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2001年初春,我们因公来到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上午,与旗委包副书记谈完工作后,正好有半天的闲暇,于是,我们决定去一趟诺门罕。
诺门罕位于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布日德苏木,距旗府驻地阿木古郎镇约几十公里,对面是蒙古国的东方省;我们乘车向目的地进发,眼前是茫茫的草原,虽然有些雪,但是不厚。草原上行车,给人以心胸开阔的感觉。走出来的时候,天还好好的,可是,走着走着,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外面刮着风,雪花漫天飞舞,不知是天上飘下来的,还是风卷起来的,天和地仿佛交融在一起,灰蒙蒙一片,连方向也有些搞不清了,只能跟着隐约可见的电线杆行驶。感觉雪越来越厚,车走起来也越来越困难了,终于,停了下来,打开车门,下去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雪足有几十公分深,把车轮都快没了。雪上面有一层几公分厚的冰雪一体的盖子,人站在上面都踩不透,车底盘被冰盖托着,两个轮子被卡着,怪不得会是这样。站在雪原上,感到草原上的风很烈,呼呼地,刮得人都有些站不稳。风刮过来,没遮没挡的,卷起地上的雪花,揉成雪屑,吹向空中,肆意地飘洒着,难怪会天昏地暗,此时,真有置身于龙梅、玉荣当年暴风雪环境中的意味。在驻地边防连队的帮助下,我们终于驶出困境,到达了目的地。
这里有一个展厅,有日本人扎的千纸鹤,有他们前来凭吊后的留言,看着残破的一个个颅骨、一颗颗牙齿、一支支三八大盖、一颗颗炮弹……令人感慨万千。
60多年前,在这里,在巴尔虎草原深处,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双方进行了钢铁和智慧、血与火的较量,规模之大,使用武器之先进,在当时来说都是空前的,堪称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1939年,伪满洲国兴安北警备军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境警备队发生了边界纠纷,这场边界纠纷逐渐演变为边界冲突,边界冲突又发展为小规模战斗,最终演变为大规模战争——诺门罕战争。
战争的起因至今说法不一,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1.日本军国主义想试探苏联的实力,并最终达到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目的;2.苏联有意牵制日军精锐,从而减轻日军对华军事压力;3。中蒙边界东段历史上就存在边界纠纷,从而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制造事端,使伪满洲国引起国际注意,抬高其国际地位,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最初双方都没有估计到战争的规模能够发展到如此之大,这是出入所料的。
诺门罕战争从1939年5月4日开始,到9月16日结束,前后历时135天。这是一场三国四方战争,实质上是苏联和日本两国实力的较量。
随着边界冲突规模的不断扩大,日军调集重兵,第23师团开驻海拉尔。苏军也调整部署,第57特别军进驻乌兰巴托,伏罗希洛夫元帅调朱可夫上将赴乌兰巴托,出任第57特别军军长。乔巴山元帅亲自视察前线官兵,蒙古人民共和国将士士气大振。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决心先把空中优势夺回来,经过一番精心密谋,终于给日本空军第2飞行集团长嵯峨彻二中将下达了命令。6月27日凌晨,在第7飞行团长宝藏寺少将率领下,日军一百几十架战机直飞蒙古国境内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蒙空军基地上空,在其不备的情况下,猛烈轰炸了机场,给苏蒙空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次空袭规模是少有的,在世界空战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空袭行动。通过这次行动,日军掌握了制空权,但是,也激怒了钢铁般的苏蒙军队。
事实的确如此,日军空袭塔木察格布拉格之后,伏罗希洛夫元帅命令紧急支援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炮兵司令沃罗诺夫、装甲兵司令巴甫洛夫、空军代理司令鲍尔吉金等也到了哈拉哈河前线。西伯利亚远东空军奉命紧急援助塔木察格布拉格基地,前线苏军的大炮、坦克、装甲车、战斗机以及人员都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斯大林曾对朱可夫上将有过这样的评价:“朱可夫是我的麦克莱伦(美国内战时期的著名将领),和麦克莱伦一样,他总是要求多给些人,多给枪炮,还多给些飞机。他总觉得不够。但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就这样,苏军的战备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了上来。双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略态势。
