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李铁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
(二OO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全国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是在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任务基本完成和新一轮修志工作即将启动之际召开的,它也是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第一轮修志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第二轮修志工作作出部署。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一下我们新一轮修志工作需要做的事情。朱佳木同志刚才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毛福民同志所作的《关于全国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规定》的说明,反映了我们改革开放20年来修志工作的基本成就和经验,提出了新世纪地方志工作的设想,内容很全面,我完全赞同。下面,我想就地方志工作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
记得1986年,曾三同志在主持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时就提出,在20世纪末或稍长一些时间,要基本完成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修工作。人们在当时就曾估计到,这项工作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在一些地方可能不会按时完成。但是,我们还是下了这个决心。而且,第二届指导小组仍然坚持了这个意见。
从第一轮修志工作开始,特别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的地方志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修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第一届修志工作所提出的任务,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时代相结合的志书体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成就了一项事业,使方志成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为今后特别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国已编纂出版新编省、地、县三级志书4789部,一些省市已全部完成首届三级志书的编纂出版任务。各地还编纂出版了许多专志和地情资料。在修志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包括2万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人的修志队伍,并且产生了一批修志方面的专家学者。如此丰硕的修志成果和如此庞大的修志队伍,这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二、要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因此,地方志工作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地方志事业,修志工作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新编地方志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它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特别是新中国历史前进的足迹。
志书“存史、教化、资治”的作用,特别是“存史”的作用,已经表现出来。志书史学体例的特点在于,它是断面地、横切地而不是纵向地分析社会,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一种学术事业和文化事业,完全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行为和认识,对我们当代人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后人,都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修志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史学建设的工作来抓,要代代相承,世世相传。
三、如何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
要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要特别注意总结上一届修志工作的经验。正如我们搞社会主义一样,如果不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经验的,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组织和群体而言,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实践。自己走过的路,是自己走向未来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总结过去20年的经验,是我们在新世纪将地方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所在。如“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一纳入、五到位”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存实的原则等,凡是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坚持。地方志本身,可以说就是一部当代人的史诗和记录。
要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我们现在修志的基础和条件,已不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基础和条件。那时,百废待举,为填补空白,人们几乎是以突击和抢救的方式来修志和搜集资料的。而现在,我们的地方志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至少已有了近5000部志书,又有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的资料积累,还有了现代化的修志手段。既然基础不同了,条件不同了,任务和要求也要有所不同。对于续修志书和新一轮的修志工作,在质量上应该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一切工作都以出精品作为编修志书的基本精神,不要在数量和速度上做文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今后10年,我们还要编四五千本或五六千本志书,如果质量上出了问题,那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不仅贻害子孙,还会危害当代,失去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此,新一轮修志就是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志书,使修志真正上升为一个科学体系,把修志真正当成一门学问和学术来做。一本好的志书,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一部学术专著。只有具有科学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名志”、“佳志”,才可能流芳百世,为后人所借鉴,为当代人资政。每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都是一部精品,这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志书质量存在多大的问题。问题总是有的,这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我要说的是,新一轮修志工作如果不在一开始就把质量摆在首位,那么,不仅将来编纂出的志书在质量上不行,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责难。
