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下面,我就党中央党校学习期间,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对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实地考察,从宏观角度谈谈关于荒漠化、沙漠化成因、危害与防治的个人看法。
一、当前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生态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将按照一定的规律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些因素当中某一种或几种主要因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和干扰,都可能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生态环境受到大面积破坏,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气候的变化,而气候异常则更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据我实地调查,我国北方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一直到大兴安岭,由于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程度的不同,目前形成荒漠化、沙漠化的程度也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减少生态水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这一区域位于东经106°— 78°、北纬38°— 46°之间。主要是新疆的天山南北、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甘肃敦煌、酒泉、张掖东部一直到黑河流域,再到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从气候因素分析,这一地区南部有青藏高原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北部有天山、阿尔泰山山脉挡住了地中海暖湿气流南下,在此中间形成干燥地带。年降雨一般在50毫米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毫米,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这一区域在严重干旱气候和强风的作用下,一部分形成戈壁,一部分形成沙漠。
1戈壁。我国戈壁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的南、北,东至黑河上游的广大干旱地区。戈壁的成因主要是这一带降雨稀少,又没有河流,加之风力又大,把表土和浮尘刮走之后,最后仅剩下石砾。这里虽然干旱风大,但因没有沙源,所以不具备扬沙条件,即使有风也形不成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是一块目前条件下无法治理的区域(本文不做重点阐述)。
2沙地。主要包括三大流域。一是北疆艾比湖流域沙地。该区域包括艾比湖流域到准噶尔盆地与天山夹角地带。这一区域历史上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直到50年代还是水草连天,鱼类和野鸭遍布。后来由于在艾比湖流域上游(精河、博河、奎屯河)大面积开垦农田,把大量的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致使入湖水量锐减,湖面由12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500平方公里左右,大量干涸的湖底裸露在外沦为盐漠,并使湖滨周围的荒漠植被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二是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沙地。该区域包括天山山脉以南、昆仑山脉以北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包括塔里木河中下游、和田河、车尔臣河流域、罗布泊等,原本有许多沼泽地带,生长着大面积胡杨林、梭梭林等固沙植物。但由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如该区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方圆3000多公里的大湖泊,生长着多类植物群落,因为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兴建起200余座大小水库,500余条大小引水渠,严重改变了水体分配的自然常规,致使塔里木河下游最终彻底断流。罗布泊也因无水源补给,在气候干燥、高温,年蒸发量不断上升的作用下,从70年代起开始干涸,最终变成一片死海。
三是黑河中下游沙地。该区域包括甘肃张掖、酒泉地区东北部一直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主要靠祁连山雪水经黑河供水。由于历史上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不协调,加之人口过度增长和灌溉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原有生态用水改为生产、生活用水,导致黑河从1961年开始断流。沿河中、下游两岸植被大面积枯死,大片土地变成沙漠。被唐代诗人王维描绘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面积达720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变成死海,导致该区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死,草原退化、沙化,成为近年来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除上述例举的三大流域外,其它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就不一一赘述。应当肯定,过去这些地区经过农田、果园和特色农副产业的开发,确实给局部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有的甚至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历程之后,我们在客观现实的教训中深刻地领悟出,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破坏了大自然,就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我们自身的利益,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00毫米以下降水区域土地沙漠化和频繁发生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把供给这些干旱地区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等雪水融化而成的生态水大量人为调节成生产生活用水,使我国大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从而使这一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不断扩展,成为威胁全国的最大沙源。
(二)不合理利用草原植被加剧了荒漠化。这一区域在东经106°~120°,北纬38°~48°之间。西部从内蒙古乌拉特草原、鄂尔多斯高原起,向东沿阴山山脉南北、大兴安岭南北麓一直到呼伦贝尔的部分草原和低山丘岭区。这一区域年降雨一般在100~450毫米之间,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覆盖地表植物的生长,光、热、水资源的分布从西到东逐步改善,植被覆盖率也依次增加,属欧亚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土地沙漠化成因,并不是因人为水资源调节利用不当形成的,而主要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具体分析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长期超载过牧。由于大量牲畜啃食牧草,使草原植被无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植被越来越稀疏,多年生牧草越来越少,单位面积产草量越来越低,导致天然植被无法完成生育周期。从而无法更新繁衍,造成植被不断稀疏,覆被率不断下降,裸露面积不断扩大,一遇干旱、大风就易形成沙化。例如,内蒙古草地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地6867万平方公里。50年代初,内蒙古每公顷草地年均鲜草产量为19125公斤;到90年代,每公顷草地年均鲜草产量下降到800公斤。2001年由于严重干旱,平均产草量400公斤以下,阴山北麓的广大草原甚至有相当部分基本没有返青。据调查统计,内蒙古天然草原载畜量,已由50年代的8700万个羊单位,下降到目前的5000万个单位。1950年牧业年度,内蒙古大小牲畜总头数仅为11236万头(只),2000年发展到62095万头(只),50年间,大小牲畜总头数增长453倍。其中,山羊也由1950年的305万只,发展到2000年的1869万只,增长51倍。据调查,在连续放牧的情况下,到次年7月,植被覆盖度由无放牧的421%下降到31%,群落高度由22厘米下降到4厘米,地表沙质土壤几乎完全裸露。50多年来,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昔日一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已到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的程度。
2不合理开垦。不合理开垦是造成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无保护和灌溉条件下开垦草原,对生态的影响最大。内蒙古草原的不合理开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垦农田。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内蒙古草原上曾掀起四次大的开草为田高潮。据自治区城调队调查,第一次是1949~1952年,仅3年就开垦了08万平方公里(1200万亩)的土地;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即1959~1961年,仅1960年和1961年就开垦07万平方公里(1050万亩);第三次是十年动乱时期,即1966~1976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下,至少开垦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的草原;第四次是1988年以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又开垦了07万平方公里(1050万亩)以上的草原。除此四次高潮外,零星开荒在内蒙古始终没有间断过,造成约5000万亩左右的优质天然草原受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目前已经沙化,由丰美的草原变成目前的扬沙源头。