日军也意识到苏蒙军不会就此罢休,于是积极地调集力量。先后调集了小松原中将率领的第23师团、第7师团,安冈中将率领的第1坦克师团,关东军的空军主力——嵯峨彻二中将统辖的第2飞行集团,野战和重炮联队,伪满洲国唯一的野战军——兴安骑兵师等等。一时间,哈拉哈河两岸大军云集,风起云涌,草原深处,沙丘沙障,到处是挖掘的战壕、掩体、工事,寂静的草原一改往日的音容笑貌,变得热闹、好动、喧嚣和神秘起来。关东军制定了两岸夹击苏蒙军的作战方案,并开始付诸实施。但是,日本人错了,他们只看到了自身的优势,而恰恰忽略了对方的优势。
当日军度过哈拉哈河向西推进时,他们遇到了蒙古国军队骑兵第6师的顽强阻击,蒙军战斗力之强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西岸台地高于东岸草原50米,仅此一点,苏蒙军就占有了地利之便。在炮兵的支援下,苏蒙军迫使日军退回了东岸。作为现代坦克专家的朱可夫不失时机地寻找歼灭日军钢铁之魂的机会,这一天终于来临了。1939年7月4日中午,在巴尔其嘎尔高地,双方的坦克相遇了。在朱可夫上将指挥下,苏军坦克旅和装甲汽车旅将安冈坦克师团围住。苏军出动了80辆T—28坦克、12辆T—130火焰喷射坦克、300多辆装甲车,而日军被围的坦克有87辆、装甲汽车37辆。苏方坦克吨位大、装甲厚、行动半径大,装备的火炮射程远、射速快、威力大;日军坦克则相形见绌,不但吨位小、装甲薄、行动半径小,而且装备的武器也比较落后,相比之下,苏军的坦克才是钢铁堡垒,日本的坦克则成了孩童的玩具。这是一个难忘的、载人史册的日子,有将近600辆坦克、装甲车在草原上横冲直撞、拼命搏杀着,一时间,炮声隆隆,浓烟滚滚,大地在抖动,草原在颤抖。这时,双方的战斗机也在上空大战起来,飞机上穿下扑,横滚直插,拖拽的尾烟如狼烟交织。这是一幅现代史上罕见的陆空立体战画卷,为现代化的钢铁战争划开了一个时代,此时此刻,时空为之而凝滞,山水为之而动容。苏军坦克如人无人之境,连冲带撞,火炮喷吐着火舌,如穿心之利剑,令敌胆寒。日军坦克面对数量和质量都占优势的苏军,只能利用沙障、沙丘东躲西藏,寻找机会进行回击,而不敢正面交锋。没用多久,40多辆坦克被击毁,37辆装甲汽车全部被击中起火。被视为军中瑰宝的安冈坦克师团是日本发展坦克和进行坦克作战的基础,是日本陆军武库中最为昂贵的武器,没想到初出茅庐,小试牛刀便折,仅此一战,安冈师团便损失过半,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从此,支队解体,坦克师团退出战斗。战场便成为苏军坦克的战场了。
自从日军空袭塔木察格布拉格之后,苏联空军的活动一度被中断。可是不久,苏军便调来比较先进的伊—15和伊—16战斗机。7月7日,日苏双方在胡鲁斯台河上空展开激战,号称曾击落58架敌机的日军王牌飞行员、空军准尉莜原被击落。苏蒙空军经过紧急补充后,飞机总数已达564架,而日军经过补充,飞机才有310架,此时,制空权已为苏蒙空军所有。
日本军队几次占不到便宜,于心不甘,关东军重炮联队也开了上来,带来了加农炮、榴弹炮等重炮。7月23日,日军38门野战重炮和72门野炮齐发,几万发炮弹呼啸而过,倾泻在苏蒙军的阵地上,关东军趁势发起总攻。日军是第一次动用这样大规模的炮兵,在日军陆战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二天,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反攻下,坦克连碾带压带撞,日军的“肉弹”战术也于事无补,关东军被迫退回东岸。苏军抓紧时机调整部署,重炮反击。苏军重炮口径大、射程远,有的加农炮射程是日炮的将近2倍;西岸台地明显高于东岸,居高临下,日军炮兵又明显处于劣势。在苏军炮兵的猛烈反攻下,一颗炮弹在正指挥炮兵反击的日本皇族、天皇的女婿——东久弥宫盛厚亲王殿下附近爆炸,爆炸掀起的沙柱把盛厚殿下头朝下、脚朝上埋了半截身子。人们忙去救人,挖出来一看,殿下头部被弹片擦伤,于是,赶紧送往海拉尔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司令部被迫下令停止进攻,构筑东岸阵地。8月20日,苏蒙军全线反攻,之后,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到30日,日军在10天内损失了28 000人,小松原中将率领第23师团突出重围后,只剩下400人左右。
