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才能承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江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江泽民同志正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审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后胜利,就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最好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新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足点——总结历史的经验,历史经验的总结
“讲历史的斗争,是为现实的斗争服务的”,这是马列主义的定律。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不忘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起,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轰轰烈烈地展开,相继有130多个国家建立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共产党掌权的国家——苏联,列宁、斯大林开创的无阶级革命事业取得了成功,为世界无产阶级的翻身求解放树立了榜样。相隔二十年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社会主义的阵营。有16个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占全世界人口2/5的无产阶级得到翻身解放。由于马列主义的胜利,迫使它的敌人不得不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吓得资产阶级战栗。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它以统一的形式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内容的唯物史观,即建立在忠实于自然与人类统一发展的客观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是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描绘成一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一个原本复杂纷纭的人类历史呈现出一个有内在规律可循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万能药方,是行动的指南,它给了人们一个正确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怎样解决,要靠人们在实践中自己去把握。
理论的创新,要在实践中完成。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大呼“马列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全面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二十多年的停滞、徘徊和折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形象受到了极大地损害。对这段历史,不能不进行总结,不能不进行反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站在总揽共运史全局的高度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层次的理论回答。回顾150多年的共运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到掌握国家政权,从辉煌到低潮,从挫折到复兴,……究其原因,皆源于工人阶级政党能否自觉地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能否自觉地做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顾过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工人阶级的政党相继丢失执政地位,教训是深刻的。当初这些国家抱住陈旧的模式不放,把革命的理论教条化,把以往的经验绝对化,经济体制僵化;政治上领导高度集权,民主集中制成了口号和形式;思想文化凝固,个人文化创造被窒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他们干脆放弃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结果搞乱了群众的思想,涣散了党的组织。加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此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和平演变”的攻势,解体和剧变的发生就有其必然性了。
纵观一些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正确认识和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历史潮流,就会发展壮大,兴旺发达;反之,可能逐渐衰败,甚至垮台。我们只有从这些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坚持“三个代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不断总结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才能使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执政党地位的巩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历史性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执政党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巩固和提高,反之,就可能出现各种危险。社会主义国家丧失政权的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正确领导。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先进性是执政党的灵魂。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工人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仍然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所谓“全民党”、“社会党”、“知识精英党”、“有产知识者先锋”等提法是一种错误观点,其实质都是模糊或动摇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阶级属性,进而否定党的先进性。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并不是取决于其成员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理论和纲领。共产党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否按照工人阶级的意志行动,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工作中依靠工人阶级,在组织上注意从工人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在权益上坚决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保障其民主权利,使党永远保持自己的阶级性。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走偏领导的方向。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按照“四化”的要求选配干部,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使用干部,按照“勤政、廉政、办事公正”的标准管理干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教育干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变成每一个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实际行动。这样党的干部队伍就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与时俱进,提高执政水平。在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是新世纪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如果不看世界发展的形势,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就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灭亡。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集团,只有审时度势,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确定前进的方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着眼马列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把理论创新进一步引向深入。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使部分党员产生了特权思想和既得利益观念,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再者,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部分党员对理想产生困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党员价值观念扭曲;历史上遗留的封建腐朽思想及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侵蚀了部分党员,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滋长,导致部分党员失去信心……。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对照检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净化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使党的组织是一个“健康的肌体”。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利益的谋求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马列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群众,这是马列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就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指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党员和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目前在现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的利益在新的标准上充分实现是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站在党的宗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着眼人民利益的新要求、新特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目前所开展的脱贫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等项工作,深得人心,深受群众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是共产党心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
