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截至2001年12月,锡盟13部旗县市(区)志全部通过终审,其中5部出版,未出版的也已付梓印刷,《锡林郭勒盟志》更早于1997年即已出版。综合性地方志编纂工作成绩显著,但相比之下,锡盟专业志编纂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1993年初,为《锡林郭勒盟志》提供资料的67部专业志都已具备很好的基础,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均能达到出版要求。但9年过去了,目前通过评审的专业志只有9部,分别是:《锡林郭勒盟商业志》、《锡林郭勒盟公路交通志》、《锡林郭勒盟水利志》、《锡林郭勒盟财政志》、《中国建设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志》(以上5部已出版),《锡林郭勒盟畜牧志》、《锡林郭勒盟草原志》、《锡林浩特农牧场志》、《锡林郭勒盟国家税务志》,占全部专业志的七分之一,而其中出版的、5部只占十三分之一。
一部专业志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角度记录当地一项事业出现、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包括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体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人们了解一项事业的百料全书。它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从而大大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在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制定本地或本部门发展的政策、规划或是实施这些政策、规划时,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吸取以往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就锡盟地区来说,在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中,可以从“地质志”中查到关于本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土壤组成的资料,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变化及其与荒漠化的关系;还可以从“林业志”中找到当地适合生长的耐旱保土的植物品种,为防治荒漠化的工程提供有力武器。同时专业志是资料性和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有助于提高各行各业干部、职工和群众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志书编纂工作者来说,编修专业志的过程,既是提高马列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的过程,也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写作能力的过程,“修志一年,胜读十年寒窗”,这是培养和造就地方建设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1988—1993年,为了向《锡林郭勒盟志》提供资料,全盟各盟直单位共500余人编写了67部专业志初稿,通过专业志编写工作,这批编写人员都得到很大提高,现在有的是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党政领导,有的是单位业务骨干,这充分说明修志对于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
锡林郭勒盟史无旧志,关于专业方面的记载更为稀少,然而,并非无事可记。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历史上是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交往的要道,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如“多伦会盟”;也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事物在这里出现,如旅蒙商的产生和发展在锡盟就较为典型。史书和旧志的缺乏,把记载史实的重任放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者的肩上,进入九十年代,锡盟专业志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填补了锡盟专业志的许多空臼,然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资料的保存。锡盟许多盟直单位现有的本行业专业志还未成书,甚至还未装订成册,既不能很好的保存,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容易造成资料的散失,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逐渐走向转制或合并,在此过程中,许多宝贵的资料随着原单位的撤销并由于交接保管中出现的失误而遗憾地丢失。如若这些专业志都已汇编成册,出版成书,资料就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其次是修志后备力量的溃乏。1993年修志时各单位培养的修志骨干大多已不再修志,有的已退休,有的调往其他工作岗位,新的修志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大规模编修志书的锻炼,多有生疏。另外由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工作量加大,修志人员本来多为兼职,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形成了专业志工作后继乏人的局面。
最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近几年全盟专业志工作经验来看,领导重视程度对专业志工作的影响最大。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规范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强度都在加大,人员、经费等各方面条件都在向中心工作倾斜,再由于对修志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程度不够,修志工作往往排在工作日程中较后的位置或被忽视。虽然如此,仍有部分单位领导从修志对本部门本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出发,对专业志编修从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并且有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具体抓专业志工作,使得这些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量纷繁的资料被系统地汇编成册,有的已达到出版要求,有的已出版成书。如前面提到的《锡林郭勒盟国家税务志》就是自1993年之后续编志书的成功范例。