要保证志书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在充分准备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纂修。其次,要形成志书自己的科学规范和概念体系。我们的史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语言、话语体系和自己的概念、范畴、体例、规定,并由此成为一门科学。在修志工作过程中,注意吸取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其他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形成志书自己的一套科学规范,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任何文化知识,如果不具有科学性质,就不可能资世和垂世。第三,要做好规划。现在不能再像第一轮修志开始时那样,仓促起步,而是要充分论证和规划。就像国家计委批准一个项目,首先要反复论证它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这种可行性研究已成为我们修志工作基本建设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编修新一轮志书,也一定要充分论证。充分论证也就是总结经验,就是一次培训,一次学习,就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各地无论是已完成第一轮修志的还是正在加速进行的,都要论证新中国第二轮修志规划。怎么修,修什么,为什么修,都需要认真研究。就全国来说,如果我们想让包括2万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大军积极投入新世纪新一轮方志纂修工作,就必须把很有价值、很有前途的规划拿出来,不要忙于分配任务。这样,大家才能够投入,才知道怎么办。要把规划当作一门科学。各地搞出的规划,要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通过,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四、要做好用志工作
要进一步研究修志和用志的辩证关系。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用志是在新一轮修志基础上开始第二轮修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才能利民,才能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和正误。有志不用,就失去了它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实践标准,那它就只是纂修人员自我欣赏的东西,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公利之物。把新一轮修志前的准备工作放在用志上,是为了更好地修志,是我们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用志要大胆探索,要有创新精神。志书首先是服务当代人的,自然应当以当代人的社会实践和需要作为标准。离开了当代人的实践和需要,后人怎么用志?只有对当代人服务好了,后代人才会从用志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总结。如果志书不得用或未尽其用,那怎么获得社会的承认呢?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怎么体现出来呢?有用处才能有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个产品要成为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要对别人有用处,还要拿出去交换,没有用处,卖不出去,就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
要通过对地方志这座丰富的地情、国情资源宝库的开发利用,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尽快编纂各种各样的专著、论文、资料,尝试出版地方志音像制品,如电子版、光盘,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加工、存储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实现地方志的成果价值。
要召开几次专门讨论如何用志的工作会议。要有针对性地来用志,要知道政府需要什么,怎样为政府不断提供用志材料;还要知道怎样为各级干部、为学校、为普通百姓提供服务,怎样为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提供他们自己的家乡志,等等。为了扩大志书的读者面,方便领导查阅和群众阅读,各种志书还要出简本,要搞干部读本和群众读本,使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案头卷和群众的家藏书,从而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赢得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形势。
五、要重视修志人才的培养
志书是人修的,所以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有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志书。志书的质量取决于人才!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编纂地方志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凡是要建立一门学问和学科,都必须培养一批专家,新一轮修志工作一定要依靠专家。因此,我建议各个地方,在新老交替的时候,要充实一批大学生,吸收一些有志于此的青年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科学的道路上给他们光明的前途,使他们经过若干年的锻炼,成为中国新一代志书专家。国务院过去已经作了批示,可以解决修志人员的职称问题。各地要把这项工作看作是稳定和发展修志队伍一个重要措施。
我相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必然会产生出一批在这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学者;修志这门学问和学科,将愈益显示出它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志书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史学家有史学家的任务,志书家有志书家的任务。我们不仅要纂修志书,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建立起来,建设方志学科,培养方志专家。我曾经提出要编纂《志书通鉴》,目的在于总结我们自己的国际的文化历史经验,对修志这门学问加以概括和总结。当然,《志书通鉴》还具有理论性质。这些基本的工作现在就可以而且应该开始做。
明年,地方志办公室要组织全国力量编写教材,为各地修志人员的培训作好准备。明年最好先完成几种形式的教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有的地方也可以同时写不同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从明年开始制定今后几年的全国人才培训计划,大规模培训人才,把我们已有的经验,变成新一轮修志的精神财富,新一代修志人的知识基础。如果没有一批铁心于此、甘于奉献的志书人,没有一批学者和专家,志书的质量是不可能提高的。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培养能专门为社会服务的用志人才。唯有用志,才会使志书纂修工作代代相传,连绵不断;也只有用志,才会使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知道进一步编纂的意义。
六、要加强地方志理论的研究
这一届地方志指导小组的领导干部已经基本实现了年轻化,其工作任务也应有所变化。今后,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除了要继续为地方志指导小组服务,组织协调全国地方志工作外,要特别重视对方志理论、方志学以及志书的体例和规范的研究,形成深入研究志书理论的局面。我们不是一再讲理论创新吗?建立科学的志书理论,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讲科学性和学术性,志书的质量就没有保证。
从明年起,要设立志书方面的研究课题。今后几年,要吸收一批有理论素质、有志于修志工作的人进行理论研究。现在,地方志杂志刊载比较多的还是工作性的文章,今后要注意经常推出一些理论性文章,探讨地方志理论,对当代地方志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而且,每年都应当召开理论研讨会。
我认为,今后地方的社会科学院都应参与地方志工作。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来具体承办地方志工作,各个地方的社会科学院也应积极介入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研究。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应关心和研究方志理论,并充分利用方志成果。另外,各个地方的大学也都应当参与地方志工作,各地方志部门也要积极吸收大学教师参加地方志工作。他们有的可以做理论研究工作,有的可以做人才培养工作,有的还可以直接参加志书的撰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一些退下来的学者,特别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学者的作用。他们中不少人也有志于此,至少是有兴趣。总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有志于此的各种社会力量都吸收进来,让他们从不同方面参与地方志的工作。这样,在修志特别是在用志方面一定会有更新、更广阔的天地。
