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要说老通辽,就得一翻翻到上个世纪,少说也得翻到几十年前。说老通辽的估衣摊子,恐怕今儿个在通辽能记得的,能讲明白的,能白话出个子午卯酉的已不多喽。笔者涉笔于斯,也只是说个皮毛,因为这摊子当时不是街头子上常设的。它时有时无,时隐时出,时多时少,时聚时散,撤了摊子是连个踪影难查难访,摆出摊子能吆喝得人黑压压地站下一片,这就是老通辽人常说的“飞摊子卖估衣,街头子接的都是不找零的钱……”为什么不找零?因为价格低到给钱就卖的程度了,卖者还顾及你那仨瓜两枣儿的零头?
一
估衣是什么?很多年轻人不懂,说简单点就是人穿过的(甚至是没上过身的)成衣,只要是卖,皆可叫估衣。飞摊子卖估衣者有“包袱麻袋,拽出来开卖”的说法。就是搞这个买卖的,又不开估衣铺、估衣行、估衣棚子和估衣庄,不设常年估衣摊点儿,多是搜罗上三麻袋或两大包袱的估衣,突然出现在当年老通辽的街面子上,寻个惹人招眼儿的地儿,往外一掏就开了卖,卖法也独具特色,左抖落右甩,上煽乎下拉的,有人没人买,都是一件件拿起来,从左往右,展示着扔堆儿,老通辽人也称之“倒垛儿”。吆喝的词也是这么几句话,您听过就挑个错儿,没听过就以此为准——“哎——贱卖!贱卖!来得急来走得快,给钱就卖,按我价走的还有捎带,厚的穿着暖和,薄的穿着凉快,整身儿的穿着体面,半截子穿着自在,你看那绕路不过来的,咋看咋也是傻得半盆子大鼻涕装满了酱块子脑袋……”
吆喝都是这么吆喝,其实远处也未必有人真的绕路走了。飞摊子卖估衣的都是人生地不熟的,绝不会骂人惹事。他其实更懂得“和气生财”。这么喊也就是为了造个气氛。也有的卖估衣的不这么吆喝,他们是扫一眼提起的衣服上的标价,一边“倒垛儿”,一边唱着卖,其情景如清人蒋士铨在《忠雅堂诗集》中描述的那样:
“数人高立声嘘呵,唱衣价值如唱歌,
相夸奇服极意态,千衣百裳身上过,
手足将疲唇舌燥,欲卖还看衣带票……”
二
说起估衣的来路,多是大户人家穿不着的老箱底儿,末落人家不得不舍出来换饭的衣衫,当铺里逾期不来赎的“死当”,也有应急赴难,或火燎眉毛,或救人要紧,或忍痛割爱,或被逼无奈,从身上生剥硬扯下来的裤褂儿,还有的两种是卖估衣的都不会提起的。其一是死人生前的衣服。人病逝去,留在家里的衣衣衫衫,裤裤褂褂的,被儿女们拿出去换了钱。这种衣服中久病卧床的倒没什么,最能引起人不安的是上吊、喝毒药、让人刀挑、车碾横尸街道的。其二是“花子光”。什么叫“花子光”呢?就是叫花子硬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翻看这几年出版的“老照片系列丛书”,谁都会发现许多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尸体成堆的照片,多是赤条条、赤裸裸、赤光光的。难道这些人生前就是光着屁股城里城外的晃荡?非也!那——就是讨饭的叫花子们看见死者的衣服还有换钱的价值,管他日后死鬼上门不上门呢,扒下来,洗吧洗吧,卖了换酒喝了再说,而且叫花子扒死人的衣服全是连个裤衩也不留。