综上所述,锡盟专业志编修,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修志出书。修志出书,不仅可以保存资料,还可以培养新一轮修志骨干,并且对社会主义新方志起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当然,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先对各单位、各行业的现有修志人员进行培训,并认真组织他们参加每届年鉴编撰,为他们成长为修志中坚力量打下基础;还可以返聘老修志工作者,不仅可以匡误指正,还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再有,加大专业志工作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认识专业志、重视专业志、支持专业志,从根本上形成专业志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截至2001年12月,锡盟13部旗县市(区)志全部通过终审,其中5部出版,未出版的也已付梓印刷,《锡林郭勒盟志》更早于1997年即已出版。综合性地方志编纂工作成绩显著,但相比之下,锡盟专业志编纂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1993年初,为《锡林郭勒盟志》提供资料的67部专业志都已具备很好的基础,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均能达到出版要求。但9年过去了,目前通过评审的专业志只有9部,分别是:《锡林郭勒盟商业志》、《锡林郭勒盟公路交通志》、《锡林郭勒盟水利志》、《锡林郭勒盟财政志》、《中国建设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志》(以上5部已出版),《锡林郭勒盟畜牧志》、《锡林郭勒盟草原志》、《锡林浩特农牧场志》、《锡林郭勒盟国家税务志》,占全部专业志的七分之一,而其中出版的、5部只占十三分之一。
一部专业志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角度记录当地一项事业出现、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包括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体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人们了解一项事业的百料全书。它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从而大大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在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制定本地或本部门发展的政策、规划或是实施这些政策、规划时,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吸取以往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就锡盟地区来说,在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中,可以从“地质志”中查到关于本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土壤组成的资料,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变化及其与荒漠化的关系;还可以从“林业志”中找到当地适合生长的耐旱保土的植物品种,为防治荒漠化的工程提供有力武器。同时专业志是资料性和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有助于提高各行各业干部、职工和群众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志书编纂工作者来说,编修专业志的过程,既是提高马列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的过程,也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写作能力的过程,“修志一年,胜读十年寒窗”,这是培养和造就地方建设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1988—1993年,为了向《锡林郭勒盟志》提供资料,全盟各盟直单位共500余人编写了67部专业志初稿,通过专业志编写工作,这批编写人员都得到很大提高,现在有的是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党政领导,有的是单位业务骨干,这充分说明修志对于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
锡林郭勒盟史无旧志,关于专业方面的记载更为稀少,然而,并非无事可记。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历史上是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交往的要道,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如“多伦会盟”;也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事物在这里出现,如旅蒙商的产生和发展在锡盟就较为典型。史书和旧志的缺乏,把记载史实的重任放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者的肩上,进入九十年代,锡盟专业志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填补了锡盟专业志的许多空臼,然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资料的保存。锡盟许多盟直单位现有的本行业专业志还未成书,甚至还未装订成册,既不能很好的保存,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容易造成资料的散失,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逐渐走向转制或合并,在此过程中,许多宝贵的资料随着原单位的撤销并由于交接保管中出现的失误而遗憾地丢失。如若这些专业志都已汇编成册,出版成书,资料就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其次是修志后备力量的溃乏。1993年修志时各单位培养的修志骨干大多已不再修志,有的已退休,有的调往其他工作岗位,新的修志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大规模编修志书的锻炼,多有生疏。另外由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工作量加大,修志人员本来多为兼职,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形成了专业志工作后继乏人的局面。
最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近几年全盟专业志工作经验来看,领导重视程度对专业志工作的影响最大。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规范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强度都在加大,人员、经费等各方面条件都在向中心工作倾斜,再由于对修志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程度不够,修志工作往往排在工作日程中较后的位置或被忽视。虽然如此,仍有部分单位领导从修志对本部门本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出发,对专业志编修从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并且有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具体抓专业志工作,使得这些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量纷繁的资料被系统地汇编成册,有的已达到出版要求,有的已出版成书。如前面提到的《锡林郭勒盟国家税务志》就是自1993年之后续编志书的成功范例。
综上所述,锡盟专业志编修,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修志出书。修志出书,不仅可以保存资料,还可以培养新一轮修志骨干,并且对社会主义新方志起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当然,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先对各单位、各行业的现有修志人员进行培训,并认真组织他们参加每届年鉴编撰,为他们成长为修志中坚力量打下基础;还可以返聘老修志工作者,不仅可以匡误指正,还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再有,加大专业志工作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认识专业志、重视专业志、支持专业志,从根本上形成专业志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