七、新一轮修志工作要有体制保证
任何体制都是一种制度保证。如果在开始新一轮修志工作时,体制不到位,不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个方面的体制,包括领导体制和内外合作体制,那么,修志工作肯定搞不好。在这个问题上,各地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体制理顺。各地地方志办公室要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向当地政府汇报。
我想,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不能完全继承20世纪的体制。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事情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市场运作。地方志办公室既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又要成为一个研究单位。这是一种体制上的设置。此外,在人事制度上,要更多地采用聘任制、合同制,这也是体制问题,在经费上,除了依靠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外,还要充分吸收来自于社会的捐赠,甚至可以通过用志,从社会上获取一部分报酬。总之,要使志书人感到有前途,要体现志书工作的社会价值,要得到社会的回报。因此,志书体制问题也就成为我们新一轮修志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津津乐道于上一个世纪已经解决的体制问题,而是要在新的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在修志工作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八、修志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我们编纂志书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是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服务,是为当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服务的。志书有没有它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呢?中国当代社会的指导思想,当代社会的基本方针政策,当代社会的基本理论就是我们志书的灵魂,就是我们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怎么能离开时代的精神、当代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去纂修一部反映当代人事迹的书呢?我把地方志叫当代书,不叫当代史,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史志”,是记述当代人各个方面实践活动的。所以,这种当代书,当然是当代人思想理论体系的表现,是对当代人活动的记述。关于这一点,地方志工作者都必须明确。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志书工作上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呢?就是要为当代服务。各省、市、县都有自己具体的发展方针、政策和任务,地方志要反映各级政府为发展当地事业所碗立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同样,各个行业也有自己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它们都是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和任务的组成部分,都是对总方针总政策总任务的具体实施和落实。所以,在新一轮修志工作中,指导思想要更明确,要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当代所发生的事情。
志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学。这里,我想谈一谈近年来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造史学”问题。什么叫“造史学”呢?就是胡编乱造历史,给历史泼一盆脏水,把历史搞得污垢不堪,不堪入目,无一是处,一团漆黑。结果,后人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你们可以看看苏联解体以后一些人所撰写的历史,他们把苏联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把苏联社会主义70年的历史涂抹成了什么样子?整个是一部黑暗史。如果照此下去,这个民族还怎么前进,怎么发展呢?
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这样的先例,即灭其国先灭其史,抽取其历史的一个部分,加以纂改,使这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使这个民族在走向未来的时候,有一段空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受到巨大的损害、摧残,乃至遭到泯灭。刀笔吏也很厉害,下笔就能给人定案哪!功过是非都在笔下,笔也可杀人灭国呀!所以,志书人的政治素质,志书人的学术良心,志书人遵循哪一种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的所谓“造史”(当然还不是讲文艺上的“戏说”之类),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个人杜撰、揣测、“分析”,来伪造历史。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史实就真伪不清嘛。有的人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好像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撰写和裁定历史,后人只能以他之史论为结论。这是很危险的。
苏联解体以后,在历史学研究上出现的“造史”现象,对我们的志书人,对历史学界,对社会科学界,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我们要写苏联(社会主义)史,写苏共史。对于这一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经验,我们要总结。对于这笔财富,共产党人怎么能不继承呢?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历史经验,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遗产。
现在,我们记述当代史,就是要真实地记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历史离不开照片。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史学都具有很浓烈的社会色彩。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写史,而且有的史写了几千年还在写?这里就有一个为当代人服务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时代精神方面来理解历史,要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就是它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志书同样也有局限性,但我们力求真实、准确地记载历史。1986年,乔木同志曾经专门讲过要注意志书工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政治化、宣传化,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他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这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耀邦同志在重庆也曾提到志书问题。他说,重庆史要真实地反映历史,包括当时国民党在重庆陪都时的情况。所以,志书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存史,具有写真意义。这也是我们将来建立志书理论所必须注意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生着最广泛、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大变革的时代,地方志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盛世修志,功在千秋。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方志工作者,在新的世纪里积极进取,不辱使命,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新年将至。在此我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致以亲切地问候。预祝这次会议成为新世纪新一轮修志工作的良好开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李铁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