裤衩扒下来他也不要,而是逢井、逢河、逢沟、逢坑,反正要扔在水里头,说法是鬼不入水,世上什么书里也没出现过鬼在哪个澡堂子洗澡的文字。故把裤衩子扔在水里,死者连裤衩也没穿,他就不会入城、入镇、入乡、入村,找扒他的叫花子算帐去了。估衣里的“花子光”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和叫花子同干一种勾当的还有一种人,那就是盗墓人。盗墓人从大户人家为刚死的人修起的坟墓中,把死者“请出”,为的就是那身值钱的寿衣。据说扒这寿衣时还要说些客气话,什么“我这活的不如你这死的,借衣是为了沾你活着时没享尽的福气,让你变得光屁溜溜儿也是为了成全你,轻装出了坟早脱生的就是你”等等等等。总之,这“借寿衣”的事儿一提起就让人毛骨悚然。飞摊子卖估衣的人把偶尔混进的寿衣拿起时多是说些儿女成群,孝敬,做的寿衣有富余之类的话进行搪塞。
再看看,这围住飞摊子卖估衣者都是些什么人呢?笔者告诉您吧!什么人都有!因为这估衣没有太破烂的,又因为这估衣多是很便宜的,第三个因为是飞摊子卖的估衣最便宜,卖者想快卖完走人啊!买者多是穷人,也不管避凶趋吉,也不管卫生防疫,也不管来历不明,也不管别人怎么瞧不起,而是挑选再三,反复穿试,廉价购进,甚至是急不可耐,立刻穿起,昂首阔步地走在通辽的街面子上,风光上一阵子,至少也能从东到西地美上老通辽小城环行的十里地,清代有个描写买估衣的词,对当年在通辽飞摊子卖估衣的情景来说也是相当合适的:
“西城五月城隍庙,滥溅纱罗满地堆,
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三
谈起老通辽城飞摊子卖估衣的历史,一九四五年出现了一个最红火的高峰期。那年八月,阴云满布,通辽人说的“小鬼子”,也就是日本人战败,惶惶而去。于是乎,满城人出门去“捡洋捞儿。”“捡洋捞儿”这个词在通辽至今还用,殊不知,这词就出在一九四五年,就产生在人们争着抢着捡日本人逃跑时丢下的东西的过程中。“洋”指的是东洋。更有大胆者,是跟着逃跑的日本人后面捡洋捞儿。日本人逃离中国时心急如燎,时时减负,一路上边走边扔东西,所以,洋捞儿也就无休无止地老是出现。更在甚者,是几个开鲁人听说日本人那年八月十一日为阻苏联红军把开鲁的河堤扒开,淹死中国人无数,满腔愤怒,再加上捡洋捞儿捡得红了眼,疯了心,把统治了通辽十四五年后也沦为“逃难者”的八九个掉队的日本人扒了个溜光,然后,把路边儿扔的破花筐一脚踹破一个底儿,让这些光腚拉撒的日本人从头上套下去,让其用两手提至腰间遮羞。上了年纪的老通辽人中,真有看到过这样一景的——尘烟滚滚的土路上,一群像从澡堂子跑出来的光腚小鬼子,两手提着一个套在身上的破花筐在奔跑着……笔者讲这一景其意思还在后面呢!扒下来的衣服哪去了?日本人逃跑时丢下的拿不走的衣服哪儿去了?去向是集中的,七折八拐、九转十易,都到了飞摊子卖估衣的人手里,这就是产生上面提到的“最红火的高峰期”的因由。飞摊子卖估衣的在这一年是大显身手,大肆活动,大甩快卖,大发洋财。有个老通辽人回忆起这“高峰期”时说:“那阵儿,俺们都管(把)卖估衣的叫卖羊(洋)皮的,你想想,东洋小鬼子的衣裳不是羊皮吗?”
