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1周年)红旗映草原——中共内蒙古地区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历经千难万险,纠正失误,战胜强敌,终于在28年后缔造了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经过50多年的建设,使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家,再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光辉的历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同步俱进,走过了近80年的奋斗路程。
一、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组织是从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培养蒙汉各族青年开始的。经过党的培养,1923年初,韩麟符、李铁然(又名陈镜湖)、荣耀先(蒙古族)等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北方地区组织和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及革命活动家邓中夏、赵世炎、何孟雄、黄日葵等的精心培养下,1925年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来自土默特旗和喀喇沁旗的蒙古族学生云泽(乌兰夫)、奎璧、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佛鼎、赵诚、高布泽博、白海风等数十人,成为党的成员,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随后,党组织为保护和继续培养他们,分批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蒙古党务学校、中国广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政治理论、农民运动、军事等知识和训练,为在内蒙古建立党组织,准备了干部条件。
中共北方组织为开展民族工作,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帮助国民党在内蒙古建立党部的同时,建立中共党组织。1925年3月,分别组建了中共热河特别区工委,负责人李铁然、杜真生;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负责人张良翰(蒙古族),1926年由多松年任书记;中共绥远特别区工委,书记吉雅泰;中共包头(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李裕智。各工委以热、察、绥、蒙古四个国民党党部的名义公开活动,培养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扩大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和张家口地委建立,在这两个党组织的领导下,绥远特别区建立了中共绥远特支,书记路作霖;1926年7月,改建为中共绥远地委,熊味根、路作霖先后任书记,先后发展党团员30多人。大革命时期在这四个工委的领导下,热、察、绥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3月,绥远归绥爆发的“孤魂滩事件”,是一次以农民为主各阶层群众参加的反军阀斗争高潮。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加上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内蒙古地区的国民党右派也打出反共旗号,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惨遭敌人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内蒙古。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内蒙古地区的多数共产党人没有被反革命血雨腥风所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从公开斗争转向地下斗争,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寻找党的组织,为恢复党的组织,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顺直(顺天和直隶)省委在天津成立。10月,经顺直省委批准,中共绥远特别支部在归绥成立,王建功任书记。这位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老党员,带领特支同志,秘密联络起失散的30多名中共党员,组建了城市、手工业工人、铁路工人及包头、临河等五个支部。1928年4月,王建功被国民党绥远当局通缉离绥,由李子光任代理书记;1929年3月,由于有人叛变,王建功、李子光相继被捕,特支瓦解。
193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派赵鹏九等来绥远,组建了绥远特委,赵鹏九任书记。特委恢复了王建功、杨植霖等人的党籍,团结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开展揭露国民党当局黑暗统治的活动。因受“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遭破坏,大部分共产党人被捕入狱,他们在狱中在王若飞的领导下,坚持斗争。