2为了“种草”开垦草原。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产草量,不顾客观条件,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大量开垦优质的多年生草原群落,种植单一的人工牧草品种。其结果,人工草地的牧草在秋季收割后,草地的表土仍象农田一样裸露出来,经漫长的冬春季大风的吹蚀,大量的土壤和有机质被刮走,用不了三年,人工草地就变成了沙化地。保守估计,这样为种草而垦草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的土地,内蒙古至少也有5000万亩以上。
3为了“种树”而垦草。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规律,曾几度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种植乔木或经济林。结果凡在降水300毫米以下无灌溉条件的地方种植乔木的无一没有失败的。不但劳民伤财,树没有种成,反而造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此类面积至少也有1000万亩以上。
以上三种情况在内蒙古比较典型,在西北、华北的其他省区也不少见,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大面积生态恶化的行为应当认真反思。
3过度樵采。如滥伐滥采、过度开发地下水、车辆毁地等。一部分荒漠化地区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樵采,致使大量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保护屏障。如内蒙古吉兰泰镇70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盐湖西部105万亩天然梭梭林已减少到30万亩。由于失去保护,我国最大的盐湖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56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淹埋。在荒漠化地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以及无序的采矿十分突出,使大量的植被破坏。内蒙古这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在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人为因素,是使100~450毫米降水的广大草原和低山丘陵区域的草原和土地退化、沙化、荒漠化的直接原因。目前,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五大沙地和乌兰察布、呼伦贝尔地区的部分地带,已经成为内蒙古荒漠化扩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产生的扬沙、浮尘天气已对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国家造成恶劣影响。这些沙地面积虽不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那样大,但由于这些沙地临近华北、东北和京津地区,而且这一地带积沙深厚,其潜在的危害更大。
(三)荒漠化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更加恶化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是决定自然环境优劣的基本因素。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光、热、水等,地表植被主要是植被覆盖程度(密度)。在正常情况下,气候条件对地表植被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生态群落。但是大面积的植被生态状况对大气也起反作用。在生态好的情况下促进大气的优化,优化的气候对地表植被生态起着更加良化的作用,这叫“良性循环”。反之为“恶性循环”。
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区或不同程度地环境恶化区域范围很广。西起新疆阿拉山口,东至大兴安岭岭西地区,长约5000公里、宽约1000公里(包括蒙古国南部沙地)、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均属生态脆弱区或沙化、潜在沙化区域。一般来说,较小范围的生态破坏,对大气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象这样长达万里、面积达几百余万平方公里(包括蒙古国南部)的大面积沙漠化、荒漠化,已经对大气候,特别是对降水量的减少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据统计,内蒙古6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为309毫米;7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3071毫米;8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2894毫米;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进一步下降到287毫米。1999、2000、2001年出现了连续三年的旱灾,尤以2001年最重,降雨量不到常年的1/3,锡林浩特以西几个旗县的草原,有相当部分全年基本没有返青、或返青后枯死。应当肯定,近些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灾害性天气增多,主要与大气环流的周期性规律有关,但我国北方的大面积生态恶化、荒漠化面积的急剧扩大,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大气的正常环流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强烈。
笔者认为,造成荒漠化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和扩大我国北方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和宏观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主要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方向,才能有效地制定防治办法和措施。
二、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荒漠化、沙漠化与沙尘暴的频发是一致的。荒漠化、沙漠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沙尘和扬沙天气频发,沙尘暴的频发表明荒漠化进程的加剧,也使气候条件恶化,进一步加快荒漠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必然对社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环境造成诸多危害。下面试举一些近年来荒漠化所造成的具体的、直观的实例说明这一问题。
(一)荒漠化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自古就有,如我国的几大沙漠、戈壁等。这些主要不是人为造成的,是长期的干旱或极度干旱、大风、高温等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并且千万年来处于缓慢扩展的趋势。这种现象在自然情况下基本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危害也是局部的。当人的因素大范围、高强度、甚至用现代化手段,打破这种自然平衡,从自然界掠夺性的获取过量利益的时候,自然界就失去了原有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首要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包括戈壁)和风沙威胁的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7%以上,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县。其中尤以内蒙古和新疆两个自治区沙化最为严重,沙化土地分别占两区土地总面积的60%和47%。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80%以上,耕地70%为无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内蒙古作为横跨我国“三北”的生态屏障的作用正在逐年降低。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特大沙尘暴在我国五十年代发生过5次,六十年代发生过8次,七十年代发生过13次、八十年代发生过14次,九十年代发生过23次,而2000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强沙尘暴天气13次。2001年已发生19次,不仅次数增多,而且发生时间跨度也比往年大大拉长,如锡盟2001年元月1日凌晨起刮强沙尘暴和雪暴,造成重大人员、牲畜、财产损失,接着发生十几次沙尘天气;另外,呼和浩特地区6月14日也发生过一次强沙尘暴天气,8月13日下午锡盟西苏旗又发生一次强沙尘暴,这种在牧草生长旺季出现沙暴的情况,历史上还未有过记载。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屏障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问题,不仅影响生态恶化地区本身,也对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区域产生恶劣影响,使得首都北京的气候环境已出现明显恶化。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到2030年,全国干旱区(包括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将扩大843万平方公里,湿润区缩小955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将扩大706万平方公里。