(二OO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全国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是在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任务基本完成和新一轮修志工作即将启动之际召开的,它也是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第一轮修志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第二轮修志工作作出部署。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一下我们新一轮修志工作需要做的事情。朱佳木同志刚才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毛福民同志所作的《关于全国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规定》的说明,反映了我们改革开放20年来修志工作的基本成就和经验,提出了新世纪地方志工作的设想,内容很全面,我完全赞同。下面,我想就地方志工作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
记得1986年,曾三同志在主持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时就提出,在20世纪末或稍长一些时间,要基本完成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修工作。人们在当时就曾估计到,这项工作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在一些地方可能不会按时完成。但是,我们还是下了这个决心。而且,第二届指导小组仍然坚持了这个意见。
从第一轮修志工作开始,特别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的地方志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修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第一届修志工作所提出的任务,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时代相结合的志书体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成就了一项事业,使方志成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为今后特别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国已编纂出版新编省、地、县三级志书4789部,一些省市已全部完成首届三级志书的编纂出版任务。各地还编纂出版了许多专志和地情资料。在修志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包括2万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人的修志队伍,并且产生了一批修志方面的专家学者。如此丰硕的修志成果和如此庞大的修志队伍,这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二、要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因此,地方志工作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地方志事业,修志工作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新编地方志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它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特别是新中国历史前进的足迹。
志书“存史、教化、资治”的作用,特别是“存史”的作用,已经表现出来。志书史学体例的特点在于,它是断面地、横切地而不是纵向地分析社会,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一种学术事业和文化事业,完全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行为和认识,对我们当代人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后人,都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修志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史学建设的工作来抓,要代代相承,世世相传。
三、如何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
要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要特别注意总结上一届修志工作的经验。正如我们搞社会主义一样,如果不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经验的,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组织和群体而言,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实践。自己走过的路,是自己走向未来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总结过去20年的经验,是我们在新世纪将地方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所在。如“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一纳入、五到位”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存实的原则等,凡是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坚持。地方志本身,可以说就是一部当代人的史诗和记录。
要把新一轮修志工作做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我们现在修志的基础和条件,已不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基础和条件。那时,百废待举,为填补空白,人们几乎是以突击和抢救的方式来修志和搜集资料的。而现在,我们的地方志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至少已有了近5000部志书,又有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的资料积累,还有了现代化的修志手段。既然基础不同了,条件不同了,任务和要求也要有所不同。对于续修志书和新一轮的修志工作,在质量上应该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一切工作都以出精品作为编修志书的基本精神,不要在数量和速度上做文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今后10年,我们还要编四五千本或五六千本志书,如果质量上出了问题,那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不仅贻害子孙,还会危害当代,失去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此,新一轮修志就是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志书,使修志真正上升为一个科学体系,把修志真正当成一门学问和学术来做。一本好的志书,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一部学术专著。只有具有科学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名志”、“佳志”,才可能流芳百世,为后人所借鉴,为当代人资政。每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都是一部精品,这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志书质量存在多大的问题。问题总是有的,这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我要说的是,新一轮修志工作如果不在一开始就把质量摆在首位,那么,不仅将来编纂出的志书在质量上不行,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责难。