1932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杨一帆来归绥,联络中共党员杜如薪、苏谦益等,组建了中共归绥中心县委和绥远反帝大同盟,杜如薪任书记,掀起颇有声势的绥远进步思想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1933年5月,在绥远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被迫停止活动。1933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刘仁来到包头,与中共党员吉合、梁一鸣组建了中共绥远特委。特委一边在平绥铁路开展工人运动,一边在国民党军队孙殿英部四十一军中开展士兵运动;并且在绥西河套建立了中共临河县委,领导农民运动;在土默特旗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直到1935年春,平津地区的党组织被破坏后,包头的国民党反共气焰嚣张之时,绥远特委被迫停止活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从苏联派中共党员佛鼎、乌兰夫、苏共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斯克等回国。佛鼎、乌兰夫在蒙古乌兰巴托与在蒙的奎璧、李森、云三德胜,组建了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佛鼎、乌兰夫先后任书记。特木尔巴根等到东蒙开展工作。西蒙工委在土默川和大青山区蒙古族聚居的农村开展民族工作,坚持扎根农村,长期隐蔽,秘密活动的方针,联络了中共党员贾力更(蒙古族)、高布泽博、勇夫(蒙古族)、云润(蒙古族)等,发展了蒙古族党员高凤英、毕力格巴图尔等,壮大了党的组织。并与伊盟准格尔旗的中共党员奇子俊联络开展伊盟工作。1931年初冬,党中央派王若飞等来包头,准备赴宁夏组建领导西北五省的中共西北特委。乌兰夫与王若飞研究开展民族工作时,王若飞在包头被捕,押解至归绥绥远监狱。在狱中王若飞领导狱中的杨植霖、王建功、苏谦益、杨叶澎、韩燕如、杨国兴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进行气壮山河的狱中斗争。乌兰夫、李森等组织营救。总之,西蒙工委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工作成效显著的党组织。
1936年7月,中共北方局派王一民到绥远河套垦区,组建了中共绥西工作委员会,李衡任书记。“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地区的100多名中共党员秘密来到垦区,经过发展,党员达到200多人。
1936年5月,红军解放了陕西定边、盐池等县,在定边成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开展伊盟的民族工作。10月,改组为中共少数民族委员会,增设了蒙民部、回民部等机构。在伊盟建立了中共鄂托克、乌审两旗工委,组织牧民解放斗争。
中共顺直省委为开展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工作,1928年2月,在天津领导组建了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韩麟符任书记,委员有杨洪涛、郑丕烈、云润、辛觉民等,主要领导热河、察哈尔地区的革命活动。1929年2月,改组为中共内蒙古特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1930年特委书记郑丕烈及原书记韩麟符被捕,特委遭到破坏。不久,又组成了以李铁然、刘刚、王逸伦为常委的新特委。党的组织得到恢复,党员达到93人,青年团员有176人,旗县委8个,特支3个,分布在热河、察哈尔地区的学校、铁路、部队、警察、民团和农村中。“九一八”事变后,特委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领导各族各界人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在土地革命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在险恶的形势下,为恢复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领导蒙汉各族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党的红旗一直飘扬在人民的心中。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前嫌,与中国国民党再次合作,同仇乱忾,共赴国难,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与日寇的殊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地处抗日前线,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中共中央决定在内蒙古继续发展党的组织, 开展蒙古民族工作,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1937年10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委在与伊盟毗连的陕西靖边、定边、安边三县,建立了中共三边地委,领导伊盟、宁夏一带的抗日斗争。1938年4月,党中央又建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5月,改称中共绥蒙工委,白如冰任书记,委员有云泽、白海风、孔令甫、刘兴源等。6月,绥蒙工委在伊盟组建了中共桃力民工委、中共河套特委,分别由白成铭和刘瑞森任书记。桃力民工委不但巩固了原有的乌审、鄂托克两个旗工委,而且还建立了包固(包头、固阳)工委、杭锦、札萨克、郡王、准格尔等旗委和东胜县委,使整个伊盟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的屏障。特别是对蒙古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河套特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促进与联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抗日作出贡献。到1939年11月,河套地区的党组织有五原、临河、安北三个县委,共有党员560多名。
1938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7月,中共中央由中共晋西北临时委员会组建了中共大青山特委,武新宇任书记,进入大青山区,协助一二○师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特委首先在武川大滩一带组建了归武陶工委。同年11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成立了中共绥远省委,白如冰任书记,委员有武新宇、刘瑞森、李井泉、赵通儒、于占彪、白成铭等,同时撤销了绥蒙工委和大青山特委。1939年3月原绥蒙工委部分人员和晋西北派出的160多名党员和干部进入大青山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绥远省委改称中共绥远区委。