时时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群众受损失”,这是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行动口号。在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共产党的大无畏英勇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同样提出“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共产党的任务要能反映群众的需要”,解放军进城后提出:“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爹娘”。党的军队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开展扶贫济困,助民劳动,帮群致富,抢险救灾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特别是1998年国内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党全民总动员,与洪水搏斗,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前线指挥,抗洪前线的百万军民不畏艰险、拼搏前进、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为民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壮丽凯歌。赢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也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背向,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然垮台,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红旗不倒,就是因为有广大群众的忠心爱戴和支持,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历史的结论。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成为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民情的桥梁和纽带,使党的机关时时都能了解群众,掌握真实情况。共产党的干部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准。有些地区开展评选“群众满意单位”活动,这对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对党的干部来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干部,一定是党的好干部。在这种干部的带领下,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就是马列主义的群众观——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破点——重塑共产党的形象,共产党形象的重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内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注意从政治上和全局上观察事物,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分不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甚至跟着错误的东西跑。有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空虚,精神萎靡,甚至堕入封建迷信和邪教的泥潭。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联系群众,不解决群众的疾苦,甚至欺压群众;有的放松思想改造,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有的热衷于搞不正之风,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群关系,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党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时候了。
党的组织应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要把党建设好,党组织就应该在群众中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成为群众所依赖的主心骨。这就需要党的干部,特别是党委书记、基层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不忘追求理想目标的实现,时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充满必胜信心,不忘是人民的公仆,尽职尽责为人民办事。牢固树立自律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下级做到的,率先垂范,做出好样子,带出好作风。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现在是信息时代,要接受新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树立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这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应有的思想境界。
共产党员要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只有理论的正确性,才有行为的坚定性。形势在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越深入,越能显现出马列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学习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掌握马列主义显微镜和望远镜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就需要不断地联系社会实际,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产党员必须学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的要求。
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从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人尚能以国家民族为己任,何况共产党员!这不正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吗?共产党员应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共产党员面对风云变幻,斗争形势日趋激烈的必然选择,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每个党员的客观要求。共产党员应吃亏在前、吃苦在前、危险冲在前,朝着奋斗的目标不懈努力。
共产党员要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的得到解放。”我们共产党人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忘掉了长远目标。共产主义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前人曾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到我们这一代就停步,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必须精诚团结,任劳任怨,不懈奋斗,既不辜负前人的重托,又对得起后人的期盼。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才能承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江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江泽民同志正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审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后胜利,就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最好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新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足点——总结历史的经验,历史经验的总结
“讲历史的斗争,是为现实的斗争服务的”,这是马列主义的定律。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不忘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起,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轰轰烈烈地展开,相继有130多个国家建立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共产党掌权的国家——苏联,列宁、斯大林开创的无阶级革命事业取得了成功,为世界无产阶级的翻身求解放树立了榜样。相隔二十年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社会主义的阵营。有16个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占全世界人口2/5的无产阶级得到翻身解放。由于马列主义的胜利,迫使它的敌人不得不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吓得资产阶级战栗。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它以统一的形式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内容的唯物史观,即建立在忠实于自然与人类统一发展的客观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是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描绘成一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一个原本复杂纷纭的人类历史呈现出一个有内在规律可循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万能药方,是行动的指南,它给了人们一个正确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怎样解决,要靠人们在实践中自己去把握。
理论的创新,要在实践中完成。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大呼“马列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全面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二十多年的停滞、徘徊和折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形象受到了极大地损害。对这段历史,不能不进行总结,不能不进行反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站在总揽共运史全局的高度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层次的理论回答。回顾150多年的共运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到掌握国家政权,从辉煌到低潮,从挫折到复兴,……究其原因,皆源于工人阶级政党能否自觉地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能否自觉地做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顾过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工人阶级的政党相继丢失执政地位,教训是深刻的。当初这些国家抱住陈旧的模式不放,把革命的理论教条化,把以往的经验绝对化,经济体制僵化;政治上领导高度集权,民主集中制成了口号和形式;思想文化凝固,个人文化创造被窒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他们干脆放弃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结果搞乱了群众的思想,涣散了党的组织。加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此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和平演变”的攻势,解体和剧变的发生就有其必然性了。