刚愎自用的日本人怎能吃得下这个亏,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竟然秘密动用了关东军石井四郎的731细菌战部队,组织敢死队向哈拉哈河里投放了22.5公斤的鼻疽菌,哈拉哈河被污染了。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挽救关东军失败的命运。9月15日,日本与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这场战争中,苏日双方共投入兵力20多万人,飞机900多架,坦克、装甲车近1 000辆,大炮500多门,死伤60 000多人。这次战争无论是空战,还是坦克战,在当时的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日本史学家称诺门罕战争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战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朱可夫,之后,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提升为苏联最大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和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卸职,扩大事态的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处分,交换回来的被俘日军军官全部被勒令自杀。可以说,在苏联强大的实力威慑下,这一战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远东局面的基础,使驻中国东北的70万关东军未敢轻举妄动,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东线保障。
从此,千里草原天高云淡,又重新归于宁静。夏天,碧绿如毯的原野上,牛羊象云朵一样缓慢地移动着;冬季,大地被冰雪覆盖着,宛如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就这样,年复一年,时光象流水一样从手指间流过。哈拉哈河仍然镶嵌在草原上,见证着这一切……
看着日本人在这里栽种的小树、亲手扎的千纸鹤……禁不住心潮起伏。日本人不能忘记的,我们中国人更不应该忘记。先人们弓下不屈的身躯,才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踏着这片土地,我们才更懂得珍惜,珍惜她的价值与内涵。
(作者单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2001年初春,我们因公来到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上午,与旗委包副书记谈完工作后,正好有半天的闲暇,于是,我们决定去一趟诺门罕。
诺门罕位于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布日德苏木,距旗府驻地阿木古郎镇约几十公里,对面是蒙古国的东方省;我们乘车向目的地进发,眼前是茫茫的草原,虽然有些雪,但是不厚。草原上行车,给人以心胸开阔的感觉。走出来的时候,天还好好的,可是,走着走着,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外面刮着风,雪花漫天飞舞,不知是天上飘下来的,还是风卷起来的,天和地仿佛交融在一起,灰蒙蒙一片,连方向也有些搞不清了,只能跟着隐约可见的电线杆行驶。感觉雪越来越厚,车走起来也越来越困难了,终于,停了下来,打开车门,下去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雪足有几十公分深,把车轮都快没了。雪上面有一层几公分厚的冰雪一体的盖子,人站在上面都踩不透,车底盘被冰盖托着,两个轮子被卡着,怪不得会是这样。站在雪原上,感到草原上的风很烈,呼呼地,刮得人都有些站不稳。风刮过来,没遮没挡的,卷起地上的雪花,揉成雪屑,吹向空中,肆意地飘洒着,难怪会天昏地暗,此时,真有置身于龙梅、玉荣当年暴风雪环境中的意味。在驻地边防连队的帮助下,我们终于驶出困境,到达了目的地。
这里有一个展厅,有日本人扎的千纸鹤,有他们前来凭吊后的留言,看着残破的一个个颅骨、一颗颗牙齿、一支支三八大盖、一颗颗炮弹……令人感慨万千。
60多年前,在这里,在巴尔虎草原深处,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双方进行了钢铁和智慧、血与火的较量,规模之大,使用武器之先进,在当时来说都是空前的,堪称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1939年,伪满洲国兴安北警备军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境警备队发生了边界纠纷,这场边界纠纷逐渐演变为边界冲突,边界冲突又发展为小规模战斗,最终演变为大规模战争——诺门罕战争。