绥远区委积极建立和发展基层组织,先后组建了中共绥西地委,杨植霖任书记,下辖萨县、武川县、托克托县三个工委;中共绥东工委,白成铭任书记,下辖归凉、丰凉、丰兴、集丰四个县委;中共绥中地委,武达平任书记,后由马亚夫代理,下辖陶林、武归、归武、归凉四个县工委;中共归绥工委,宁德青任书记,在日伪严密统治下的归绥进行城市地下抗日斗争,组织了“绥蒙抗日救国会”;中共土默特旗工委,奎璧、贾力更先后任书记,重点开展蒙古民族工作;在河套中共河套特委,打入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开展统战工作。这些党组织在创建大青山游击根据地,配合大青山支队打击日寇,动员蒙汉各族人民支援抗日等方面成绩卓著。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伊盟组建了中共伊盟工委,隶属陕甘宁边区党委,赵通儒、刘瑞森、杨一木先后任书记。伊盟工委委员有云泽、徐子猷、牛刚、王万义等,组织建立了中共包头县委、达拉特旗区委和准格尔旗工作团,开展民族工作。参加过百灵庙军事暴动的蒙旗独立旅,1939年扩编为国民党新编陆军第三师,白海风任师长,秘密建立了中共党务委员和政治部,乌兰夫任书记,纪松龄、朱实夫、克力更、寒峰等一批中共党员在部队任职,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
1940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绥远区委与中共塞北地委合并,建立了中共晋绥边区委,白如冰任书记。1941年3月,党中央指示绥远工作应向东发展,扩大领导察绥两省的工作,晋绥边区党委改称中共绥察边区委,白如冰、白成铭、高克林先后任书记;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由隶属中共晋西北委员会改属晋绥分局领导。下辖中共绥西地委,杨植霖、王聚德、杨叶澎先后任书记;中共绥中地委,贾长明任书记;中共雁北地委,赵仲池任书记;中共绥南地委,李权超、张云峰先后任书记。1942年日寇对绥察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形势严峻,绥察边区党委由雁北移至山西偏关。10月,晋绥分局将绥察边区党委和雁北地委合并,更名为中共塞北工委,高克林任书记,下辖绥西、绥南、雁北三地委及十多个县委。
1945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塞北工委改称中共绥蒙区委员会,高克林任书记,高克林、姚吉吉、张达志、云泽、武开章、杨植霖、苏谦益、白成铭、曹振之、康建民为委员,下辖绥西地委、绥南工委、绥中地委和雁北地委,驻地和隶属关系不变。
中共冀东地委为开辟热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5月, 创建了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委和承平宁联合县办事处。1945年2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在热河成立了宁(城)赤(峰)联合县工委。这些党组织领导武工队,为配合东北抗联有力地打击日寇,支援抗日斗争作出贡献。
1939年,中共北满省委深入呼伦贝尔地区,动员蒙汉各族群众参加抗日斗争,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从1939年至1941年三进呼伦贝尔,团结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支援抗联,共同打击日寇。
中共内蒙古各级党组织,领导蒙汉各民族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终于第一次赢得了抵抗外敌入侵的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四、解放战争时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是中国革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为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和解放,使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对国共两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45年10月,在人民解放军晋察冀、晋绥、绥蒙军区的配合下,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分局之下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区党委。绥蒙区党委由张达志任书记,苏谦益任副书记。1946年1月,高克林接任书记,高克林、苏谦益、姚吉吉、张达志、杨植霖、武开章、王文达、裴周玉、阎秀峰为常委,区委机关驻集宁、朔县、丰镇等地;先后恢复和建立了绥南、绥东、路北、晋绥五地地委、工委及包头市委等6个地级党委,下辖17个县委,为支援解放战争贡献了力量。1949年4月,中共绥蒙区委改隶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6月,国民党绥远当局接受中共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条件,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绥蒙区党委改称中共绥远省委。
1945年8月,中共伊盟工委重建,隶属中共中央西北局,赵通儒、高增培先后任书记;1947年1月,伊盟工委与宁夏工委合并,改称中共宁绥工委,朱敏任书记。2月,伊盟分别组成伊西和伊东工委;4月,合并为伊盟工委,高增培任书记,周仁山任副书记;1948年7月,又分建伊西和伊东工委;1949年7月,合并组建成伊盟盟委,隶属中共绥远省委。伊盟的党组织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自卫解放斗争,为保卫党中央作出贡献。