四
洋估衣出现在通辽的飞摊子上,也引出不少悲喜剧来,笔者仅说上一喜一悲两例,不知老通辽人谁还记得。
说当年有个倾慕日本娘们儿穿戴的小子,家穷得一贫如洗,在卖估衣的飞摊子上趁乱下了手,盗回一套日本女人穿的和服,喜得夜里在灯下让老婆试穿,其老婆穿上也美得不得了。他就在土炕上的被窝里端详着老婆,劝其夜深入静时上街逛一圈儿,风光风光,并告诉她外屋水缸后面还有一双日式木头趿拉板儿(木脱鞋,当时通辽的澡堂子均用此样式的脱鞋,直到解放初期还如此),是从澡堂子“借”来的,与这衣裳配套。其老婆一听高兴得又穿上了木趿拉板儿,可无论他怎么劝,就是不敢上街。这小子一急和老婆打起赌来,老婆也和他叫起号来,“你敢穿出去跑一圈我就敢”。这小子又一急,光屁股从炕上跳到地下。身材瘦小的他真的穿戴上了。推开破门,上了街。人言道无巧不成书,成书皆说那个巧劲儿,而那巧劲儿里才有故事味儿。夜静人深入时,他偏偏遇上了两个在黑旮旯子里撒了尿一窜而出,将他拦腰抱住的醉鬼。他吓得不敢喊,被两个又叫又笑的醉鬼又拖回黑旮旯子里。俩醉鬼是欲火升腾,浑身燥热,又撕又扯地打开了他的“洋包装”,吓得双双俩俩地酒醒了一半,逃之夭夭了。边跑还边回头,他们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抱住的日本小娘们儿怎么一下子变成了“须眉男子”。要说巧,是巧上连巧,此事儿,此景儿,在通辽这个此地儿,恰恰让一说书的老者赶上了,看在了眼里,还上前帮那小子再整和服,送他回家。三天后,北市场已经在战乱中停了业的说书馆里,有人在压低着嗓儿编一个说书的段子,那唱词从破窗子轻轻透出:
“二醉鬼对视一番锁起了眉,
东洋女儿怎么长着个玩意儿……”
话又说当年有一男子在卖估衣的飞摊子上买回一套日本鬼子的军装,想让老婆改一下在家里穿(因为当时的通辽人有日本人的衣裤也只是在家里穿,没有穿着上街的),没想到巧就巧在其老婆在他们回到家之前就病得命归黄泉了。这男子从此打起了光棍,鬼子的军装成了陈年老箱底儿。可万万没想到二十年后就在这套“羊皮”上出了事儿。一九六六年夏,也不知何人举报引来了红卫兵小将。这鬼子军装被抄家抄出来,什么“日本军备供给处长”,什么“日军物资统协部要员”,什么“日本特务”等等,一堆无中生有,胡乱编造的名字都扣在了他的头上。于是,游街、游斗、批判频频而来。他被强迫着穿上这套衣服去“出生人死”了,直斗得他头上都揪得没了毛,最后奄奄一息的时候才罢了休。他躺在炕上,望了望围在身边准备“送”他的邻居又睡去。梦中他似乎见到了死去多年的老婆,结结巴巴地说道:“孩子他妈,这小鬼子的衣服你给自己改一改在那边儿穿吧!那边儿还没搞文化大革命呢……没事……”猛然间,他睁开了眼,一声大叫:“卖估衣的沈大金牙哟!你害得我好苦!害得我好苦——”
他就这样去了,再次闭上眼时,两行泪缓缓地、慢慢地、畏畏缩缩地流出,流到一半儿时停住了……
多少年过去了,笔者一直想了解有关沈大金牙卖估衣的情况,一无所获,写这文章,也想从沈大金牙写起,但没法下笔,无奈,写了前面这许多后停了笔。可是,七月底回通辽时喜获一信息,说沈大金牙(沈阁楼)仍有后人在通辽,仍住在城西老地儿,笔者写到这儿怕沈氏门里有人调研一番先人的所做所为,写出正宗的《老通辽的估衣摊子》,那么,我这功夫费了半天,可能被贬为“胡编滥造”,实在让人担心,同时,笔者也怕得罪人,只好多写上这样一句——“那买小鬼子衣服的说得不对,害他的是‘文革’,通辽卖估衣的沈氏先人,没错儿……”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刊编辑部)
要说老通辽,就得一翻翻到上个世纪,少说也得翻到几十年前。说老通辽的估衣摊子,恐怕今儿个在通辽能记得的,能讲明白的,能白话出个子午卯酉的已不多喽。笔者涉笔于斯,也只是说个皮毛,因为这摊子当时不是街头子上常设的。它时有时无,时隐时出,时多时少,时聚时散,撤了摊子是连个踪影难查难访,摆出摊子能吆喝得人黑压压地站下一片,这就是老通辽人常说的“飞摊子卖估衣,街头子接的都是不找零的钱……”为什么不找零?因为价格低到给钱就卖的程度了,卖者还顾及你那仨瓜两枣儿的零头?