战争的起因至今说法不一,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1.日本军国主义想试探苏联的实力,并最终达到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目的;2.苏联有意牵制日军精锐,从而减轻日军对华军事压力;3。中蒙边界东段历史上就存在边界纠纷,从而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制造事端,使伪满洲国引起国际注意,抬高其国际地位,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最初双方都没有估计到战争的规模能够发展到如此之大,这是出入所料的。
诺门罕战争从1939年5月4日开始,到9月16日结束,前后历时135天。这是一场三国四方战争,实质上是苏联和日本两国实力的较量。
随着边界冲突规模的不断扩大,日军调集重兵,第23师团开驻海拉尔。苏军也调整部署,第57特别军进驻乌兰巴托,伏罗希洛夫元帅调朱可夫上将赴乌兰巴托,出任第57特别军军长。乔巴山元帅亲自视察前线官兵,蒙古人民共和国将士士气大振。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决心先把空中优势夺回来,经过一番精心密谋,终于给日本空军第2飞行集团长嵯峨彻二中将下达了命令。6月27日凌晨,在第7飞行团长宝藏寺少将率领下,日军一百几十架战机直飞蒙古国境内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蒙空军基地上空,在其不备的情况下,猛烈轰炸了机场,给苏蒙空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次空袭规模是少有的,在世界空战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空袭行动。通过这次行动,日军掌握了制空权,但是,也激怒了钢铁般的苏蒙军队。
事实的确如此,日军空袭塔木察格布拉格之后,伏罗希洛夫元帅命令紧急支援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炮兵司令沃罗诺夫、装甲兵司令巴甫洛夫、空军代理司令鲍尔吉金等也到了哈拉哈河前线。西伯利亚远东空军奉命紧急援助塔木察格布拉格基地,前线苏军的大炮、坦克、装甲车、战斗机以及人员都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斯大林曾对朱可夫上将有过这样的评价:“朱可夫是我的麦克莱伦(美国内战时期的著名将领),和麦克莱伦一样,他总是要求多给些人,多给枪炮,还多给些飞机。他总觉得不够。但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就这样,苏军的战备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了上来。双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略态势。
日军也意识到苏蒙军不会就此罢休,于是积极地调集力量。先后调集了小松原中将率领的第23师团、第7师团,安冈中将率领的第1坦克师团,关东军的空军主力——嵯峨彻二中将统辖的第2飞行集团,野战和重炮联队,伪满洲国唯一的野战军——兴安骑兵师等等。一时间,哈拉哈河两岸大军云集,风起云涌,草原深处,沙丘沙障,到处是挖掘的战壕、掩体、工事,寂静的草原一改往日的音容笑貌,变得热闹、好动、喧嚣和神秘起来。关东军制定了两岸夹击苏蒙军的作战方案,并开始付诸实施。但是,日本人错了,他们只看到了自身的优势,而恰恰忽略了对方的优势。
当日军度过哈拉哈河向西推进时,他们遇到了蒙古国军队骑兵第6师的顽强阻击,蒙军战斗力之强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西岸台地高于东岸草原50米,仅此一点,苏蒙军就占有了地利之便。在炮兵的支援下,苏蒙军迫使日军退回了东岸。作为现代坦克专家的朱可夫不失时机地寻找歼灭日军钢铁之魂的机会,这一天终于来临了。1939年7月4日中午,在巴尔其嘎尔高地,双方的坦克相遇了。在朱可夫上将指挥下,苏军坦克旅和装甲汽车旅将安冈坦克师团围住。苏军出动了80辆T—28坦克、12辆T—130火焰喷射坦克、300多辆装甲车,而日军被围的坦克有87辆、装甲汽车37辆。苏方坦克吨位大、装甲厚、行动半径大,装备的火炮射程远、射速快、威力大;日军坦克则相形见绌,不但吨位小、装甲薄、行动半径小,而且装备的武器也比较落后,相比之下,苏军的坦克才是钢铁堡垒,日本的坦克则成了孩童的玩具。这是一个难忘的、载人史册的日子,有将近600辆坦克、装甲车在草原上横冲直撞、拼命搏杀着,一时间,炮声隆隆,浓烟滚滚,大地在抖动,草原在颤抖。这时,双方的战斗机也在上空大战起来,飞机上穿下扑,横滚直插,拖拽的尾烟如狼烟交织。这是一幅现代史上罕见的陆空立体战画卷,为现代化的钢铁战争划开了一个时代,此时此刻,时空为之而凝滞,山水为之而动容。苏军坦克如人无人之境,连冲带撞,火炮喷吐着火舌,如穿心之利剑,令敌胆寒。日军坦克面对数量和质量都占优势的苏军,只能利用沙障、沙丘东躲西藏,寻找机会进行回击,而不敢正面交锋。没用多久,40多辆坦克被击毁,37辆装甲汽车全部被击中起火。被视为军中瑰宝的安冈坦克师团是日本发展坦克和进行坦克作战的基础,是日本陆军武库中最为昂贵的武器,没想到初出茅庐,小试牛刀便折,仅此一战,安冈师团便损失过半,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从此,支队解体,坦克师团退出战斗。战场便成为苏军坦克的战场了。