1945年8月,中共热中地委在赤峰建立了中共赤峰市委;11月中共冀热辽党中央局在昭乌达盟北部成立了中共热北地委,王逸伦任书记。 1946年4月,中共辽西省委在哲盟成立了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对外称西满军区办事处,由张策、胡秉权、胡昭衡等组成;同年11月,中共辽西省委在哲盟成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方知达任书记,与东蒙工委共同开展民族工作。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以云泽为书记的内蒙古党委,领导巴乌、锡察地区的自治运动。1947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将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党组织加以统一,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云泽任书记、刘春任副书记,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克力更、哈丰阿、特木尔巴根为委员,吉雅泰、阿思根为候补委员,下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察哈尔等盟的盟委、盟工委。自此,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有了统一的党组织,迎接内蒙古全境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内蒙古全境获得解放。中共中央为实现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11月,将内蒙古共产党工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隶属华北局,分局由乌兰浩特迁驻张家口,乌兰夫任书记,奎璧、刘春、王逸伦、王再天、王铎、高增培为委员。1952年8月,为加强党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的领导,将内蒙古分局和绥远省委合并,改称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吸收原绥远省委委员为分局委员,苏谦益任副书记,分局由张家口迁驻归绥市。1953年5月,设立了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文达、王再天、王逸伦、潘纪文、高增培组成的分局常委会,下辖归绥、包头两市委,东部区党委,察盟、锡盟两工委,乌盟、伊盟两盟委,陕坝、集宁两地委及土默特旗委、绥东四旗中心旗委,统一了党对绥远和内蒙古的领导。
1954年3月,中共中央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批准绥远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束了内蒙古被分割的局面;并将中共中央蒙绥分局改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乌兰夫任书记,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任副书记,常委会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王文达、王逸伦、潘纪文、高增培组成。1955年7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改设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乌兰夫仍任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会仍由内蒙古分局原副书记和常委(其中潘纪文调走,增补吉雅泰、权星垣)共11人组成。同年9月,成立内蒙古党委书记处,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组成。11月,撤销东部区党委,成立呼伦贝尔、昭乌达、哲里木等盟委;1956年6月成立了巴彦淖尔盟盟委。原归绥市委、包头市委、察盟、锡盟、乌盟、伊盟等盟委、河套(原陕坝)、平地泉(原集宁)地委、土默特旗旗委、绥东四旗中心旗委,均由内蒙古党委直接领导。
从1956年至2001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召开七次代表大会,选出了七届内蒙古党委,全面领导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7月至1963年4月):第一书记乌兰夫,书记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候补书记权星垣、胡昭衡,常委有15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委员会(1963年4月至1966年5月):第一书记乌兰夫, 书记处书记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权星垣、胡昭衡、高锦明、刘景平、毕力格巴图尔,常委有19人。
“文革”时期,1966年8月,乌兰夫被撤销了第一书记职务,解学恭任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李树德、康修民为书记处书记,奎璧等9人保留书记处书记职务。1967年11月,内蒙古革委会成立,滕海清任主任,实行“一元化”领导,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2月,中共内蒙古革委会核心小组成立,滕海清任组长,吴涛、高锦明任副组长。1969年12月,内蒙古实行全面分区军管,组成前线指挥所党的核心小组,郑维山任书记,黄振棠、杜文达任副书记。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三届委员会(1971年5月至1984年12月):第一书记先后为尤太忠、周惠,第二书记先后为池必卿、周惠、廷懋, 常务书记王铎,书记吴涛、宝日勒岱、刘景平、孔飞、王逸伦、云世英,副书记张鹏图、杰尔格勒、李文、布赫、石生荣、千奋勇、林蔚然、巴图巴根、刘贵谦,常委有38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届委员会(1984年12月至1989年12月):书记先后由周惠、张曙光、王群担任,副书记布赫、千奋勇、巴图巴根、田聪明,常委有15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五届委员会(1989年12月至1994年12月): 书记先后为王群、刘明祖,副书记布赫、张丁华、千奋勇、乌力吉、刘云山、、王占,常委有16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委员会(1994年12月至2001年12月):书记先后为刘明祖、储波,副书记乌力吉、、王占、乌云其木格、云布龙、白志健,常委有18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委员会(2001年12月——):书记储波,副书记乌云其木格、岳福洪、陈光林、杨利民、巴特尔,常委有14人。