一
估衣是什么?很多年轻人不懂,说简单点就是人穿过的(甚至是没上过身的)成衣,只要是卖,皆可叫估衣。飞摊子卖估衣者有“包袱麻袋,拽出来开卖”的说法。就是搞这个买卖的,又不开估衣铺、估衣行、估衣棚子和估衣庄,不设常年估衣摊点儿,多是搜罗上三麻袋或两大包袱的估衣,突然出现在当年老通辽的街面子上,寻个惹人招眼儿的地儿,往外一掏就开了卖,卖法也独具特色,左抖落右甩,上煽乎下拉的,有人没人买,都是一件件拿起来,从左往右,展示着扔堆儿,老通辽人也称之“倒垛儿”。吆喝的词也是这么几句话,您听过就挑个错儿,没听过就以此为准——“哎——贱卖!贱卖!来得急来走得快,给钱就卖,按我价走的还有捎带,厚的穿着暖和,薄的穿着凉快,整身儿的穿着体面,半截子穿着自在,你看那绕路不过来的,咋看咋也是傻得半盆子大鼻涕装满了酱块子脑袋……”
吆喝都是这么吆喝,其实远处也未必有人真的绕路走了。飞摊子卖估衣的都是人生地不熟的,绝不会骂人惹事。他其实更懂得“和气生财”。这么喊也就是为了造个气氛。也有的卖估衣的不这么吆喝,他们是扫一眼提起的衣服上的标价,一边“倒垛儿”,一边唱着卖,其情景如清人蒋士铨在《忠雅堂诗集》中描述的那样:
“数人高立声嘘呵,唱衣价值如唱歌,
相夸奇服极意态,千衣百裳身上过,
手足将疲唇舌燥,欲卖还看衣带票……”
二
说起估衣的来路,多是大户人家穿不着的老箱底儿,末落人家不得不舍出来换饭的衣衫,当铺里逾期不来赎的“死当”,也有应急赴难,或火燎眉毛,或救人要紧,或忍痛割爱,或被逼无奈,从身上生剥硬扯下来的裤褂儿,还有的两种是卖估衣的都不会提起的。其一是死人生前的衣服。人病逝去,留在家里的衣衣衫衫,裤裤褂褂的,被儿女们拿出去换了钱。这种衣服中久病卧床的倒没什么,最能引起人不安的是上吊、喝毒药、让人刀挑、车碾横尸街道的。其二是“花子光”。什么叫“花子光”呢?就是叫花子硬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翻看这几年出版的“老照片系列丛书”,谁都会发现许多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尸体成堆的照片,多是赤条条、赤裸裸、赤光光的。难道这些人生前就是光着屁股城里城外的晃荡?非也!那——就是讨饭的叫花子们看见死者的衣服还有换钱的价值,管他日后死鬼上门不上门呢,扒下来,洗吧洗吧,卖了换酒喝了再说,而且叫花子扒死人的衣服全是连个裤衩也不留。裤衩扒下来他也不要,而是逢井、逢河、逢沟、逢坑,反正要扔在水里头,说法是鬼不入水,世上什么书里也没出现过鬼在哪个澡堂子洗澡的文字。故把裤衩子扔在水里,死者连裤衩也没穿,他就不会入城、入镇、入乡、入村,找扒他的叫花子算帐去了。