(二)荒漠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荒漠化除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外,直接影响农牧林业生产,降低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据1983年卫星遥感监测,内蒙古当时退化草地面积为2134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56%。而到1995年,退化草地面积已发展到3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9%,据估测,到目前退化草地已占全区可利用草地的80%左右。鄂尔多斯高原处于农牧交错地区,由于沙漠化的危害,至今已不见原生草原植被。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50年代末占土地面积的20%,增加到90年代末的538%。在新疆,由于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草原由60年代的0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47亿公顷,平均产草量减少30%。宁夏退化草地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7%。从生态学角度看,沙尘暴易发地区的生态脆弱,生物资源匮乏,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起不到有效的阻止和防范作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在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以前,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50%。在新疆的楼兰遗址中,用做房梁、地基的胡杨木直径多在半米以上,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的胡杨林十分的繁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因而被成吉思汗指定为自己的陵地。但是,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地方后来完全或基本上沙化。目前,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28%,准噶尔盆地的梭梭灌木林面积由1945年的750万公顷降至237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胡杨、红柳等树木仅存164万公顷。在沙漠地带,除骆驼、羚羊等少数动物和胡杨、红柳、梭梭林等少数植物外,大多数生物已经濒临绝迹,动植物链失衡。在青海省退化的草原上,唯一能见到的是狼毒草和老鼠。在河西走廊,沙漠与绿洲之间一般有10~20公里的沙漠隔离带,隔离带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上的天然固沙植物阻挡着沙漠向绿洲侵袭,它们是绿洲的天然屏障。据沙漠专家考证,我国80%以上的沙漠隔离带已经消失。经测试,隔离带未被破坏前,每年断面携带的风沙流通过的沙量为每米07立方米,破坏之后达到了每米14立方米。沙尘暴的危害使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具有一定肥力的地表土壤,由于受沙尘暴的剥蚀,表层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物理粘粒成份不断地被吹失,或不同程度地积沙,土地逐渐贫瘠化和粗化,从而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据调查,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旱耕地,表土层每年被沙尘暴吹失5~7厘米,每亩耕地损失有机质5175公斤,损失氮素258公斤,损失磷素366公斤,同时吹走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达26016公斤。这些土地遭到破坏后,土壤肥力很难得到恢复。内蒙古乌盟阴山北麓地区耕地,近年来每年因风蚀沙埋而改种、毁种2~5次,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新疆畜牧业生产受风沙的危害,1949~1999年共死亡牲畜9250万头(只),平均每年死亡185万头(只),约占年末存栏总头数的4~7%。
(三)荒漠化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沙尘暴频发使流沙淹埋农田、灌溉渠、村舍、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灌渠遭受风沙侵袭;有2000多公里的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受到威胁,特别是风季,公路被沙埋造成交通中断或被迫改线的事件时有发生。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经常因流沙淹埋发生中断。乌吉(乌达——吉兰泰)铁路线经常因积沙而停运,仅1997年脱轨或被迫停运就达797次之多。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的一场特大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重伤264人,农作物受损560万亩,丢失和死亡牲畜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1993年以来,阿拉善盟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其中去年春季发生沙尘暴及扬沙天气16次、19天,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统计,2001年4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全区8个盟市、41个旗县、308个乡镇苏木、9661万人严重受灾,沙尘暴使4468座大棚、26054万亩农田受损,刮断电线杆294根,部分地区连续停电24小时,死亡、丢失牲畜3286万头(只),损坏房屋9850间、蒙古包316顶、牲畜棚圈1546间,被风沙淤埋人畜饮水井368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9亿元。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因灾返贫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内蒙古实施“三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累计扶持并基本解决了518万贫困人口的当年温饱问题,但因灾返贫人口就多达3323万人。以阴山北麓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林郭勒西部和乌盟、巴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因草场退化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条件,需要搬迁。荒漠化的形成,也使水土流失加重。1998年两场暴雨引发的泥沙流,使黄河主干道淤积,迫使黄河水倒流,淹埋了包钢在黄河主河道上的3个取水口,使包钢停产3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的10%,这还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损失。
(四)我国北方的荒漠化已经波及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荒漠化的推进,使国人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忧心忡忡。在我国当前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频发的沙尘暴和流动的沙丘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心腹之患。可以说,我国不仅面临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的压力,而且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生态安全给我国造成的威胁。此外,沙尘暴不仅在我国境内肆虐,而且飘洋过海刮到日本、韩国甚至澳大利亚,我国的环境状况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和建议
荒漠化的演变和推进,归根结蒂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土地荒漠化,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针对形成荒漠化的诸多因素,特别要针对当前全局性的宏观因素进行综合整治。对我国的荒漠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1999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责任都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1998年7月27日,朱基总理站在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边界说:“一定要搞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决不能让荒漠再向南前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国家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并开始大量投资和实施整治计划。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我根据这次重点调查和平时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实际以及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要组成高水平、多学科、宽领域的综合治理规划组织,在对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科学合理、宏观全局、可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然后从党中央到地方分级组织实施。从各地多年来与荒漠化做斗争的实践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来看,完全有办法、有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建议国家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网络,利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实地监测等手段,对各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和数据逐级上报经微机处理后,建立全国联网监控。对造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地区,依法严惩,并停止其使用权。我认为,整治我国生态环境要分两步走,一是三年内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整体上遏止继续破坏和恶化的局面;二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到基本的自然平衡状态。