要保证志书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在充分准备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纂修。其次,要形成志书自己的科学规范和概念体系。我们的史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语言、话语体系和自己的概念、范畴、体例、规定,并由此成为一门科学。在修志工作过程中,注意吸取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其他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形成志书自己的一套科学规范,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任何文化知识,如果不具有科学性质,就不可能资世和垂世。第三,要做好规划。现在不能再像第一轮修志开始时那样,仓促起步,而是要充分论证和规划。就像国家计委批准一个项目,首先要反复论证它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这种可行性研究已成为我们修志工作基本建设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编修新一轮志书,也一定要充分论证。充分论证也就是总结经验,就是一次培训,一次学习,就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各地无论是已完成第一轮修志的还是正在加速进行的,都要论证新中国第二轮修志规划。怎么修,修什么,为什么修,都需要认真研究。就全国来说,如果我们想让包括2万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大军积极投入新世纪新一轮方志纂修工作,就必须把很有价值、很有前途的规划拿出来,不要忙于分配任务。这样,大家才能够投入,才知道怎么办。要把规划当作一门科学。各地搞出的规划,要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通过,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四、要做好用志工作
要进一步研究修志和用志的辩证关系。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用志是在新一轮修志基础上开始第二轮修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才能利民,才能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和正误。有志不用,就失去了它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实践标准,那它就只是纂修人员自我欣赏的东西,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公利之物。把新一轮修志前的准备工作放在用志上,是为了更好地修志,是我们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用志要大胆探索,要有创新精神。志书首先是服务当代人的,自然应当以当代人的社会实践和需要作为标准。离开了当代人的实践和需要,后人怎么用志?只有对当代人服务好了,后代人才会从用志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总结。如果志书不得用或未尽其用,那怎么获得社会的承认呢?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怎么体现出来呢?有用处才能有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个产品要成为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要对别人有用处,还要拿出去交换,没有用处,卖不出去,就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
要通过对地方志这座丰富的地情、国情资源宝库的开发利用,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尽快编纂各种各样的专著、论文、资料,尝试出版地方志音像制品,如电子版、光盘,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加工、存储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实现地方志的成果价值。
要召开几次专门讨论如何用志的工作会议。要有针对性地来用志,要知道政府需要什么,怎样为政府不断提供用志材料;还要知道怎样为各级干部、为学校、为普通百姓提供服务,怎样为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提供他们自己的家乡志,等等。为了扩大志书的读者面,方便领导查阅和群众阅读,各种志书还要出简本,要搞干部读本和群众读本,使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案头卷和群众的家藏书,从而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赢得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形势。
五、要重视修志人才的培养
志书是人修的,所以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有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志书。志书的质量取决于人才!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编纂地方志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凡是要建立一门学问和学科,都必须培养一批专家,新一轮修志工作一定要依靠专家。因此,我建议各个地方,在新老交替的时候,要充实一批大学生,吸收一些有志于此的青年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科学的道路上给他们光明的前途,使他们经过若干年的锻炼,成为中国新一代志书专家。国务院过去已经作了批示,可以解决修志人员的职称问题。各地要把这项工作看作是稳定和发展修志队伍一个重要措施。
我相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必然会产生出一批在这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学者;修志这门学问和学科,将愈益显示出它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志书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史学家有史学家的任务,志书家有志书家的任务。我们不仅要纂修志书,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建立起来,建设方志学科,培养方志专家。我曾经提出要编纂《志书通鉴》,目的在于总结我们自己的国际的文化历史经验,对修志这门学问加以概括和总结。当然,《志书通鉴》还具有理论性质。这些基本的工作现在就可以而且应该开始做。
明年,地方志办公室要组织全国力量编写教材,为各地修志人员的培训作好准备。明年最好先完成几种形式的教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有的地方也可以同时写不同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从明年开始制定今后几年的全国人才培训计划,大规模培训人才,把我们已有的经验,变成新一轮修志的精神财富,新一代修志人的知识基础。如果没有一批铁心于此、甘于奉献的志书人,没有一批学者和专家,志书的质量是不可能提高的。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培养能专门为社会服务的用志人才。唯有用志,才会使志书纂修工作代代相传,连绵不断;也只有用志,才会使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知道进一步编纂的意义。
六、要加强地方志理论的研究
这一届地方志指导小组的领导干部已经基本实现了年轻化,其工作任务也应有所变化。今后,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除了要继续为地方志指导小组服务,组织协调全国地方志工作外,要特别重视对方志理论、方志学以及志书的体例和规范的研究,形成深入研究志书理论的局面。我们不是一再讲理论创新吗?建立科学的志书理论,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讲科学性和学术性,志书的质量就没有保证。
从明年起,要设立志书方面的研究课题。今后几年,要吸收一批有理论素质、有志于修志工作的人进行理论研究。现在,地方志杂志刊载比较多的还是工作性的文章,今后要注意经常推出一些理论性文章,探讨地方志理论,对当代地方志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而且,每年都应当召开理论研讨会。
我认为,今后地方的社会科学院都应参与地方志工作。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来具体承办地方志工作,各个地方的社会科学院也应积极介入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研究。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应关心和研究方志理论,并充分利用方志成果。另外,各个地方的大学也都应当参与地方志工作,各地方志部门也要积极吸收大学教师参加地方志工作。他们有的可以做理论研究工作,有的可以做人才培养工作,有的还可以直接参加志书的撰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一些退下来的学者,特别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学者的作用。他们中不少人也有志于此,至少是有兴趣。总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有志于此的各种社会力量都吸收进来,让他们从不同方面参与地方志的工作。这样,在修志特别是在用志方面一定会有更新、更广阔的天地。