估衣里的“花子光”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和叫花子同干一种勾当的还有一种人,那就是盗墓人。盗墓人从大户人家为刚死的人修起的坟墓中,把死者“请出”,为的就是那身值钱的寿衣。据说扒这寿衣时还要说些客气话,什么“我这活的不如你这死的,借衣是为了沾你活着时没享尽的福气,让你变得光屁溜溜儿也是为了成全你,轻装出了坟早脱生的就是你”等等等等。总之,这“借寿衣”的事儿一提起就让人毛骨悚然。飞摊子卖估衣的人把偶尔混进的寿衣拿起时多是说些儿女成群,孝敬,做的寿衣有富余之类的话进行搪塞。
再看看,这围住飞摊子卖估衣者都是些什么人呢?笔者告诉您吧!什么人都有!因为这估衣没有太破烂的,又因为这估衣多是很便宜的,第三个因为是飞摊子卖的估衣最便宜,卖者想快卖完走人啊!买者多是穷人,也不管避凶趋吉,也不管卫生防疫,也不管来历不明,也不管别人怎么瞧不起,而是挑选再三,反复穿试,廉价购进,甚至是急不可耐,立刻穿起,昂首阔步地走在通辽的街面子上,风光上一阵子,至少也能从东到西地美上老通辽小城环行的十里地,清代有个描写买估衣的词,对当年在通辽飞摊子卖估衣的情景来说也是相当合适的:
“西城五月城隍庙,滥溅纱罗满地堆,
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三
谈起老通辽城飞摊子卖估衣的历史,一九四五年出现了一个最红火的高峰期。那年八月,阴云满布,通辽人说的“小鬼子”,也就是日本人战败,惶惶而去。于是乎,满城人出门去“捡洋捞儿。”“捡洋捞儿”这个词在通辽至今还用,殊不知,这词就出在一九四五年,就产生在人们争着抢着捡日本人逃跑时丢下的东西的过程中。“洋”指的是东洋。更有大胆者,是跟着逃跑的日本人后面捡洋捞儿。日本人逃离中国时心急如燎,时时减负,一路上边走边扔东西,所以,洋捞儿也就无休无止地老是出现。更在甚者,是几个开鲁人听说日本人那年八月十一日为阻苏联红军把开鲁的河堤扒开,淹死中国人无数,满腔愤怒,再加上捡洋捞儿捡得红了眼,疯了心,把统治了通辽十四五年后也沦为“逃难者”的八九个掉队的日本人扒了个溜光,然后,把路边儿扔的破花筐一脚踹破一个底儿,让这些光腚拉撒的日本人从头上套下去,让其用两手提至腰间遮羞。上了年纪的老通辽人中,真有看到过这样一景的——尘烟滚滚的土路上,一群像从澡堂子跑出来的光腚小鬼子,两手提着一个套在身上的破花筐在奔跑着……笔者讲这一景其意思还在后面呢!扒下来的衣服哪去了?日本人逃跑时丢下的拿不走的衣服哪儿去了?去向是集中的,七折八拐、九转十易,都到了飞摊子卖估衣的人手里,这就是产生上面提到的“最红火的高峰期”的因由。飞摊子卖估衣的在这一年是大显身手,大肆活动,大甩快卖,大发洋财。有个老通辽人回忆起这“高峰期”时说:“那阵儿,俺们都管(把)卖估衣的叫卖羊(洋)皮的,你想想,东洋小鬼子的衣裳不是羊皮吗?”