(二)调控西北三大水系的生态用水,遏制住现有植被的进一步缩减。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调控好西北100毫米以下降雨区域的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用水,以此挽救这些流域十分珍贵而濒危的现有胡杨林、梭梭林、红柳等固沙植物的生命。这些胡杨林已经生长几百年、上千年,如果继续大量枯死,再恢复起来其难度、时间跨度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地区首先要算好生存帐,如果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生产就无从谈起。据了解,国务院目前对这三大流域的水量分配已有明确方案和文件批复。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分配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的批复文件精神,力争在5~6年时间内投资107亿元,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要根据国家有关方案精神,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和团结用水、互让互谅、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考虑到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实际,科学实施水量调度,合理分配莺落峡和正义峡的来水量,保证黑河中下游经济社会和生态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艾比湖可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引水,穿越博罗科努山的输水隧洞,将水送入精河、艾比湖、奎屯河地区,以满足艾比湖地区生态保护用水和精河、奎屯河流域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还可以研究论证伊犁河、额尔济斯河流入境外水量的进一步截留利用问题。通过对西部三大水系的水量调控,从根本上扭转干旱沙漠区域生产生活用水抢占生态用水的局面,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三)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目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对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祁连山东麓的现有天然植被和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必须在坚持大面积、跨区域地对天然植被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效益。不能再走“建设一点,破坏一片”的老路。从生物学特性看,上述地区的降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其恢复植被需要,从而能够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不应形成荒漠化。但是,从降雨100~450毫米的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看,随着降水量的降低,其生态的脆弱性也就越大,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小。所以这些地区要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要将人类从大自然的索取确定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这就叫合理利用。目前大范围出现的生态危机,说道底就是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如果真正把生态建设的重点放在合理利用上,用不了投入很多直接用于植被建设的资金,用3~5年的时间,大范围的天然植被(指降雨100~450毫米内的地区)就可以自然恢复起来。如距离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多伦县,围封完全沙漠化的130万亩沙地,只用2~3年时间,在自然情况下,植被就完全覆盖住了已裸露的沙地。内蒙古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鄂尔多斯高原,各级党政下决心进行禁牧、休牧,对牲畜进行舍饲和半舍饲,再加上人工补种等措施,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植被恢复的相当迅速,效果十分明显。从多年的实践经验看,建议国家和相关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下决心采取以下两项战略性措施:一是目前植被尚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必须对现有自然植被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不能再走牺牲生态来获取微薄的“利益”,再花大钱、付大代价去恢复生态的老路。二是对已经被破坏和荒漠化的100毫米以上降雨地区,在几年内完全封闭的基础上,要采取生态移民,舍饲圈养,退耕还草、还林等措施尽快恢复植被。待植被恢复以后,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能主观臆断,违反客观规律,再去采取完全翻耕的办法搞全人工种树、种草,更不能在降水300毫米以下的地区、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靠天等雨种植乔木等办法,这是欲速不达、反而劳民伤财的事情。根据我多年实践和调查,在降水100~450毫米的降雨带,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用3年左右时间植被就自然恢复起来,这种恢复又是天然合理的植物群落组合,最具有抗逆性和稳定性,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如果有能力也可以补种(不全破坏土层)一些适合的灌木(柠条)和多年生牧草,帮助恢复植被。
(四)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近几年国家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力度很大,效果也不错。特别是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等取得了明显效果,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十分拥护。对西北三大流域的生态水调控也开始见效。随着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将会取得更大成效。
这里我要提出的是,国家对广大北方草原生态,目前还未采取措施和专项投入,而这里绵延3000余公里的广大草原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区和荒漠化、潜在荒漠化最为严重地区。如果对这一区域不尽快采取重大措施,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将导致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恶化,其后果十分严重。建议国家拿出一些钱,把这里的一部分农牧民和牲畜移出来,创造一些永久的生态保护区,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围栏和飞播等措施,尽快恢复这些地区的有效生态屏障。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资源,采取调水、分水、节水等大型工程措施,保证和扩大生态水量。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城市生产力高度集中,是区域性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消费中心。城市(镇)具有产业门路广,就业机会多,经营成本低,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等特点。目前,我国北方生态区是全国城市化程度低、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差、产业关联度低的地区,但也是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国家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力度,通过城市扩容和城郊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把生态脆弱区(该区绝大多数也是贫困区)、天然林保护区的农牧民转移出来。这样做,既能增强中心城市(镇)的吸引力、辐射力和服务功能,也能永久地把生态脆弱区的人、畜转移出来,以彻底解决生态问题,所以是解决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措施。实践证明,这样的移民,移得动、稳得住、能致富。建议国家和有关部门、地区应当把生态移民纳入到中西部城市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之中,用加快城市化的措施来减少荒漠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要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荒漠化问题,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防治荒漠化的伟大事业中,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共同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治理好。要利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典型经验教训,采用现代多媒体方式,通过各级宣传媒体,经常性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防治荒漠化,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多个层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根据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现实,制定科学的用水调水方案。要把荒漠化防治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提高全民的执法意识,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水利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依法治沙进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抓好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事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作者单位:包头市人民政府)