内蒙古党委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内蒙古建设成“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内蒙古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局)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1周年)红旗映草原——中共内蒙古地区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历经千难万险,纠正失误,战胜强敌,终于在28年后缔造了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经过50多年的建设,使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家,再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光辉的历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同步俱进,走过了近80年的奋斗路程。
一、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组织是从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培养蒙汉各族青年开始的。经过党的培养,1923年初,韩麟符、李铁然(又名陈镜湖)、荣耀先(蒙古族)等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北方地区组织和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及革命活动家邓中夏、赵世炎、何孟雄、黄日葵等的精心培养下,1925年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来自土默特旗和喀喇沁旗的蒙古族学生云泽(乌兰夫)、奎璧、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佛鼎、赵诚、高布泽博、白海风等数十人,成为党的成员,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随后,党组织为保护和继续培养他们,分批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蒙古党务学校、中国广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政治理论、农民运动、军事等知识和训练,为在内蒙古建立党组织,准备了干部条件。
中共北方组织为开展民族工作,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帮助国民党在内蒙古建立党部的同时,建立中共党组织。1925年3月,分别组建了中共热河特别区工委,负责人李铁然、杜真生;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负责人张良翰(蒙古族),1926年由多松年任书记;中共绥远特别区工委,书记吉雅泰;中共包头(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李裕智。各工委以热、察、绥、蒙古四个国民党党部的名义公开活动,培养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扩大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和张家口地委建立,在这两个党组织的领导下,绥远特别区建立了中共绥远特支,书记路作霖;1926年7月,改建为中共绥远地委,熊味根、路作霖先后任书记,先后发展党团员30多人。大革命时期在这四个工委的领导下,热、察、绥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3月,绥远归绥爆发的“孤魂滩事件”,是一次以农民为主各阶层群众参加的反军阀斗争高潮。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加上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内蒙古地区的国民党右派也打出反共旗号,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惨遭敌人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内蒙古。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内蒙古地区的多数共产党人没有被反革命血雨腥风所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从公开斗争转向地下斗争,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寻找党的组织,为恢复党的组织,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顺直(顺天和直隶)省委在天津成立。10月,经顺直省委批准,中共绥远特别支部在归绥成立,王建功任书记。这位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老党员,带领特支同志,秘密联络起失散的30多名中共党员,组建了城市、手工业工人、铁路工人及包头、临河等五个支部。1928年4月,王建功被国民党绥远当局通缉离绥,由李子光任代理书记;1929年3月,由于有人叛变,王建功、李子光相继被捕,特支瓦解。
193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派赵鹏九等来绥远,组建了绥远特委,赵鹏九任书记。特委恢复了王建功、杨植霖等人的党籍,团结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开展揭露国民党当局黑暗统治的活动。因受“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遭破坏,大部分共产党人被捕入狱,他们在狱中在王若飞的领导下,坚持斗争。