四
洋估衣出现在通辽的飞摊子上,也引出不少悲喜剧来,笔者仅说上一喜一悲两例,不知老通辽人谁还记得。
说当年有个倾慕日本娘们儿穿戴的小子,家穷得一贫如洗,在卖估衣的飞摊子上趁乱下了手,盗回一套日本女人穿的和服,喜得夜里在灯下让老婆试穿,其老婆穿上也美得不得了。他就在土炕上的被窝里端详着老婆,劝其夜深入静时上街逛一圈儿,风光风光,并告诉她外屋水缸后面还有一双日式木头趿拉板儿(木脱鞋,当时通辽的澡堂子均用此样式的脱鞋,直到解放初期还如此),是从澡堂子“借”来的,与这衣裳配套。其老婆一听高兴得又穿上了木趿拉板儿,可无论他怎么劝,就是不敢上街。这小子一急和老婆打起赌来,老婆也和他叫起号来,“你敢穿出去跑一圈我就敢”。这小子又一急,光屁股从炕上跳到地下。身材瘦小的他真的穿戴上了。推开破门,上了街。人言道无巧不成书,成书皆说那个巧劲儿,而那巧劲儿里才有故事味儿。夜静人深入时,他偏偏遇上了两个在黑旮旯子里撒了尿一窜而出,将他拦腰抱住的醉鬼。他吓得不敢喊,被两个又叫又笑的醉鬼又拖回黑旮旯子里。俩醉鬼是欲火升腾,浑身燥热,又撕又扯地打开了他的“洋包装”,吓得双双俩俩地酒醒了一半,逃之夭夭了。边跑还边回头,他们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抱住的日本小娘们儿怎么一下子变成了“须眉男子”。要说巧,是巧上连巧,此事儿,此景儿,在通辽这个此地儿,恰恰让一说书的老者赶上了,看在了眼里,还上前帮那小子再整和服,送他回家。三天后,北市场已经在战乱中停了业的说书馆里,有人在压低着嗓儿编一个说书的段子,那唱词从破窗子轻轻透出:
“二醉鬼对视一番锁起了眉,
东洋女儿怎么长着个玩意儿……”
话又说当年有一男子在卖估衣的飞摊子上买回一套日本鬼子的军装,想让老婆改一下在家里穿(因为当时的通辽人有日本人的衣裤也只是在家里穿,没有穿着上街的),没想到巧就巧在其老婆在他们回到家之前就病得命归黄泉了。这男子从此打起了光棍,鬼子的军装成了陈年老箱底儿。可万万没想到二十年后就在这套“羊皮”上出了事儿。一九六六年夏,也不知何人举报引来了红卫兵小将。这鬼子军装被抄家抄出来,什么“日本军备供给处长”,什么“日军物资统协部要员”,什么“日本特务”等等,一堆无中生有,胡乱编造的名字都扣在了他的头上。于是,游街、游斗、批判频频而来。他被强迫着穿上这套衣服去“出生人死”了,直斗得他头上都揪得没了毛,最后奄奄一息的时候才罢了休。他躺在炕上,望了望围在身边准备“送”他的邻居又睡去。梦中他似乎见到了死去多年的老婆,结结巴巴地说道:“孩子他妈,这小鬼子的衣服你给自己改一改在那边儿穿吧!那边儿还没搞文化大革命呢……没事……”猛然间,他睁开了眼,一声大叫:“卖估衣的沈大金牙哟!你害得我好苦!害得我好苦——”
他就这样去了,再次闭上眼时,两行泪缓缓地、慢慢地、畏畏缩缩地流出,流到一半儿时停住了……
多少年过去了,笔者一直想了解有关沈大金牙卖估衣的情况,一无所获,写这文章,也想从沈大金牙写起,但没法下笔,无奈,写了前面这许多后停了笔。可是,七月底回通辽时喜获一信息,说沈大金牙(沈阁楼)仍有后人在通辽,仍住在城西老地儿,笔者写到这儿怕沈氏门里有人调研一番先人的所做所为,写出正宗的《老通辽的估衣摊子》,那么,我这功夫费了半天,可能被贬为“胡编滥造”,实在让人担心,同时,笔者也怕得罪人,只好多写上这样一句——“那买小鬼子衣服的说得不对,害他的是‘文革’,通辽卖估衣的沈氏先人,没错儿……”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