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环保天地)呼和浩特发电厂环保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 呼和浩特发电厂(以下简称呼电厂)1960年建厂时,由于主体设施不完善,附属设施还没完全建成,便硬性简易发电,年底被迫停机。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根本没有考虑环保工作。1965年,呼电厂12号机组虽已投产,但由于配套工程的长期储灰场没有解决,致使生产排出的灰水仅半年就填满了临时灰场,造成顺势漫流,一年的时间就淹没了邻近的八里庄农田100余亩;第二年的情况有增无减。并由于风向的原因,还影响呼市生物制药厂和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当时,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年,面对呼电厂排出的灰水对农田危害的实际情况,内蒙古建设厅、内蒙古电业管理局根据内蒙古计划委员会、建委《关于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复函》的精神,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决定在呼电厂西侧筹建硅酸盐制品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从而解决对农田的污染和呼市建筑用砖问题,以综合利用达到两有利的目的。这是呼电厂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始。

    硅酸盐制品厂于1970年生产,由于大量地用呼电厂生产排出的废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但又因制砖设备有30%以上是从外单位迁来的破旧设备,30%以上属于自己加工或安装的代用设备,还有部分设备没有到货,在此种情况下,只是凑合生产了两年多。因而从根本上说并未解决淹地、污染问题。随着呼电厂扩建两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1975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市两级政府正式批准,使呼电厂终于在1978年兴建了占地为552(地价35万元)的长期储灰场。后经使用,证实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初期治理。当时,环境保护工作只是根据客观需要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初两年,国家一面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一面在政治—亡进行着对冤假错案的昭雪,反映在地方政府的政治遗留问题也不少。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呼电厂还是在抓生产的同时,注重环保工作,开始治理原临时灰场。1980年输煤车间投资4万元购置KY100型静电除尘设备的电气部分,与自制的机械部分相配合,经在现场安装、运行、调试后,证实除尘效率可达98.6%;又在1984年安装了3台此类设备,大大地改善了输煤运行人员的工作环境。而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还是在1981224日《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以后。1985年,呼电厂为治理烟尘,投资19万元,将1号炉的干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为75%左右)改为文丘里式水膜除尘器,使除尘效率达到95%左右,减缓了烟囱的排尘量。在抓噪音方面,投资了18万元,先后在汽机、锅炉车间建成了9间带有空调设备的隔音间,使其班室内噪音符合了控制标准,消除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随后,环保工作愈来愈被重视。

    1986年环保监测站成立,当时属内蒙古电力系统成立的首家厂级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站由呼电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生技科科长具体负责。设工作人员两名,并有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工作室、办公室;还配备了各种监测仪器,随后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1988年至1991年总投资598万元,对呼电厂燃煤系统、包括14号除尘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前60米烟囱国家允许排放标准为310公斤/时,实际排放为3040公斤/时,严重超标;改造后,150米烟囱国家允许排放标准为2400公斤/时,实际排放量为472.6公斤/时。改造前后对比看,消烟除尘效果很好,排放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标准。1992年,国家把标准排灰量改为排尘浓度,呼电厂的4台锅炉全部达到了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燃煤工程的竣工经运行测试,每年减少排烟量近2万吨,既提高了排放高度,又使锅炉保持了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又保证了城市集中供热,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至1995年,随呼电厂两台5万千瓦机组的相继投入运行,180米烟囱的使用与56号三电场静电除尘器的配备,使烟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低于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也减轻了对呼市市区的大气污染,为呼市蓝天绿地工程的实现做出了贡献。1996年,投资520万元,对达尔架旧灰场采用复土、喷灌一植被恢复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及冲灰水回收进行全面治理。在进行旧灰场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冲灰水回收工程。就是说,不但对旧灰场进行了生态恢复,彻底解决了二次扬尘问题,而且对新灰场的冲灰水还进行了回收。两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过去旧灰场遇刮风灰尘四扬的地方,已被树木、牧草所代替,加之废水回收的实现,终于使综合治理工作获得了成功。1997年,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同时,又投资了30余万元,对14号机等8个隔音间进行了改进,并且也对5号炉甲磨加装了隔音罩,使噪音减小,也使运行人员的工作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整体看,呼电厂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客观需要到主动治理,到有计划、有步骤,从比较重视到重视又到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40年的实践证明,无环境保护工作,就不会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就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就会严重阻碍农业发展,并也阻碍自身的生产建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消极地只做一些,做做停停也不是权宜之计,仅从呼电厂冲灰水造成孔家营子村、前八里和后八里村、章盖营子村等等农田先后被淹的事例,就足以证实不重视抓环保工作的危害性了,可以说经验教训是沉痛的。而从正面的意义上说,只有真抓实干,高度重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法令,环保工作才能搞好,才能见成效。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发电厂史志办)