-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下面,我就党中央党校学习期间,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对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实地考察,从宏观角度谈谈关于荒漠化、沙漠化成因、危害与防治的个人看法。
一、当前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生态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将按照一定的规律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些因素当中某一种或几种主要因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和干扰,都可能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生态环境受到大面积破坏,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气候的变化,而气候异常则更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据我实地调查,我国北方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一直到大兴安岭,由于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程度的不同,目前形成荒漠化、沙漠化的程度也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减少生态水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这一区域位于东经106°— 78°、北纬38°— 46°之间。主要是新疆的天山南北、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甘肃敦煌、酒泉、张掖东部一直到黑河流域,再到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从气候因素分析,这一地区南部有青藏高原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北部有天山、阿尔泰山山脉挡住了地中海暖湿气流南下,在此中间形成干燥地带。年降雨一般在50毫米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毫米,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这一区域在严重干旱气候和强风的作用下,一部分形成戈壁,一部分形成沙漠。
1戈壁。我国戈壁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的南、北,东至黑河上游的广大干旱地区。戈壁的成因主要是这一带降雨稀少,又没有河流,加之风力又大,把表土和浮尘刮走之后,最后仅剩下石砾。这里虽然干旱风大,但因没有沙源,所以不具备扬沙条件,即使有风也形不成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是一块目前条件下无法治理的区域(本文不做重点阐述)。
2沙地。主要包括三大流域。一是北疆艾比湖流域沙地。该区域包括艾比湖流域到准噶尔盆地与天山夹角地带。这一区域历史上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直到50年代还是水草连天,鱼类和野鸭遍布。后来由于在艾比湖流域上游(精河、博河、奎屯河)大面积开垦农田,把大量的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致使入湖水量锐减,湖面由12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500平方公里左右,大量干涸的湖底裸露在外沦为盐漠,并使湖滨周围的荒漠植被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二是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沙地。该区域包括天山山脉以南、昆仑山脉以北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包括塔里木河中下游、和田河、车尔臣河流域、罗布泊等,原本有许多沼泽地带,生长着大面积胡杨林、梭梭林等固沙植物。但由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如该区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方圆3000多公里的大湖泊,生长着多类植物群落,因为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兴建起200余座大小水库,500余条大小引水渠,严重改变了水体分配的自然常规,致使塔里木河下游最终彻底断流。罗布泊也因无水源补给,在气候干燥、高温,年蒸发量不断上升的作用下,从70年代起开始干涸,最终变成一片死海。
三是黑河中下游沙地。该区域包括甘肃张掖、酒泉地区东北部一直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主要靠祁连山雪水经黑河供水。由于历史上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不协调,加之人口过度增长和灌溉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原有生态用水改为生产、生活用水,导致黑河从1961年开始断流。沿河中、下游两岸植被大面积枯死,大片土地变成沙漠。被唐代诗人王维描绘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面积达720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变成死海,导致该区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死,草原退化、沙化,成为近年来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除上述例举的三大流域外,其它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就不一一赘述。应当肯定,过去这些地区经过农田、果园和特色农副产业的开发,确实给局部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有的甚至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历程之后,我们在客观现实的教训中深刻地领悟出,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破坏了大自然,就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我们自身的利益,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00毫米以下降水区域土地沙漠化和频繁发生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把供给这些干旱地区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等雪水融化而成的生态水大量人为调节成生产生活用水,使我国大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从而使这一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不断扩展,成为威胁全国的最大沙源。
(二)不合理利用草原植被加剧了荒漠化。这一区域在东经106°~120°,北纬38°~48°之间。西部从内蒙古乌拉特草原、鄂尔多斯高原起,向东沿阴山山脉南北、大兴安岭南北麓一直到呼伦贝尔的部分草原和低山丘岭区。这一区域年降雨一般在100~450毫米之间,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覆盖地表植物的生长,光、热、水资源的分布从西到东逐步改善,植被覆盖率也依次增加,属欧亚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土地沙漠化成因,并不是因人为水资源调节利用不当形成的,而主要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具体分析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长期超载过牧。由于大量牲畜啃食牧草,使草原植被无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植被越来越稀疏,多年生牧草越来越少,单位面积产草量越来越低,导致天然植被无法完成生育周期。从而无法更新繁衍,造成植被不断稀疏,覆被率不断下降,裸露面积不断扩大,一遇干旱、大风就易形成沙化。例如,内蒙古草地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地6867万平方公里。50年代初,内蒙古每公顷草地年均鲜草产量为19125公斤;到90年代,每公顷草地年均鲜草产量下降到800公斤。2001年由于严重干旱,平均产草量400公斤以下,阴山北麓的广大草原甚至有相当部分基本没有返青。据调查统计,内蒙古天然草原载畜量,已由50年代的8700万个羊单位,下降到目前的5000万个单位。1950年牧业年度,内蒙古大小牲畜总头数仅为11236万头(只),2000年发展到62095万头(只),50年间,大小牲畜总头数增长453倍。其中,山羊也由1950年的305万只,发展到2000年的1869万只,增长51倍。据调查,在连续放牧的情况下,到次年7月,植被覆盖度由无放牧的421%下降到31%,群落高度由22厘米下降到4厘米,地表沙质土壤几乎完全裸露。50多年来,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昔日一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已到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的程度。
2不合理开垦。不合理开垦是造成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无保护和灌溉条件下开垦草原,对生态的影响最大。内蒙古草原的不合理开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垦农田。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内蒙古草原上曾掀起四次大的开草为田高潮。据自治区城调队调查,第一次是1949~1952年,仅3年就开垦了08万平方公里(1200万亩)的土地;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即1959~1961年,仅1960年和1961年就开垦07万平方公里(1050万亩);第三次是十年动乱时期,即1966~1976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下,至少开垦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的草原;第四次是1988年以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又开垦了07万平方公里(1050万亩)以上的草原。除此四次高潮外,零星开荒在内蒙古始终没有间断过,造成约5000万亩左右的优质天然草原受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目前已经沙化,由丰美的草原变成目前的扬沙源头。
