝叶经、碑文拓片等,弥足珍贵,一般不予外借,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利用受到一定限制。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文献资源,使馆藏文献资源增值。如,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馆藏众多的民族古籍进行鉴定评估,对有价值的民族古籍进行翻译、校勘、标点、断句、注释等整理工作,重新出版,以供研究,使之发挥作用。如,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出版了《八旗通志》、《古今事文类聚》等多部古籍,不仅国内发行,还出口创汇50余万元。
      二、深化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服务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民族文献资源,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把图书馆的经营活动作为探索深层次信息服务的良好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促使图书馆参与信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复制了《白国因由》和白族谱牒等20余种民族文化遗产的善举,受到学术界和国际友人的好评。如,广西图书馆为广西侨办编写《广西侨务志》,为广西外办编写《广西外事志》以及《壮族通史》等,中国国家图书馆等5家图书馆联合编写《全国蒙古文古籍文献目录》。这些二三次文献信息加工产品,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激活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人才资源
      民族地区图书馆有一宏大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甚至有的人是通才。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通过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挖掘潜能,调动积极性,开拓图书馆文化产业。如,与某一企业或科研机构签订有偿服务协议,开展代译、代查、代编专题汇编等有偿信息服务项目。首都图书馆为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编制《元大都历史文化资料汇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另外,还可以发挥图书馆人才和场地的优势,举办外语、美术、书法、摄影及其它的技术培训班,把图书馆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校。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民族文献资源
      目前,有的民族地区图书馆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民族地区图书馆应改变大马拉小车的局面,拓宽现代化技术应用范围,从单一功能的内部书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开展多功能、外向型的有偿服务项目,发展民族图书馆文化产业。如,复制服务,接受委托编制计算机程序,有偿利用数据库,录制民族古籍磁带、胶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受托网上获取信息等。内蒙古图书馆研制的微机蒙文信息处理系统筹软件,其本身就是民族文献产品,在使用同一语种的图书馆,我相信也会有一定的卖点。
      民族地区图书馆有民族文献资源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民族文献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把深化民族文献服务作为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切入点,从而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文献学研究》/包和平,许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包和平、许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包和平,李晓秋——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92年。

    (作者单位:通辽市图书馆;开鲁县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长廊)开拓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化产业
  •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处边远,发展滞后,因此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产业有畏难情绪,认为民族地区图书馆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门路。其实,民族地区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如果发挥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打造出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一、开发民族文献资源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民族文献,有的已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文献体系。如,内蒙古图书馆现收藏蒙文图书42000多册,其中有蒙文古旧图书2000多册,还有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满、汉、白、俄、西文藏书10万余册,已成为蒙古族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和书目中心,但是,由于有的民族古籍是孤本、善本、珍本,有的是出版物类型特异,如,贝叶经、碑文拓片等,弥足珍贵,一般不予外借,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利用受到一定限制。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文献资源,使馆藏文献资源增值。如,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馆藏众多的民族古籍进行鉴定评估,对有价值的民族古籍进行翻译、校勘、标点、断句、注释等整理工作,重新出版,以供研究,使之发挥作用。如,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出版了《八旗通志》、《古今事文类聚》等多部古籍,不仅国内发行,还出口创汇50余万元。
      二、深化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服务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民族文献资源,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把图书馆的经营活动作为探索深层次信息服务的良好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促使图书馆参与信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复制了《白国因由》和白族谱牒等20余种民族文化遗产的善举,受到学术界和国际友人的好评。如,广西图书馆为广西侨办编写《广西侨务志》,为广西外办编写《广西外事志》以及《壮族通史》等,中国国家图书馆等5家图书馆联合编写《全国蒙古文古籍文献目录》。这些二三次文献信息加工产品,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激活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人才资源
      民族地区图书馆有一宏大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甚至有的人是通才。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通过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挖掘潜能,调动积极性,开拓图书馆文化产业。如,与某一企业或科研机构签订有偿服务协议,开展代译、代查、代编专题汇编等有偿信息服务项目。首都图书馆为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编制《元大都历史文化资料汇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另外,还可以发挥图书馆人才和场地的优势,举办外语、美术、书法、摄影及其它的技术培训班,把图书馆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校。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民族文献资源
      目前,有的民族地区图书馆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民族地区图书馆应改变大马拉小车的局面,拓宽现代化技术应用范围,从单一功能的内部书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开展多功能、外向型的有偿服务项目,发展民族图书馆文化产业。如,复制服务,接受委托编制计算机程序,有偿利用数据库,录制民族古籍磁带、胶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受托网上获取信息等。内蒙古图书馆研制的微机蒙文信息处理系统筹软件,其本身就是民族文献产品,在使用同一语种的图书馆,我相信也会有一定的卖点。
      民族地区图书馆有民族文献资源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民族文献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把深化民族文献服务作为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切入点,从而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文献学研究》/包和平,许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包和平、许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包和平,李晓秋——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92年。

    (作者单位:通辽市图书馆;开鲁县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