1932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杨一帆来归绥,联络中共党员杜如薪、苏谦益等,组建了中共归绥中心县委和绥远反帝大同盟,杜如薪任书记,掀起颇有声势的绥远进步思想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1933年5月,在绥远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被迫停止活动。1933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刘仁来到包头,与中共党员吉合、梁一鸣组建了中共绥远特委。特委一边在平绥铁路开展工人运动,一边在国民党军队孙殿英部四十一军中开展士兵运动;并且在绥西河套建立了中共临河县委,领导农民运动;在土默特旗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直到1935年春,平津地区的党组织被破坏后,包头的国民党反共气焰嚣张之时,绥远特委被迫停止活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从苏联派中共党员佛鼎、乌兰夫、苏共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斯克等回国。佛鼎、乌兰夫在蒙古乌兰巴托与在蒙的奎璧、李森、云三德胜,组建了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佛鼎、乌兰夫先后任书记。特木尔巴根等到东蒙开展工作。西蒙工委在土默川和大青山区蒙古族聚居的农村开展民族工作,坚持扎根农村,长期隐蔽,秘密活动的方针,联络了中共党员贾力更(蒙古族)、高布泽博、勇夫(蒙古族)、云润(蒙古族)等,发展了蒙古族党员高凤英、毕力格巴图尔等,壮大了党的组织。并与伊盟准格尔旗的中共党员奇子俊联络开展伊盟工作。1931年初冬,党中央派王若飞等来包头,准备赴宁夏组建领导西北五省的中共西北特委。乌兰夫与王若飞研究开展民族工作时,王若飞在包头被捕,押解至归绥绥远监狱。在狱中王若飞领导狱中的杨植霖、王建功、苏谦益、杨叶澎、韩燕如、杨国兴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进行气壮山河的狱中斗争。乌兰夫、李森等组织营救。总之,西蒙工委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工作成效显著的党组织。
1936年7月,中共北方局派王一民到绥远河套垦区,组建了中共绥西工作委员会,李衡任书记。“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地区的100多名中共党员秘密来到垦区,经过发展,党员达到200多人。
1936年5月,红军解放了陕西定边、盐池等县,在定边成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开展伊盟的民族工作。10月,改组为中共少数民族委员会,增设了蒙民部、回民部等机构。在伊盟建立了中共鄂托克、乌审两旗工委,组织牧民解放斗争。
中共顺直省委为开展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工作,1928年2月,在天津领导组建了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韩麟符任书记,委员有杨洪涛、郑丕烈、云润、辛觉民等,主要领导热河、察哈尔地区的革命活动。1929年2月,改组为中共内蒙古特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1930年特委书记郑丕烈及原书记韩麟符被捕,特委遭到破坏。不久,又组成了以李铁然、刘刚、王逸伦为常委的新特委。党的组织得到恢复,党员达到93人,青年团员有176人,旗县委8个,特支3个,分布在热河、察哈尔地区的学校、铁路、部队、警察、民团和农村中。“九一八”事变后,特委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领导各族各界人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在土地革命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在险恶的形势下,为恢复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领导蒙汉各族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党的红旗一直飘扬在人民的心中。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前嫌,与中国国民党再次合作,同仇乱忾,共赴国难,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与日寇的殊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地处抗日前线,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中共中央决定在内蒙古继续发展党的组织, 开展蒙古民族工作,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1937年10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委在与伊盟毗连的陕西靖边、定边、安边三县,建立了中共三边地委,领导伊盟、宁夏一带的抗日斗争。1938年4月,党中央又建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5月,改称中共绥蒙工委,白如冰任书记,委员有云泽、白海风、孔令甫、刘兴源等。6月,绥蒙工委在伊盟组建了中共桃力民工委、中共河套特委,分别由白成铭和刘瑞森任书记。桃力民工委不但巩固了原有的乌审、鄂托克两个旗工委,而且还建立了包固(包头、固阳)工委、杭锦、札萨克、郡王、准格尔等旗委和东胜县委,使整个伊盟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的屏障。特别是对蒙古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河套特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促进与联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抗日作出贡献。到1939年11月,河套地区的党组织有五原、临河、安北三个县委,共有党员560多名。
1938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7月,中共中央由中共晋西北临时委员会组建了中共大青山特委,武新宇任书记,进入大青山区,协助一二○师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特委首先在武川大滩一带组建了归武陶工委。同年11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成立了中共绥远省委,白如冰任书记,委员有武新宇、刘瑞森、李井泉、赵通儒、于占彪、白成铭等,同时撤销了绥蒙工委和大青山特委。1939年3月原绥蒙工委部分人员和晋西北派出的160多名党员和干部进入大青山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绥远省委改称中共绥远区委。