七、新一轮修志工作要有体制保证
任何体制都是一种制度保证。如果在开始新一轮修志工作时,体制不到位,不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个方面的体制,包括领导体制和内外合作体制,那么,修志工作肯定搞不好。在这个问题上,各地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体制理顺。各地地方志办公室要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向当地政府汇报。
我想,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不能完全继承20世纪的体制。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事情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市场运作。地方志办公室既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又要成为一个研究单位。这是一种体制上的设置。此外,在人事制度上,要更多地采用聘任制、合同制,这也是体制问题,在经费上,除了依靠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外,还要充分吸收来自于社会的捐赠,甚至可以通过用志,从社会上获取一部分报酬。总之,要使志书人感到有前途,要体现志书工作的社会价值,要得到社会的回报。因此,志书体制问题也就成为我们新一轮修志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津津乐道于上一个世纪已经解决的体制问题,而是要在新的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在修志工作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八、修志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我们编纂志书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是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服务,是为当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服务的。志书有没有它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呢?中国当代社会的指导思想,当代社会的基本方针政策,当代社会的基本理论就是我们志书的灵魂,就是我们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怎么能离开时代的精神、当代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去纂修一部反映当代人事迹的书呢?我把地方志叫当代书,不叫当代史,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史志”,是记述当代人各个方面实践活动的。所以,这种当代书,当然是当代人思想理论体系的表现,是对当代人活动的记述。关于这一点,地方志工作者都必须明确。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志书工作上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呢?就是要为当代服务。各省、市、县都有自己具体的发展方针、政策和任务,地方志要反映各级政府为发展当地事业所碗立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同样,各个行业也有自己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它们都是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和任务的组成部分,都是对总方针总政策总任务的具体实施和落实。所以,在新一轮修志工作中,指导思想要更明确,要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当代所发生的事情。
志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学。这里,我想谈一谈近年来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造史学”问题。什么叫“造史学”呢?就是胡编乱造历史,给历史泼一盆脏水,把历史搞得污垢不堪,不堪入目,无一是处,一团漆黑。结果,后人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你们可以看看苏联解体以后一些人所撰写的历史,他们把苏联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把苏联社会主义70年的历史涂抹成了什么样子?整个是一部黑暗史。如果照此下去,这个民族还怎么前进,怎么发展呢?
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这样的先例,即灭其国先灭其史,抽取其历史的一个部分,加以纂改,使这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使这个民族在走向未来的时候,有一段空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受到巨大的损害、摧残,乃至遭到泯灭。刀笔吏也很厉害,下笔就能给人定案哪!功过是非都在笔下,笔也可杀人灭国呀!所以,志书人的政治素质,志书人的学术良心,志书人遵循哪一种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的所谓“造史”(当然还不是讲文艺上的“戏说”之类),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个人杜撰、揣测、“分析”,来伪造历史。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史实就真伪不清嘛。有的人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好像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撰写和裁定历史,后人只能以他之史论为结论。这是很危险的。
苏联解体以后,在历史学研究上出现的“造史”现象,对我们的志书人,对历史学界,对社会科学界,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我们要写苏联(社会主义)史,写苏共史。对于这一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经验,我们要总结。对于这笔财富,共产党人怎么能不继承呢?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历史经验,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遗产。
现在,我们记述当代史,就是要真实地记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历史离不开照片。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史学都具有很浓烈的社会色彩。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写史,而且有的史写了几千年还在写?这里就有一个为当代人服务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时代精神方面来理解历史,要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就是它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志书同样也有局限性,但我们力求真实、准确地记载历史。1986年,乔木同志曾经专门讲过要注意志书工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政治化、宣传化,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他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这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耀邦同志在重庆也曾提到志书问题。他说,重庆史要真实地反映历史,包括当时国民党在重庆陪都时的情况。所以,志书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存史,具有写真意义。这也是我们将来建立志书理论所必须注意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生着最广泛、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大变革的时代,地方志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盛世修志,功在千秋。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方志工作者,在新的世纪里积极进取,不辱使命,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新年将至。在此我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致以亲切地问候。预祝这次会议成为新世纪新一轮修志工作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