2为了“种草”开垦草原。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产草量,不顾客观条件,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大量开垦优质的多年生草原群落,种植单一的人工牧草品种。其结果,人工草地的牧草在秋季收割后,草地的表土仍象农田一样裸露出来,经漫长的冬春季大风的吹蚀,大量的土壤和有机质被刮走,用不了三年,人工草地就变成了沙化地。保守估计,这样为种草而垦草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的土地,内蒙古至少也有5000万亩以上。
3为了“种树”而垦草。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规律,曾几度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种植乔木或经济林。结果凡在降水300毫米以下无灌溉条件的地方种植乔木的无一没有失败的。不但劳民伤财,树没有种成,反而造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此类面积至少也有1000万亩以上。
以上三种情况在内蒙古比较典型,在西北、华北的其他省区也不少见,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大面积生态恶化的行为应当认真反思。
3过度樵采。如滥伐滥采、过度开发地下水、车辆毁地等。一部分荒漠化地区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樵采,致使大量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保护屏障。如内蒙古吉兰泰镇70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盐湖西部105万亩天然梭梭林已减少到30万亩。由于失去保护,我国最大的盐湖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56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淹埋。在荒漠化地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以及无序的采矿十分突出,使大量的植被破坏。内蒙古这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在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人为因素,是使100~450毫米降水的广大草原和低山丘陵区域的草原和土地退化、沙化、荒漠化的直接原因。目前,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五大沙地和乌兰察布、呼伦贝尔地区的部分地带,已经成为内蒙古荒漠化扩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产生的扬沙、浮尘天气已对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国家造成恶劣影响。这些沙地面积虽不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那样大,但由于这些沙地临近华北、东北和京津地区,而且这一地带积沙深厚,其潜在的危害更大。
(三)荒漠化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更加恶化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是决定自然环境优劣的基本因素。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光、热、水等,地表植被主要是植被覆盖程度(密度)。在正常情况下,气候条件对地表植被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生态群落。但是大面积的植被生态状况对大气也起反作用。在生态好的情况下促进大气的优化,优化的气候对地表植被生态起着更加良化的作用,这叫“良性循环”。反之为“恶性循环”。
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区或不同程度地环境恶化区域范围很广。西起新疆阿拉山口,东至大兴安岭岭西地区,长约5000公里、宽约1000公里(包括蒙古国南部沙地)、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均属生态脆弱区或沙化、潜在沙化区域。一般来说,较小范围的生态破坏,对大气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象这样长达万里、面积达几百余万平方公里(包括蒙古国南部)的大面积沙漠化、荒漠化,已经对大气候,特别是对降水量的减少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据统计,内蒙古6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为309毫米;7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3071毫米;8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2894毫米;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进一步下降到287毫米。1999、2000、2001年出现了连续三年的旱灾,尤以2001年最重,降雨量不到常年的1/3,锡林浩特以西几个旗县的草原,有相当部分全年基本没有返青、或返青后枯死。应当肯定,近些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灾害性天气增多,主要与大气环流的周期性规律有关,但我国北方的大面积生态恶化、荒漠化面积的急剧扩大,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大气的正常环流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强烈。
笔者认为,造成荒漠化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和扩大我国北方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和宏观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主要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方向,才能有效地制定防治办法和措施。
二、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荒漠化、沙漠化与沙尘暴的频发是一致的。荒漠化、沙漠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沙尘和扬沙天气频发,沙尘暴的频发表明荒漠化进程的加剧,也使气候条件恶化,进一步加快荒漠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必然对社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环境造成诸多危害。下面试举一些近年来荒漠化所造成的具体的、直观的实例说明这一问题。
(一)荒漠化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自古就有,如我国的几大沙漠、戈壁等。这些主要不是人为造成的,是长期的干旱或极度干旱、大风、高温等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并且千万年来处于缓慢扩展的趋势。这种现象在自然情况下基本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危害也是局部的。当人的因素大范围、高强度、甚至用现代化手段,打破这种自然平衡,从自然界掠夺性的获取过量利益的时候,自然界就失去了原有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首要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包括戈壁)和风沙威胁的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7%以上,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县。其中尤以内蒙古和新疆两个自治区沙化最为严重,沙化土地分别占两区土地总面积的60%和47%。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80%以上,耕地70%为无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内蒙古作为横跨我国“三北”的生态屏障的作用正在逐年降低。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特大沙尘暴在我国五十年代发生过5次,六十年代发生过8次,七十年代发生过13次、八十年代发生过14次,九十年代发生过23次,而2000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强沙尘暴天气13次。2001年已发生19次,不仅次数增多,而且发生时间跨度也比往年大大拉长,如锡盟2001年元月1日凌晨起刮强沙尘暴和雪暴,造成重大人员、牲畜、财产损失,接着发生十几次沙尘天气;另外,呼和浩特地区6月14日也发生过一次强沙尘暴天气,8月13日下午锡盟西苏旗又发生一次强沙尘暴,这种在牧草生长旺季出现沙暴的情况,历史上还未有过记载。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屏障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问题,不仅影响生态恶化地区本身,也对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区域产生恶劣影响,使得首都北京的气候环境已出现明显恶化。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到2030年,全国干旱区(包括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将扩大843万平方公里,湿润区缩小955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将扩大706万平方公里。