绥远区委积极建立和发展基层组织,先后组建了中共绥西地委,杨植霖任书记,下辖萨县、武川县、托克托县三个工委;中共绥东工委,白成铭任书记,下辖归凉、丰凉、丰兴、集丰四个县委;中共绥中地委,武达平任书记,后由马亚夫代理,下辖陶林、武归、归武、归凉四个县工委;中共归绥工委,宁德青任书记,在日伪严密统治下的归绥进行城市地下抗日斗争,组织了“绥蒙抗日救国会”;中共土默特旗工委,奎璧、贾力更先后任书记,重点开展蒙古民族工作;在河套中共河套特委,打入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开展统战工作。这些党组织在创建大青山游击根据地,配合大青山支队打击日寇,动员蒙汉各族人民支援抗日等方面成绩卓著。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伊盟组建了中共伊盟工委,隶属陕甘宁边区党委,赵通儒、刘瑞森、杨一木先后任书记。伊盟工委委员有云泽、徐子猷、牛刚、王万义等,组织建立了中共包头县委、达拉特旗区委和准格尔旗工作团,开展民族工作。参加过百灵庙军事暴动的蒙旗独立旅,1939年扩编为国民党新编陆军第三师,白海风任师长,秘密建立了中共党务委员和政治部,乌兰夫任书记,纪松龄、朱实夫、克力更、寒峰等一批中共党员在部队任职,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
1940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绥远区委与中共塞北地委合并,建立了中共晋绥边区委,白如冰任书记。1941年3月,党中央指示绥远工作应向东发展,扩大领导察绥两省的工作,晋绥边区党委改称中共绥察边区委,白如冰、白成铭、高克林先后任书记;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由隶属中共晋西北委员会改属晋绥分局领导。下辖中共绥西地委,杨植霖、王聚德、杨叶澎先后任书记;中共绥中地委,贾长明任书记;中共雁北地委,赵仲池任书记;中共绥南地委,李权超、张云峰先后任书记。1942年日寇对绥察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形势严峻,绥察边区党委由雁北移至山西偏关。10月,晋绥分局将绥察边区党委和雁北地委合并,更名为中共塞北工委,高克林任书记,下辖绥西、绥南、雁北三地委及十多个县委。
1945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塞北工委改称中共绥蒙区委员会,高克林任书记,高克林、姚吉吉、张达志、云泽、武开章、杨植霖、苏谦益、白成铭、曹振之、康建民为委员,下辖绥西地委、绥南工委、绥中地委和雁北地委,驻地和隶属关系不变。
中共冀东地委为开辟热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5月, 创建了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委和承平宁联合县办事处。1945年2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在热河成立了宁(城)赤(峰)联合县工委。这些党组织领导武工队,为配合东北抗联有力地打击日寇,支援抗日斗争作出贡献。
1939年,中共北满省委深入呼伦贝尔地区,动员蒙汉各族群众参加抗日斗争,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从1939年至1941年三进呼伦贝尔,团结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支援抗联,共同打击日寇。
中共内蒙古各级党组织,领导蒙汉各民族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终于第一次赢得了抵抗外敌入侵的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四、解放战争时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是中国革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为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和解放,使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对国共两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45年10月,在人民解放军晋察冀、晋绥、绥蒙军区的配合下,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分局之下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区党委。绥蒙区党委由张达志任书记,苏谦益任副书记。1946年1月,高克林接任书记,高克林、苏谦益、姚吉吉、张达志、杨植霖、武开章、王文达、裴周玉、阎秀峰为常委,区委机关驻集宁、朔县、丰镇等地;先后恢复和建立了绥南、绥东、路北、晋绥五地地委、工委及包头市委等6个地级党委,下辖17个县委,为支援解放战争贡献了力量。1949年4月,中共绥蒙区委改隶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6月,国民党绥远当局接受中共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条件,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绥蒙区党委改称中共绥远省委。
1945年8月,中共伊盟工委重建,隶属中共中央西北局,赵通儒、高增培先后任书记;1947年1月,伊盟工委与宁夏工委合并,改称中共宁绥工委,朱敏任书记。2月,伊盟分别组成伊西和伊东工委;4月,合并为伊盟工委,高增培任书记,周仁山任副书记;1948年7月,又分建伊西和伊东工委;1949年7月,合并组建成伊盟盟委,隶属中共绥远省委。伊盟的党组织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自卫解放斗争,为保卫党中央作出贡献。