纵观一些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正确认识和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历史潮流,就会发展壮大,兴旺发达;反之,可能逐渐衰败,甚至垮台。我们只有从这些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坚持“三个代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不断总结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才能使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执政党地位的巩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历史性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执政党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巩固和提高,反之,就可能出现各种危险。社会主义国家丧失政权的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正确领导。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先进性是执政党的灵魂。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工人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仍然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所谓“全民党”、“社会党”、“知识精英党”、“有产知识者先锋”等提法是一种错误观点,其实质都是模糊或动摇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阶级属性,进而否定党的先进性。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并不是取决于其成员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理论和纲领。共产党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否按照工人阶级的意志行动,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工作中依靠工人阶级,在组织上注意从工人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在权益上坚决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保障其民主权利,使党永远保持自己的阶级性。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走偏领导的方向。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按照“四化”的要求选配干部,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使用干部,按照“勤政、廉政、办事公正”的标准管理干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教育干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变成每一个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实际行动。这样党的干部队伍就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与时俱进,提高执政水平。在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是新世纪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如果不看世界发展的形势,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就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灭亡。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集团,只有审时度势,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确定前进的方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着眼马列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把理论创新进一步引向深入。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使部分党员产生了特权思想和既得利益观念,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再者,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部分党员对理想产生困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党员价值观念扭曲;历史上遗留的封建腐朽思想及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侵蚀了部分党员,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滋长,导致部分党员失去信心……。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对照检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净化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使党的组织是一个“健康的肌体”。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利益的谋求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马列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群众,这是马列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就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指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党员和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目前在现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的利益在新的标准上充分实现是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站在党的宗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着眼人民利益的新要求、新特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目前所开展的脱贫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等项工作,深得人心,深受群众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是共产党心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
时时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群众受损失”,这是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行动口号。在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共产党的大无畏英勇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同样提出“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共产党的任务要能反映群众的需要”,解放军进城后提出:“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爹娘”。党的军队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开展扶贫济困,助民劳动,帮群致富,抢险救灾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特别是1998年国内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党全民总动员,与洪水搏斗,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前线指挥,抗洪前线的百万军民不畏艰险、拼搏前进、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为民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壮丽凯歌。赢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也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背向,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然垮台,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红旗不倒,就是因为有广大群众的忠心爱戴和支持,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历史的结论。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成为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民情的桥梁和纽带,使党的机关时时都能了解群众,掌握真实情况。共产党的干部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准。有些地区开展评选“群众满意单位”活动,这对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对党的干部来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干部,一定是党的好干部。在这种干部的带领下,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就是马列主义的群众观——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破点——重塑共产党的形象,共产党形象的重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内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注意从政治上和全局上观察事物,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分不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甚至跟着错误的东西跑。有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空虚,精神萎靡,甚至堕入封建迷信和邪教的泥潭。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联系群众,不解决群众的疾苦,甚至欺压群众;有的放松思想改造,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有的热衷于搞不正之风,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群关系,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党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时候了。
党的组织应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要把党建设好,党组织就应该在群众中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成为群众所依赖的主心骨。这就需要党的干部,特别是党委书记、基层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不忘追求理想目标的实现,时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充满必胜信心,不忘是人民的公仆,尽职尽责为人民办事。牢固树立自律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下级做到的,率先垂范,做出好样子,带出好作风。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现在是信息时代,要接受新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树立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这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应有的思想境界。
共产党员要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只有理论的正确性,才有行为的坚定性。形势在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越深入,越能显现出马列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学习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掌握马列主义显微镜和望远镜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就需要不断地联系社会实际,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产党员必须学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的要求。
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从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人尚能以国家民族为己任,何况共产党员!这不正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吗?共产党员应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共产党员面对风云变幻,斗争形势日趋激烈的必然选择,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每个党员的客观要求。共产党员应吃亏在前、吃苦在前、危险冲在前,朝着奋斗的目标不懈努力。
共产党员要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的得到解放。”我们共产党人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忘掉了长远目标。共产主义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前人曾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到我们这一代就停步,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必须精诚团结,任劳任怨,不懈奋斗,既不辜负前人的重托,又对得起后人的期盼。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