(二)荒漠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荒漠化除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外,直接影响农牧林业生产,降低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据1983年卫星遥感监测,内蒙古当时退化草地面积为2134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56%。而到1995年,退化草地面积已发展到3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9%,据估测,到目前退化草地已占全区可利用草地的80%左右。鄂尔多斯高原处于农牧交错地区,由于沙漠化的危害,至今已不见原生草原植被。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50年代末占土地面积的20%,增加到90年代末的538%。在新疆,由于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可利用草原由60年代的0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47亿公顷,平均产草量减少30%。宁夏退化草地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7%。从生态学角度看,沙尘暴易发地区的生态脆弱,生物资源匮乏,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起不到有效的阻止和防范作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国家,在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以前,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50%。在新疆的楼兰遗址中,用做房梁、地基的胡杨木直径多在半米以上,足见两千多年前这里的胡杨林十分的繁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曾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因而被成吉思汗指定为自己的陵地。但是,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异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地方后来完全或基本上沙化。目前,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28%,准噶尔盆地的梭梭灌木林面积由1945年的750万公顷降至237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胡杨、红柳等树木仅存164万公顷。在沙漠地带,除骆驼、羚羊等少数动物和胡杨、红柳、梭梭林等少数植物外,大多数生物已经濒临绝迹,动植物链失衡。在青海省退化的草原上,唯一能见到的是狼毒草和老鼠。在河西走廊,沙漠与绿洲之间一般有10~20公里的沙漠隔离带,隔离带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上的天然固沙植物阻挡着沙漠向绿洲侵袭,它们是绿洲的天然屏障。据沙漠专家考证,我国80%以上的沙漠隔离带已经消失。经测试,隔离带未被破坏前,每年断面携带的风沙流通过的沙量为每米07立方米,破坏之后达到了每米14立方米。沙尘暴的危害使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具有一定肥力的地表土壤,由于受沙尘暴的剥蚀,表层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物理粘粒成份不断地被吹失,或不同程度地积沙,土地逐渐贫瘠化和粗化,从而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据调查,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旱耕地,表土层每年被沙尘暴吹失5~7厘米,每亩耕地损失有机质5175公斤,损失氮素258公斤,损失磷素366公斤,同时吹走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达26016公斤。这些土地遭到破坏后,土壤肥力很难得到恢复。内蒙古乌盟阴山北麓地区耕地,近年来每年因风蚀沙埋而改种、毁种2~5次,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新疆畜牧业生产受风沙的危害,1949~1999年共死亡牲畜9250万头(只),平均每年死亡185万头(只),约占年末存栏总头数的4~7%。
(三)荒漠化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沙尘暴频发使流沙淹埋农田、灌溉渠、村舍、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灌渠遭受风沙侵袭;有2000多公里的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受到威胁,特别是风季,公路被沙埋造成交通中断或被迫改线的事件时有发生。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经常因流沙淹埋发生中断。乌吉(乌达——吉兰泰)铁路线经常因积沙而停运,仅1997年脱轨或被迫停运就达797次之多。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的一场特大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重伤264人,农作物受损560万亩,丢失和死亡牲畜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1993年以来,阿拉善盟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其中去年春季发生沙尘暴及扬沙天气16次、19天,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统计,2001年4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全区8个盟市、41个旗县、308个乡镇苏木、9661万人严重受灾,沙尘暴使4468座大棚、26054万亩农田受损,刮断电线杆294根,部分地区连续停电24小时,死亡、丢失牲畜3286万头(只),损坏房屋9850间、蒙古包316顶、牲畜棚圈1546间,被风沙淤埋人畜饮水井368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9亿元。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因灾返贫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内蒙古实施“三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累计扶持并基本解决了518万贫困人口的当年温饱问题,但因灾返贫人口就多达3323万人。以阴山北麓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林郭勒西部和乌盟、巴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因草场退化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条件,需要搬迁。荒漠化的形成,也使水土流失加重。1998年两场暴雨引发的泥沙流,使黄河主干道淤积,迫使黄河水倒流,淹埋了包钢在黄河主河道上的3个取水口,使包钢停产3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的10%,这还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损失。
(四)我国北方的荒漠化已经波及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荒漠化的推进,使国人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忧心忡忡。在我国当前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频发的沙尘暴和流动的沙丘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心腹之患。可以说,我国不仅面临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的压力,而且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生态安全给我国造成的威胁。此外,沙尘暴不仅在我国境内肆虐,而且飘洋过海刮到日本、韩国甚至澳大利亚,我国的环境状况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和建议
荒漠化的演变和推进,归根结蒂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土地荒漠化,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针对形成荒漠化的诸多因素,特别要针对当前全局性的宏观因素进行综合整治。对我国的荒漠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1999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责任都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1998年7月27日,朱基总理站在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边界说:“一定要搞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决不能让荒漠再向南前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国家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并开始大量投资和实施整治计划。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我根据这次重点调查和平时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实际以及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要组成高水平、多学科、宽领域的综合治理规划组织,在对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科学合理、宏观全局、可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然后从党中央到地方分级组织实施。从各地多年来与荒漠化做斗争的实践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来看,完全有办法、有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建议国家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网络,利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实地监测等手段,对各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和数据逐级上报经微机处理后,建立全国联网监控。对造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地区,依法严惩,并停止其使用权。我认为,整治我国生态环境要分两步走,一是三年内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整体上遏止继续破坏和恶化的局面;二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到基本的自然平衡状态。