  • (环保天地)呼和浩特发电厂环保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 呼和浩特发电厂(以下简称呼电厂)1960年建厂时,由于主体设施不完善,附属设施还没完全建成,便硬性简易发电,年底被迫停机。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根本没有考虑环保工作。1965年,呼电厂12号机组虽已投产,但由于配套工程的长期储灰场没有解决,致使生产排出的灰水仅半年就填满了临时灰场,造成顺势漫流,一年的时间就淹没了邻近的八里庄农田100余亩;第二年的情况有增无减。并由于风向的原因,还影响呼市生物制药厂和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当时,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年,面对呼电厂排出的灰水对农田危害的实际情况,内蒙古建设厅、内蒙古电业管理局根据内蒙古计划委员会、建委《关于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复函》的精神,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决定在呼电厂西侧筹建硅酸盐制品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从而解决对农田的污染和呼市建筑用砖问题,以综合利用达到两有利的目的。这是呼电厂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始。

    硅酸盐制品厂于1970年生产,由于大量地用呼电厂生产排出的废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但又因制砖设备有30%以上是从外单位迁来的破旧设备,30%以上属于自己加工或安装的代用设备,还有部分设备没有到货,在此种情况下,只是凑合生产了两年多。因而从根本上说并未解决淹地、污染问题。随着呼电厂扩建两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1975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市两级政府正式批准,使呼电厂终于在1978年兴建了占地为552(地价35万元)的长期储灰场。后经使用,证实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初期治理。当时,环境保护工作只是根据客观需要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初两年,国家一面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一面在政治—亡进行着对冤假错案的昭雪,反映在地方政府的政治遗留问题也不少。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呼电厂还是在抓生产的同时,注重环保工作,开始治理原临时灰场。1980年输煤车间投资4万元购置KY100型静电除尘设备的电气部分,与自制的机械部分相配合,经在现场安装、运行、调试后,证实除尘效率可达98.6%;又在1984年安装了3台此类设备,大大地改善了输煤运行人员的工作环境。而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还是在1981224日《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以后。1985年,呼电厂为治理烟尘,投资19万元,将1号炉的干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为75%左右)改为文丘里式水膜除尘器,使除尘效率达到95%左右,减缓了烟囱的排尘量。在抓噪音方面,投资了18万元,先后在汽机、锅炉车间建成了9间带有空调设备的隔音间,使其班室内噪音符合了控制标准,消除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随后,环保工作愈来愈被重视。

    1986年环保监测站成立,当时属内蒙古电力系统成立的首家厂级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站由呼电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生技科科长具体负责。设工作人员两名,并有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工作室、办公室;还配备了各种监测仪器,随后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1988年至1991年总投资598万元,对呼电厂燃煤系统、包括14号除尘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前60米烟囱国家允许排放标准为310公斤/时,实际排放为3040公斤/时,严重超标;改造后,150米烟囱国家允许排放标准为2400公斤/时,实际排放量为472.6公斤/时。改造前后对比看,消烟除尘效果很好,排放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标准。1992年,国家把标准排灰量改为排尘浓度,呼电厂的4台锅炉全部达到了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燃煤工程的竣工经运行测试,每年减少排烟量近2万吨,既提高了排放高度,又使锅炉保持了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又保证了城市集中供热,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至1995年,随呼电厂两台5万千瓦机组的相继投入运行,180米烟囱的使用与56号三电场静电除尘器的配备,使烟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低于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也减轻了对呼市市区的大气污染,为呼市蓝天绿地工程的实现做出了贡献。1996年,投资520万元,对达尔架旧灰场采用复土、喷灌一植被恢复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及冲灰水回收进行全面治理。在进行旧灰场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冲灰水回收工程。就是说,不但对旧灰场进行了生态恢复,彻底解决了二次扬尘问题,而且对新灰场的冲灰水还进行了回收。两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过去旧灰场遇刮风灰尘四扬的地方,已被树木、牧草所代替,加之废水回收的实现,终于使综合治理工作获得了成功。1997年,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同时,又投资了30余万元,对14号机等8个隔音间进行了改进,并且也对5号炉甲磨加装了隔音罩,使噪音减小,也使运行人员的工作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整体看,呼电厂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客观需要到主动治理,到有计划、有步骤,从比较重视到重视又到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40年的实践证明,无环境保护工作,就不会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就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就会严重阻碍农业发展,并也阻碍自身的生产建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消极地只做一些,做做停停也不是权宜之计,仅从呼电厂冲灰水造成孔家营子村、前八里和后八里村、章盖营子村等等农田先后被淹的事例,就足以证实不重视抓环保工作的危害性了,可以说经验教训是沉痛的。而从正面的意义上说,只有真抓实干,高度重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法令,环保工作才能搞好,才能见成效。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发电厂史志办)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