1945年8月,中共热中地委在赤峰建立了中共赤峰市委;11月中共冀热辽党中央局在昭乌达盟北部成立了中共热北地委,王逸伦任书记。 1946年4月,中共辽西省委在哲盟成立了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对外称西满军区办事处,由张策、胡秉权、胡昭衡等组成;同年11月,中共辽西省委在哲盟成立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方知达任书记,与东蒙工委共同开展民族工作。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以云泽为书记的内蒙古党委,领导巴乌、锡察地区的自治运动。1947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将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党组织加以统一,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云泽任书记、刘春任副书记,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克力更、哈丰阿、特木尔巴根为委员,吉雅泰、阿思根为候补委员,下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察哈尔等盟的盟委、盟工委。自此,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有了统一的党组织,迎接内蒙古全境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内蒙古全境获得解放。中共中央为实现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11月,将内蒙古共产党工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隶属华北局,分局由乌兰浩特迁驻张家口,乌兰夫任书记,奎璧、刘春、王逸伦、王再天、王铎、高增培为委员。1952年8月,为加强党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的领导,将内蒙古分局和绥远省委合并,改称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吸收原绥远省委委员为分局委员,苏谦益任副书记,分局由张家口迁驻归绥市。1953年5月,设立了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文达、王再天、王逸伦、潘纪文、高增培组成的分局常委会,下辖归绥、包头两市委,东部区党委,察盟、锡盟两工委,乌盟、伊盟两盟委,陕坝、集宁两地委及土默特旗委、绥东四旗中心旗委,统一了党对绥远和内蒙古的领导。
1954年3月,中共中央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批准绥远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束了内蒙古被分割的局面;并将中共中央蒙绥分局改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乌兰夫任书记,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任副书记,常委会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王文达、王逸伦、潘纪文、高增培组成。1955年7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改设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乌兰夫仍任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会仍由内蒙古分局原副书记和常委(其中潘纪文调走,增补吉雅泰、权星垣)共11人组成。同年9月,成立内蒙古党委书记处,由乌兰夫、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组成。11月,撤销东部区党委,成立呼伦贝尔、昭乌达、哲里木等盟委;1956年6月成立了巴彦淖尔盟盟委。原归绥市委、包头市委、察盟、锡盟、乌盟、伊盟等盟委、河套(原陕坝)、平地泉(原集宁)地委、土默特旗旗委、绥东四旗中心旗委,均由内蒙古党委直接领导。
从1956年至2001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召开七次代表大会,选出了七届内蒙古党委,全面领导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7月至1963年4月):第一书记乌兰夫,书记苏谦益、杨植霖、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候补书记权星垣、胡昭衡,常委有15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委员会(1963年4月至1966年5月):第一书记乌兰夫, 书记处书记奎璧、王铎、王再天、王逸伦、权星垣、胡昭衡、高锦明、刘景平、毕力格巴图尔,常委有19人。
“文革”时期,1966年8月,乌兰夫被撤销了第一书记职务,解学恭任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李树德、康修民为书记处书记,奎璧等9人保留书记处书记职务。1967年11月,内蒙古革委会成立,滕海清任主任,实行“一元化”领导,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2月,中共内蒙古革委会核心小组成立,滕海清任组长,吴涛、高锦明任副组长。1969年12月,内蒙古实行全面分区军管,组成前线指挥所党的核心小组,郑维山任书记,黄振棠、杜文达任副书记。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三届委员会(1971年5月至1984年12月):第一书记先后为尤太忠、周惠,第二书记先后为池必卿、周惠、廷懋, 常务书记王铎,书记吴涛、宝日勒岱、刘景平、孔飞、王逸伦、云世英,副书记张鹏图、杰尔格勒、李文、布赫、石生荣、千奋勇、林蔚然、巴图巴根、刘贵谦,常委有38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届委员会(1984年12月至1989年12月):书记先后由周惠、张曙光、王群担任,副书记布赫、千奋勇、巴图巴根、田聪明,常委有15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五届委员会(1989年12月至1994年12月): 书记先后为王群、刘明祖,副书记布赫、张丁华、千奋勇、乌力吉、刘云山、、王占,常委有16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委员会(1994年12月至2001年12月):书记先后为刘明祖、储波,副书记乌力吉、、王占、乌云其木格、云布龙、白志健,常委有18人。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委员会(2001年12月——):书记储波,副书记乌云其木格、岳福洪、陈光林、杨利民、巴特尔,常委有14人。
内蒙古党委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内蒙古建设成“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内蒙古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