(二)调控西北三大水系的生态用水,遏制住现有植被的进一步缩减。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调控好西北100毫米以下降雨区域的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用水,以此挽救这些流域十分珍贵而濒危的现有胡杨林、梭梭林、红柳等固沙植物的生命。这些胡杨林已经生长几百年、上千年,如果继续大量枯死,再恢复起来其难度、时间跨度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地区首先要算好生存帐,如果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生产就无从谈起。据了解,国务院目前对这三大流域的水量分配已有明确方案和文件批复。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分配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的批复文件精神,力争在5~6年时间内投资107亿元,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要根据国家有关方案精神,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和团结用水、互让互谅、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考虑到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实际,科学实施水量调度,合理分配莺落峡和正义峡的来水量,保证黑河中下游经济社会和生态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艾比湖可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引水,穿越博罗科努山的输水隧洞,将水送入精河、艾比湖、奎屯河地区,以满足艾比湖地区生态保护用水和精河、奎屯河流域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还可以研究论证伊犁河、额尔济斯河流入境外水量的进一步截留利用问题。通过对西部三大水系的水量调控,从根本上扭转干旱沙漠区域生产生活用水抢占生态用水的局面,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三)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目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对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祁连山东麓的现有天然植被和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必须在坚持大面积、跨区域地对天然植被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效益。不能再走“建设一点,破坏一片”的老路。从生物学特性看,上述地区的降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其恢复植被需要,从而能够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不应形成荒漠化。但是,从降雨100~450毫米的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看,随着降水量的降低,其生态的脆弱性也就越大,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小。所以这些地区要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要将人类从大自然的索取确定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这就叫合理利用。目前大范围出现的生态危机,说道底就是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如果真正把生态建设的重点放在合理利用上,用不了投入很多直接用于植被建设的资金,用3~5年的时间,大范围的天然植被(指降雨100~450毫米内的地区)就可以自然恢复起来。如距离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多伦县,围封完全沙漠化的130万亩沙地,只用2~3年时间,在自然情况下,植被就完全覆盖住了已裸露的沙地。内蒙古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鄂尔多斯高原,各级党政下决心进行禁牧、休牧,对牲畜进行舍饲和半舍饲,再加上人工补种等措施,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植被恢复的相当迅速,效果十分明显。从多年的实践经验看,建议国家和相关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下决心采取以下两项战略性措施:一是目前植被尚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必须对现有自然植被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不能再走牺牲生态来获取微薄的“利益”,再花大钱、付大代价去恢复生态的老路。二是对已经被破坏和荒漠化的100毫米以上降雨地区,在几年内完全封闭的基础上,要采取生态移民,舍饲圈养,退耕还草、还林等措施尽快恢复植被。待植被恢复以后,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能主观臆断,违反客观规律,再去采取完全翻耕的办法搞全人工种树、种草,更不能在降水300毫米以下的地区、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靠天等雨种植乔木等办法,这是欲速不达、反而劳民伤财的事情。根据我多年实践和调查,在降水100~450毫米的降雨带,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用3年左右时间植被就自然恢复起来,这种恢复又是天然合理的植物群落组合,最具有抗逆性和稳定性,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如果有能力也可以补种(不全破坏土层)一些适合的灌木(柠条)和多年生牧草,帮助恢复植被。
(四)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近几年国家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力度很大,效果也不错。特别是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等取得了明显效果,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十分拥护。对西北三大流域的生态水调控也开始见效。随着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将会取得更大成效。
这里我要提出的是,国家对广大北方草原生态,目前还未采取措施和专项投入,而这里绵延3000余公里的广大草原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区和荒漠化、潜在荒漠化最为严重地区。如果对这一区域不尽快采取重大措施,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将导致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恶化,其后果十分严重。建议国家拿出一些钱,把这里的一部分农牧民和牲畜移出来,创造一些永久的生态保护区,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围栏和飞播等措施,尽快恢复这些地区的有效生态屏障。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资源,采取调水、分水、节水等大型工程措施,保证和扩大生态水量。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城市生产力高度集中,是区域性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消费中心。城市(镇)具有产业门路广,就业机会多,经营成本低,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等特点。目前,我国北方生态区是全国城市化程度低、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差、产业关联度低的地区,但也是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国家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力度,通过城市扩容和城郊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把生态脆弱区(该区绝大多数也是贫困区)、天然林保护区的农牧民转移出来。这样做,既能增强中心城市(镇)的吸引力、辐射力和服务功能,也能永久地把生态脆弱区的人、畜转移出来,以彻底解决生态问题,所以是解决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措施。实践证明,这样的移民,移得动、稳得住、能致富。建议国家和有关部门、地区应当把生态移民纳入到中西部城市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之中,用加快城市化的措施来减少荒漠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要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荒漠化问题,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防治荒漠化的伟大事业中,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共同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治理好。要利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典型经验教训,采用现代多媒体方式,通过各级宣传媒体,经常性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防治荒漠化,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多个层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根据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现实,制定科学的用水调水方案。要把荒漠化防治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提高全民的执法意识,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水利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依法治沙进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抓好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事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作者单位:包头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