自从日军空袭塔木察格布拉格之后,苏联空军的活动一度被中断。可是不久,苏军便调来比较先进的伊—15和伊—16战斗机。7月7日,日苏双方在胡鲁斯台河上空展开激战,号称曾击落58架敌机的日军王牌飞行员、空军准尉莜原被击落。苏蒙空军经过紧急补充后,飞机总数已达564架,而日军经过补充,飞机才有310架,此时,制空权已为苏蒙空军所有。
日本军队几次占不到便宜,于心不甘,关东军重炮联队也开了上来,带来了加农炮、榴弹炮等重炮。7月23日,日军38门野战重炮和72门野炮齐发,几万发炮弹呼啸而过,倾泻在苏蒙军的阵地上,关东军趁势发起总攻。日军是第一次动用这样大规模的炮兵,在日军陆战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二天,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反攻下,坦克连碾带压带撞,日军的“肉弹”战术也于事无补,关东军被迫退回东岸。苏军抓紧时机调整部署,重炮反击。苏军重炮口径大、射程远,有的加农炮射程是日炮的将近2倍;西岸台地明显高于东岸,居高临下,日军炮兵又明显处于劣势。在苏军炮兵的猛烈反攻下,一颗炮弹在正指挥炮兵反击的日本皇族、天皇的女婿——东久弥宫盛厚亲王殿下附近爆炸,爆炸掀起的沙柱把盛厚殿下头朝下、脚朝上埋了半截身子。人们忙去救人,挖出来一看,殿下头部被弹片擦伤,于是,赶紧送往海拉尔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司令部被迫下令停止进攻,构筑东岸阵地。8月20日,苏蒙军全线反攻,之后,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到30日,日军在10天内损失了28 000人,小松原中将率领第23师团突出重围后,只剩下400人左右。
刚愎自用的日本人怎能吃得下这个亏,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竟然秘密动用了关东军石井四郎的731细菌战部队,组织敢死队向哈拉哈河里投放了22.5公斤的鼻疽菌,哈拉哈河被污染了。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挽救关东军失败的命运。9月15日,日本与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这场战争中,苏日双方共投入兵力20多万人,飞机900多架,坦克、装甲车近1 000辆,大炮500多门,死伤60 000多人。这次战争无论是空战,还是坦克战,在当时的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日本史学家称诺门罕战争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战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朱可夫,之后,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提升为苏联最大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和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卸职,扩大事态的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处分,交换回来的被俘日军军官全部被勒令自杀。可以说,在苏联强大的实力威慑下,这一战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远东局面的基础,使驻中国东北的70万关东军未敢轻举妄动,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东线保障。
从此,千里草原天高云淡,又重新归于宁静。夏天,碧绿如毯的原野上,牛羊象云朵一样缓慢地移动着;冬季,大地被冰雪覆盖着,宛如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就这样,年复一年,时光象流水一样从手指间流过。哈拉哈河仍然镶嵌在草原上,见证着这一切……
看着日本人在这里栽种的小树、亲手扎的千纸鹤……禁不住心潮起伏。日本人不能忘记的,我们中国人更不应该忘记。先人们弓下不屈的身躯,才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踏着这片土地,我们才更懂得珍惜,珍惜她的价值与内涵。
(作者单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